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瓷片建造龟池
用瓷片建造龟池的方法:
1、为了方便在池底埋排水管,要把池底架高,用110排水管做池底的支撑柱。按需要的高度裁好,110PVC管的长度,可以做龟池度的平水,也可以做向排水口的方向斜。
2、用水泥沙灌柱子,水泥大概十斤左右。沙就用龟池的粗沙用建筑沙。垫纸皮在地上防止弄脏地板,要多少和多少,不要一次用完水泥。慢慢加水和,过程不用太过讲究。
3、然后把混合物灌进PVC管里。底下要垫张纸哦,不然干了粘在地上,拿不起来这是龟池所需要的支柱,还有根小的是75PVC管,长度20CM,是用作二层沙池的支柱用的,小的用得越少越好,不会妨碍龟在水池活动。
4、开排水口,装的是50的水管,开底瓷砖的钻头是80的。加水钻孔,玻璃开孔器一定要一边加水,一边钻。孔开得离边近,开那么边是为了防止以后龟夹在排水管中间。孔离边很近龟就钻不进排水管与池边之间了。
5、调整排水管方向。做好记号,准备粘弯头。一个耐不耐用的龟池主要是看玻璃胶了。用一块大过80孔的废瓷砖,钻60的孔。再用一块小的瓷砖也是钻60的孔,然后中间断。50弯头准备。
6、50弯头放进60的孔用AB胶粘住。
7、切断的60孔瓷砖光面打上玻璃胶。
8、切片粘合,动作要快。两片粘上去用,有空隙可以再补AB胶,可以先补一层A,再补一层B胶。管口完成(注意瓷片做的记号,那是排水的方向),两层瓷砖粘住弯头主要加大PVC弯头的黏液面积,第二层瓷片切断是为了可以更加用力接触管头。
9、支柱开始定位粘贴,上下两面打上厚玻璃胶,用来防止缓冲,平衡受力作用。然后开始打胶,靠墙的地方不用支柱,用来作支力点的。(两片瓷片T型粘住再粘住墙)高度量好就行了。在池的底下看入去,排水管接好,垫几块边角料瓷片,打上胶,固定。
10、将瓷砖粘边,打胶、拼接,再打胶,用手一抹。两块瓷砖的接口处用铁的文件夹固定,本文用的是60×60的瓷砖包边,池不大可以不用接口的加固条,作用不大。池正面高度40CM。
11、二层复式沙池,可以粘好池边继续开工。
12、这是靠池边的沙池支柱受力点。用玻璃胶粘瓷片条,20CM高。
13、沙池底是一块60+一块80的瓷砖,目的是留20CM晒台。沙池高是60,沙厚20CM。太矮的沙池龟会踩背逃跑。60×30的斜波,沙池入口。
14、这是活动的斜波,不让龟上沙池时,可以拿开。活动斜波的制作:拼上去,防滑垫剪好放上去;上斜波,晒台,全部有防滑垫。
16、池底有个用来排阳台的积水的管。排水插管的设计:40CM长,钻孔。一头是18CM,另一头20CM,溢流水位,两面钻穿。反过头过又是另一个水位了。
17、十天后,消毒,养水,可以下龟了,瓷砖包边用的是20的PVC线管,美观,防逃。
砖砌。通过用红砖或是轻体专用斗立的方法来贴着水管,然后砌一道墙把它包起来,再用水泥砂浆来抹灰,最后再贴上喜欢的瓷砖,要想包裹的砖墙更牢固的话,那可以在红砖外面包一层铁丝网,这样的包装方法,工序会比较多,价格也会比较贵,还会占用很多空间,不过它结实牢固,隔音性也好,不容易变形,瓷砖不易炸缝。
吊扣板。用龙骨包裹的框架,再用吊扣板安装在龙骨上包下水管,工序是很简单的,制作起来也简单,加上铝扣板材质,不用再贴瓷片也有瓷片效果,跟卫生间环境是很配套的,这样的包装方法外观并不好看,没办法跟卫生间其他装饰材料相搭配,铝扣板包角容易破裂,使用回厚板又会占用很多空间。
PVC材质。它是最近几年在家居装修上应用很广泛的一种材料,它的防潮防水性能是非常好的,而且也不易出现变形的情况,用PVC材质来包下水管的话,操作起来是很简单的,价格也便宜,它的材质色调单一,很难跟卫生间装修相搭配,耐撞性差,容易被撞坏。
水泥板。用轻钢龙骨来做支架,再装上水泥压力板把下水管包起来,这种包裹的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占用空间少,能使空间利用率提高,用水泥作材质,在卫生间这样潮湿的环境里,是很容易会出现热胀冷缩的,会导致瓷砖阴阳角出现裂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承认德国人务实和先进就这么难吗?
萨沙说几个重点:
第一,德国人花费多年时间,建立了中国甚至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
1898年3月6日,《胶澳租界条约》签订后,德国人开始建设青岛。
当时青岛还很落后,不存在排污设备,一旦下雨就积水。
同时,本地居民卫生意识也差,随便大小便,街上就可以看到屎尿。
一旦下雨,街上卫生就极差,甚至导致青岛伤寒、痢疾等疫病大范围流行。
资料写:污水混着雨水渗入水井,污染了饮用水源,导致肠炎和伤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国人中流行, 连总督叶世克也于1901年初死在了这场时疫中 。
德国开始在德国人居住地,花费多年时间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由于当时青岛不大,人口仅有5万,德国人居住地区更小,这80公里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事实证明,这套下水道修建好的半个世纪内,这一区域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洪涝现象。
第二,雨污分流的考证。
今天中国大城市,基本都采用雨污分流。
不过,仅仅十多年前,中国很多城市还没有实现这点。
没有采用雨污分流的主要问题是,生活污水里面可能会有杂物,会导致管道的堵塞。
尤其管道使用时间久了以后,污水管道逐步会被堵塞,会越来越窄,需要不断疏通,工作量很大,效果不好。
而且,污水管不可能太大,因为污水不会有多少。
一旦出现大雨,污水管即便没有堵塞,也难以承受这么大的水流。
所以,雨污分流是很先进的,也很有前瞻性,是青岛没有内涝的根本性原因。
这个设计,对于建国后青岛的市政也有极大影响。
“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这大大领先全国。
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对于雨污分流在青岛的实施,细致论证了好几年才实现,体现了德国佬的严谨态度。
第三,德国佬建筑物的质量和前瞻性。
青岛极少数雨污合流的管道内部,对不起,全部贴有德国运来的瓷砖。
这是为了便于污水不会堵塞,以及清理时候比较容易。
大家知道雨污合流的管道有多高:高约08米、宽约04米。一个成年人爬进去,绝对没问题。自己当年的影子。
而市区主要的排水管道,有多大?
我们看看仅存的一段,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这个排水管距离著名景点栈桥只有几百米,长3米,高25米,是长方形,普通 汽车 在里面行驶没问题。
下水道在特殊年代,竟然还做过防空洞使用,大家可以想想多款大了。
第四,排污本身也很先进。
当时报道这么写: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排入大海,会对海滩或者港口锚地造成污染。经过严谨考证,德国人终于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这里水深且有着强烈的海流,可以将污水和杂物冲走。
即便如此,德国人还设置了污水泵站,采用机器加速水流动,避免海水淤积。
其实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
要知道,青岛充其量只是德国的一个殖民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丢掉了,德国人灰溜溜的厉害。
即便如此,德国人对于建设青岛是毫不含糊的,一个下水道都不但前瞻性极强,而且绝对保证质量。
要知道,很多东西不是没有建设技术,而是没有意识或者不愿意花钱。
正常来说,03米的下水道,可以保证大部分降雨时候不堵。但08米的下水道则可以保证无论什么下雨都不会堵。但08米的造价可能比03米高出二三倍,在于愿不愿意花这个钱。
德国人即便不能保证在青岛的的殖民,很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也毫不犹豫的花费巨资去建设。
而且看看今天留下的遗迹,这些建筑物的质量绝对是可靠的。
虽然过了一百年,由于城市扩大太多和设备老旧翻修,这些管道只剩下几公里,但不能否定在建设时候的先进性。
甚至可以这么说,直到90年代,我国很多城市建设者都没有这种意识。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
以做事严谨认真甚至死板的日本人,惊叹于德国建设的下水道系统:“它们如此完美”!
这条暗渠位于安徽路下面
是一处具有百年 历史 的下水道
为德国占领青岛时所修建。
位于栈桥东侧的排水口
下水道顶部距地面大约19米
人在里面行走,不用弯腰
里面的墙壁长期受海水的侵蚀留下岁月的痕迹
下水道里异常宽敞,的确可以跑开 汽车
排水人员清理通道口的淤泥放水
下水道里面的通水孔
下水道上方的古力盖
下水道的尽头就是栈桥海滩
段子是假的
规划理念的确是最先进的
青岛下水道示意图
虽然油纸包的段子是假的,但当年德国霸占青岛,确实以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来打造地下管网,以德国最先进工业技术修造城市排水系统。
这套排水系统有多强大?
首先是领先全球的理念:雨污分流,也就是雨水排泄与生活污水排泄分开处理。
为此,专门修筑十二条分流雨水的暗渠,总长5464米,更有总长29点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点07公里的排污管道。
如此强大排水系统,当年造访青岛的亨利亲王就曾自豪断言:亚洲第一!
而当时,才是1898年!
1903年,德国人开始铺设污水管道并修建排水泵站
在当时德国胶澳总督府的备忘录里说,当时德国修这一套系统,是怀着大梦想的,要把青岛打造成德国的疗养胜地,一切工艺建造,清一色高标准严要求,修出这强大效果。
青岛也由此成为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管道,粪便和生活污水从一个管道流出,经处理后流入近海,雨水从另一个管道流出。一方面,它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排放不影响泄洪;另一方面, 雨污分流 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
“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 雨污分流 模式。”
青岛下水道施工现场(资料图)
另外,德国人还给排水管道专门贴了瓷片。
青岛市博物馆讲解员孙晓雯介绍,管道下端较窄, 底部的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够快速流过,污水中的淤泥和杂质也能被一起冲走;而上端宽阔的设计则是为了水流较多时,能够实现快速流过、迅速排水。
这套排水系统的工艺水平,的确强大得令当时国人咋舌,这种独特的“V”字形水泥抹面陶瓷贴底的德式排水管,哪怕水量极小,都能保持高速排泄。
而且,对于如何不污染胶州湾,德国人也考虑的很长远。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如果排入前海,会对海滩造成污染;排入后海,则会污染港口锚地。经过严谨考证,德国技术人员最终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该地不仅水深,而且强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冲走。
同时,德国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点设立污水泵站,用电力发动机驱动污水加速流动,避免淤积。
青岛“不淹城”的秘密
究竟是什么?
青岛雨水下水道。(资料图)
虽然德国人的排水系统非常先进,但要说青岛“不怕淹”完全得益于这种排水系统也有失偏颇。据悉, 德占时期建造的80公里排水管道,留到今天还发挥作用的已经很少了。这对于如今庞大的城市来说,已经是算很小一部分排水设施了。
青岛之所以不怕淹,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主城区依山傍海,因地形地势而建。40%以上地形为山地丘陵,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势而建,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快速汇入大海。
另外,是因为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
德国排水系统,给青岛留下的最大贡献,就是城市防汛的经验理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和各大城市一样,青岛也在扩张,可与好些城市不一样的是, 青岛的城市扩容,每一个步骤,都是排水系统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铺好了,其他才跟进。
拿一个官方数据,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数据拿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也绝对领先大半一线城市。 发展到今天,青岛的排水管道总长,早已超过了三千公里。
有专家表示,德国人对青岛的城市建设煞费苦心且着眼长远。
在德国人看来,青岛地下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其实早就不是单纯的市政建设,而是事关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 是百年前德国人为了把青岛建设成为东亚样板城市的标志之一。
这段地下排水设施,虽然在本质上,不是赠送,而是侵占,是占领,是屈辱。
但它直接奠定了青岛城市建设的高起点,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理念上,都让青岛“一出生便风华正茂”!
这座城市,从开始建造那一天起,就运用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最严谨先进的技术工艺,并一以贯之继承了下来。
而“使用了100多年的东西到今天还能用”这一最大事实,对我们当今的“中国制造,青岛制造”,也是很大的一个启示。
复制下方关键词 并回复 获取精彩内容
丨大衣哥和他老婆都怒了丨青岛烧烤界女王 丨
丨青岛人自提公积金攻略丨妈妈群售假后续丨
“德国制造”和“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让青岛下水道出名了。
青岛在德占时期,德国曾铺设了80公里的排水管道,目前只剩下266公里,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真的得益于德国吗?“德国制造”真的有那么神奇?
一、青岛下水岛的前世今生,人们只知道它的出名是“德国制造”,却不知还有“中国力量”。1、德占时期 。
1989年,按照《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强借青岛99年,后来是侵占了17年。德国侵占青岛初期,由于青岛强降雨,洪水对这个城市的破坏性太强大了。一个是为了避免水灾,但同时,德国在青岛建造下水道,是有其目的,他们想的是树立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也就是给自己的可耻行为树一块碑。因此,德国人把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都运到青岛,来建造下水道。
建造下水道,德国是引进了欧洲最先进的“雨污分流”。什么是“雨污分流”?就是把家庭污水、粪便与雨水分开排走,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的水道,污水经处理后排入近海,雨水就容易排放了。德国人在这方面倒很有耐心,单单从设想到论证就用了5年。不过后来,德国在欧人区的水下道采用的是“雨污分流”,在华人区却用了“雨污合流”。当年,德人共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道是928公里,总共是80公里。除此之外,德国人还利用青岛的地理形势,建造了明沟、暗渠,目的是为了把雨水导流,这样的排水系统确实就很完善。
现在我们来看下水管道的材质、构造及作用:
陶土烧制,长约1米,内径75毫米—450毫米。管道之间接口处有螺旋,管道接通后,用沥青、麻丝、沙土缠绕、涂密。其作用是坚固、防漏。
管道截面是上宽下窄,下狭窄处贴上瓷片,其作用是加快水流,减少污泥。
管道40米—50米之间,设一个雨水斗或者入孔,其功用是沉淀泥沙。
2日占时期。
后来,日本占领青岛时期,一段时间,青岛的排水系统曾受到破坏,于是,他们就抓来德国战俘,让他们来修复排水系统。日本人的模仿能力又特别强,他们在德国铺设下水道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据日本人的统计,到1920年3月,他们铺设的下水道长1296公里。
3 新中国成立后 。
1953年,青岛对大港纬路明沟进行了大的改造。为什么要改造呢?因为原来这可是一个臭水沟, 长600米,宽7米,把青岛人熏了几十年的臭水沟,摇身一变为街心花园,明沟改成了暗渠。 这可就是“德国制造”留下的后遗症啊!
青岛真的是下大力气在做好这件事,他们对下水道的的重视程度令人敬佩。我们来看一些数字:
上世纪90年代,青岛铺设排水管道是596公里。
目前,青岛市区已铺设排水系统3000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啊!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强降雨时期,很多城市都羡慕青岛的原因。
青岛的下水道的前世今生就是这样,里面有德国的影子,对德占时期、日占时期,我们是深感痛恨。这也可能就是目前还留有266公里“德国造”下水道的部分原因吧——为了记住这段可耻的 历史 !
二、青岛之所以称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原因可不像网上所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像什么神秘的“油布包”,管道内可以跑大卡车啊,等等,这些都把当年的“德国制造”说得太夸大其辞了。
青岛的地下水道确实是出名的,因为它的排水系统好。下大雨的时候,一些地方的积水,工作人员去辅助的话,10分钟就能搞掂,可一些积水深一点的,也得30分钟。当然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青岛在这方面确实可以骄傲。
青岛下水道这么出色,真实原因是这样:
1、青岛独特的地理位置。
青岛是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而且是三面临海,其下水道是依势而建。有利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科学的铺设管道,这样的话,雨天的时候,这些积蓄的雨水就可以通过完善的排水系统很快就流入大海。一些较低的地方,据说半个小时就能排完。
2、青岛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以及相关的应急措施。
再好的排不系统,如果不去维护,久了也会遭到破坏。青岛在新中国成立后,铺设了3000多公里的下水道,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啊,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青岛日常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以及专业人员的看管,其效果就出来了。
同时,青岛的防汛应急措施也是有自己的一套。
当然啦,青岛的下水道这么成功,有没有德国的影子?肯定是有的。德占时期,德国人建造的排水管道是80公里,但这么多年了,年久失修,有不少也过了解年限,所以大部分都被翻建整修,目前,仅有266公里是“德国造”, 就是在安徽路和大学路这段。影响大吗? 还不到目前青岛下水道的千分之一啊 。
但是, 青岛在铺设下水道吸收和继承了当年“德国制造”排水系统的一些设计理念,也是广泛采用了“雨污分流”的模式。 当然啦,当年德国人的排水系统是把清洁留给了自己,把臭气留给了青岛人民。今天,青岛的排水系统更加科学了。
结论:青岛下水道为什么那么出名?起因于“德国制造”,其实是夸大了。出名的原因是他们目前的排水系统几乎是很多城市羡慕妒忌恨,因为青岛不怕淹,或者是青岛极少会发生内涝。
多年来国内流传这个个说法,就是山东青岛的地下排水设施是1898-1914年德占殖民地时期修建的,因为设计科学,工程质量好,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还在正常使用,比后来国内自建的新型排水系统都更加可靠耐用,而得益于这套设施,青岛也是很少发生市内积水的现象,听起来有些神奇。
首先证实一点,青岛市南区西部、市北区西南部,目前确实还沿用着德国殖民时期的下水设施,至今已经有超过100年的 历史 ,运转状况良好。青岛在1898年之前不是一个建设完备的大城市,严格的说,那时候青岛不是一个城市,是数个沿海的并且不相连的小村落,倒是周边的即墨和胶州比较发达,有悠久的 历史 。青岛作为城市是德国开始占领之后才真正开始高速发展的,这其中包括铁路、银行、工厂,自然也包括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下水设施。德国人当时是把青岛按照德国一个小镇的标准来精心打造的,施工质量颇高。由于德国是近代工业强国,他们设计的排水系统也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水平,水准自然是领先于当时中国内地城市。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设计归设计,负责施工建造下水设施这些重体力活的,百分之百是中国劳工,德国人可不需要自己动手铺埋下水管,从这个角度讲,要说青岛的下水系统全是德国人建造的,不够准确。
第二点,现在的青岛不是百年前的规模了,德式下水道所在区域,只是现在青岛主城区的西南方位,大约住着100多万人口,而1992年往后青岛的主城区已经向东移动和扩大了,21世纪之后又向北扩张,并且跨过胶州湾开发了黄岛区,城市面积已经远远不止于德式下水设施所覆盖的区域了。这些后来新开发的区域,自然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下水设施,和德国人没啥关系了。因此说现在青岛仍然用德国的下水道不假,运转状况也良好,但是仅限于主城区的一部分区域而已,更广阔的面积用的是现代化的下水设施,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说100年前的工艺比现在还好,就有些夸张了。
最后得做一个必要的说明,那就是青岛的排水状况和下水设施之间的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青岛的确较少发生大的水患,那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城市本身的排水压力不大,并不完全是下水设施优良的原因。这个道理很容易想明白,中国有句古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所有的大江大河最后是要并入大海的,而青岛是个入海口,不容易屯水,再加上地处北方降水毕竟有限,所以水患压力不大。德国设施是经久耐用,现在也确实还在发挥作用,但也不要夸大了百年前下水道的功效。
青岛每逢暴雨天,人人都不担心,照样上下班,日子一如往常,而这一切自然要归功于青岛排水系统是非常强大的。完善的排水系统让青岛人民面临多大的暴雨都面不改色,因为青岛的排水系统完全可以扛住这些暴雨的猛烈攻势。比如说之前的一篇媒体报道,青岛在经历过21小时的暴雨后,有一个路段有点积水,当排水工人开启了他们的应急排水阀后,奇迹发生了,不一会儿积水就没有了,十分厉害。
青岛的排水系统,以前只在小部分地区见效,但是后来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排水系统得到大力的改造,并且学习了他人的先进理念——雨污分流,取长补短,如今总长已超过3000多公里,排水系统的标准也高于国家标准。庞大优质的排水管道网再加上青岛的丘陵地形不易积水,使得青岛在狂风暴雨下仍然能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 上德国曾在青岛修建过排水系统,但是总长不过80公里左右,如今仅剩266公里,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当时的德国排水系统只是服务于他们自己,他们将污水排到了华人区,导致华人区几乎臭气熏天,不少人饱受折磨。
如今青岛的排水系统如此雄霸一方,虽有一部分因素是因为他们雨污分流的先进设计理念,但是更应该归功于新中国成立后用心打造青岛排水系统的人们,他们的努力促使青岛的排水系统强大到不仅青岛人骄傲,外地人也十分羡慕。
1897年山东发生巨野教案,清政府签订条约把青岛给了德国100年,到1914年德国一战战败,青岛又归还了中国,这17年间,德国把青岛当做自己的城市建设,很多青岛古建筑是德国建造的,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总督府,教堂,八大关等等,城市的下水道工程当时建造的现在还用的很好,他们建的下水道工程标准高,空间大,泄洪能力强
青岛的下水道真的有那么神?“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青岛吗?青岛的下水道宽敞到可以跑卡车?
近些年,每当有城市因汛期内涝变成“看海胜地”时,青岛都会因“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标签饱受赞誉。
原因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
原因二:气候条件的显著优势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
原因三:排水系统完善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总结:青岛下水道的 历史 和今日现实说明:城市下水道就像人体内的血管,既要通畅,也要维护,两者缺一不可。下水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随时随地去维护,可能平时民众不怎么在意,但是他的作用至关重大,希望国内的其他城市能够向青岛学习。
其实这是中国人迷信德国货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说是清朝末年,青岛是德国的租界,那时候的青岛还不是一个城市,还只是一个村落,德国人非常用心的经营的这个租界,于是就按照当时城市的标准设计了青岛的下水道,然后又冒出一个传说,说是在青岛下水道的关键部件处旁边都有一包油纸包的备件,随时供青岛下水道的更换。
就客观来说,德国修建的下水道在当时确实是世界一流的,但是青岛市从来不内涝,得益于是这个德国的下水道,其实大可不必。
现在青岛市的面积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面积,新修建的城区肯定是中国的下水道。老的下水道其实并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城市需求,因为现在城市的下水道网路里面还要铺设管网,100年前可是没有光纤电信设施的。
青岛不内涝,其实主要还在于它是一个海滨城市,其实我们看很多海滨城市都不会内涝,比如香港深圳,我们就很少听说他城市发生内涝。
其实个人认为,如果消费者愿意付出与德国货同样的价格,其实中国人造的产品可能比德国的人还要好。但是因为德国货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中国的产品不得不在性价比上更加苛刻。但就工程来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工程水平有中国这么高。
青岛的下水道系统确实是非常出色的。
我们反对神化德国人的技艺的做法,但是也不能就直接转到抹杀当年人家的先进性的地步。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青岛老城区的规划和建设都与德国人密不可分。
青岛的旧称是胶州。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而出兵青岛,并将其占领。
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将胶澳等地区租借给德国,时间长达99年。但随着德国在一战的战败,民国政府成功于1922年收回青岛。
青岛被德国人掌控的时间,大概是20多年。在此期间,德国人对青岛进行了全面的设计与规划,将青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的德式风格的现代化城市,也奠定了如今青岛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
对于下水道系统的建设,也是由德国开始的。
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当时的德国人在设计青岛下水道系统的时候,采取了“雨污分流”的先进理念,使得雨水通道的压力被大大地缓解。因此,青岛确实很少出现水漫街道的情况。暴雨天气,积水能够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向大海。
以上确实是德国人的先进之处。但是,青岛下水道系统的成功,也不只是德国专有之功。
在这近一百年来,原有的排水系统也要经过改造。目前,德国留下的下水道只有不到三公里,显然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了。
总而言之,承认德国人当时的先进,与拒绝神化德国人的工艺,这是不矛盾的事。
嘛?好嘛?靠海太近了,下大雨整个城市的水能迅速排到海里,不是下水道的问题,德国人修的地下排水系统,当时是先进的,当今 社会 它落伍了,不先进了,全世界靠海的城市,下再大的雨,也无大内涝。
下雨不淹,下水道的设计是一个原因,我觉得青岛的地形 ,地貌是最主要的,1青岛是丘陵地带,2离海很近,就在海边上。市区下大雨水多的地方在大窑沟铁路的桥门洞和河北路的桥门洞子,离海都很近。以上两个是青岛下雨不淹的主要原因,这是任何城市都没有的大自然的馈赠!
下水管隔音棉哪种材料的好
下水管隔音棉哪种材料的好,声音经过管道内的反复折射会放大,因此在卫生间的下水道安装隔音棉是很有必要的,毕竟许多卧室带厕所,下水道声音太大就会影响正常休息,那么下水管隔音棉哪种材料的好呢?
下水管隔音棉哪种材料的好1包下水管可以选择玻璃纤维材料的隔音棉。
玻璃纤维隔音棉内部蓬松交错,有着无数的微小空隙,具有良好的吸声特征,可以根据声学需求制成墙板、天花板等,能够有效吸收房间内大量的声音,减少室内的噪音。
在使用玻璃纤维材料的隔音棉时,首先要按照管道的长度和直径剪好大小,铝箔纸也要根据大小剪好,注意铝箔纸要剪得大一点,把它们包到管道上去,然后用铝箔带缠结实即可。并且包裹时要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因为会有很多很小又短的纤维落出来吹到眼睛里,沾在皮肤上。
同时也要注意,在施工时,应将卫生间的下水管道整根全部封闭,不能只做局部处理,卫生间立管四周要用隔声板或者隔声棉等有隔声功能的材料对管道进行多层包装处理,后再采用轻钢龙骨或轻体砖将立管围砌,使管道达到良好的降低噪声、防潮的效果,尽量不要用木龙骨,防止木龙骨受潮膨胀而致开裂。
一、下水管隔音材料有哪些
主要有隔声毡、隔音棉、藤材、文化石、毛石墙等等,其中隔声毡、隔音棉是市面上使用比较广泛。使用的`隔音材料不同,采取的安装方法和隔音效果也会不一样。若要有效隔音的话,建议大家应该先减少震动,再降低噪音,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在隔音毡的单面上涂抹一些胶水,其次将其缠绕在下水道上,再将隔音棉缠绕在隔音毡上,然后在表面缠绕一层隔音毡,最后在表面缠绕一层管道膜就可以了。
二、下水管隔音棉施工注意注意哪些方面
1、为了降低下水管的噪音影响,一般都需要在下水管上进行隔音棉的安装施工,让下水管整个被包住,但是不可以只对局部进行隔音处理,否则隔音效果就会下降,难以实现隔音目的。
2、施工之前,应该用美工刀将隔音棉裁剪成适合尺寸,这样隔音效果就会得到加强。施工过程中,应该把隔音棉更柔软的那一面缠绕在下水管上,这样隔音效果会更好一些。
3、使用隔音棉进行隔音的时候,缠绕的隔音棉厚度一定要足够,只有厚度足够了,才可以起到良好的隔音效果。当隔音棉安装完毕以后,为了确保墙面的美观性,还应该使用龙骨和瓷砖在外围砌制一个立管,让下水管不会露出来。
下水管隔音棉哪种材料的好2一、卫生间管道隔音用什么材料比较好
1、卫生间管道隔音可以用龙骨和隔音棉,将隔音棉包在龙骨上面,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隔音效果,最后再对龙骨用涂料粉饰一下,整个卫生间就会特别的美观。
2、也可以使用实心砖进行垒砌,将实心砖包裹在管道外面垒砌完成之后,利用水泥砂浆对缝隙进行填充,最后再用瓷砖贴上,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成本也是比较低,也不会影响卫生间的美观,效果非常的好,这种方法比较普遍。
3、也可以使用扣板法,扣板法就是吊顶扣板直接做成框架包住管道,它不需要任何的瓷片,制作起来非常的方便比较适合在家装完成之后使用。
4、也可以使用石膏板法,和砌砖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比砌砖更加的节省空间,用石膏板将管道全部包裹住之后,再用瓷砖贴住,这种隔音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很多人家里也会选用这种方法。
二、下水管包隔音棉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我们在下水管包隔音棉的时候,一定要将下水管的整个管子全部都封闭,不要只做局部的处理。
下水管隔音棉哪种材料的好3卫生间下水管什么情况下需要加隔音棉?
众所周知,隔音棉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隔绝噪音的,如果没有噪音产生自然就不需要加隔音棉了。所以卫生间的下水管什么情况下需要加隔音棉取决于下水管会不会产生噪音,或者说噪音对家居人员有没有影响。
水瓶居家认为,以下这些情况下,需要加隔音棉:
1、高层住宅居住层数较低
高层住宅卫生间内主下水管是立管安装方式,楼上的住户的生活废水都会从下水管排下,水在排出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噪音,并且楼上的住户越多,排水的频率就会越高,这样低楼层的用户卫生间会有很大的噪音,影响人们的正常作息。这种情况下的卫生间下水管就需要给予加装隔音棉。
2、卫生间下水管存在弯头过多
一般主立管存在弯头的情况不太多,但是地漏、洗漱盆下的排水管、马桶下的排污管,几乎都是存在弯头的,楼上排的水流到弯头的时候,会在弯头处撞击,产生不小的噪音。因此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在弯头处加装隔音棉。
3、卫生间距离休息区域过近
目前很多户型的卫生间为了使用方便,距离最需要安静的卧室会比较近,甚至卧室内还有专用卫生间,那么这种情况,就需要在下水管上加装隔音棉了。
总之,房屋的卫生间存在如上三种情况的,就需要在下水管上加装隔音棉了,不仅立管需要加装,水平管也要加装,特别是弯头部分。加装了隔音棉可以有效阻止噪音的传播,给家居环境一片安静。
卫生间下水管不需要加装隔音棉的情况有哪些?
1、楼房顶层住户
对于楼房的顶层住户的卫生间,尽管也是有下水管立管的,但因为没有楼上住户向下排水,基本不会产生噪音,就算是楼下有一定的排水噪音,在我们对下水管普通包封后,这点噪音可以忽略。因此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对卫生间下水管加装隔音棉的。
2、独立卫生间
所谓独立卫生间就是楼上楼下卫生间不在一条垂直线上,下水管不是自上而下的,比如一些别墅,自建房等,这种卫生间内的下水管不需要加装隔音棉。正常的包封就可以了,几乎也没有噪音。
3、户内卫生间距离休息区较远
有些户型内可能有几个卫生间,有的卫生间只是作为客卫使用,距离卧室、书房等房间比较远。一般情况楼上住户也不怎么使用该卫生间,就算使用有噪音,在进行普通包封后,也并不会影响到居室环境。那这种情况就完全没有必要特地加装隔音棉了。
以上是卫生间下水管不需要加装隔音棉的三种情景,之所以给大家说这些是因为加装隔音棉是有一定的弊端的。
卫生间下水管加装隔音棉的利弊分析
对于加装隔音棉唯一的好处是可以隔绝噪音,这是利的一面,咱们不多说。
它的弊的一面如下:
1、增加费用。加装隔音棉增加费用这是必然的,首先是材料费要增加买隔音棉的钱,其次还有施工费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买单的。
2、占用一定空间。隔音棉之所以能隔音是因为它厚厚的一层,多孔的性质,而这个包裹在管道上,就会增加管道的直径,并且下水管都位于室内,占用室内空间,进行包封的话,必然会多占用室内空间。并且隔音棉太薄,作用也会比较小,太厚占空间。总之这是弊的一面。
3、不方便检查管道。尽管下水管不容易出现损坏漏水,但也不能100%的保证,有些接口还是容易产生漏水的,而包裹了隔音棉,这些接头什么的必然都是包上的,这样就给检查带来麻烦。这也是不利的一面。
家庭环保管道隔音材料主要由高分子隔音材料与再生棉组成,管道隔音材料广泛使用于家庭下水管道隔声。管道隔音材料采用内吸外隔的设计方式,内层吸声材料可以很好的消耗管道壁与隔音材料之间的回声,同时起到保温防冻的效果。
外层的隔音材料可以很好的隔绝由水流撞击产生的低频噪声,隔音材料单层隔声量在25分贝,该隔音材料使用于下水管道,可以隔绝楼上抽水马桶的噪声。隔音材料超薄施工简单,隔音性能好,隔音材料裁减方便,同时该隔音材料有很好的可塑性,该隔音材料可以包扎在不同尺寸的管道上。
扩展资料:
水管产生的噪音污染一般都是水在管道中运行与管道撞击产生的噪音及水运行时与管道产生的撞击摩擦带来的共振。可以通过解决共振及空气传声来处理。
具体的可以做减振和隔音材料包裹,效果很不错。如用隔音的橡胶皮包裹,外面在包裹橡塑棉,在用石膏板或瓷片把管道封起来的过程中再在空腔里面填充吸音棉,这样做也是可以的。当然市面上还有专业的包裹水管的材料也是不错的,它可以集减振和隔音于一体,使用也简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隔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