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汝窑好坏
一、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五、开片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窑口只有在宋代出现过,宋以后都没有烧造过汝窑,所以异常稀少和珍贵。我们平时说的汝窑,就是宋代汝窑。
汝窑随着北宋末年战乱的,导致汝窑和定窑烧造工艺都失传了,留下的传世汝官窑瓷器也就100来件。后来汝窑窑址发现于今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但是跟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汝瓷都不一样,所以汝官窑瓷器真正窑址可能在汴梁皇宫里烧造,由于黄河改道,汴梁京城埋于地下,可能汝窑必成千古之谜了。
北宋汝窑瓷器如何鉴别
鉴别北宋汝窑瓷器,要掌握汝窑瓷器的时代特征,从釉色、开片、瓷器底足来鉴别正品汝窑瓷器。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汝窑: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1汝窑官窑瓷器的天青釉色偏清白,不是真正的天青色,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宋徽宗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形容汝瓷釉色之美;
2汝窑官窑瓷器使用的是玛瑙釉,釉色温润典雅,能随光线的强弱变幻出不同的色泽,天青为贵,粉青为尚;
3汝窑瓷器采用的是裹足支烧的工艺,这就在圆器的外底留下支烧的痕迹,形如芝麻粒大小,被称作“芝麻挣钉”。芝麻挣钉有三支钉烧和五支钉烧,北宋汝窑瓷器以三支钉烧居多;
4北宋汝窑瓷器表面分布着类似蝉翼、蟹爪和鱼鳞形状的开片冰裂纹;
5汝窑官窑瓷器为香灰色胎,胎质细腻。瓷器底部为满釉。
关于汝窑开片
何为开片
汝瓷的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最开始是由于陶瓷在高温烧制中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瓷釉开片,原为陶瓷烧造的缺陷,而汝瓷的开片是化腐朽为神奇,堪称一绝。汝瓷釉的开片是器物在窑内高温烧制并在自然冷却下产生的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人为难以控制,是上天对汝瓷的厚爱。汝窑是高温釉,而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汝窑开片分哪儿类
蟹爪纹
汝官瓷开片细密,细如蟹爪毛,把蟹爪纹解释成了蟹爪毛纹。这种解释还不能自圆其说。其实《博物要览》中的记载“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已经把蟹爪纹现象讲得非常楚了。汝官窑瓷早期产品和后期产品,釉而或多或少都有棕眼存在。棕眼是釉中气泡破裂后留下的痕迹,即孤立的小洞。螃蟹是立行而不是爬行,假若捉只螃蟹在松软的沙滩上走过,会看到一个个孤立的小洞。在汝官瓷的釉面上面就叫蟹爪纹。
网状纹
网状纹亦称“网纹”,泛指密如织网、纵横交错的开片纹,釉面被相互交织的纹线分割成大小不等、疏密不均的网格。在官窑青瓷的釉面开片中,多有网状开片分布,有密如渔网者,有密如筛孔者。网格一般大小不等,细碎透明,纹路常呈错综密集的短小网孔形状,基本没有长纹片贯穿其中,片纹浅细透明。
北宋 汝窑 青瓷碟南宋官窑青瓷刚出窑时釉面开片纹路无色,在流传过程中片纹受到灰尘等污染绘呈现灰黑、土黄等色。直接染墨纹的方法约始于清代乾隆时期,这种染色方法,操作简单,纹路清晰,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一直延续至今。而南宋官窑青瓷从未使用这种染色工艺。
冰裂纹
北宋 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冰裂纹是南宋官窑青瓷上出现较多的开片。冰裂纹的纹理走向如同薄冰裂缝,纹片两端细如针尖,呈现出斜直、直曲、弧曲等不规则的纹路,以长纹居多。纹片隐入釉面之下,或深或浅,时隐时现。尤以厚釉中为甚。但不论釉层厚薄,纹片均为眼见清晰、手触不显。冰裂纹片一般较细,入釉较深,似有似无,交错分布。纹片颜色一般为透明无色,但若受到外界物质浸染,也会出现土黄、紫黑等色。冰裂纹既有通体呈现者,也有局部出现者。从釉层开裂的走向来看,冰裂纹属于斜直开片。
鱼鳞纹
北宋汝官窑天青釉鱼鳞纹盘四五条斜开片与一条直开片围成一个多边形,多边形的外形和大小颇似鲫鱼的鳞片,故称之为“鱼鳞纹”。如果光线的角度合适,则构成鳞片的几条斜开片都出现白边,颇似鱼鳞的周边;而白边以外的部分都呈青绿色,好像鳞片本身,与鳞片紧靠的直开片没有白边,好像鱼鳞的根部。
鱼鳞纹周边与鱼鳞本身存在色调反差,特别是两条斜开片的交角处形成的白边特别明显,这种色调反差产生一种立体感的视觉效果。由于斜开片 的方向不固定,所以在转动瓷片时,就有一批新的“鱼鳞纹”显现出来,而原来的一批“鱼鳞纹”则逐渐隐没,时隐时现,变化无穷。
鱼子纹
鱼子纹开片斗笠碗:鱼子纹的出现,是由于汝瓷釉面在绝对上较薄,其胎骨和釉面相互融溶,在釉面相对稀薄的地方,显露出胎骨和釉中石英本色。所以,我们认真观察后就会发现,汝瓷釉面鱼子纹一般出现在口、底、出筋之处。这些地方,釉水相对稀薄,故尔出现鱼子纹。而汝瓷的鱼子纹,也非如文献之溢美,只是隐隐的淡红色。而且是极浅的淡红色,也难随光照而有明显的变色,仅仅是光的折射不一样,而有极不显见的细微变化。
蝉翼纹(蝇翅纹)
以斜线纹为主,副线有较多的白色短线,主线纹深,形如知了翅膀上的格纹北宋汝窑弦纹尊。
1汝窑: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2官窑: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3哥窑: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
4钧窑: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荧光一般优雅的蓝色光泽。
5定窑: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
扩展资料
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分到了景德镇,一部分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钧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汝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窑
汝瓷欣赏要点与特性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烧制于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传世较少,普通百姓很难见到。
那么如何辨别真假汝瓷呢?主要从三个方面:
一、用肉眼观看胎质、釉色与开片。
1、胎质。汝官窑的胎一般都称之为“香灰胎”,因其色调与香灰比较接近,故得此名。汝官窑灰白色胎的形成与胎的成份和烧成气氛有关。汝官窑胎含有2%左右的Fe2 O3和1%左右的Ti O2,其铁钛含量比唐代邢窑、巩县窑等著名北方白瓷稍高,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必然会呈现灰白色。汝瓷为宫廷所用,为了不使瓷器伤及宫廷家具,制瓷大师们发明了加支丁满釉烧制的办法。现存的汝瓷可以从支丁处看到胎质的香灰色。也可以从汝瓷官窑旧止出土的残片中更直观的观察到汝瓷胎质的香灰色。

2、釉色。汝瓷自古就有“青如天,面如玉”之说,他质美蕴蓄、青雅素净、光泽柔和、富有水色。其釉色淡者如碧空万里,谓之“天青”;深者似雨过天晴云破之处,谓之“粉青”;淡白者如月辉闪耀,称之“月白”。汝官瓷的釉色大体上可分成月白、粉青、卵青、豆青、天青、灰青、虾青等七大类。其中天青色最难烧制,自古心来就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说。
说到天青色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北宋晚期徽宗皇帝虽是亡国之君,但一生钟情汝州青瓷。他曾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他对雨后天空那种颜色非常喜欢,要求造瓷“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赵佶的刻意追求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烧制的瓷器内置玛瑙,土质细腻,骨胎坚硬,色泽浑厚,含水欲滴,釉带斑斑小点,似津梨的皮。面隐细纹,似蝉翼,又像螃蟹爬过留下的痕,故素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说。汝瓷追求的是“天工与清新”的境界,它古朴、浓厚、天然朴拙、柔丽静雅,一下子倾倒了那位不会治国的风流皇帝。

3、开片。开片是汝瓷有别于其它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是在瓷器的表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这种裂纹像迸裂的冰片网罗着全器,自然延伸、交错,所以也被称为“冰裂纹”。 汝瓷瓷器开片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孤立存在,有的数条平行,有的二、三条以一定的角度连接起来,也有的四、五斜开片与一条直开片围成一个多边形,多边形的外形和大小颇似鲫鱼的鳞片,故也称之为“鱼鳞纹”。
开片的形成是因为瓷器的胎和釉成分不同,物理性能也不一样。物质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瓷胎比瓷釉的膨胀系数大,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现开片。我们从断面进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斜开片把釉层一分为二,一半角成锐角,另一半角成钝角。当光线以合适的角度照射到斜开片上时,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很薄,故色调比周围的其它部分明显较浅,结果就形成一条宽度约为05~1毫米的接近无色透明的白边。如果转动瓷器,由于光线的入射方向发生改变,白边的宽度就逐渐变细,当入射光线的方向与斜开片的斜面方向一致时,白边消失,只看见一条很细的裂纹。离开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逐渐变厚,故色调呈现正常的青绿色。汝窑中釉色天青又有密集鱼鳞纹的产品最为难得。
二、用手抚摸。汝瓷的质感非常好,有“润如肤,堆如脂”的美誉。它柔和莹润,用抚摸有明显酥油的感觉,就好象抚摸小朋友的肌肤一样润滑。它汁水莹厚,视之如碧峰翠色,特别是天青色汝瓷其颜色非常接近青玉,故有“似玉非玉,胜似玉”的美名。由于汝瓷的烧造难度大、成品率低,一些现在的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往往会向釉料中加入玻璃碎片,结果会发现瓷器的表面太滑而没有润感。现在的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官汝瓷的颜色,往往会向釉料中加入色料,甚至加入对人体有害含有重金属成份的化工原料,虽然这些产品的颜色与古汝瓷的颜色接近了,但是用手抚摸会有明显的粗糙感,就好象抚摸“毛玻璃”一样。以上是抚摸汝瓷表面可以判断真假汝瓷。
另一个方面可以从抚摸汝瓷的断面也可以进行判断,很多人都有体会,瓷器的断面一般人不敢用手抚摸,因为它太锋利了,象刀子一样会把手划伤。但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汝瓷断面可以用手抚摸,而且不会划伤皮肤。这是因为官汝瓷在釉料中加入了玛瑙,而玛瑙的化学结构呈六晶体形式。所以才会有很好的润感和质感。

三、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有汝瓷专家对官汝瓷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在高倍放大镜下对汝瓷的表面进行对照釉面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鉴赏釉质,在釉中含有大量玛瑙的结晶体亮晶晶的,是由于玛瑙釉中又含有大量钙长石的短针状晶体显现出五颜六色的光彩,有的如金光闪闪,有的似天上星星闪耀,有的如钻石闪光,有的似雨过天晴云破处,有的如旭日东升,有的似彩虹悬空,有的如晨日出海,又有的胜似夕阳晚霞灿烂无比,真可谓“珠联璧合,巧夺天工”,令世人为之惊叹。历代帝王和文人雅士为文作诗,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