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民窑跟官窑?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民窑跟官窑的区别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让写。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写大量的寄托款。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汉人提出"反清复明",电视剧里常能看到。当时你要有一丝反清复明的倾向,就被杀头了。可瓷器上写的款,却都是前朝的款。如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
雍正正官窑瓷器底款的篆书年号,《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分三行,每行两字。此种篆体六字款有青花、刻印和金彩三种,字体皆方整,外无双框。那时官窑瓷器另有四字款《雍正年制》,除了青花,还有刻画与模印两种,分两行,每行两字。少数为四字篆书竖式款,分有框和无框。有少量四字篆书款乃分上下左右,如古钱文排列方式。其实,雍正官窑用篆书款不多,主要乃用楷书,中后期为宋体小楷。真款平整秀雅,亦圆润有力。至于行书、草书与隶书则绝少见。另有一些书《雍正御制》,也有官窑器乃依御令不书写年款。
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显多于“乾隆年制”四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书款一般用于彩瓷上。“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书多于楷书。“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于仿古瓷上,青花篆款为主。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乾隆青花楷书款字体端庄,落笔利落,早期款字与雍正时期如出一人之手。青花篆书款笔画平直,横竖粗细一致,转角熟练,不留停落痕迹。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晕散现象,中期为纯正蓝色,晚期则蓝中含灰。“大清乾隆年制”款双行多无边圈,三行则多双圈。“乾隆年制”款多双圈。楷书款有六字双行、三行双圈,也有四字双行双圈或双框。民窑款也多书“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体不够漂亮,位置不够规则,与官窑款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与康熙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民窑青花器物上具体写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叁年孟夏月制用春生”。外销瓷一般都不落年号款。乾隆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堂名款主要书写在盘、碗、碟等小件器皿上。有:“和晖堂制”、“旭华堂”、“百一山房”、“澹宁斋”、“彩秀堂制”、“浴砚书屋”、“志勤堂”、“庆目堂”、“忠信堂”、“彩润堂”等。另外如“景慎堂”、“养和堂”、“彩华堂”、“避暑山庄”、“宁静斋”、“宁晋斋”、“宁远斋”、“百一斋”、“咏梅阁”、“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制作精美,应视为官窑瓷
首先我们要明确,两岸故宫里那些被认定为传世哥窑的瓷器,主要是郭葆昌等老先生当年做的分类,有一些可能根本就没有多少根据,都是凭直观简单分类的,当时古陶瓷大家陈万里先生就认为这个分类有问题。在现有的传世哥窑产品中,确实有许多器物的年代根本到不了宋,这也是事实,宋以后历代都有仿制,从元末新烧的成群队者,到明清直至民国,仿烧哥窑代代相延。
另外,由于哥窑产品,尤其是早期产品,其烧成时,使用垫饼烧造,而且早期是使用泥质垫饼,由于泥质垫饼与器物本身胎质材料不同,在烧成时,引起收缩率不一致,使得器物的圈足部分,非常容易变形。而官窑产品烧成时,有许多器物是用支钉支烧,显然不会出现圈足变形的情况。即使是使用垫饼烧造的,也都是用瓷质垫饼,由于瓷质垫饼的材料与器物胎泥基本一致,烧成时能保持同步收缩,故基本不见圈足变形的。通过圈足,我们也可以先把变形的先分出来。
在造型型上,官窑与哥窑也有细微的区别,经过多年的考古挖掘和发现,以及对哥窑和官窑瓷器的分析,哥窑的瓷器除了有圆器以外,还经常会出现八边形、六边形,也就是说有棱有角这种器物风格比较多见。而官窑相对来说基本上流行圆器,有棱有角的器物很少。
此外,他表示,研究哥窑,我们还必须明确以下几点:1、哥窑本身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其窑场应不止一处,年代也有一个延续的时间。
2、把所谓的“传世哥窑”瓷器做一个分类,该归宋代哥窑的归哥窑,仿哥的归仿哥,元代仿哥归元代仿哥,清代仿哥归清代仿哥,而不是把不同时期的器物全部放在一个框里,作为一个个体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