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龙泉窑瓷器好在哪里 现在又价值多少?
龙泉窑产品以民间生活日用青瓷为主。北宋青瓷胎色灰白,釉色艾绿,釉质薄匀晶莹,多以刻花、篾点或篾划装饰技法,表现波浪、蕉叶、团花、缠枝花、流云、婴戏等纹样。还有塑贴纹饰。器类以碗、盘、壶等为主,也有少量的盆、钵、罐、瓶等。造型端庄,制作工整,器底旋削平滑。18O381O3475
龙泉窑属于中国南方青瓷系列,是宋代民间名窑之一,因于今浙江龙泉县而得名。五代始烧,盛于南宋、元、明,清康熙后停烧,是陶瓷器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的窑系。龙泉窑早期产品在器型、装饰、釉色各方面与越州窑、温州窑相似,南宋中期形成自己的风格,对浙江、江西、福建境内的窑业产生重大影响,形成烧制龙泉风格的青瓷窑系,产品畅销全世界,并获得了中国瓷器史上唯一拥有国际身份的标识Celadon,其知名度仅次于China。
龙泉青釉可分成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北宋青瓷为石灰釉,由于石灰釉的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一般釉层较薄。由玻璃相组成的石灰釉,透明度好,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的映出刻划纹饰,因而北宋龙泉青瓷多以刻、划花为饰。
龙泉窑青瓷非常受英美、法国、日本收藏家推崇,中国内地收藏龙泉窑青瓷主要集中中江浙一带,对此他们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龙泉青瓷由于是民窑系列,且主要为日用青瓷,所以存世量较大,市场上流通量仅次于明清景德镇彩瓷,在各大古董瓷器窑系中,以物美价廉闻名。
据调查目前瓷器古董拍卖市场上现存的南宋至明代的龙泉窑青瓷精品成交价已过千万。2006年11月份苏富比秋拍,高234厘米的南宋龙泉窑青釉纸槌瓶拍至1184万英镑,此瓶曾为日本近代著名茶道大师益田孝(1848-1938年)收藏。两年后,2008年3月纽约佳士得再以2281万美元拍出一件高288厘米的南宋龙泉窑青瓷双耳瓶,同样源自日本藏家——茶道大师松平不昧收藏。与价格动辄数千万元的景德镇明清瓷器相比,龙泉窑青瓷的价格显然被严重低估。
近年来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北京五地的拍卖市场中,龙泉窑青瓷与高古瓷器行情非常相似,而与明清景德镇彩瓷有异,龙泉窑青瓷大量的精品流散在日本及欧美地区。龙泉窑青瓷的价值最早由日本东京“龙泉堂”创始人茧山松太郎挖掘并推向瓷器古董拍卖市场。1906年成立的“龙泉堂”是20世纪早期成立的著名古董店,茧山松太郎非常痴迷宋代龙泉青瓷,他带动了日本收藏者对龙泉青瓷的研究热情,眼下内地古董拍卖市场上流通的南宋到明代龙泉青瓷精品,不少来自日本回流。
宋代龙泉窑青瓷数据非常稀少,主要是北宋青瓷胎厚釉厚,釉面常有开片,青釉色深如豆绿;南宋兴盛期则是薄胎厚釉,不开片,以釉色的青翠变化取胜,釉面润如玉,粉青、梅子青为代表。
元代龙泉窑青瓷在古董瓷器拍卖市场上经常能见到,所以拍卖价格不如宋代龙泉窑青瓷。主要由于元代海外贸易发达,外销瓷器的品种、数量均比较大,釉色、器型虽然不如南宋瓷器那么唯美,但器型,纹饰等丰富程度远超宋代。
明代初期龙泉窑的生产非常兴盛,但逐步从民窑向官窑转变,相当数量的瓷器制品供宫廷使用。宋元传承下来的顶级瓷器制作工艺显然比当时的景德镇高出不止一筹。瓷器古董拍卖市场上流通的大量高品质的龙泉窑青瓷多为明代初期所制。
2009年在香港由香港环球国际举办的春拍市场上一只直径40cm元代龙泉盘以398万港币拍出。
从历史上的拍卖行情来看,宋朝现存龙泉窑青瓷价高量少,多为传承藏品,来源清晰,以日本,欧美等私人收藏为主,近年来内地拍卖市的宋代青瓷数据明显增大,但真品赝品混杂,需要你去仔细辨别。
明代景德镇白瓷生产逐步成熟,取代了龙泉窑的主导地位,明末清初龙泉窑的瓷器烧制没落。但在雍正、乾隆两朝帝王有好古之风,非常重视对龙泉窑青釉瓷器的仿制,因此景德镇在这两朝中生产了众多数量的仿龙泉窑青釉瓷器。由于帝王的重视,这类仿青釉制品生产工艺水平极高,造型、纹饰精美,一直受到收藏家重视,且在瓷器拍卖市场上这个时代的仿龙泉窑青瓷价格远远超过历代龙泉窑青瓷精品。
清代仿青釉制品着意追求的是龙泉青釉的釉色之美,以及刻划纹饰的工艺风格,器型、风格具有明显的清代风格。
200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高40厘米的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拍到了4492万港币。同场中,高315厘米的清乾隆粉青釉浮雕夔龙纹双耳瓶拍到1132万港币。
201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高508厘米的六字篆款清雍正仿龙泉青釉暗灵芝纹五岳真形图三孔扁瓶估价400万至600万港币,拍至2082万港币。
第一个好像值钱,同治年的,如果是真的,还是可以查查的,毕竟那个年代流传下来的不多,后面两个就不好说了,路过像这样的陶瓷器,完整的才最值钱,碎片很难有价值,除非你是比较久的,而且有历史记录的名款,才有好价格。
一、从古代陶瓷的历史价值来评估。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历程为:起源期、成熟期、高峰期(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三个高峰期)、衰落期。从目前的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价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元明清时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国瓷器。
二、从艺术价值进行评估。主要涵盖造型、装饰、图案三个方面。
造型价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陈设器、文房用具、冥器、日用陶瓷。
从装饰上看以彩装饰价值最高,如雍正时期珐琅彩。价值的由高到低依次为:彩装饰、釉装饰、胎装饰。从长远投资角度看,单色釉瓷器升值潜力大。
图案上以人物图案价值最高,价值顺序为:人物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山水图案、吉祥图案等。
三、从科学研究价值进行评估。有纪年款的瓷器、在纪年墓中出土的瓷器,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不能作为评估价值的主体,在古代瓷器价值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不高。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完残程度、尺寸大小、珍稀程度、地域因素等其他因素来评估。但上述往往只能作为古代瓷器价值的普遍性评估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个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收藏的注意事项:
不要贪小便宜
低于市价很多的东西可能有问题,或许这件东西有瑕疵,或是大量倾销,或是仿冒作品都有可能。要务必谨慎。
投资“简易性”
这是指在投资时,不妨选择鉴定不太复杂的物件,比如鼻烟壶年代不久,较无年代鉴定的问题,田黄也是比较容易鉴定真伪的物品。绘画品、陶瓷器是难度较高的艺术品,在鉴定真伪时,得视不同的年代做不同的判断,考虑的层面比较多。尤其是绘画品,每个画家的每一个时期,有不同的风格和时代背景,必须花很长的时间做研究,才能分辨真伪好坏。
不要太冷门
所投资的作品是市面上太冷门的种类,那么增值的机会就会比较慢,如古陶器、大型铜器便是不易流通的项目,除非自己很是喜欢,即可以不考虑将来接手的问题。
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
瓷片收藏可以让人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片。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瓷片的收藏价值
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瓷片收藏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像个“大工地”。如此的“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打桩筑基,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诸多不同年代堆积的文化层,因“掘地三尺”而见天日。几乎每个城市,均有基建带来的“抢救性发掘”。而一块工地,只要历史上该处有人“安居乐业”过,古瓷片被挖掘出的例子便不胜枚举,繁复缤纷。以往,也许偶然有爱好者来到工地寻寻觅觅,图省事的只需花包香烟钱,请推土机师傅手下留情,就能在推土掩埋之前,拾捡起一些有年代、著名窑口、图案完整而稀有的古瓷片。更多的情况是,这些古瓷片在施工者的“视而不见”中被掩埋。甚至,为了土地不含“杂质”,有些工程处还专门请人来拾捡这些“麻烦”,然后集中敲得更碎,倾倒河沟或掘坑深埋。无数古瓷片也许失去了再“见天日”的机会。
伴随着国内历史上的第4次收藏热潮掀起,在媒体的宣传鼓噪、周边收藏人士增多的影响带动、以及完整古瓷器传世少、价格越来越昂贵使一些初学者却步的情况下,拾捡无赝品、几乎“零成本”的古瓷片之风在这两年内陡然兴盛。以至于一旦一个新工地开工,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淘宝者”前来搜索;推土机师傅也“嗅觉灵敏”,附带主动“帮助”施工单位捡起混于土中的古瓷片然后“待价而沽”。古玩地摊、网上平台上,古瓷片的交易也开始“火”起来。
长期被藏主忽视、“不待见”的古瓷片,如今境遇稍稍改变,其价值到底何在
首先,中国是瓷之国,自东汉以后,瓷器出现,窑口陆续遍布大江南北,官窑、民窑、外销瓷,宋五大名窑,明永宣青花……瓷器的生产总量数以亿计。瓷器的特点是易碎,但神奇之处在于,碎了之后被掷弃到任何地方,无论是丢进河里,还是为泥土逐渐掩埋,这些瓷器依然千年不腐烂、消解,青瓷的花纹、图案及至釉下的“青花”均永不凋谢。山水、庭院,人物,花鸟,走兽……曾经的碎片待到重见天日之时,只需擦去泥土、积垢,水中一洗,即清亮如新。时代的特征、文明烙印一目了然。中国幅员辽阔,瓷器生产虽历时漫长,但除了宫廷、达官贵人之收藏,民间保存的古瓷完整器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而古瓷片浩繁如海,灿然若星,真正存留完整图案者,也不是太多。加上许多古瓷片虽埋在大地中却不知具体在何处,有机缘在当下这个时代见天日且图案纹饰完整、稀缺者,总体而言,更是数量有限。
古瓷片的优点在于,它们“出土”后几乎没赝品,除非这瓷片所属的瓷器当初是仿品,但碎骨后到今天,因时间久远也成了文物。
瓷片收藏前景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