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居有几年历史
潮汕民居有几年历史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千百年来潮汕人民 一方面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一方面以其惊人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宝藏,创造了丰富的潮汕民居文化。
潮汕民居有什么作用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同时潮汕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潮汕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州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整合。 民居建筑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华气派,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 潮阳等地方更把房子建成红梁金瓦的,有人以“老爷宫”(神庙)形容之。这种建筑风格本来只有皇宫和神庙才可以有,听说潮阳之所以可以建是当年的假国舅陈北科“申请”来的。 规模庞大 巨集伟壮丽 潮汕民居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形成了大规模的村寨等建筑群体,再加上地方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所以建筑规模经常非常巨集伟壮丽。 次要建筑则围绕主体建筑,相连成片,为一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建筑群体,聚族而居。 轻巧通透 所谓“轻巧”,一是单体体量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巨集敞高大 ;二是外表视觉效果不及中原地区之威严,也不及江南地区之俊逸。潮州建筑的色调偏灰浊,着重于屋脊、梁架、墙头、檐下等重点部位加强装饰,而这些装饰构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用功能有关。所谓“通透”,是指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透风,既有利于建筑材料上去潮防朽、延长寿命,更着眼在潮州长夏无冬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居住活动舒适凉快。 民居建筑内部空间讲究聚气、通风和遮阳,梁柱架叠,层层推进,重线条分割而纤细秀丽。 注重装饰 潮州民居从外到内极重灌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为了达到效果甚至不惜代价。这使得潮汕的民居建筑外观十分富丽壮观,厅堂更是金碧辉煌。 屋脊之装饰,屋顶之龙风及仙人走兽的嵌瓷,精美绝伦之木雕、石雕工艺等,都是潮汕民居之特色。 工艺精致 潮汕建筑可谓建不厌精,旧时建筑师傅总是建了一会儿后就停下来几个人端详讨论,提出批评意见,然后再修改,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要来回修改好几次。而“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父”的建筑掌故,应该是最能说明潮汕民居的“精”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大户人家的庐室中多设有花园,种上芳草嘉木,营造叠石理水,普通家庭的庭院中和屋前屋后常常中有各种花草树木,使民居处在一个幽美的近乎自然的环境之中,以获得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潮汕园林更与苏州园林等并称中国四大园林。这些都是追求与自然和谐、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好的生活质量的体现。 讲究风水 潮汕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比如屋外侧顶部山墙塑脊饰甚为讲究,常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五行属性等作成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仅限于寺观祠庵采用,这有传统的哲理思想,又受阴阳五行学说与约定俗或的影响。而建筑选址、朝向、格局、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讲究了,比如门前要有水、天井要有适当的过白、厅房要恰当穿插、前种榕后种竹等等。并因此还留下了蝨母仙、余半仙等选风水和营造建筑的许多传说。 潮汕平原江河密布,村镇多临水,未近江河者多开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圆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体建筑,以纳气聚财,也有“过池风”凉爽的实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养鱼的实用价值。 独特的建筑方式和材料 潮汕地区还保留古老的板筑的建筑方式(即“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版筑)。 原料一般采用红土和砂砾搅拌后筑成墙体,而不用需要耗掉田里好泥土的砖块来筑墙,然后用泥沙和贝壳灰搅拌后涂墙面,也有部分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旧时海滨贫民所居就多为这种称为“涂(草)寮”的茅屋,石材则多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和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的建造。而屋面与屋脊,有通花陶瓷压顶,既可以透风又能压顶防风,还有双层(或三层)青瓦上层为食七留三,底层食三留七,再压瓦筒,于两瓦之间隔热泄水。
潮汕民居200字潮汕民居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 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据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为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
潮汕民居有哪些主要样式在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有多种多样,虽然现在的潮汕地区出现了许多的高楼大厦,但是在农村里,仍然储存著一些传统的老式民居,而且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动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 四点金 “ 四点金”是潮汕风俗的独特建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在旧时只有富达的家庭才能建造。“四点金”的建筑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点像。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大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去就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间房,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面就是后厅,也称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各有一个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如果小辈住进去就是大不敬。所以潮汕话说“细仔弟住厝耳”。 “四点金”一般对外不开窗,窗只开向内庭。这是因为“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天井阔狭得中,聚财”(《阳宅撮要》)。“财气”从大门或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若对外开窗就是葫芦漏气,“财气”外泄。 “四点金”的构式建筑还有许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厅会”;前后房都带“厝手房”和“八尺房”的,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在“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点金加厝包”。 下山虎 “下山虎”的建筑在潮汕地区农村较为普遍,又称为“爬狮”。顾名思义,“下山虎”的开头真有点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狮。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比它少了两个前房,其余的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出入门路不同,因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门,而是两边开门,两边的门又称为“龙虎门”,也既有开正门而不开边门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广州出土的汉代明器和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的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中可见其前身,其格局与云南白族“一颗印”住宅也颇为相似。 过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户住的。随着社会人口的发展和增加,一家一户住的形式渐渐被人们打破。现在,一个民居往往住着三、四户人家。这样的住宅,虽然住起来有些拥挤、杂乱,但是非常适合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铺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门之上亦绘有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不同于“门楼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戏剧故事、神话传说,如“穆桂英挂帅”、“仙姬送子”、“郭子仪得宝”等等,正厅墙上则有一幅长壁画,多为“十仙贺寿图”,皆取吉祥之意。还有红色的檀木,蓝色的橼子(合称为“红桁蓝桷”),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使得“ 下山虎”成为一座真正的画苑,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有无处不在的艺术可欣赏。 单独画并不能彰显华丽,还有更具潮汕文化艺术代表的瑰宝:巧夺天工的雕刻,金光闪闪的潮绣和栩栩如生的剪纸,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 “ 四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通廊是主人和来访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厅是平时接待客人用的,而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定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办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主体建筑的大房由长辈居住,最高长辈一般住在三进的房子,其它房间由小辈居住。磨房、厨房、浴室、厕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边的火巷。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总的来说,主体建筑前低后高,每进递增三级石阶,这样便于突出主要厅堂,更重要的是为了不让前进遮住后进,保证后进的采光。后包是为了保护主体建筑和防盗而设。当然,像这样大规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现存较完整的“四马拖车”,可在澄海县隆都镇的“慈黉爷故居” 看到。
客家民居与潮汕民居有什么不同区别很大。。 潮汕民居和福建的闽南人一样。房子叫厝(cu)。 详细楼下补充吧,哈哈。
潮汕民居作文
你好,朋友参考一下,祝你成功。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很多,且都用生动形象的名称来命名,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爬狮”等等。
一、四点金
“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四点金”建筑格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四点金”的构筑还有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厅会”;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在“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则谓之“四点金加厝包”。
二、下山虎
“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门路出入不同,因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门而只开两边的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两边门的。
三、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蔡泽民的《潮州风情录》对“三落二火巷一后包”的格局和功能作了详细描写:“‘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第一进有凹形门洞,俗称‘门楼肚'。进大门,中间是过渡厅,有道‘反照'挡在正中。左右各一间房子,称为‘前房'。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通廊前端各有一门通火巷,左廊的门便叫‘青龙门',右廊的门称‘白虎门'俗称为‘龙虎门'。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厅的前后各由八扇禅门隔起来。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天井左右各有一爿南北厅,南北厅前后两端都有‘厝手间’,相接前后进的大房。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库左右有门通后包。主体建筑两边各有一列与它平行的房子称作火巷,由龙虎门及厝手间的内外子孙门连线主体建筑。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通廊是主人和来访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厅是平时接待客人用的,而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定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办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主体建筑的大房由长辈居住,最高长辈一般住在三进的房子,其它房间由小辈居住。磨房、厨房、浴室、厕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边的火巷。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总的来说,主体建筑前低后高,每进递增三级石阶,这样便于突出主要厅堂,更重要的是为了不让前进遮住后进,保证后进的采光。后包是为了保护主体建筑和防盗而设。当然,像这样大规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现存较完整的“四马拖车”,可在澄海县隆都镇的“慈黉爷故居”看到。
无论是“四点金”还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檩木要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蓝色,故称“红桁蓝桷”。单是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土、火五种不同的造型。造型优美的五星脊饰,连同山墙、屋檐都用瓷来镶嵌。嵌瓷是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用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屋顶一些主要部位贴出各种立体形象,有花草、鸟兽、虫鱼、还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十分传神。除了嵌瓷,还有雕刻,在建筑物的一些木质结构上镂刻各种形象,使整座建筑物富有艺术气息,古色古香如皇宫建筑。
值得一提的,还有饶平的“竹竿厝”。这种房屋,是直通通一列既长而高的房屋,宛若平放著的竹竿。根据家居需要,可将房子隔成若干格使用。饶平很多地临海,海风较大,所以不少房屋都是垒石而成,十分牢固。
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都是取朝南偏东,以南为主。这样冬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又可接受凉爽的南风。
民居还有植树的习俗,称作种“镇宅树”。多以龙眼、番石榴为多。龙眼又叫做桂圆,取其吉祥之意;番石榴多子,取多生贵子之意。忌种苦楝,苦字当头种了唯恐不吉;还忌种桃树,据说桃树容易成精,蛊惑男人,徒生灾祸
潮汕民居有几种形式?其有什么风格特点?一,四点金:“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些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四点金”的构筑还有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称会”;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有“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则谓之“四点金加厝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二、下山虎:“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门路出入不同,顺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大门而只开两边门的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两边门的。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后高,因此得名。 三、四马拖车:“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第一进有凹形门厅,俗称‘门楼肚’。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四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定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粉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四马拖车”规模庞大,为大官宦、大富豪人家所建。现存较完整的“四马拖车”如澄海县隆都镇的“慈黉爷故居”。 无论是“四点金”还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
传统的潮汕民居有什么特色?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很多,且都用生动形象的名称来命名,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 一,四点金:“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些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四点金”的构筑还有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称会”;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有“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则谓之“四点金加厝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二、下山虎:“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门路出入不同,顺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大门而只开两边门的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两边门的。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后高,因此得名。 三、四马拖车:“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第一进有凹形门厅,俗称‘门楼肚’。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四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定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粉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四马拖车”规模庞大,为大官宦、大富豪人家所建。现存较完整的“四马拖车”如澄海县隆都镇的“慈黉爷故居”。 无论是“四点金”还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
客家居民与潮汕民居有什么不同客家是以文化来命名的,是汉族的一支;潮汕是以地区来命名的,指潮州,汕头,汕尾一带的居民。客家在全国各地都有,主要分布广东梅州,惠州等地;大多数客家人会说客家话。潮汕说潮汕方言,属于闽南语。
嵌瓷[qian ci]
剪瓷雕亦称嵌瓷、剪黏为流行于广东东部潮汕地区,中国福建南部、、台湾西部和越南等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属瓷片拼贴的一种,以颜色鲜艳、胎薄质脆的彩瓷器(如碗、盘、壶等)或残损价廉的瓷器为原材料,使用粗钳、铁剪、木锤、砂轮等工具将其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一的细小瓷片,进而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和山水等,并装饰于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檐角、照壁、墙面和门窗框、门窗楣等部位。潮汕地区和越南的剪瓷雕用途还不限于建筑物外部装饰,例如潮汕地区亦应用于工艺挂屏,摆设于客厅、佛堂内,越南应陵中的启成殿内部以剪瓷雕装饰。剪瓷雕的题材以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其工艺兼具绘画的色泽感和雕塑的立体感,并可长年经受日曝雨淋、海碱侵袭而不褪色。
潮汕地区清代极盛嵌瓷,是因为本地有枫溪、九村、高陂等地是产瓷之乡,有大量废旧陶瓷可利用;另有木雕、石雕、剪纸、木偶、泥塑等兄弟艺术供参照,因而形成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种。
灰塑可以说是嵌瓷艺术的孪生兄弟,因为每一件嵌瓷作品的诞生,都是灰塑衬底。在制作嵌瓷作品之前,要先用砂根灰打底,再用糖灰进行批、塑、雕,成坯后才用色彩斑斓的瓷片一片一片镶嵌上去,而灰塑是在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彩绘,它同嵌瓷同是屋脊、垂带、檐下的装饰艺术。
嵌瓷和灰塑艺人大都是一体的。一些嵌瓷的名家,同时也是灰塑名家,因此嵌瓷有时也被称作灰塑。
似乎各地民居都有爱与皇室比拟的嗜好,潮汕民居亦有 “潮州厝,皇宫起” 的说法。来到当地,更多人讲述的乃是潮汕乡民原本即是皇室,被贬谪来此,但原有的气度不可弃,便造房如此,大有拱手让天下,独在桃花源之意,听来消遣,自不可考。
潮汕人作为广东省三大民系之一,与广府、客家并立,极具特色,属福佬民系,由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汇而成,极富冒险精神,擅长经商,被誉为 “中国犹太人” ,与徽商、晋商合称中国传统的三大商帮,他们对待生活追求古典雅致、精雕细琢,观其民居潮州厝体会尤深。
最近有一部潮汕方言《爸,我一定行的》在广东颇具话题性,拍摄地便在潮汕地区的金灶镇,片中潮汕特色建筑“下山虎”在影片中更是一大亮点。“下山虎”是是潮汕民居的基本形式之一,也叫爬狮、下双虎,是一种三合院的形式,因其后高前低,仿若猛虎下山而得名,中间为天井。
基本形式还有“四点金”,系四合院,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得名。后大厅祭祖,两边“大房”长辈居住,门厅两侧“下房”晚辈与仆人起居,天井左右有回廊的南北厅,有的还有两间小房,作厨房或柴草房,又称“格仔”。“格仔”与大房之间有通往外面的侧门,称“子孙门”,取多子多孙出入之间。其他民居大多是以四点金作为基本单位加以组合发展而成的。潮汕的宗祠和家庙就是在四点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与京城建筑格局相似。
潮州讲究房屋坐北朝南,中间敞开为庭院天井,窗只开向内庭,堪舆学来讲,是为了“聚财”,正所谓“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天井阔狭得中,聚财。”“财气”从大门或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
建筑学看来,潮汕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辐射热量大,兼之南方气候湿度大,室内空气闷热,民居的防晒、遮阳、隔热之用尤为重要。在民居中,要取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首先要有良好的朝向,以使取得引风条件。在朝向和引风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住宅内部通风效果将取决于平面布局。潮汕民居在平面中采取了厅堂、天井与通道相结合的布局方式来组织自然通风,非常科学。
当地对风水的热爱近乎偏执,因此堪舆学在此久盛不衰,然则这份朴素美学,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潮汕人永远不肯放下的,对格局的执念,一种民俗之美与人居科学的完美结合。
潮州厝相依相傍,厝边头尾,潮汕人聚族而居,族必有祠,数百年来矗立在潮汕平原的襟山带水之间,时至今日,潮汕富商仍钟爱回乡盖房,且要按传统格局来建造房屋。
潮汕人对美的极致追求,使得当地民居除实用性之外,更富有艺术气息,人文情怀不在庙堂之高,而在寻常百姓家。
揭阳民居屋顶多为灰色瓦片盖成,潮州一般为黑色及灰色,潮阳惠来一带则为红色,大型民居建筑的屋顶,一般会塑置各种神仙瑞兽、瑶花琼树、戏曲人物,或营造凤舞龙翔的吉祥气氛,或讲述人神杂陈的故事情节,被誉为是“鸟革翚飞”的世界。装饰重点在门楼、屋面和厅堂。内部装饰建筑有木雕和石雕等,雕工精细、别致,配以漆画和嵌瓷等。飞檐画栋上则绘制花鸟虫鱼和飞禽走兽、历史人物故事等,造型生动形象,使整座建筑富有文艺气氛。
屋顶建筑物,最容易受到风雨侵蚀,采用建筑通常的贝灰材质很容易老化,况且潮汕地区受海风的吹蚀,老化就更显突出了。潮汕先辈能人巧匠根据本地盛产彩瓷的特点,发明了用打碎的彩色瓷片,调上灰泥糖水和桐油,粘在泥坯造型上,而成各种各样美丽的形象,瓷片虽经风刮雨淋日晒,却能日久弥新。
山墙,指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当地俗话谓之“厝角头”,以五行金、木、水、土、火命名,有五种不同的造型,且用各种颜色的瓷片来镶嵌,成为潮汕民居工艺美术的一种独特风格,气势恢宏、高耸挺拔的“厝角头”是潮汕民居的显眼之处,巨大的山墙是潮人认家的标志之一。
门前往往书画并举,无论是旧瓦房还是新盖的楼房,门上都会镶嵌一块牌匾,寓示主人家的身份或者祈祷平安,例如姓张,匾额便是“清河旧家”以示其家族来源,两侧石刻写着“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等醒世名言,进出的是子孙门,两侧是火巷,细看飞檐画栋,或为希望家族平安多子多福的吉祥画饰,或为文人墨客或附庸风雅多的琴棋书画,或为孟母三迁、二十四孝等名人典故,表现了一定的文化气息及艺术品位。主人要用品位的高雅体现自己乃至整个宗族的地位。
自山墙至门楣,自庭院至窗棂,彩绘、书法、石雕、木雕皆融入其中,单看,并无惊艳,集合为一体却让人目不暇接。不以其建筑之奇而叹其技艺高超,细品方寸间却别有洞天。
潮汕历来不重学历,却从不忘诗书之本意,通过壁画雕刻的历史故事和书法作品,传达的是他们的人生哲学和对家族子孙做人处世的要求。
如果问潮汕的年轻人,他们可能都无法详尽回答什么是“下山虎”“四点金”,但大部分人家却依然在居住,这可能是潮汕民居至今不衰的魅力所在。在窑洞、蒙古包都已变成景点需要,矫揉造作地迎接着各地游客,潮汕人还依然固执地住在他们的潮州厝里,仰头即是天,进出子孙门,生生不息,惬意且诗意。
谈及建筑,必须要说到澄海一处景点——陈慈黉故居,泰国华侨富商回乡自建的宅院,被人誉为潮汕的小故宫,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是由旅外侨胞陈慈黉家族兴建而成。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通廊天桥,萦回曲折,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细分析该景点的人数不胜数,此处不再赘述。
单说一事,曾有游客到了前美村,看到路旁有两株开满红彤彤花朵的金凤树,在巨大的树冠掩映下,是一排排古朴的潮汕民居,门楣上有“儒林第”、“郎中第”字样,无法区分是否为景点,颇为疑惑,待再前行至看见“寿康里”字样,便笃定此地为“陈慈黉故居”了,于是很兴奋地开始拍照,居然闹出笑话,原来只是普通民宅,尚有人居住使用。尴尬之余,可见在外地人眼中,潮汕普通民居的风格几可作为景点。
如果去陈慈黉故居参观后更会明白,故宫之意,绝不是因为奢华宏大,最起码不仅仅是,所谓“京城地王府,潮汕百姓家”,恰如其分。潮汕民居更多的是传统意义的象征与传承,一丝不苟地依照代代相传的规矩,却在照搬“驷马拖车”“下山虎”之余,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所长,并为己用,融入自己的居室。向传统要渊源,向西方要经典,探索着符合时代进步的居住艺术。陈慈黉故居在上个世纪之初兴建,已大量使用瓷片、地砖等装饰材料地砖,均从外国进口,中西合璧,精美绝伦。潮汕地区的普通民居均是如此,既吸收了西洋装饰理念,又有潮人能匠的精工细琢。
潮汕人勇于闯荡,不惧万顷波涛,数百年来远赴他乡,足迹遍布全球。无数成功的潮人商人,每年清明,数以万计的海外侨胞返回故土祭祖,令人震撼。很多富商在外发展,却愿意回归故土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庭院,不外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乡土情结,无法割断,更是深深烙刻进骨血里的“我是潮汕人”的骄傲和文化认同感,令他们无论经过了多少代人,身处何处,都有一腔赤诚,望故乡。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集合体,潮州厝作为民居,首先肯定的是其使用价值,小时候它是父母所在,遮风挡雨;长大后离开故乡,它是对乡愁的寄托,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故里,潮汕人这种将治家做人立身之道融入生活的家这个建筑,使得民居早已超越了单纯建筑物的内涵,更远非人为用福尔马林浸泡着的一座座变质的商业古城可以比拟,比起那些没有了灵魂,只剩下空壳,供后人凭吊的古城,潮汕无疑是个性且富有活力的。在各地铺天盖地发展古镇经济的今天,去看看独树一帜的潮州厝,不妨多一些关于如何赋予传统以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