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南宋瓷器

矮小的水杯
妩媚的枕头
2023-05-06 08:59:28

南宋瓷器

最佳答案
英俊的白开水
朴实的心情
2025-07-18 17:15:49

为什么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得鼎盛时期? 1、宋代已经出现煤炭代替木材进行冶炼,烧制技术得到大大的提升;2、宋代商业活动频繁,促进手工业的分工发展,出现了手工作坊,使得手工业制作水平在唐朝之后,得以进一步提升,如《梦溪笔谈》;3、宋代海外商业贸易频繁,从南洋和西洋有大量优质的矿石和土壤进口,烧制出优良的瓷器同时也有大量的中国人迁居南洋,在海外进行矿藏的开采,至今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还有许多唐宋朝时期中国移民的矿藏开采;4、宋朝缺乏金银,难以用金银作为生活金属器皿,对铜的开采、运输和外贸也严格限制,所以从宋朝开始至明朝,中国人和中国 对海外的开发多集中于金银的发掘和贸易换取金银,包括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寻找金银,明朝中后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就是郑和的功劳而宋朝对西夏、辽、金战争的失利,使得金银出产地离中原越来越远。 宋代瓷器有哪些? 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为宋,后被金人所逼,高宗南渡而逃,建都临安,称为南宋,称以前为北宋。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 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窑、定官窑“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再如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 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 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 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图案常见花果禽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摸与脱模技术。 另外,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此时定窑白瓷的烧成温度在1320+20度左右,其气孔率较低,说明这一时期定窑的烧结程度较为致密。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 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 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 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种釉色的传统规律,但这种花釉仅仅局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复色釉的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钧窑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调来说,仍然属于青瓷系统,它的天青、灰蓝、月白诸色只是浓淡不一、色度差异而已。 钧窑瓷器上所出现的红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铜,铜红对窑温和烧成气氛比较敏感,它必须在还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现美丽的效果。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中就有论述。 汝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半个世纪以来,都始终没有找到客观存在的遗址。后经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在宝丰县清凉寺找到了汝窑遗址,窑以州名。 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长期以来,文物部门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汝窑泛指古汝州所辖地区所烧造的青瓷系列产品的统称;另一种说汝瓷是指专门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窑器物。 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许此说有些道理。 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哥窑也被列为宋代名窑,但未见有宋人记载,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献记录。传说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 他们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此二窑皆为著名民窑。哥窑的釉色以青为主,铁足紫口,釉面有碎纹而著名,号日“百圾碎”。 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它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形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所以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 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前后层次错落,称为“金丝铁线”。哥窑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纹,本来是制造工艺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胎体和釉层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 但这种弊病却形成的一种自然美,成为一种有别于其它品种的独特美。到目前为止,哥窑址还不明确,专家对此众说不一,有说在浙江的,也有说在江西的关于这一点,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发掘,以实物为证。 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同的涵意从广义上讲,它是指有别于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产品为宫廷所垄断。 如何鉴赏南宋官窑瓷器 欣赏南宋官窑青瓷,我们可以从它的审美和工艺特征入手,即造型自然古朴,釉色滋润如玉,并有釉面开片和紫口铁足的工艺特征。南宋官窑青瓷是以造型和釉色取胜的,这在宋人的笔记中有相同的观点。 南宋官窑瓷器在造型上推崇的是自然纯朴典雅之美而非装饰美,因而较少运用刻花和镂空工艺,也没有堆塑和彩绘,屏弃了繁复,更注重线条的简洁流畅。当然其朴实的造型也并非一味的写实,使之缺少意蕴,而是在朴实中蕴含着秀美和优雅。且这种化繁为简并非是工艺的简单化,它和我国的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处,造型的简洁更增加了塑造的难度。 有一类仿古铜、玉造形的瓷器较能反映南宋官窑造型上的特点。它们曾替代铜、玉起过皇帝祭祀礼器的特殊作用。也因为南宋皇帝好古,曾是宋皇室喜爱的陈设品,因而在造形上最具端庆、古礼、凝重之感。 在釉色上,南宋官窑追求滋润如玉的质感,这不仅体现着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南宋审美思潮的反映。玉的温润含蓄、柔和晶莹的特质自古被人崇尚,当作为才智和美德的理想化人格象征,这恰与南宋统治者所追慕的意境相吻合,因而模拟天然美誉的神韵成为南宋官窑追寻的目标,进一步说也是宋代青瓷所追寻的目标。由于独创了素烧和多次上釉相结合的工艺,南宋官窑青瓷在中国历代名窑名瓷中最具玉质感,其丰厚的釉层,类玉的粉青色泽,堪与碧玉斗妍。 除了造型和釉色,我们还可进一步从工艺上来欣赏它。南宋官窑瓷器的厚釉有时会超过胎体的厚度,从工艺技术角度分析,其工艺难度是相当大的,即便在制作技术十分成熟、设备条件十分优越的今天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只有像生产南宋官窑瓷这样不惜工本地去制作才能创造出这种精益求精的作品。因此,当我们看到上百件这样的作品时,如何不对古人的精湛工艺叹为观止! 如果仔细观察,还能在南宋官窑瓷器的釉面上看到一些自然的网状裂纹,我们称之为釉面开片。这是南宋官窑为了追求特殊的观赏效果而有意识的装饰。在瓷器初现时,这原是一种工艺上的缺陷,而南宋官窑的工匠创造性地将之作为美化瓷器的手段,进而使产品流溢出一种古朴而奇特的审美意趣。宋以后很多文人雅客根据开片的不同形状创造了不少妙称,如鱼子纹、蟹爪纹、冰裂纹等。 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的区别 总的来说区别不是很大,北宋官窑在宋徽宗时期才开始大规模烧造,所以南宋与其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而且南宋人在瓷器烧造上沿袭北宋旧制,力图恢复北宋的遗风,所以二者的区别并不是十分明显。 但一般来说,北宋官窑瓷器与南宋官窑瓷器鉴定区别,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主要包括两点:其一,在胎体方面,北宋官窑较厚重,而南宋官窑较轻薄;其二,因为南宋官窑的釉要薄,所以南宋官窑的“紫口铁足”与北宋相比更加明显。 所谓“紫口铁足”指的是口沿处釉层较薄,泛出比黑胎稍浅的紫色,底足无釉处则呈现胎的颜色,如铁一样。大致上可以根据这两种方法来区分。 北宋官窑瓷用的都是石灰釉。色调单一。釉薄胎体比南宋厚重。釉薄处常露出胎体本色叫紫口,露胎处呈黑色叫铁足。 南宋瓷色调丰富,汝官窑追以清釉。哥窑追求冰裂铁线,钧窑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定窑是白色瓷纹饰多样,且有芒口。这是二者的区别,在鉴定时可以从此入手。 宋代五大窑瓷器的特点 这个问题,我曾经回答过! 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宋官窑、定窑、汝窑、钧窑和哥窑。 宋官窑 包括北宋和南宋的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南宋官窑是宋是南迁以后在杭州设立的新窑。南宋官窑产品以洗、碗为多,一般无纹饰,多有开片,但与汝、哥纹片不同。此外还有坯薄釉厚的制品。 定窑 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始于唐朝晚期,终烧于元。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汝窑 窑址在河南临汝(今汝州)。临汝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迄今尚未发现汝窑的确实窑址,只有瓷器传世。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汝窑主要烧造宫廷用瓷,烧瓷时间短促,仅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间,所以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窑。 钧窑 窑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属钧州,故名钧窑。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窑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也是钧釉的特征之一。盆、托及尊等宫廷使用器物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哥窑 哥窑器物以纹片著名,纹片多为黑色,俗称“金丝铁线”。按颜色分有: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传世哥窑器为数不少,但哥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为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南宋官窑花插是什么意思?南宋最有名的瓷器是什么瓷器? 官窑的概念包括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均属青瓷系列。 南宋时有文献记载: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公元1111年至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因黄河改道、水灾等原因,窑址至今未发现,从极少的传世品可见,器型有炉、瓶、壶、碗、洗等,施深浅不等的青釉,釉表有开片。 宋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建立南宋官窑两处,一名为修内司官窑,一名为郊坛下官窑。相传修内司窑在“杭之凤凰山下”,但至今尚未发现窑址。上世纪初,人们发现郊坛下官窑的窑址在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一带,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大量实物资料,据此在窑址所在地建立了南宋郊坛下官窑博物馆。据陈文平先生考证,郊坛下官窑器皿的胎色有黑色、灰色和米等,釉色有粉青、炒米黄、天青、灰青、月白等,釉面大多开片。器皿中一类为薄胎薄釉,以支钉支烧;一类为薄胎厚釉,以垫饼垫烧;其中一部分器物口沿泛出淡紫色,足端露胎处泛铁黑色。 从现代多位著名古瓷专家的有关南宋官窑的专著论述中可知,众专家对修内司、郊坛下两处官窑所产器皿的许多特征有一致意见,比如胎质坚致细腻;胎色有灰、黑、黑灰、粉青、灰青、浅青、米等,部分具有但不全部具有“紫口铁足”现象;釉面大多开纹片。但在胎骨与釉层的厚与薄、有的器皿“紫口铁足”现象是否由涂有深色护胎汁所致等问题上,有关专家说法不一。笔者通过对实物的反复观摩和多年的潜心研究,认为多数官窑器皿都有“紫口铁足”,但是并不是每件都具有该特征,这一点与宋代哥窑瓷器的特征相同。 图为南宋修内司官窑花插,高176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厘米,施粉青釉,釉层肥厚,柔润如凝脂,玉质感强;因施釉厚而流淌的缘故,所以口沿部釉薄,隐现胎色;釉面开大小不一的无色纹片,土沁斑均匀地密布釉表,器底满釉,矮圈足,足底露胎,胎质细洁,胎色灰褐,略显“紫口铁足”之特征,此花插外壁秀直,自足跟向上近口沿一厘米处,微微变粗,至口沿又微敛,曲线变化极为自然柔美。此花插口沿有两处旧伤,各有面积约一平方厘米的裂块,但可原位粘合,所幸丝毫无缺。此花插里外施釉,给人的第一直觉是其自然呈现出的历经千年的沧桑旧气。 宋代官窑瓷器多为小件器物,在南宋时已“为世所珍”,少数传世品大多在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馆,近年有极少数出土器皿流入民间,被许多收藏家所追觅。因宋代官窑瓷器“价值连城”,每件的拍卖价达几百万元、几千万元自不在话下,如今市场上的赝品也不少。但真正懂行的玩家一上手就知道其新仿特征:釉光“贼亮”,开片太新,没有被自然腐蚀的痕迹,有的开片是故意做出的,且有用化学药水腐蚀后留下的均匀的痕迹;人为的土沁斑浮在表面,有的器皿口部爆釉的现象是人为敲击所致。你要是有时间博宝商城论坛上看看吧! 中国宋代五大名瓷 宋代五大名窑 分别为: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1、钧窑 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 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2、汝窑 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3、官窑 官府经营的瓷窑,北宋官瓷是宋徽宗引入汝窑及开封东窑等窑口制作精华创制的青瓷巅峰之作。作为国仪之用,北宋官瓷造型古朴、典雅,釉质淳厚、匀润,釉色温润如玉,纹片如宝石冰裂,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色如铁,其清籁幽韵、趣雅拨俗的艺术风格和追求。 北宋官瓷作为一种尊贵和权势的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在市场上流通的瓷器,其出身皇室,只供朝廷专用。 4、定窑 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在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 5、哥窑 哥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最新回答
坦率的发箍
追寻的睫毛膏
2025-07-18 17:15:49

钧瓷,自唐末宋初以来,历代都有烧制。其中最著名的,当首推北宋徽宗时禹州钧台窑和八卦洞窑烧制的御用祭祀瓷器。此时所烧钧瓷的神奇窑变釉是后世历代(包括现在)任何仿钧都无法达到的。为什么呢?首先是它变幻莫测的神奇色泽种类之多就无法与之相比。因为它仅在一器中几乎就分别含有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葡萄紫、玛瑙红、豆青、天青、月白、葱绿、天蓝、桂花黄、翡翠绿等。即使在这些能命出名的颜色釉里面,又还有各种不同层次的神奇变化效果和让人叫不出名并无法形容的色彩和形状出来,更还不要说上面有极致的、到迄今都未仿出来的蚯蚓走泥纹。

这些“似玉非玉胜于玉”的窑变釉,后人根本就无法烧出这么多的窑变色彩出来。本文就以这个北宋中后期的钧窑敞口花瓶上所显诸色的窑变釉一一分述下:

此瓶制作以四节成型,器底内凹而满施香灰釉,底边有支烧痕和“二”字样编号,颈和腹部内面均有一道较明显的接胎痕。这些特点都是典型的北宋官窑制瓷工艺。它的胎质坚硬,呈灰白色,从它的断面处看,这种胎经过严格的精细加工,显得平滑而细腻坚致。整个瓶事先在胎面施过褐化妆土,然后再施以铜的氧化物为作色剂,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窑变釉,因而成“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效果。此瓶为颈、肩、腹、底的手工四节接逗,其颈和上腹内面的手工逗接甚至指纹捏痕都很明显。肩上有两条细炫纹,腹下收,足的饼底微凹而边向外撇,这种内凹而外撇的饼足还带有很明显的五代遗韵。

北宋钧窑以葱绿的翡翠和月白、天青以及茄皮紫为主。月白是钧窑中的一大特色。它的颗粒点在细小的情况下、若散布于茄皮紫中,因稀密的不同而所显各异:颗粒大些的就如夜空中的鹅毛绒雪花样飘舞;颗粒小些的就象夜间浩瀚天际的星斗样显得深邃旷远,成片的月白就成了如云如雾如棉状而显得轻盈飘逸。

月白夹在翡翠葱绿与麻黑色的茄皮紫之间所出现不规则的弯曲线,就象蚯蚓从泥灰或泥浆中不定形弯曲摆动走过留下的痕迹,故古人将之称为“蚯蚓走泥纹”。这种“蚯蚓走泥纹”为什么在后世的仿钧和当时的民窑中都极难出现?它是因为这种窑变现象必须要自然地出现在茄皮紫与葱绿之间的结合处所显的月白弯曲线才能形成。而当时的民窑和后世的仿钧都没有烧出唐末宋初的釉下黑色兼红点的相变茄皮紫。由于没有这三种色泽窑变现象的自然合理过渡出现,就不会有蚯蚓走泥纹的产生。

天青:葱绿翡翠的绿色过渡到月白相交间形成大片的熔融淡处就是天青。这天青的形状和色彩也变幻莫测,有的如瀑布垂帘;有的象湛蓝的海水,有的象天空深邃的青蓝色云朵;有的由于边有月白,它就象深山古巗上生长的苔藓样石花。

葱绿:葱绿在钧瓷中也很有特色,它有的象翡翠,有的像玻璃光泽样呈半通透感而显得翠绿深深;在月白与葱绿轻的地方,有的就成了疏旷淡雅的天青;它有这样一个现象:葱绿过渡到月白之间,绝不会出现玫瑰紫和海棠红这种色彩。因为它在窑变中,只有浓厚的深色积釉处才会出现红色,冷色之间的淡处过渡是不会出现红色的。因此,它到了浅色的地方就再也不会出现红釉色了。总之,这些色彩的奇异变化都是自然形成,人是根本无能为力的,完全听天由命。  

从瓶上腹与肩处有一褐的痕斑看,说明了此瓶在烧制前曾经施过褐的护胎釉,然后再罩以氧化铜的窑变溶剂。又从瓶底外撇施的褐釉看,上面有一层象煤油漂浮于水面斜视所显的晕彩蛤蛎光(有的又把它叫锡光)。这种蛤蛎光的散晕色彩在高古瓷中都常有出现,它是证明和鉴定彩色高古瓷的一个很重要依据。

钧窑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它是“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现状,因此有很多地方是色与色之间的过渡色彩,有些色彩和形状具体象什么,很难用准确的具体形象去形容和描述。就以茄皮紫来讲,它总体里面是含黑而带紫,由于它是从唐末黑釉瓷中产生相变的演进而来,因此它透显出深沉、稳重、高雅、大度的气质,并显出紫色点、月白点、海棠红点、桂花黄点等,在这深沉的黑中,有的呈墨玉黑,有的呈紫黑,有的呈玻璃样的亮黑,有的呈麻点黑;而在这麻点黑中,有的又呈黄麻黑,有的呈灰麻黑,有的呈白麻黑,有的呈紫麻黑,有的呈绿麻黑,有的呈杂麻黑。它不单是黑色的变化如此,其它各色之间的深浅变化只要你仔细观察也是一样。它的色彩变化根本不是人为所能掌控的。这就是北宋钧窑最迷人的地方。它不像现在烧制出的钧窑色彩层次几乎都是有规律可循,能人为的去控制:红就是一个层次稍带变化的大片红,绿就是有层次变化的大片绿,紫也是有层次变化的大片紫,天青就是大片天青,它完全可以由人为调配釉料的科技方法控制而变化不大并有规律可循。但在古宋钧窑上所体现出来的很多窑变釉色彩,到迄今为止都还仿制不出来。哪像北宋的钧窑色彩,它所体现的窑变奇异让你根本无法想象。

从俯视残缺瓶口内面颈处施黄褐釉的地方看,其手工捏痕的工艺很自然明显。瓶的内面也没有施釉,仍显灰白胎。在向外侈的瓶口面上,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绿、天青、月白俱显。内口与黄釉结合处,釉的坠垂虽明显,但还尚未像民窑和后仿的钧瓷釉那样聚集成坨而成泪流的乳状。

器底内凹而满施香灰釉,外撇的饼足边上面为黄褐色,底边有支烧痕和“二”字样编号,从边沿有不规则的圆凹处可以看出:此器在烧制时与支烧的窑具有摁压造成的凹陷痕迹。器底所显流传过程中使用的自然磨蚀痕和洗不掉的积垢都很明显。

从瓶肩部的炫纹处与整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钧窑中海棠红、玫瑰紫、玛瑙红的形成虽然出现很少,但一般它都是出现在茄皮紫中通透发亮的墨玉黑与葱绿、月白边沿周围外面的浓厚釉聚集处才会产生。它很少夹在月白与葱绿之间釉的稀薄处出现,也就是说,它绝不会在钧窑的淡雅处出现。

大家都知道钧窑奇异变化的色彩主要是铜的氧化剂,它在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厚度,不同的烧制时间、不同的配料中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色彩。因而会在各自红绿黑白紫中又有其不同的奇异变化。但在所有钧窑的历史记载中,从来还不曾见有窑变的记载,而此瓶的颈部就出现了,它像花粉一样布撒在月白、天青、翠绿、茄皮紫之间。由于以前还从没有发现过这种报道的记录,根据其形,我把它命名为“桂花黄”。因为它像秋天桂花飘散的花粉状。

为了证明此瓶是北宋中晚期的瓷器,下面就引用现今世界公认的一个北宋官窑钧瓷花盆与此瓶对比,从它们之间的釉色变化中,就可看出其共同的时代特色。

此为北宋官窑钧瓷花盆,它是解放前被誉为中国的洋酒大王、爱国实业家“上海慎利洋酒食物号”章云生“萃孝堂”所藏之物。其父张燮理(秀园)是光绪20年进士,他收藏了不少历代文物精品。此北宋钧窑花盆曾刊登在《收藏》杂志2013年第5期133页上,它是现在世上公认的北宋官窑钧瓷。也是我所见的北宋钧瓷中,唯一一个窑变颜色的多彩变化和底器施釉的方法与我的花瓶一样的钧瓷。因为它上面的天青、月白、茄皮紫、如雪花飘的茄皮紫窑变、蚯蚓走泥纹,脚底的黄胎和器底的香灰釉色等都与我这个花瓶几乎一样。凭心而论,此花瓶的窑变釉色比这个花盆的窑变色彩还要丰富和奇特。只不过花瓶已残,花盆完好,若论研究价值,这花瓶还显得更高,因为它的釉色变化更奇特、更齐全。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北宋钧窑上所说的茄皮紫,我原以为是象茄子表皮的成片紫色,可在所见的钧瓷上根本就没有这种茄皮的成片紫色。后来才发现,这“茄皮紫”是指茄子把上所显象麻点一样的紫色麻点。这样把它与茄子把上的茄皮紫一对比,才知道古人取名真是比喻得既中肯又恰当。

(茄子把上所显茄皮紫的实物与钧窑所显茄皮紫对比,方知古人说的茄皮紫是指茄子把上紫色点而不是茄子食用部分成片紫色的皮)

至于“蚯蚓走泥纹”,我在很多环境下仔细观察过蚯蚓走泥的不同现象:有夏天下雨前空气稀薄缺氧时蚯蚓发闷挣扎在沙上身体移动所显泥沙边沿留下的走泥纹痕迹;有蚯蚓排便垒起留下的走泥纹痕迹;有蚯蚓在土中穿泥徘徊泥浆上留下的走泥纹痕迹,它们虽然所显的形状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圆环弯曲不定形的自然摆动痕迹都与钧瓷上体现的“蚯蚓走泥纹”相似,虽然它只是一个大概,但茄皮紫与葱绿间形成月白样的弯曲线,的确就象蚯蚓走泥留下的痕迹一样,古人对它的命名真是取得入神。

二、钧窑花瓶的流传经过

此瓶原是一对,它是解放时从我地清末一翰林院庶吉士黄秉湘之子黄大潮(当时人称六老爷)家土改分地主财产作为添头搭配分给佃户家的。五八年的大跃进伙食团我地饿死很多人,当时我父亲是道士,他在为死者家属请去做道场开灵、送死者上山安葬后,死者家人作为开工钱的抵当物。那时所有的人都很穷,死主家都没有钱,一般就以物抵工钱。当时拿回来还遭到我母亲的唠叨,说:这两个烂口瓶拿来有啥用,还不如一合(ge)米(相当于半斤到一斤)!那时家家都拿不出吃的呀!这对花瓶后来听我哥哥姐姐说,当时拿回来口沿就是烂的。它以前可能曾经包过黄金,瓶口缺烂是黄金被取所致之故。两个瓶形制大小完全一样,只是上面釉的窑变花色不同。70年代时我曾将两个花瓶放在我的书桌上,里面还插一束假花。这是我青年时生产队好多人都看见过的,他们中有些人都知道,还说这对花瓶好看。后来因为这个花瓶我家一直用它来装煮豆腐时点豆花的胆巴(即卤水),才没有被甩而被保留下来。瓶口用胶粘起的那块是我在70年代生产队干活收工回来放锄头时,因不小心锄把倒下去打烂的,隔了20多年后,我开始收藏了,又找到了被打烂的这块缺片才将之粘合起。还有一个花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家建房时,因为那时没有收藏意识,不知将那个瓶甩到哪里去了。

由于真正的北宋钧瓷存世太罕,在我历来所见的文献和各种书籍的图录中都没有见到过这种钧窑的窑变特色。但我一直都认为它是钧瓷,只不过根本没有想到它会有这么高古能达到北宋。我最先一直以为它是道光的炉钧,后来知道道光的炉钧釉是用笔点和吹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才认识到道光时吹点的炉钧工艺和雍正乾隆时流釉的炉钧工艺与北宋钧窑所显钧窑的窑变釉现象完全不一样,金代粗犷大气变化少的钧釉与之相比就更逊色。今年5月我见到了上海著名的藏瓷大家章瑜先生所藏的北宋花盆,才发现它上面的窑变特色和施釉工艺完全与我这个花瓶一样,经过仔细的对比和更深层次的研究,最后才将它定为北宋。

三、假作真时真亦假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是历来藏家对北宋官窑钧瓷的赞誉。由于它当时就是贡品中的御瓷,历史以来又有多少藏家能真正上手过这种珍品?在以前没有照相术的年代,很多藏家终其一生恐怕连钧瓷色彩和样式都没有见过。就是现在信息这样发达的年代,很多人也没有见过真正钧瓷的。几乎很多照片和图录都是以讹传讹,以致还成了把真的说成假的,假的倒反成了真的。那些所谓的“砖家”把佛说成鬼,鬼说成佛的荒唐事,不能不说是当今藏界的悲哀。现将网上和各种图录中所谓的“大宋钧窑”略展几幅如下,这些“钧瓷”,我在北京潘家园地摊上见到不少,小的十几元,大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几百元的不等。现将之传出后让那些拥有这些钧瓷和喜爱钧瓷的读者自辩:

以上所传的这些现代钧瓷如果还有谁硬要相信它是古代的宋钧,我可以告述喜爱它的读者们电话号码,上面这些各种各色型号的盆、洗、钵、尊等瓷你都可以买到。并且,只要你愿意出钱,还可以要买多少有多少而成为钧瓷拥有者的“大家”。

细腻的微笑
迅速的硬币
2025-07-18 17:15:49
值钱。
1、宋代三角八卦瓷器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历史久远,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
2、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

阳光的盼望
调皮的盼望
2025-07-18 17:15:49
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着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

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的直接关怀下,恢复钧瓷烧制,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钧瓷不断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花釉瓷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窑变技艺已经日渐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已绝非唐时花釉瓷所能比拟。窑变釉以其惊心动魄的美丽震动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到了宋徽宗初年,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徽宗传下旨意,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这就为钧瓷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机。

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最为动人心魄的窑变精品呈现出来。这些工匠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

火苗柔和,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同时,也研制了科学的钧釉配方,铜红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正如《中国陶瓷史》所述: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成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十年之间,宋钧官窑将钧瓷窑变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

宋钧特别是官钧窑的作品,窑变釉色自然温润,真正体现出火的艺术。我们能看到的宋钧瓷窑变釉色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窑变单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蓝、天青、豆绿等;二是窑变彩斑釉,以天蓝红斑或乳白紫晕为代表;三是窑变花釉,主要有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品种。其中以窑变花釉的艺术价值为最高,因为它最能代表钧瓷自然窑变的风格神韵。大多数意境精妙的景观图画,都是由花釉窑变自然形成,从而使瓷器成为艺术珍品。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又经历了元、明、清直到今天,在这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为世人所青睐,特别是宋代以来,钧瓷一直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只能皇家使用,不许民间收藏,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钧瓷其观赏价值之高,艺术魅力之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钧瓷的神、奇、妙、绝,古往今来,吸引着不胜枚举的中外名流学者、各界要人纷至沓来,观光玩赏。新西兰友人称它是“无论放置在哪里,顿时万物都增辉”,“窑工绝技,摄我诗魂”。书画家韩美林誉之为“中华之魂”。

虚幻的电脑
寂寞的柠檬
2025-07-18 17:15:49
概述
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史料评价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磁。”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在寂园叟的《咏陶诗·均盆歌》中,对均(亦作钧)瓷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柴窑不可见,存者惟禹钧,均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迹已陈,欹斜屈曲若隐现,以此辨其赝与真。宋后莫能仿制者,造化巧妙何其神。汝窑糊以玛瑙釉,末若均紫弥可珍。均窑较多汝较少,宋均声价高无论。均釉有青亦有紫,紫者丽色辉千春。青者俗谓之月白,亦自雅靓而温纯。元瓷青者偶类紫,均紫竟体腻且匀,底间稍垩芝麻酱,单数双数号码新,或以单双判青紫,无乃齐之东野人。花盆有座状如碗,一枚动值千饼银。我得一盆大于斗,容颜娇美盼日频。仿紫最精世所罕,传之子孙非长贫,千峰翠色浮几案,雨过云破无纤尘。紫者不贵有者贵。世事翻转犹飚轮。蚓泥变幻哪能揣,泪痕流下方津津,蚓走泪流不一态,一燥一润名有因。泪痕奇绝傲泥蚓,要以莹泽胜枯皴。底窃有五码则四,六角凹形浅浅唇。深藏宝刹七百载,何必瓦玺夸汉秦。一朝流传属村叟,使武件尔老病身。小松丛菊颇在眼,慎勿牢落增悲辛。”
特征
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评价
浑然天成,绝世无双
钧瓷绚烂奇妙之色彩在烧制中自然形成。或如美玉,所谓"似玉非玉腾似玉";或如蓝天;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即“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也。尤为神奇者,窑变尤象,妙景竟生,或如群山叠翠、幽潭帆影;或如雪积南岭、玉暖冰河;或如星辰满天、寒鸦归林;或如仙山环阁、飞云流水;皆惟妙惟肖,如泼墨写意而腾之,其神妙绝非世间丹青妙手心思所能及者,因其色其形皆为天成,所谓道法自然者也。古人曾有诗赞曰:"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
钧瓷色彩交融流布之处,或似雨后虹霞在天;或似深峡旷谷飞瀑;其朦胧隐约,如天象地文,引人遐思无穷,观其漫无崖际之变化,皆自以为独有心领神会之境界,陶然自乐,情悦性怡,斯则观赏钧瓷之独特乐趣也。
闲观窑变神韵色,静听钧瓷开片声",钧瓷,其色可赏,其声可闻。钧瓷开片裂纹之声,如铃如泉,虚妙清冷;如琴如涧;静夜闻之,令人浑然忘我。其开裂之纹路,似蟹爪,似蛛网,似冰裂,釉面晶莹剔透,而纹理清细可观。釉中更有点如珍珠,星溪银河,光泽润目,此乃钧瓷舍色彩以外,另具神韵之处。
人间有五色,尚且千变万化,何况钧瓷色彩天成,更是变幻无穷,故世上绝无相同之两件钧瓷,所谓“钧无双”也。加之钧瓷烧制极难,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历代帝王皆钦定为御用珍品,专有于宫廷而严禁于民间,亦“君无双”之意。中国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以钧瓷为首,谓瓷之君也。其它瓷上可供于贵宦高堂,下可用于布衣陋室,唯钧瓷自帝室之下,民间罕见,莫知其祥。故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盛誉。
此神钧瓷惟河南禹州(钧州)神垕镇方能烧成,必与当地水土关。
如今,钧瓷已渐为世人所珍视,钧瓷之神妙瑰丽越来越为人们了知赞赏。在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中国馆大厅设了珍藏的极其贵重之钧瓷制品“玉龙腾飞”大瓶(神后苗家钧窑出品),而题赞辞曰:“举世珍宝,永存世博”。引起海内外人士之关注赞赏。
事因人兴,物以人存。神垕苗家钧窑传人苗长强为弘扬钧瓷文化,颇尽心力,多有巧思,为保护钧瓷珍品之流传,特设钧瓷收藏证书,作品分为珍品级、极品级两种,作为收藏品。示瑰宝之难得而使之得传于世,亦以彰显收藏者能鉴物会真,而有大雅之好也。
语云:“天地生物,天赋之以精,而地受之以形,物皆神妙内含而形质外彰,能明神妙于外现天地变化之象者,天下之宝物也。 钧瓷,真宝瓷也。”
1955年,禹县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钧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烧造年代众说不一。禹县战国时为韩都、名阳翟,至北宋、金曾置钧州,故名。目前在河南禹县境内已发现宋、金时代的钧窑址100多处,而且向四周扩展至临汝、峡县、新安、鹤壁、安阳、林县、浚县,北至河北的磁县,山西的浑源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形成了一个遍及华北地区的庞大的钧窑体系。钧窑有以下特点:宋钧目前就传世出土器物所见有两种:一种为浊釉,称暗釉。一种为亮釉,称玻璃釉。前者为早期产品,后者为晚期产品。一般人认为亮釉钧器为后仿是误断。北宋钧窑的胎土淘洗较细,胎色浅灰,釉汁肥厚,晶莹匀润,以天蓝釉为多见。通过窑变,产生出绚丽多彩的月白、玫瑰茄皮紫、丁香紫等色调,其中红与天蓝釉融为一体的"钧红"。这类器物,外壁施红釉,内里则为天蓝或月白釉。内外都为红釉的制品大多为后世仿品。钧红釉面上往往呈细小颗粒状的黑疵斑点,多有蚯蚓走泥纹和细小棕眼,在器物口沿和边棱凸起釉薄处,呈现米。蚯蚓走泥纹是北宋钧釉的一大特征。金元钧瓷已基本不见蚯蚓走泥纹。清代及近现代的仿品常以开片来表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窑一般多施满釉,圈足底部刷一层酱褐色釉,俗称芝麻酱釉。这种芝麻酱釉与器身的乳浊状天蓝釉没有啥区别,只因圈足处施釉薄,釉下胎色和薄釉交融呈现浅酱色。洗类器三足局部釉厚处仍泛天蓝色,釉层虽薄,但呈色光亮。后世仿品底部刷釉干涩,有斑驳不匀之感。北宋钧器的铭文不多见,有铭文的都是北宋后期宫廷用瓷。铭文主要刻一至十的数字,即器底一、三、五、七、九单数的施钧红釉;二、四、六、八、十双数的施天蓝,月白釉。但器底的数字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标明器物的大小规格,器物越大编号越小,"一"代表器物最大的。钧窑的铭文一般都是在器物成型素坯时刻上的,然后在铭文上施芝麻酱釉。后世仿品往往在施过釉的胎上刻字,从而露出了马脚。还有以刻北宋宫廷建筑名的,如"奉华殿"、"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宫"等,铭文字体的笔画纤细。从钧窑实物看,宋钧与金钧均已达到钧瓷烧制的高峰。今人重宋轻金只是个审美视角问题。金代钧窑的胎质细腻紧密、烧成后多呈浅灰或米。釉面较滋润,玻璃光比北宋要强,红釉不像北宋那样呈通体融为一色的玫瑰红或茄皮紫色,而是在天蓝或月白的釉面上加饰红斑,红斑的边缘不清晰,有逐渐晕散的感觉。器物一般多施满釉,圈足足端处无釉,胎釉交接处不整齐,垂釉很厚,俗称鼻涕釉。底部不再有芝麻釉,而施与器身相同的色釉,不见蚯蚓走泥纹,多有开片。烧造工艺采用大于圈足的垫饼垫烧,在板沿盘上采用三支钉支烧。由于支钉与器物粘连在一起,烧成后多是敲掉的,故支钉痕较大且高低不平。元代钧窑的产量不断增加,但质量下降。个别精品中其工艺水平却堪与宋钧媲美,只是为数不多罢了。钧瓷起于唐代,北宋达到了鼎盛,而金元时代仿钧品生产已经达到了宋钧水平。多数胎质明显粗松,胎壁较厚,外壁施釉往往不到底,胎釉交接边沿不整齐,釉面有琮眼气泡,以天蓝月白等色为多见。蓝釉红斑的斑块边界线清晰,与金代晕散的斑块有明显差别。并流行大型器。碗、盘类底足足端修削呈斜面,底中心凸起,除以釉色取胜外,常有贴花装饰。钧窑的胎、釉属于瓷胎,大多以灰色胎为主,灰中又分浅、深二种,另外又有灰白色、淡,前者(灰色胎)精细固密,叩之呈金属声,此为早期产品。灰白色和淡胎质较粗松,叩听其声近乎瓦,此类多属晚期产品。钧瓷有两种釉,暗釉和亮釉。亮釉钧器釉质较粗糙,釉层薄,开大小纹片,且釉上多棕眼,内多鱼子纹,外部着釉多不到足脚,圈部中心刷圈釉或根本无釉。南宋后至元代,此种钧器较多见。宋钧"窑变"特征是出于釉药中活动性配方,且与窑炉结构关系密切,又有影响钧瓷成品率的,则是所用燃料,窑装之稀密,外在因素的寒暑、晴雨、风向、均要窑工们能有应变配合能力。否则,即可出现古人所讲的十窑九不成的结局

鳗鱼酒窝
心灵美的小鸽子
2025-07-18 17:15:49

瓷器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古流传下来的每一件物品都是一种文化的流传,而瓷器流传的最为久远。电视剧里总是会“传家之宝”这一词,在现实中,有许人手里也保存着自家的宝贝,但有不少人会对手里宝贝的真假性存在着疑惑,小编收集了网络上专家们对宋代官窑瓷器鉴定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对自己家中的“宋代传家之宝”的真假有所判断。

  官窑特征

1,多呈黑灰、深灰或黑褐,也有灰白和米黄。

2,胎土淘洗精细,胎质细腻,有厚有薄,口沿釉薄处和足端无釉处分别呈现黄褐色,俗称“紫口铁足”。

3,釉色以青釉为主,有粉青、淡青、灰青和米黄,其中以粉青釉色最佳。

4,釉面一般都不够透亮,有的呈乳浊状。

5,薄胎多施厚釉,厚胎多施薄釉,此为其重要特征。

6,所开纹片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演化为独特的美学效果,其冰裂纹以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鱼子纹更次之。

7,烧造工艺精细,器型仿古风气浓厚,如琮式瓶、贯耳瓶、出戟樽以及觚、鬲、炉等。

8,薄胎厚釉者多采用垫饼烧,厚胎薄釉者多采用支钉烧,通体满釉,圈足无釉,底部留有三到四个或更多支钉痕。

9,圈足一般都不太规则。

10,少有装饰纹,仅有非常简练的弦纹。

11,官窑和哥窑有时很难区别,但仔细分辨还是各具特点,并不影响投资效果。

12,后世仿品过多,但往往釉层较薄,纹片不自然,或者厚胎施厚釉,手头过于沉重,“紫口铁足”釉色不自然,或者圈足规整,釉层不温润。

  宋代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1釉质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艺宴商城了解到,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2纹片差异: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纹痕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

3胎色差异: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

4底足差异: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雍正仿宋官窑器除了足根施以酱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细规整。

注意事项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层很亮的光,行话叫做“贼光”。现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氢氟酸泡半个小时,然后用高锰酸钾和泥包起来闷一个小时。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有一种“旧”的感觉。鉴别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觉;闻,有酸的味道。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代表着那个时代陶瓷艺术的最高峰。官窑多为宫廷专用器皿,主要有碗、盘、碟和盏托等,经过几百年的时代变更,流传下来的多为碗和盘这两种。宋代官窑在市场上的售价大约为10万到3千万之间,主要看瓷器的完整程度,磨损是否严重等。古玩的爱好者都知道宋代官窑曾经被炒到很高的价格,所以官窑瓷器鉴定方法是一定要好好学习的。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位列五大名窑的钧瓷,是北宋时出现的一种最特殊的青瓷,历来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著称。传世的宋代钧窑绝大部分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民间流传极少,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藏家爱这种五彩斑斓的艺术品,也因为它的难得一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色彩绚烂――故宫博物院钧窑瓷器展”的开幕,自然吸引不少人慕名观看。传世钧瓷也称为陈设钧瓷,多为花盆和花盆托等,颜色多种多样,这些色彩的形成不是人为可控的,而是一种天赐偶得的美丽,这也是钧瓷最独特之处。

官钧瓷器是为精品

关于钧瓷的最早文献记载出现在明人著述中,但其大规模烧造的年代却在学界存在争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说,虽然现代考古学于20世纪初即被引入中国,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仍未普及。明代晚期以来,文人的论著多互相抄袭。到了清代,一些文献开始明确指出钧窑始烧于北宋,有的甚至还指出是北宋末年。

明代晚期至民国时期文献所指钧窑,除了被现代研究者称作“官钧”以外,还被称作“陈设类钧瓷”或“数码钧瓷”,以免与其他盆、碗、瓶、壶等造型的所谓民钧类钧瓷相混淆。

存世的陈设类钧瓷主要为清宫旧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具体产地并不明确。20世纪7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文物部门配合基建工程,对钧台和八卦洞窑址展开考古钻探和重点发掘,出土的出戟尊、各式花盆及花盆托等器物残片,与传世品能相互印证,从而为陈设类钧瓷找到了具体烧造地点,在时间上也相互印证。

宋徽宗时,曾在钧台附近建立官窑。考古发现,这种被官家垄断烧造的窑口在古代钧州星罗棋布,一千四百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分布着一百四十多处。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钧瓷艺人纷纷弃窑逃亡。明万历时忌讳皇帝朱翊钧的名讳,钧州改称禹州。钧瓷烧造也改为民间小规模生产,不成气候。

禹州钧瓷研究所研究员阎立夫说,古书记载钧窑烧制:“共计一坯功,过手七十二”,也就是说一件钧瓷从采料、粉碎到设计、注浆、修刻、旋坯、对接、上釉等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作品是否成功不仅跟泥料、釉料、炉温等有关系,还受季节、气候、风向等的影响。一件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很难控制花色,出窑后的形态无人可以预测,所以历来有钧瓷“十窑九不成”的说法,以至于后世民窑的烧造质量很难超越前辈。

说钧瓷无价,一方面指流传稀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在造型、纹路、釉色上,钧瓷都出类拔萃,其中以官钧为精品代表。官钧,即为宫廷的陈设用瓷,以出戟尊和花盆为绝大多数造型。出戟尊整体分为三层,以十二条长短不同的泥条黏附于主体,分置在颈、腹和下颈部,每层四个,两两对称,上下呼应,泥条保留了一定的棱角,使流动的釉在直线棱角上无法停留而露胎,露胎部分呈红色,与其他处饱满的釉色形成鲜明对比。

钧瓷出戟尊是典型的仿古造型,全世界仅存10件,存世钧窑更多以花盆和花盆托造型示人。花盆是宋钧窑的代表作品,数量在北宋宫廷用瓷中占绝大多数,器物的造型也多种多样,有形同倒置钟形的仰钟式花盆,有线条优美的莲花式花盆,还有体态丰满的渣斗式花盆……这些花盆形态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口沿部都有一个平沿的枚口,有明显的深浅两道边,这主要是为上釉考虑,也成了钧窑花盆的一大特点。生产如此众多的单一造型,在宋代其他各窑中实属罕见,这与宋徽宗时建造艮岳山有关。

徽宗即位之初有方士言,皇城东北隅地势低,如果稍稍增高一些,则大大有利于皇嗣繁衍。徽宗听信方士,在政和七年(1117年)令人在皇宫内城东北部的上清�宫之东,用人工堆起一座高山,初名万岁山。为建此山,徽宗劳师动众,征集民船为御用用来运送各种奇石异草。五年后万岁山建成,徽宗将此山改名为艮岳,取寿比南山之喻和祈仙求道之意。

钧窑烧制的各式花盆和盆奁,很可能就是为艮岳山中放置花木所用。1125年金人攻入汴京,艮岳山随之遭到破坏。这批宫廷瓷器后来被清代盛世的几位皇帝集纳收藏,成为宫廷古物,清末曾随其他大内珍品进入古物陈列所,抗战时期经历文物南迁,部分回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他则横跨海峡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钧窑瓷器也有粗细之分。这部分宫廷花盆成为最早一批传世钧瓷,虽皆为花盆但造型各异,端庄大气、釉色丰富、制作精美。与之相比,出土钧瓷残片则呈羊肝色或香灰色,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这些民间钧瓷在烧制过程中釉面融化下流,器底为芝麻酱色,形成了钧瓷紫口铁足灯草边的特殊装饰。

釉色千变万化

宋代钧瓷的过人之处首推颜色。古人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生时”、“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峪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形容钧瓷色彩之多和窑变之美。

钧瓷最大贡献就是使用了氧化铜作为呈色剂,它改变了两千年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方法,这种窑变釉突破了陶瓷史上单色釉格调,利用还原焰烧制时出现复杂的窑变,以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和鹦哥绿最为名贵。不过这些钧瓷颜色名称多出自鉴赏家、收藏家及商人之口,久而久之成为习惯用语,并无专书记载。

专家把钧釉的乳浊度和色彩发生的复杂变化,从而使釉色绚丽多彩的现象叫窑变,产生窑变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说与胎质和烧造工艺有关。

钧窑在烧成上采用素烧和复烧两道工序,在复烧时先用氧化焰,当温度到850℃釉面熔融时采用还原焰,由于铜的还原作用,使其出现五光十色美丽状态。红色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釉中含有01%―03%的氧化铜,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锡;在天蓝、天青和月白釉中,氧化铜含量则极低;钧釉的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互相熔合的结果,钧窑的紫斑是由于在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收藏家马未都说,陶瓷上所有的颜色都是金属在高温下呈现的颜色。钧窑用铜作为呈色剂有一定的难度,铜在高温下会挥发,会变得没有颜色。当时钧州的神�(音后)镇出产孔雀石,孔雀石含有大量的铜。所以就近取材,用铜做呈色剂,使钧窑在高温下呈现出红色。 理论上讲,钧瓷的呈色在入窑之前不能控制,窑变是进了窑以后,在烧造中才产生的,虽然经过工匠长时间摸索,慢慢在一定限度之内有所控制,但这需要高超的技巧。所以古人依然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钧窑的本质。

底部刻数仍是未解之谜

早期钧釉瓷器以不带任何装饰,水天一色的素面器物为多,表现出淡雅悠远的色调。由于其釉色极近汝窑,也有学者认为其“代汝而起。”然而,根据考古发掘结果显示,钧窑和汝窑烧造时间大体相同,应该没有先后之别。

钧瓷的另一特征是紫口铁足,芝麻酱底,器表有开片。钧瓷釉面由于釉化冷缩,出现龟裂,升温后又重新弥合。釉面上出现颜色深浅不一的曲折纹路,似蚯蚓在泥地里爬行过的痕迹,自然多变,穿插迂回,故又称“蚯蚓走泥纹”,本来是一种烧造缺陷,却成为文人墨客辨别追逐的心头好。

“这个特征在民国以前无法仿出来。但近些年河南窑厂不停攻关,已经能把这些特征准确地仿出来,所以蚯蚓走泥纹在今天已经不是鉴定的绝对特征了,”马未都介绍说。

清代乾隆皇帝对瓷器的典藏非常用心,据造办处档案记载,从臣工持进、认看品级到决定陈设和收藏地点,无不按时依序进行。传世钧瓷底部镌刻的笔画纤细的铭文“养心殿”、“重华宫”、“建福宫”、“瀛台”等,就是由内务府造办处匠师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镌刻而成。

陈设类钧瓷底部、足内侧还多刻大写数字,从“一”到“十”均有。古人对其含义作过种种推测:如认为刻“一”、“二”者为上品;刻相同数字的花盆与花盆托配套使用;刻“一”、“三”、“五”等单数的为红色器。后来人们通过对传世品及出土物的排比研究发现,数字应是同类器物大小规格的编号,即器物越大编号越小,“一”是尺寸最大者。

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时期曾在宫廷收藏的钧窑瓷器上模仿旧有数字加刻或改刻数字,如《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首领胡进忠来说,太监如意交钧窑花盆一件、钧窑盆涟一件、楠木罩油牌子三十根随等次号数单一件。传旨:着将花盆上二字改三字、盆涟上旧字磨去亦改添三字……钦此。”因此,对传世陈设类钧瓷上的数字也必须认真鉴别,不能一概而论。马未都认为,关于钧瓷所刻数字的种种说法,都没有十足的证据,这些数字的含义到现在还是个未解之谜。

雍正御窑仿钧

钧瓷珍贵因为它曾被宋代的宫廷垄断,专门派官员监办,工艺严格,对成品的挑选严格,不合格者就地打碎,民间只闻其名不见其物,工艺失传断烧。

清王朝建立后,特别是康乾盛世的到来,使中国陶瓷业的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少量的传世钧瓷精品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青睐。雍正、乾隆等对宋钧情有独钟。雍正皇帝不仅收藏钧瓷,还命御窑厂进行仿制,如宫中造办处曾有“雍正七年闰七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钧窑双管瓜楞瓶一对,奉旨……交年希尧照此瓶釉水烧造出来”的圣旨。

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专门负责御用瓷器烧造的机构,窑址设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清代杰出的督陶官唐英曾在雍正七年(1729年)派心腹吴尧圃专程到禹州考察宋钧窑的配方和烧造方法,并写下《春暮送吴尧圃之钧州》记述当时情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次年八月将仿制宋钧瓷炉大小十二件呈览。雍正御批“此炉烧造甚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此后雍正时期仿钧釉瓷器的烧制再没有间断。

这类纯粹仿钧瓷的产品有各式花盆、花盆托,釉色、造型、支烧方法等均与原物如出一辙,显示出高超的仿制水平,有的故意不署年款,几能乱真;有的器物外底刻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雍正仿钧的成就有二: 其一是烧制成功釉肥厚乳浊、釉面带棕眼有蚯蚓走泥纹特征的玫瑰紫、海棠红、红斑快、天青、月白等仿钧陈设瓷;其二是创烧了雍正特色的窑变花釉瓷。

清代御窑厂在仿钧釉基础上烧造出“新紫、米色、天蓝、窑变”等新品种。如今,文献记载与实物已难一一对应,就存世遗物看,新品种有天蓝釉紫红斑(即“新紫釉”)、窑变釉和炉钧釉等。

天蓝釉紫红斑与“民钧”相似,是在天蓝色底釉上分布形状各异的紫红色斑块。窑变釉又称“钧红花釉”,是以铜红釉为底釉,其上覆盖一层含钴、铁、锰的釉料,烧成后五彩渗化,斑驳陆离。炉钧釉因“乃炉中所烧”的记载而得名,属于低温窑变釉,各种色釉交融形成五光十色的斑点或丝线状纹理。

在皇帝的威逼督促下,清代御窑仿制钧瓷已经达到“仿陈出新”的境界,雍正帝将自己极高的艺术品位昭示后人,这些“新得”之色也成为钧窑留下的传奇之一。

(资料来源:阎夫立《钧瓷的发展及其特点》、《马未都说收藏》、《关于钧窑与汝窑的若干问题》、《帝王与宫廷瓷器》等)

钧窑天蓝釉海棠式花盆托,北宋,高54cm,口径18cm,底径138cm。

花盆托呈四瓣海棠花形,广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浅腹,上丰下敛,平底,底下承以四个如意云头式足。盆托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外施玫瑰紫色窑变釉,釉面气泡、棕眼明显。乾隆时期除了在陈设类钧窑瓷器上加刻宫殿和地名外,还模仿旧有刻字在器物底部加刻或改刻数字。此花盆托底部不见旧刻数字,但一处磨釉明显,很可能是为改添新字而将旧字磨去。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宋,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壁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外底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款识。

造型优美端庄,曲线起伏婉转,宛如一朵盛开的葵花,令人回味。器底清代造办处的刻字,表明了此件花盆在清宫中的具体用途,十分可贵。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数字“三”。此尊风格古朴、庄重,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

羞涩的短靴
含蓄的毛衣
2025-07-18 17:15:49
首发式上,白明称,有句说辞叫“古瓷毛边不值钱”,但实际上,当一些珍贵完整的陶瓷或藏于馆舍、或流于商贾之后,中国古代陶瓷留下的瓷片开始变得贵重,收藏价值日渐走俏。图:瓷片装饰品 《片面之瓷》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力,配上精美的,结合收藏市场行情,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白明在发布会上说,在早期的古玩收藏领域,陶瓷最讲究的就是完整。比如一只明代的官窑大碗,不要说它有了残缺,哪怕口沿处有一丁点儿磕碰,世界陶瓷十大品牌,哪怕隐约让人发现一处“冲口”,其价值都将大打折扣。但经过不到20年的时间,名贵的“整瓷”或藏于馆舍,或流于商贾,或以天价面市,都不是普通收藏爱好者可触及,于是流失在民间的“片瓷”开始变得珍贵。白明透露,他收藏了6万余“片瓷”,并成立了一个主题博物馆。白明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2A区举行讲座。 瓷片收藏家白明邀市民鉴赏文玩 据报道: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今天拉开帷幕,本周六下午两点,著名瓷片收藏家白明先生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2A区新闻出版局版权贸易馆,与市民进行文玩鉴赏与交流。 白明是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人称“片儿白”,他推出的图书《打眼》是书市畅销书,《片面之瓷》是白明继这本书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本书结合收藏市场行情,道出了瓷片收藏的种种玄机。尤其是,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力,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娓娓道来。对于喜欢收藏的朋友,无论是刚入门的人,还是收藏多年的爱好者,都可以从中受益。(宋友范) 相关 瓷库中国讯 宋代瓷器上的纪年大多为北宋年号,只有少数为南宋年号,主要见于越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既有刻划、模印款,又有墨书、彩书款。 图:宋咸平元年见年款瓷器 磁州窑系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釉下彩书。越窑、龙泉窑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刻划。目前已发现北宋瓷器上的纪年款有“大观”、“大观元年制”、“大中祥符五年”、“庆历五(年); 七作,其年乙酉岁”、“治平三年丙午岁次九月一日题,匠人周明”、“太平戊寅”(即太平兴国三年)、“元封内用”、“元丰年”、“元佑年制”、“元佑四年”、“元佑七年三月口日莫”、“嘉佑口口月二十二日”、“元符三年仲秋佳制”、“元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史五”、“至和贰年记(碗)徐蒋大歌”、“明道元年”‘政和”、“政和三年”、“政和六年”、“咸平年造”、“咸平元年十―月三日张家记”、“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记”、“绍圣四年四月十六日钟博士谨记”、“绍圣五年”、“崇宁二年新婿”、“淳化二年”、“雍熙一年七月”、“熙宁四年”、‘端拱元年”,等等。南宋纪年款见有“嘉定四年月”、“绍兴永和舒家造”、“绍兴三年”、“绍兴五年”、“淳熙年制”等。总之,宋代瓷器上的纪年款,比以前各代数量明显增多,持别是内容单纯的年款明显增多,五花八门的大段文字则明显减少。另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北宋景德年间,真宗命景德镇烧造进御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但尚未见实物。至于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刻有“隆兴纪元春二月张冲珍玩”款的三彩人物纹枕,被认为是民国时期的伪作。专家认为北宋时期的釉下三彩人物的枕头的存在数量实在是稀有,瓷库中国温馨提醒各位投资者投资需谨慎小心。(苏梦) 相关瓷库中国讯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以其"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是众多收藏品爱好者竞相收藏的珍品,陶瓷网。关于钧瓷的赞美之词颇多,如“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金银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等。这些赞美的由来也是有一些小典故的,今天小编就给您讲讲关于钧瓷的传说故事。图:钧瓷荷口碗 相传宋徽宗时期,禹州官员将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钧瓷珍品进献朝廷,徽宗看了之后称赞其“奇珍异宝,精妙绝品。”遂命内侍将这些贡品尊、洗、壶、花瓶陈设于福寿宫中,并召皇亲大臣前来观赏。徽宗对其中一件八宝龙柄花浇壶尤为喜爱。一日爱女茂德公主与驸马蔡修进宫朝觐,被此壶的精妙技艺和神奇窑变吸引,观赏多时,不忍离去,想要又不敢开口,徽宗看在眼里,从案上几次拿起又放下,最后忍痛割爱,将壶赐予爱女和驸马。自此,公主每天用花浇壶灌上清泉水浇花,爱如至宝,而痛失至宝的徽宗却整天闷闷不乐。 一日,徽宗令太监先导,微服驾幸蔡京府第,见爱女茂德公主双手执壶正在浇花,徽宗两眼凝视花浇壶呆立不语。待公主放下花浇壶,叩头接驾时,徽宗才如梦初醒,令其免礼,但还是眼巴巴地望着花浇壶。茂德公主很聪明,见此情景早已会意,忙与驸马耳语,又回奏徽宗:“父皇喜爱花石,此壶浇花甚妙,宫中仅此一件,儿臣拿来,上渎天颜。况且儿臣观赏数日,已饱眼福,故奏请父皇,送回此宝以尽孝意。父皇何不令阳翟(今禹州市)官员设窑造瓷,广为流传。”徽宗顿时喜笑颜开,当即答道:“尔等陈词甚合朕意,当善视之。”次日临朝即传旨让阳翟官员召集名匠在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瓷器专用于进贡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