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清代青花瓷?
清代青花瓷品类众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题款特点鲜明,无论在字体的写法或款识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为丰富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纪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少见篆书款和草书款,字体雄健有力,端庄工整,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仿写前朝款识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万历款,其中有官窑青花也有民窑青花。
2、堂名款:又称“家堂款”。此种款识在清代较为流行,多数是民窑青花款,有“复香轩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兴堂制”、“聚星堂制”、“来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赞颂款:此类款识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奇石宝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宝鼎之珍”、“博古雅玩”、“永庆奇珍”、“美玉”、“玩玉”等。
4、标志、图案、花押款:有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荷花、鼎炉、方胜、册本、爵杯、花卉等。
扩展资料:
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
咸丰(1851~1861年):咸丰青料使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丰青花发色淡雅或鲜艳,民窑青花发色灰暗或灰黑色。咸丰青花瓷造型趋向笨拙,官窑青花的时代风格与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点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纹饰呆板,无生气。在工艺方面,一般胎体较前朝厚重,胎质粗松,釉质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发色清雅明艳。民窑大多发色蓝灰色,或黑淡和蓝黑色,但均显漂浮。同治末期开始用进口青料洋蓝,发色鲜亮,明艳泛紫,缺乏天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光绪(1875~1908年):光绪青花发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则在釉下;光绪仿永乐、宣德笔法,也用点拓法,但“铁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机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见了。光绪青花瓷的造型丰富多彩,纹饰图案丰富,笔致细而拘谨。工艺上,胎质细白坚密,但与清前期的相比明显松软;民窑则更觉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温润,釉色白中微闪青,已趋向现代瓷的纯白色调。瓶颈部两边或饰对称铺首衔环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
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如果是官窑只能落款是康熙年制,而且只能是官窑落款,民谣大多是不允许落款的。
雍正年间的瓷器有可能落款是康熙年,因为一方面是表示对康熙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对前朝瓷器的仿制。
康熙年间的瓷器是不可能落雍正款的,因为彼时雍正尚未继位,也不可能有雍正的年号,所以就更不可能在瓷器上落雍正的款识了。
雍正官窑瓷器款识,由专人负责书写,字体基本一致。青花楷书款与篆书款同时并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
官窑年款较多见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双圈或方框,业内将雍正官款分为无圈、有圈和方圈等,用以区别。
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官窑款“大清雍正年制”,为早期流行的款式,字体柔弱、略草。雍正晚期官窑款,多为宋椠体的正宗小楷,工整秀丽。青花色调大多纯正,也有少数深浅不一的。篆书款书体变化较多,有的方正规矩,有的草率不恭,有的笔路圆润。
“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圆圈官窑款,主要用在青花和粉彩瓷器上。“正”字的、四和五笔书写平正,这是雍正楷书官窑款的一个特点。“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官窑款,多用于颜色釉瓷器上。“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官窑款,多用于仿钧釉、炉均釉,或茶叶末釉瓷器上。“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官窑款与“雍正年制”四字楷书堆料,只用于珐琅彩瓷。
“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圈款
“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雍正年制”四字楷书款
“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
:
雍正一朝制瓷的能力在清朝是第一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仿制。雍正时期的官窑瓷器可以说是这三代中的顶尖之作,精致、秀巧著称于世。此时的瓷器胎体洁白、精致,且胎薄,没康熙时厚重;施釉厚薄适中,釉面更加柔和、润泽,犹如玉的感觉;而彩绘也更加精致,构图留白多,柔和、疏朗;器形多小巧、精致。清三代瓷器艺术代表着中国瓷器制造历史上的高峰,那么在这三代中,从瓷器的艺术成就来说,雍正一代的瓷器则代表着高峰中的高峰,所以雍正朝瓷器价格拍卖最贵。尤其是雍正的珐琅彩瓷器更是不可多得,在拍卖场偶尔现身,瓷器价格拍卖价格以千万、亿计。
参考资料:
故宫博物院—陶瓷清三代官窑瓷器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