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是哥窑瓷器的产地?
在我国数千年陶瓷发展历史上,哥窑瓷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被列为制瓷业兴盛时期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它是如何烧制而成的,它是在哪里烧制的?迄今为止还是一个谜。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哥窑瓷器在元末明初还在烧制,并且有新旧之分,新哥窑是元末烧的,而旧哥窑烧制的地点和时间还不清楚,但以后大量的史料证明哥窑的窑址在浙江龙泉县。
然而事实并不像史料记载的那么简单。196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龙泉县的大窑、金村遗址进行了挖掘。在大窑和溪口等五处窑址都发现了一种身带耳片的黑胎青瓷器,其特征与史料中的哥窑特征非常相似,而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那种传世哥窑瓷器完全不同,这说明传世哥窑瓷器不是在龙泉烧造的。根据这一发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龙泉胎青瓷、景德镇仿哥窑等瓷片进行了化验、分析和考究,结果表明,史料里所说的哥窑是龙泉窑的哥窑,而不是烧造传世瓷器的哥窑。
这样,烧造传世瓷器的哥窑究竟在哪里,又成了一个考古学家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它可能在江西景德镇,因为明清两代景德镇哥瓷烧得很成功,但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宋元时的传世哥窑也在那里。也有人判断也许在吉州窑的产地江西吉安,因为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里提到该地有一个“碎器窑”,但直到现在还没发现这个碎器窑。在另一个明代人高濂《遵生八笺》里谈到哥窑取瓷土于杭州凤凰山下,好像是指瓷窑在这里,有人以此来推断窑址在杭州。目前关于哥窑窑址究竟在何处,人们众说纷纭,考古学家们还在探究,希望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只不过对于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中的哥窑瓷器收藏,许多藏家表示只能在博物馆等机构进行欣赏,今天简单看一下哥窑瓷器鉴定特征,先了解哥窑瓷器,才有利于进一步的收藏。 瓷器收藏,传世的哥窑瓷,胎色有多种,黑、灰、浅灰、土黄等多种颜色兼具。釉彩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器形上常见的有瓶、碗、盘等,质地优良,与民窑瓷器不一样的是,传世的哥窑瓷器一般都是宫廷专用式样。 了解最值钱的瓷器,必须先鉴定后才有判断。哥窑之器,釉色以青为主,亦有米白、蛋白、粉青、灰、灰绿、奶酪黄等。哥瓷釉比较厚,最厚处与胎的厚度相等,这是区别其他青釉瓷的依据。哥瓷的另一特征是以开片纹而著称。 多数开片呈网纹冰裂状,少数有裂成很细的小块,即所谓“百圾碎”。一般有两种裂纹,即紫黑色裂纹包围着金细丝纹,即“金丝线”、“绪血”。有些器物上的细纹是无色的,有的只有一种紫黑色的裂纹。哥瓷的第三个特征是“紫口铁足”,口缘釉薄露胎,胎呈黄褐色,其足部不挂釉,呈铁黑色。弟窑的瓷器胎薄如纸,光润如玉,青色无断纹,与哥窑有明显区别,虽是哥弟不能混为一谈。 哥瓷品种较少,多为小件,如小洗、小水丞、小笔架、暖砚、瓷枕、贯耳瓶、朝天耳三足炉等为常见器皿,造型敦厚古朴。由于传世少,历代视为珍品,后人为了满足收藏者的需要,历代都有仿品出现。元末明初和清乾隆时仿制的哥瓷比较好。如明仿宋哥窑双耳炉,大小与宋哥窑相似,釉色青灰,釉面开片纹与真品极为相似。由于仿造时间早、仿得逼真,几百年来一直作为宋代真品收藏在清代文献之中,直到1958年经孙流洲等鉴定专家甄别为明代仿哥窑器。 如何甄别真伪哥瓷,除上述哥瓷的几个特征外,还要从造型上去分析。如何鉴别瓷器,真品器形各部线条圆滑优美,有自然古朴之感,体胎较厚重,釉色温润如玉,面釉层较厚,仿品与此相反。清末至民国以哥瓷釉为地子,绘粉彩、五彩、青花的瓶、碗、碟、盘、文具等,工艺粗糙,绘画呆板,多数为景德镇产品。关闭窗口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因工艺复杂、身世神秘,所以传世量最为稀少。据估算,宋代传世哥窑目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仅几百件,以致多年来拍卖市场屡屡出现哥窑逐高的天价。2004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哥窑六瓣葵花盘,被一日本收藏家以146万美元购得;2010年苏富比在伦敦以100万英镑拍过一件宋代哥窑瓷;近年最贵的有成交记录的价格大约是3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
日前,故宫所藏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以下简称“哥窑盘”)受损,引发关注。修复能否保持其原貌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修复科科长高桂林,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瓷器修复经验的行家,他为 “哥窑盘”的修复工作提出三点建议。
建议一浸泡清洗烘干需格外细致
故宫内的工作人员说,要修复“哥窑盘”需要一个周密的方案,高桂林这几天也在仔细琢磨,要修复完整,最关键的一步是“清洗”。
高桂林介绍,宋代哥窑主要特征就是釉面上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这种特质导致哥窑瓷器的韧性很差,再加上数百年的传承、氧化、侵蚀等原因,瓷器的胎体已经很酥了。“修复的第一步是清洗,哥窑瓷器洗起来尤其要下工夫,因为盘子本身就是开片的,缝隙中藏污纳垢,只有清洗干净,才能确保粘接效果。”按照高桂林的做法,通常是浸泡、清洗过后,再放入专用烤箱里烘干,让水分发挥后再粘接,需格外细致。
建议二高级特质粘胶才能匹配高端瓷
“粘接”作为修复瓷器的核心技术,考验着修复者的技艺,而且用的胶也要精挑细选。“修复过的东西,有时候轻轻一掰就下来了,这就是用的胶有问题。我买的胶是进口的,10毫升的价格就达到130美元,可现在很多业内人士还在用10元一瓶的胶。肯定只有高端材料,才配修复高端瓷器。”
之后,高桂林介绍起工作室展柜上的各种文物,无论是青花瓷的盘、开片的花瓶,还是粉彩的碗,它们都是修复好的器物。记者盯着大大小小的瓷器研究起来,根本看不到修补痕迹。
建议三用颜料打底后再彩绘
修复的最后一步是彩绘,在粘接处进行色彩或图案的补差或描绘。“目前关于瓷器修复问题,国内存在很多观点,一些老专家认为瓷器就不用修,修了也会老化,这主要是针对传统材料易变色、老化、修复寿命短来说的。但我并不是很认同,修复后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是因为用的颜料不对。我们目前用的材料是经过多年实践和时间考验的,可以保证瓷器在常温状态下,100年不会质变。”因为涉及行业“秘密”,高桂林不便于公开颜料的配比方法,但他却表示,如果故宫愿意让他修复“哥窑盘”,他很乐意接手。“尤其是这种虽破损严重,但基本上没有缺失瓷片,修复的把握更大。”
其实,对于哥窑瓷器的修复,高桂林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就拿他正在修复的一个乾隆年间的青色哥窑包袱瓶来说,这器物与故宫的“哥窑盘”工艺特征很像,虽不及故宫的年代久远,但都是开片瓷,“瓶子是汶川地震时损坏的,送过来时是一堆碎片,我粘胶的时候就要先用颜料打个底,到时候再经过彩绘工序,修复后无论是釉的颜色,还是上面的开片细纹都和原件没什么差别。”高桂林笃定地说。
完全修复没有可能
由于故宫给出的说明中没有交代瓷器的具体损毁程度,“是裂成两半还是全成粉末了”,马未都说,所以很难说瓷器能修复到什么程度。不过,马未都说,即便是最理想的状态,瓷器只是一分为二了,用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将其粘合成一体,但其价值、寿命跟从前都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完全修复是不可能的”。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1、黑胎宋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
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6、明永乐仿哥窑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
7、宣德仿哥窑
明代仿宋名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两朝。
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现淡**、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胎质酥松,色灰黄,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体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层酱紫铀。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也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具有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
8、正统至天顺年间
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
9、明成化仿哥窑
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厚晶莹,光泽较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物呈现金丝铁线,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呈现黑色,小片呈现黄褐色,有的开片略微稀疏,纹路僵直,有的开片细密,但是分布不均匀。
10、明嘉靖仿哥窑
水平极高,有些仿器曾经被当作真品。这一时期的仿哥窑,与宋哥窑相比,胎体略显厚重。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
11、明万历仿哥窑
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大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红。常见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
12、明代民窑仿哥窑
多数为欧窑作品。清朱琰《陶说》中说:“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钧窑色者”。
其特征是釉饰呈暗**,釉面平滑光润,但是不具有宋器那种油腻感。开片纹路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底边施釉、中心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器型粗大,修胎不规整。铀色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黄。
13、康熙仿哥窑
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白。釉面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黄、米白、蓝、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
14、雍正仿哥窑
水平极高,可以乱真。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的哥窑瓷胎为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民窑为白胎。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发油酥光泽。器型很多,有瓶、炉、尊等的摆设器,也有笔架、水盂、镇纸等文房用品,还有盘、碗的日常用瓷。“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清代仿宋釉,不是单纯追求宋代釉饰的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所以比较少注意到细部特征:例如釉饰肥厚、釉中气泡小、片纹曲折婉转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15、乾隆仿哥窑
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续。仿哥窑除部分官窑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窑作品。除了带有雍正仿哥窑的特征外,还常见用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器型更多,除摆设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窑中还有达摩像、香炉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本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16、嘉庆仿哥窑
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准。晚期,制瓷工艺低下,产品显露粗率之风,接近道光仿哥窑。釉质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够均匀干净。胎厚,质白,釉质多松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宽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铁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窑器写款,民窑则多书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
17、道光仿哥窑
人才匮乏,所产瓷器沿袭嘉庆后期风格。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胎质略显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于施釉不均匀,釉面明显泛起水波纹,业内俗称“浪荡釉”或者“波浪釉”。几乎所有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嘉庆晚期、道光和咸丰的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有的器物口沿涂抹酱黄釉,有的器物底足涂抹黑釉。
釉面仍旧比较肥厚,但是不够细润,开片也不够显著。
18、咸丰仿哥窑
咸丰在位十一年,瓷器生产集中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后,因为战争原因,景德镇御窑厂停烧。瓷器的工艺水平与道光时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点。釉色变成单纯的粉青色,与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类似。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
19、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
都有生产,与道光仿哥窑差别不大。官窑、民窑中有少量精品,特别是光绪朝有不少宫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这些精品不再出现“波浪釉”。但是,“紫口铁足”特征还是要靠涂抹酱黄釉或者黑釉。釉面疏松,开片或者呈现黑色,或者透明。
从咸丰以来,釉色逐步演变成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仿哥,却有名无实。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当“铁足”。
20、民国仿哥窑
清末民初,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大肆收罗中国瓷器,由于传世品和出土品较少,致使专门生产和销售假古董的行业应运而生。从1912年到1930年间,仿古能手相继涌现。其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量仿品流到国外,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国外出版的陶瓷图录中,几乎每本书中都有这个时期生产的被当作古瓷的瓷器。这个时期的瓷器鉴定很难,很多研究者把那些即不能断定为古瓷,又不能断定为现代瓷的瓷器,划归到这个时期。其实,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办法,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这正像不能确定病因就归结为“上火”的郎中的诊断一样。故宫博物馆已经收了大量这个时期的仿古瓷器,试图研究出其中的规律,但是,目前可信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
这个时期的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