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的传说?
相传他是古代东夷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渔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像中伏羲氏散发披肩,身披鹿皮,一派远古风范。远古时期,人们以石器加工兽皮,再以骨针等工具进行缝制,用以御寒。图中左下角画有八卦图形表明他创制八卦的功绩,而伏羲氏的目光显得深沉、睿智,无愧于古代智者的形象。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王嘉《拾遗记》说:“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据说伏羲乃雷神之子。《山海经》说:“雷泽中有雷神羲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说:“华胥氏因踏雷神足迹,感而有孕,生伏牺。传说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 伏羲氏有赤龙氏,降龙氏,上龙氏,屠龙氏,青龙氏,水龙氏,潜龙氏,长龙氏,白龙氏。 伏羲氏的迁移和龙图腾的形成 伏羲氏在天水发源,以蛇为图腾。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伏羲氏发源于成纪,发展壮大后,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只是伏羲氏是氏族迁徙还是文化影响尚待研究。 今河南淮阳蔡河之滨,有“太昊伏羲氏之陵”,高约20米,上圆下方,据传此陵在春秋时已有,习传至今。陵区周围古柏参天,碑刻林立,为公认的伏羲墓地。 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而非炎帝,黄帝。除了闻一多先生论述外,还有其它证据。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龙。蛇如果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龙图腾发源地。龙的传人,在知道炎黄为老祖宗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在炎皇之上,还有一位更伟大,更古老的始祖,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伏羲氏的蛇图腾和天水的蛇禁忌
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带来希望。在人类社会早期,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关于太阳的神话,而且早期太阳神神话中,太阳都与鸟有密切的关系。
一、金乌与扶桑树
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在人间的化身是乌鸦。在古埃及人那里,鹰是太阳神的化身,而在北美印第安人的观念中,鸟(代表太阳)和蛇(代表大地)结合,孕育出印第安人。最敬重太阳神的玛雅人,也认为乌鸦是日神的化身。
金乌
而在中国,关于太阳和鸟关系密切的神话传说也有很多,最著名的当是后羿射日神话。《淮南子》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太阳的形象就是金乌,金乌被射死,太阳也就随之消亡。《淮南子》是汉代成书,但太阳是金乌这一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先秦时期成书的《山海经》中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这里还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金乌的栖息地是扶桑树。
古代太阳神话中,都会提到扶桑这种神奇的树木。太阳的化身金乌生活在东海中叫做“旸谷”的地方,这里长着一棵扶桑树,此树高300里,而金乌就栖息在这棵树上。
三星堆 青铜神树
在先秦文献中,扶桑还有其他名字,《山海经》中有“若木”的称呼,《庄子》中也是这样称呼的。在现实世界中,桑树是不可能长在海水中的,那么扶桑树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根据学者研究,“扶桑”在最早的语言中代表的是海水到天空之间,太阳放射出来的光辉所渲染的云彩,因为形状像树木,所以古人就将其想象成一棵神木。随着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人们就对海中有扶桑树,太阳就栖息于此越来越确信。秦汉以后,扶桑逐渐发展为一个东方的地名,以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扶桑成为日本的代称。
影视剧中的扶桑树
二、后羿射日的历史内涵
后羿射日是中国最著名的神话之一,那后羿是何人呢?他射日的故事仅仅是个传说吗?在古史中,后羿是东方的东夷族人,与中原的华夏人群并不是一个族群,后羿曾一度进入中原。约在夏代的太康之时,太康无道,民不聊生,有穷氏的首领“羿”就率部赶走了太康,但羿自认为善射,无人能敌,便骄奢逸起来,所以王位很快又被夏人给夺了回去。
后羿
后羿射日实际上象征着古代的一次历法改革。在上古时期,天上虽然没有10个太阳,但是有10个月数的计时制度,也就是一年有10个月,一年365天,分配给每个月36天,剩下的5天作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百姓就认为一年中的寒暑变化之所以很大,是因为天空中有10个太阳分别掌管10个月。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经历过很多个轮回之后,月份对应的世界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造成天气寒暑与对应季节不符合的情况。
后羿进入中原取代夏朝王室的地位,并“因夏民行夏政”。东夷族用的历法与上述华夏族用的历法不同,他们用的是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月。在神话的构造中,变成了后羿射下9个太阳,只留一个太阳每日当值。
后裔射日
但是这种解释也有牵强之处,无法让大家都信服。所以有学者指出,后羿射掉九日是因为当时有九个作乱的部落,后羿征服了九个部落,恢复了天下的安宁。无论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后羿射日的神话背后体现的,应该是后羿当时做出了变革性的事迹。
三、古代的太阳祭祀
尽管有后羿射日的传说,但中国古代对太阳神仍是十分崇拜的。中国历代帝王都对太阳进行祭祀,即所谓“中春祭日,中秋夕月”。
中国古人认为,人类始祖是伏羲和女娲,而伏羲的“羲”字,学者认为是指太阳。从伏羲传到太昊,再传到高阳,直到黄帝,可以说都是太阳神的变名。在汉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就有伏羲为日神、女娲为月神的形象。
马王堆帛画
《楚辞》中也记载了中国南部早期的太阳神信仰。楚地神话中的太阳神是东君。《东君》一篇的开首四句写道:“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楚地的神是人格化的,相比于中原的太阳神是金乌,东君则是一位驾六条龙所拉之车驰骋的英俊少年。东君每天沿着既定的轨道从东方出发,然后到西方。《东君》一篇描写了楚地祭祀太阳神的盛大场面,在举行了盛大的歌舞活动后,东君才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缓缓出场,场面十分美好。
傅抱石《九歌图册》 东君
四、各民族的太阳传说
在中国更南部的地方有更丰富的太阳神话。南方很多民族都有射日的神话或史诗,尤其苗族的射日神话就有多种。
在苗族神话中,天王和地王挖出了9个太阳和9个月亮,庄稼都枯萎了,英雄“棵”射落了八日八月,剩下的一日一月便躲了起来,英雄叫公鸡给唤了出来。其他神话大体情节与之相似。
苗族
在彝族神话中还有一个“埋太阳”的神话,天上出现了7个太阳,快把人们都晒死了,一个叫阿拉的英雄背着篮子,把6个太阳摘下来,埋在了土里。
纳西族地区的太阳神更离奇,旱魔放出来9个太阳,与原来的太阳一起工作。当地寨子里有个美丽的英古姑娘,为了拯救乡民,主动前往龙宫求救。她翻山越岭到达海边后,凭美妙的歌声吸引了龙宫三王子。二人情投意合,龙王也很满意,命龙三王子随她回乡救急。可惜龙三王子也不敌旱魔,这时,一位大神经过,看到惨状,便命一条雪龙助阵。战胜旱魔之后,大神命令雪龙吞下7个太阳,让雪龙将第八个太阳背在背上使其变冷,放在夜空中当月亮。
纳西族
独龙族的传说中,天上本来有一公一母一对太阳,一位英雄将公太阳的眼睛射瞎了,于是他便只能晚上出来做月亮。母太阳则藏了起来,猎人让公鸡每天喊她出来。猎人死后,灵魂上了公太阳上,变成我们能看到的月亮上的黑点。这种“射日成月”的神话高山族中也有。月亮来自一个太阳,其实反映了先民认为月亮的光来自于太阳的朴素观念。这的确也是科学事实。
独龙族
北方民族的太阳神话中也有射日的传说,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都有英雄人物射日的故事。
放眼世界,印度和美洲也有多个太阳神话。世界各民族不约而同地都有太阳神话,这个现象作何解释呢?这应该是人类早期经历过一个大干旱时期,而先民无法解释这个现象,便不约而同地构想出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这就如同世界各族都有大洪水的传说,中国有大禹治水,西方有诺亚方舟,可能人类早期共同经历过一个洪水泛滥的时期。
翻译: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
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
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分明,闪闪发光。这时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
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
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卦台山、伏羲庙、先天殿和天水伏羲庙先天殿、伏羲圣像侧,一面是振翼龙马,一面是河图洛书,天花板上是六十四卦图,这些都是伏羲画卦传说的形象化写照。
原卦台山上还留存石刀、石斧等生产工具,以表示对伏羲领导部族艰苦奋斗的纪念。
2 求《伏羲卦经》全文(最好有翻译),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
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分明,闪闪发光。这时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卦台山、伏羲庙、先天殿和天水伏羲庙先天殿、伏羲圣像侧,一面是振翼龙马,一面是河图洛书,天花板上是六十四卦图,这些都是伏羲画卦传说的形象化写照。原卦台山上还留存石刀、石斧等生产工具,以表示对伏羲领导部族艰苦奋斗的纪念。
3 中国的神话故事,其中两个神话故事的文言文并翻译1、中国神话
盘古开天
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
嫦娥奔月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吴刚伐桂
十日并出
共工祝融之战
共工怒触不周山
黄帝蚩尤之战
黄帝战刑天
刑天舞干戚
伏羲八卦
参商二宿不相见
常羲生十二个月亮
羲和生十日
女英娥皇与湘妃竹
西王母与不死药
哪吒脑海
鲧窃息壤
大禹治水
涂山氏生启
劈山救母
傅说化星
八仙过海
吕洞宾三戏白牡丹
张果老倒骑毛驴
狗咬吕洞宾
牛郎织女
白蛇传
愚公移山
大闹天宫
孟姜女
玄鸟降世,天而生商
华胥氏踩雷神脚印有感而孕
伏羲画卦
神农尝百草
龙生九子各有所好
仓颉造字
后羿射巴蛇
燧人氏钻木取火
周穆王八骏
彭祖八百岁
董永与七仙女
2、原文及翻译
后羿神话原文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后日射日翻译
到尧的时候,十个太阳同时升起,焦庄稼,杀死草木,而百姓没有饭吃。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野猪、修蛇,都是百姓的祸害。
尧就派后羿杀凿齿在畴华的野外,杀死九婴在凶水上,箭射大风在青丘的河边,上射十个太阳而下杀死猰貐,在洞庭湖边斩断修蛇,在桑林擒获了封豨。全国人民都很高兴,推举尧为天子。”
夸父追日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追日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到了晚上;渴,想要喝水,就在黄河与渭河里喝水,黄河与渭河的水不够他喝,他就到北方大湖里喝水。还未走到,就在路上口渴而死。他丢下的拐杖,变作了一片桃林。
4 文言文求翻译、谢谢这句话出自《拾遗记》卷一第二则《炎帝神农》。
原文
渐革庖牺之朴,辨文物之用。
译文
(炎帝神农氏)逐渐改变伏羲氏古朴的生活方式,分别使用有纹饰有各种色彩的衣服及其他用具。
注释
1、渐:卦名。即六十四卦之第五十三卦。基本卦意为循序渐进。2、革:卦名。六十四卦之第四十九卦。基本卦意为除旧布新,即改革。3、庖牺:即庖牺氏、伏羲。唐司马贞《三皇本纪》:“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亦省称“庖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皡庖牺所生之处也。”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十二》“季子”:“伏牺字,《汉书》皆作宓。庖字古读若浮……浮、宓声相近,故宓牺或作庖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古帝,即太昊。《白虎通考》:“三皇者,何谓也?伏羲、神农、燧人也”。按:伏羲,亦作“伏戏”、“皇羲”、“宓牺”、“包牺”。风姓。有胜德。始画八封;造书契;教民佃、渔、畜牧。都陈。相传在位115年,传十五世,凡千二百六十载。4、文彩物色。晋葛洪《抱朴子·诘鲍》:“宫室居处则有堵雉之限,冠盖旌旗则有文物之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诗云‘为章于天’,谓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
5 十翼全文及翻译本文转载自大宇乙天帝《孔子《十翼》(《易传》)原文及译文》 《易传》(又称《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易传全文 第一章 通过八卦的排列,卦象就包含在其中了;而将八卦两两相重,六爻亦包含在其中了;阳阴两爻相互推演,变动也包含在其中了;每个爻上注上解释,爻动就包含在其中了。人事之间,所以有吉凶悔吝的产生,是由于动作营为的结果。
阴阳两爻,是设立卦象以推演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推移变通,正是所以趋向于真理或时机的变化的。
时机虽有吉有凶,但我们处在吉利或凶险时,必须安常守正,才可稳操胜算,立于不败之地。人事如此,宇宙自然亦复如此,皆以“守正”为前题,所以天地的道理,以正而观照万物。
日月的道理,以正而光明,普照万物,都公正无私,使万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天下一切的动作营为,都是归于端正专一,精诚无欲,才能有成就。
乾道造化自然,很刚健的昭示众人,是非常的平易而容易知道呀。坤道是顺应乾道而开务成物,很柔顺地昭示众人的道理,是非常简易的呀。
圣人制作卦爻,便是效法乾坤简易的理则而作的。卦象的设立,亦是仿乾坤简易的形迹而设立的。
卦爻卦象先有变化于内,遂依象释理,吉凶之真象就表现于外了。进而裁制机宜,导致功业的成就,就表现于聪智的变化。
圣人崇德广业、仁民爱物的言行,在卦辞爻辞中记载得很清楚。天地中最大的道理,就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对圣人来说,最重要的在于有权位。
如何守着职位呢?那就要靠仁爱的道德了。如何聚合众人,是用财富。
而管理财物,匡正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的是义。 第二章 古时伏羲治理天下,仰首观察天上日月星辰运行的现象,下则观察大地上的种种的法则,又观察鸟兽羽毛的文采如何和环境相适应,近的就取象于人的自身,远的就取象于宇宙万物,于是创作出八卦,以融会贯通神明的德性,参赞天地的化育,以比类万物的情状。
编绳结网,做为捕捉鱼、鸟的工具,以猎兽捕鱼,是取象于离卦的。离中虚,像孔眼,又离为目,有网罟的象征。
包牺氏死后(数百年),神农氏兴起,砍削树木做成犁头,曲转木材为犁柄,以便耕种和除草,创作许多耕作器具,教导人民,使天下增加粮食,是取象于益卦。规定中午为买卖时间,招致天下的人们,聚集天下的货物,互相交换所需要的货物,满足各人的需要,其取象于噬嗑卦的。
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氏兴起,由于社会日趋繁荣,旧日的制度,已不适合,所以黄帝、尧、舜诸古圣人先王,随着时代而不断改变,通达其变化,使百姓生活不致于死板,而产生厌倦的心思。易学的道理是穷极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
能循此变通的原则,何事不成?所以有如天助一般,当然吉无不利了。黄帝、尧、舜氏设立文物制度,百官分职,各尽其力,终致天下太平,以至于垂拱而治,无为而成。
是取象于乾坤两卦的现象。将木材凿成舟船,削锐木头做为船楫,使两岸的人,能互相来来往往,且可航行至更远的地方,便利天下人,是取象于涣卦的。
征服了牛,乘着马,用牛来拖载重物,用马来奔驰远地,以沟通有无,便利世人,是取象于随卦。设置重门,击柝巡夜,以防御盗贼的侵入,是取象于随卦的现象。
发明杵臼,以利民食,是取象于小过卦。将柔韧的小木条做成绳索弓,把木材削成箭,用弓箭的利益,来威服天下,是取象于睽卦。
上古时候,冬天则藏身洞里,夏天在野外居住,后世圣人,为了防止洪水猛兽的侵袭,就教人民建筑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抵御风雨,是取象于大壮卦。古时候的丧葬,用木材厚厚地堆在尸体上面,埋在荒野中,不设立坟墓,也不植树,居丧没有一定的期限。
后世圣人,制定丧礼,换用棺木以殡葬,是取象于大过卦。远古时无文字,结绳以记事,圣人便发明文书契据,百官也利于治理,人民也可以随时稽察,这是取象于夬卦。
第三章 所以《易经》的内容,是描述天下万物的形象。《易经》的卦象,就是用以模拟万物形象的。
彖此是解释全卦的意义和结构,所以说,彖辞是代表一个卦的才德。每卦六个爻位的演变,都是仿效天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动而产生的。
由于有了事物的变动得失,吉凶就发生了,而细小疵病的悔恨,忧虑困扰的灾吝,就由此显现出来了。 第四章 阳卦多阴爻,阴卦多阳爻,这是为什么呢?就以奇偶来说,阳卦以奇为主,例如震坎艮三 卦为阳卦,都是一阳二阴,所以说,阴爻多于阳爻。
阴卦以偶数为主,如巽离兑三卦为阴卦,都是二阳一阴,所以说,阳爻多于阴爻。震、坎、艮虽多阴爻,一奇为主,即为阳卦。
巽、离、兑虽多阳爻,一耦为主,即为阴卦。阴阳两卦,它们的德性,有什么不同呢?阳卦一个国君,两个臣民,这是合理的,是君子之道:阴卦两个国君,一个臣民,这是不合理的,是小人之道。
第五章 《周易》说:“往来心意不定,朋友们。
6 文言文翻译原创翻译,请勿盗用。
僧一行,姓张,之前的名字是“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的孙子。父亲张擅,是武功县县令。
(主史二字可能是衍文,应删去)一行小时候很聪明,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当时道士尹崇是博学、德行高、学问深的知名先辈,向来有很多典籍。
一行拜访尹崇,借了扬雄《太玄经》,回去读。数日后,再来拜访尹崇,归还他的书。
尹崇说:“这本书意思较为深奥,我考虑了很多年,尚且不能通晓,您应该试着多加钻研,如何这么快就还回来呢?”一行说:“我已明白它的义理了。”于是拿出撰写的《大衍玄图》和《义决》一卷给尹崇看。
尹崇大惊,于是与一行谈论其中精微的义蕴,十分嗟叹佩服一行。对人说:“这个后生是颜渊啊(颜渊,孔子最杰出的弟子)。”
一行由此大大地闻名于世。武三思钦慕他的学识品行行,来请求与他结交,一行逃跑藏起来,躲避了他。
不久出家为僧,隐居于嵩山,向和尚普寂拜师学习。唐睿宗即位后,命令东都洛阳的留守(官职名)韦安石以礼仪征召僧一行。
一行坚决用生病为借口推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后来步行前往荆州当阳山,依傍悟真和尚学习梵律(印度传来的音律学知识)。
(主、癫坷三字是衍文,应删除)开元五年,唐玄宗命令他的族叔(堂叔之类),礼部郎中张洽赍,拿着皇帝的文书到荆州强行起用他。一行到长安,被安置在光太殿,(玄宗)数次来拜访他,咨询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一行)的回答都很恳切率直,没有隐瞒。
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关部门优厚送嫁,按照太平公主当年出嫁的规模。一行认为(太平公主时)是唐高宗晚年,又只有太平公主这一个女儿,所以特地增加礼节。
并且太平公主骄横僭越,后来因为这获罪,不应该引以为例。玄宗采纳了他的话,于是追加命令不按照太平公主的规模,只依照平常的礼数。
一行的直言规劝,都像是这样。(知卷二字是衍文,应删除)一行尤精通著述,撰写了《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及《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
当时《麟德历经》推算天象历法渐渐出现偏差,于是命令一行考查前代诸家历法,重新撰写新历法,又命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制作黄道游仪,用以考察七曜(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运行的度数,互相证明。于是一行推算《周易》的“大衍之数”(一种推演阴阳天地之数的方法),确立衍(不太清楚什么意思,大概也是一种推演方法),用来以顺合它,重新撰写《开元大衍历经》。
十五年后死去,时年四十五岁,玄宗赐给他谥号“大慧禅师”。(古、魏书三字是衍文,应删除)之前,一行的从祖(伯祖父或叔祖父)东台舍人张太素,撰写了《后魏书》一百卷,他的《天文志》未完成,一行续写而完成了。
玄宗为一行制作碑文,亲笔书写在石头上,拿出出皇宫的府库的钱共五十万,为一行在铜人原(在今在西安市东南10公里)立塔。第二年,临幸(皇帝到某处去)温泉,路过他的塔前,又驻马徘徊,命令宦官到塔前表明玄宗准备秋日巡游的意愿;又赐绢五十匹,用以栽种塔前的松柏。
伏羲是上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有传说他创造了八卦图。通常神话中的人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伏羲是传说中的青帝,甚至与女娲缔结姻缘还育有子女。最主要的是传说他的躯体形式为人首蛇身,并非完全人形,那他又如何创造出了著名的流传后世的占卜八卦呢。
伏羲神像
八卦图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事物信息,相传最早是用来记时间和农时等,后来演变成了占卜事物的变化,未卜先知,推算演绎事物发展。八卦图非常奥妙精深,并不是普通人能够参透和运用的,这里面既包含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又包含了一定的哲学奥义。它建立的依据囊括世间万物运行的根本,甚至有人夸张的说,今天发展而来的计算机体系的始祖就是八卦原理。
伏羲八卦图是真实存在的吗?对于这个问题又怎么解答呢?八卦图流传至今真真切切的在运用和为人们所研究,那么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伏羲是确有其人吗?
很多神话由于当时形成的环境年代久远很难去考证,如同宇宙中很多未解之谜存在一样。伏羲比较确切的说法是,伏羲相传为古代一个部落的首领,他的人首蛇身的形象也许是被神话了的,其实是人类,而他创造的八卦图确实真实存在并且流传至今,演变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并且在很多领域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伏羲的八卦太极图对人类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伏羲八卦有什么用伏羲是洪荒时代的智者,也是一个创造者,发明家和传播者。他生活的远古年代,是一个没有语言数字甚至没有思想,对空间时间上没有认识的蛮荒年代,一切都处于混沌时期。伏羲是最早的人类始祖,由他而创造的八卦图囊括了最原始古老的世界万物信息,为后代形成文化律法各种思想奠定了基础。
伏羲庙
八卦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文字符。它是以天地雷电风等自然之物为构架,同时又包括空间时间上的推演。最早的时候伏羲用它来记录天文地理年历。卦是占卜测算的意思。祭祀出行都可以用八卦来卜问。
伏羲八卦的产生和运用对人类发展有着不可逆转的促进作用。它所蕴含的逻辑和原理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八卦最早绘出用来代表事物的图形演变出了后来庞大的文字系统。它里面占卜所引用的规律是后来人们思考的逻辑根基。八卦里以天地为轴引导了人们按自然发展去思考。
八卦里的基础单位是卜算,这一套认识和推演符合人类对万事万物的逐步认识,并且影响了人类思考的方向。
比如律法的审判,医学的诊治,这其中的规律都可以体现出是八卦奥义的延伸。就像有人提出日心说而非地心说一样重用,后代的研究都是基于这一理论。而小小的八卦图作用也是如此,何况它产生于最早的人类起源,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伏羲古时传说人类的始祖。他创造了八卦的演算和运用。伏羲年代很早,关于他的个人传说也很神。
八卦图
周文王原来是商朝时代的西伯侯,曾被关押监狱,后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抗争,率军反抗灭了商朝建立了自己的朝政,周。所以他被称为周文王。
伏羲的八卦图先于周文王的八卦。据说周文王在被关押失去自由期间,潜心研究伏羲八卦,从而推演出新的文王八卦来。两者本质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先天八卦,一个是后天。
我们去看他们两人的八卦内容就能得知这两者的区别具体是指什么。先天八卦中,阴阳爻构指万事万物;方位方向表示天地空间;从南到北的顺序也就是指一天的变化从清晨到中午到傍晚到夜里这样一轮表示宇宙的时间,八卦图形圆形囊括这一切变化在其中,表面天地万物的一种变化平衡,这些论证了先天八卦是祖先对天地万物变化的本质认识。
文王演创的后天八卦,究竟有何现实意义呢?有个说法叫不破不立,伏羲八卦是应天势顺自然规律而为,而文王八卦由于其产生和制造者的特殊历史背景,文王八卦更多的是参杂了人的因素,有更现实的运用意义更偏重于为人服务,文王自身就是一个变革者,他能有这样的思维,思考动力,更能在他所创作的八卦中体现出来。
文王八卦是通过对世间万物变化的演算而为人服务,占卜出人的发展行为的规律。文王八卦的贡献在于把先天八卦的自然规律引进到社会现实中,因此八卦里其实是相反的,把人的生命和社会的变化作用于自然,是逆着推演的。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女娲和伏羲的孩子女娲和伏羲的孩子呢?在神话传说中女娲和伏羲是一对兄妹,他们的父母有十二个子女,但是在一场大水中,只有伏羲和女娲活了下来。他二人来到了昆仑山,他二人想要为人类传承后代,但是又觉得兄妹之间结婚有违礼制。
女娲雕像
于是伏羲和女娲向上天祈祷,如果上天允许他们成婚,就将两堆篝火的烟合到一起。伏羲和女娲点燃了各自的篝火,过了一会儿,两道烟居然合在了一起。伏羲和女娲得到了上天的旨意,就成婚了。
女娲和伏羲生育了四个孩子,其中一人名为少典,少典生育了两个儿子,分别是炎帝和黄帝。在神话传说中,他们的几个儿子都是神灵,管理着大地上的一切。有的管理江河湖泊,有的管理四时季节变化。
女娲和伏羲的孩子是兄妹结婚生育的,在神话传说中,有一些是兄妹结婚孕育子女,这种神话传说与当时的人类生活状况有关。在早期的人类中,社会中没有具体的婚姻制度,父母子女结婚、长辈幼辈结婚都是被允许的。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婚姻制度开始正规化,一些婚姻模式被禁止,兄妹结婚也在被禁止之列。娲羲二神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人物,而女娲和伏羲的孩子也在中国神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孙子炎黄二帝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和伏羲为人类做了很多的事情,女娲造人和补天,伏羲教会人类使用火,教会人类结网捕鱼。
伏羲女娲《伏羲女娲》是在1990年播出由顾琴芳执导,黄志忠老师主演的大型神话电视剧。主要讲述的就是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的蛮荒旧石器时代,因为生存环境及其恶劣,造成部落和部落之间因为地盘、食物等原因争斗不断,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华胥氏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无数惊喜的伏羲。
伏羲女娲电视剧剧照
而伏羲长大之后娶了女娲为妻子,伏羲女娲成了引领人类走向另一种文明的领导者,《伏羲女娲》所演绎的就是他们两个一生为人类所做的事情。
其实从古至今,伏羲女娲的传说就一直在人间流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沉淀,伏羲女娲文化变得更加深沉和浓郁起来。伏羲是五帝之一的天帝,据说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伏羲用自己的钻研和努力创造了神秘的八卦占卜,改变了当时人类以绳结计算的方式,后来女娲创造了人类,伏羲便制定了关于人类通婚繁衍的规定,在看到人们捕捉食物十分吃力的时候,又自创了用绳子编造网,然后狩猎或者用来捕鱼。女娲则是另一个人间的守护者,她帮助人们度过一个个艰难的关卡。
不论是《伏羲女娲》这部电视剧,还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伏羲女娲的传说,所讲述的都是大同小异的同样的故事,伏羲女娲的传说也会流传的越来越广,而伏羲女娲文化直到至今也产生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伏羲骨伏羲骨也被人称为朝天伏犀骨,所指的就是人的额头上,往上一直到百会穴的最上面,往下到中正的地方,两边一直延伸到周边城,在这中间的地方形成了一块方形的印记,这就是所谓的伏羲骨。
伏羲画像
据说在面相玄学中拥有伏羲骨的人会富贵一生,在福禄寿等方面都是非常好的说法。在古代这样的人甚至可以称之为帝王之相,就算再不济也会是将相之才。还有的说法称拥有伏羲骨这样面相的人,会非常的英明神武,卓越非凡,所以伏羲骨也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人的第一骨。
伏羲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被称为巨鳌伏羲骨,巨鳌伏羲骨所说的是在天中发际到华盖之间的地方,过了额角形成卵的形状,因为这个样子和椭圆形差不多所以也叫做椭圆伏羲骨。拥有这样的伏羲骨大约都会有上中的富贵之命,从古代来说,这样的人不论是习文还是学武都会非常的出色。另一种则是武库伏羲骨,从发际到印堂之间,左右都是截止到额角,武库伏羲骨呈现的是圆并且略微突出而形成高、拱的状态,因为这样一来圆形会非常的明显,所以也被称为圆伏羲骨。根据面相中的说法,武库伏羲骨的拥有者一生的富贵和运势都和这个圆形的突出程度有关系,越是突出就越是运气好的富贵命。
从科学的解剖学和人体学的角度上来说,其实每个人的骨头数量和分布大致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个体的差异造成了略微的不同。关于伏羲骨的说法其实还是根据玄学面相中的说法而来。
1965年,在大西北阿斯塔那出土了一幅唐代的伏羲女娲图,描绘的是人文始祖伏羲与女娲相拥交尾的景象。我国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很多,这是最著名的一幅。之后,在四川、山东等地的汉代古墓中也陆续发现了伏羲女娲图,这些图案大多出现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说明我国最早出现伏羲女娲图是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