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有多少年历史
流行了1300多年,从最早发现的唐代青花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而每个朝代的青花瓷又有它们各自的特点。
青花瓷从元代开始逐渐的发展起来,收藏青花的人也都知道元青花产自大名鼎鼎的景德镇,不论是从用料或是制作工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元青花胎色略发灰发黄,胎质比较疏松。白色的底釉也不是纯白,有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很强。元青花使用的青料不仅有国产料,也有进口料。国产青料烧出来是青蓝偏灰黑,进口青料烧出来就好些,青翠浓艳。这时候的青花主要是日用器皿、供器、镇墓器,底部大多是砂底,火石红。
扩展资料
元青花的纹饰构图很丰满,层次多但是不乱,笔法是一笔点,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纹饰的题材有历史人物、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诗文等等,非常丰富。
其中龙纹最有特点,龙的头比较小,脖子比较细,身躯很长,基本是三爪或者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形象矫健、凶猛。
龙纹旁边的辅助纹饰大多是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等,其中莲瓣纹形状像大括号,莲瓣中画着道家杂宝;如意云纹里边则是画着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蕉叶中的梗是实心的;海水纹则是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花瓷
青瓷是我国著名的一种传统瓷器,中国历朝历代,青瓷曾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青瓷的主要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那么,龙泉窑青瓷和耀州窑青瓷有哪些区别呢
胎釉。宋代耀州窑产青瓷胎体较薄,颜色呈灰褐色至灰紫色,釉面润泽,釉料稀薄处釉面呈现姜**。宋代时期分为南宋和北宋,龙泉窑青瓷在各阶段出产的青瓷也各有特征:北宋早期,龙泉窑生产的青瓷胎质较粗、胎体较厚呈白色,表面釉料薄而呈淡青 色,到了中期龙泉窑生产的青瓷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矿土做原材,瓷胎厚重,造型规整,呈灰色至灰白色,偶有泛黄现象。
瓷胎表面釉料颜色从淡青砖为青黄,釉层较薄 、有光泽,中期以后,龙泉窑生产的青瓷瓷胎呈现灰色至浅灰色,表面釉料颜色呈现青**;南宋早期,制作龙泉青瓷,人们依然使用含铁量较高的矿土作原料,制成的瓷胎比北宋中晚期的厚重,胎质较粗,并伴有较多气孔,瓷胎颜色呈现灰色至浅灰色,瓷胎表面颜色为透明,呈现玻璃质感。
到了中晚期,人们在制作龙泉青瓷的原材中加入了适量的紫金土,制作的瓷器更容易打弯,高温烧造不容易变形,同时胎体厚度变薄。瓷胎通施釉,同时釉色从原来的透明发展为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色等。
纹饰。耀州窑产青瓷纹饰丰富多彩,主要有人物、花卉、动物等,人物如婴戏、佛象、力士等,动物有龙、凤、狮、犀牛、马、羊、狗、鹤、鹅、鸭、鱼 、鸳鸯等,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图案有回纹、八桂纹、三角纹等。装饰手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刀法娴熟,充满立体感。
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用花苞钮、花蒂钮装饰,多叶瓶盖顶主要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中期以生活用具为主,装饰工艺有刻花 、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中期以后,装饰手法以刻花为主,并用篦点或篦划纹,团花、波浪、蕉叶纹等作为辅助装饰。其中碗、盘内常刻有团花和波浪纹,并伴有篦纹,瓷器外表也刻画有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等器皿则多半腹部有刻对称的牡丹纹。南宋早期沿袭北宋晚期的装饰手法,以刻花为主,兼有划花、蓖花,但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