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造乾隆花园?
乾隆花园位于北京故宫宁寿宫区的西北角,建于1771年,共用6年时间才完成,是乾隆皇帝兴建太上皇宫宁寿宫时在近旁营建的花园,供他养老休憩。花园建筑布局精巧,组合得体,是宫廷花园的典范之作。
紫禁城内一共有四座花园,除了乾隆花园以外,另外三座是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而乾隆花园是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
园内共有建筑物二十几座,类型丰富,大小相衬,因地制宜,在平面和立面上采用了非对称的处理,在制度严谨的禁宫之中,尤其显得灵巧新颖。
因为乾隆花园“基地狭长,是不足十亩的小园”,因而“采用了私家园林中庭院紧密接联的布置手法”。它共有五进院落,每进院落“在建筑安排及园景处理上,又各具特色,显著不同”,这使得整座花园显得“风采多姿,富有变化”。
乾隆花园的第一进院是从花园正门、衍祺门到古华轩。主要有古华轩、承露台、禊赏亭、旭辉庭、撷芳亭、矩亭、抑斋等建筑。
古华轩是院落的主体建筑,它坐北处中,是一座五开间歇山卷棚式的敞轩,周围带廊,檐柱间设倒挂楣子与栏杆坐凳,金柱间安放着灯笼锦的透空落地罩。
轩内是楠木本色的天花,雕刻有百花图案,十分古朴淡雅。檐前老楸一棵,是建轩前的故物,每到春夏之交,开花满树,璀璨似锦,轩也因此而取名古华。
古华轩东侧湖石堆叠的山峦主峰上,有一座承露台,四周白石雕栏环绕,承露台下山石间辟有门,洞东洞北有石阶可到台上。
禊赏亭建于1772年,亭坐西面东,坐落于须弥座平台上,面阔3间,进深3间,前出抱厦,平面呈“凸”字形,三面出歇山式顶,中间为四角攒尖琉璃宝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饰以苏式彩画。明间后设黑漆云龙屏门,挡住了亭后的高墙,有延伸花园西进之感。北侧有游廊接旭辉庭。
禊赏亭抱厦内地面凿石为渠,渠长27米,曲廻盘折,号称是“九曲十八弯”,取“曲水流觞”之意,称为“流杯渠”。渠水来自亭南侧假山后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经假山内暗渠流入渠内。
亭的内外装修均饰竹纹,以象征王羲之兰亭修禊时“茂林修竹”的环境,恰切地烘托了建筑的主题。亭前垒砌具有亭园情趣的山石踏步,亭檐下以刻有竹纹的汉白玉栏板围护,渲染了幽雅闲适的意境。
禊赏亭北,山石渐渐高起,其上建有一座三开间的卷棚歇山式建筑,因坐西朝东,面迎日出,取名旭辉庭。庭南斜廊下落与禊赏亭相接。
撷芳亭位于第一进院落的东南隅。其北侧为抑斋,抑斋西侧有游廊相接,游廊西延,转而向南,围成小院,自成一体。游廊转角处建一亭,名矩亭。
撷芳亭建于石山之上,高出墙垣,伫立亭中可俯瞰院内外风景。亭为四角攒尖顶,绿色琉璃瓦,琉璃瓦件饰檐、脊。檐下饰以倒挂楣子,安白石坐凳栏杆。石山有蹬道,蜿蜒而上可达撷芳亭。
撷芳亭形式简洁,体量适中,又可登临远眺,成为院内重要的景观。
撷芳亭建成之后,紧接着又建造了矩亭。亭为方形,坐西朝东,四角攒尖绿剪边黄琉璃瓦宝顶。檐下饰以苏式彩画。亭内西面为游廊槛窗,上悬乾隆御笔“矩亭”匾,顶部是编织纹天花,为宫内仅有。矩亭南、北、东三面接游廊,向南可通衍祺门,向北可达露台,向东可到抑斋。
抑斋位于第一进院内的东南角,坐北向南,仅有两间,为硬山式卷棚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前后出廊,檐下饰苏式彩画。前后开门,门户错置,步步锦隔扇门,余为槛窗,玻璃屉窗。室内为小佛堂,隔断之上嵌以佛龛。东间有门可暗通养性殿的西配殿佛堂。
由古华轩向北过垂花门,是乾隆花园的第二进院。乾隆花园第二进院的主体建筑是遂初堂,该建筑五开间、带前后廊、卷棚歇山顶,坐北南向。
左右出转角游廊,与东西配房的前廊相通,东西配房各五间,北三间明廊,南两间装修推出,做成暗廊,房门开在北三间的中央。配房南端出廊与垂花门两侧的倒座游廊相接。廊房相间,构成了一个整洁的三合院。
遂初堂北为花园的第三进院,它以山景为主。庭院中央峰峦叠起,洞谷相通,环山布置建筑,于幽深旷邈中略有拥塞之感。主峰上建有一座方亭,称为耸秀亭。北边是延趣楼,东南为三友轩。
耸秀亭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檐下饰倒挂楣子,下设坐凳栏杆。亭下悬崖峭壁,洞谷幽深。
登临亭内,可俯瞰园内外景致,是良好的观景点。同时,由于该亭高耸于石山之上,位置显要,加之形式简洁,外观玲珑剔透,又是园内的重要景观。
延趣楼分为上下两层,连廊面阔5间,进深3间。上覆歇山卷棚顶,以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脊角安走兽5个。檐下梁枋饰以苏式彩画。
延趣楼的东、南、北三面出廊。廊檐部位上安倒挂楣子,下设栏杆。廊内侧安门窗以分隔室内外空间,门窗上部皆用棂条拼成步步锦形式,素朴雅致。
室内装修以多种做工精美的瓷片镶嵌装饰,既朴实淡雅,又不失皇家气度。
延趣楼初建时曾有天桥从楼上直通院内石山峰顶,到了后来,嘉庆皇帝在重新修葺时,将天桥拆去。
三友轩坐北面南,为三开间式的小轩。建于1774年。三友轩为黄琉璃瓦卷棚顶,东为硬山式,西为歇山式,三面出廊,这是一种巧借地形的屋顶构造形式,为宫中仅有。
轩明间槅扇4扇,中间两扇为门,檐下挂匾“三友轩”,两次间为灯笼锦支摘窗。轩内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装修题材。尤为夺目的是紫檀透雕圆光罩,罩上竹叶以玉片镶嵌,构思巧妙。
东为3扇支摘窗,与乐寿堂隔窗相望。后檐皆为支摘窗,窗外为假山。西次间西墙辟窗,以紫檀透雕松、竹、梅纹为窗棂,疏密相间,雕刻精细。透过西窗,可观赏窗外玲珑的假山与翠竹青松。
三友轩的装修题材与轩外的种植物相统一,内外呼应,渲染突出了建筑主题。
落萃赏楼后是花园的第四进院落,其主体建筑为符望阁,其前山屏主峰上有碧螺亭。山屏西南有楼,形同曲尺,楼东西三间,南北五间。楼下匾额题名为“养和精舍”。符望阁之东有曲廊一段,再东为颐和轩腰廊,其西为三开间歇山顶的玉粹轩。
符望阁是第四进院落的院的主体建筑,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符望阁面阔、进深各五间,周围带廊,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琉璃瓦,是乾隆花园最高的建筑。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和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乾隆年间,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一,皇帝都要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嘉庆皇帝也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碧螺亭因其形制似梅花,构件亦以梅花纹装饰,又称碧螺梅花亭。亭平面呈梅花形,五瓣形须弥座,五柱五脊,重檐攒尖顶,上层覆翡翠绿琉璃瓦,下层覆孔雀蓝琉璃瓦,上下层均以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上安束腰蓝底白色冰梅宝顶。每层五条垂脊,分为5个坡面,亦仿梅之意。
亭柱间围成弧形的白石栏板上雕刻各种梅花纹图案,柱檐下安装透雕折枝梅花纹的倒挂楣子,亭内顶棚为贴雕精细的梅花图案天花。上下檐额枋彩画为点金加彩折枝梅花纹苏式彩画。亭前檐下悬乾隆御笔“碧螺”匾,亭南架一石桥,通萃赏楼二层,东西有石阶,可通山下。
碧螺亭形体别致,色彩丰富协调,是极为罕见的亭式建筑。
玉粹轩西倚宫墙,东与符望阁相望,是仿建福宫花园凝晖堂而建造的。
轩广三间,前出廊,为覆歇山卷棚顶,绿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琉璃瓦。轩内隔为三室,南称得闲室,北为佛堂,室内有通道可北通竹香馆。
轩前东南侧横亘一道以彩色石片贴面的短垣,北侧则以游廊东与符望阁相接,将玉粹轩前隔出自成一体的小院。轩南与石山相连,有蹬道可达山顶。
符望阁北为乾隆花园的最后一进院落,院内的主体建筑是倦勤斋。在第五进院的西侧有一个跨院,有北房四间,即倦勤斋西部。
南北弓形的矮墙中,辟八方门洞,门左右设彩色琉璃漏窗,门额刻“暎寒碧“3字。八方门内植树叠山,山上建有歇山式的竹香馆,十分精致。
左右各出爬山游廊,顺山势向南北跌落,北通倦勤斋,南通玉粹轩北廊,把这一小小院落分隔得十分得体,装点得趣味盎然。
倦勤斋是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敬胜斋而建,倦勤斋坐北朝南,面阔9间,卷棚硬山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前出廊,檐下绘苏式彩画。
东5间与符望阁相对,东西各接游廊,分别与符望阁东西廊相接,房廊相对,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自然形成东5间、西4间的格局。
东5间均为明间开门,余为步步锦支摘窗。明间檐下悬“倦勤斋”匾额。内顶棚糊以团花纹天花。从东次间东前檐柱至西次间西前檐柱建成凹字形仙楼,以纱橱隔为小室数间,设宝座床多处。
仙楼为“卍”字锦底竹丝挂檐,玉璧镶嵌,百鹿图裙板,夹纱双面绣隔心。装修精湛,为乾隆时期内檐装修之精品。中有通道与西4间连通。
西4间,顶棚饰以竹架藤萝的海漫天花,周围竹篱环绕,楼阁间仙鹤起舞,喜鹊嬉戏,姚黄魏紫,争芳斗艳,使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美景中,实为装饰室内的通景画。
此画出自乾隆年间宫廷画师郎世宁和王幻学的手笔,裱糊于室内的墙壁上,一扫丹柱椒壁庄严单调的感觉。
南面立有一和楠木雕彩绘竹纹圆光罩,与北墙裱糊的彩绘竹篱圆光罩遥相对应。西侧一方形小亭,坐西面东。亭为木质仿竹纹,也称竹亭。
竹亭为四角攒尖式顶,上置涂金木宝顶。亭南与亭后有木质仿竹夹层篱笆。后檐两侧设门,供上下场用,此为倦勤斋小戏台,为太上皇在室内观戏而建。亭前亦设一仙楼,面西,正中上下均设宝座床,为看戏时所用。乾隆时,南府太监常在此演唱岔曲。
斋前由东西两段游廊隔成一个方整幽雅的庭院,院中古柏耸立,有十字方砖甬路,可以行进。西4间前一弧形院墙,中开八方门,通往竹香馆。
总观全园,其叠山的选石与叠置技巧,花木的艺术形象与配置,文化内涵的充实等,均称得上是皇家园林中,小巧玲珑、精湛华丽的不朽之作。整座花园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与皇宫华贵富丽的氛围相协调,异常珍贵。
乾隆花园大门
可以试一下浅绿色涂料,现在的话做外墙涂料这一块一般都是有效果图再施工的,不然只能凭借老师的施工经验了。灰色这种颜色其实是百搭的。灰色比较暗,建议搭配比较显亮一点的颜色,
网页链接:房屋一般外墙颜色搭配,望采纳
乾隆花园的第一进院是从花园正门、衍祺门到古华轩。主要有古华轩、承露台、禊赏亭、旭辉庭、撷芳亭、矩亭、抑斋等建筑。
古华轩是院落的主体建筑,它坐北处中,是一座五开间歇山卷棚式的敞轩,周围带廊,檐柱间设倒挂楣子与栏杆坐凳,金柱间安放着灯笼锦的透空落地罩。
轩内是楠木本色的天花,雕刻有百花图案,十分古朴淡雅。檐前老楸一棵,是建轩前的故物,每到春夏之交,开花满树,璀璨似锦,轩也因此而取名古华。
古华轩东侧湖石堆叠的山峦主峰上,有一座承露台,四周白石雕栏环绕,承露台下山石间辟有门,洞东洞北有石阶可到台上。
禊赏亭建于1772年,亭坐西面东,坐落于须弥座平台上,面阔3间,进深3间,前出抱厦,平面呈"凸"字形,三面出歇山式顶,中间为四角攒尖琉璃宝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饰以苏式彩画。明间后设黑漆云龙屏门,挡住了亭后的高墙,有延伸花园西进之感。北侧有游廊接旭辉庭。
禊赏亭抱厦内地面凿石为渠,渠长27米,曲廻盘折,号称是"九曲十八弯",取"曲水流觞"之意,称为"流杯渠"。渠水来自亭南侧假山后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经假山内暗渠流入渠内。
亭的内外装修均饰竹纹,以象征王羲之兰亭修禊时"茂林修竹"的环境,恰切地烘托了建筑的主题。亭前垒砌具有亭园情趣的山石踏步,亭檐下以刻有竹纹的汉白玉栏板围护,渲染了幽雅闲适的意境。
禊赏亭北,山石渐渐高起,其上建有一座三开间的卷棚歇山式建筑,因坐西朝东,面迎日出,取名旭辉庭。庭南斜廊下落与禊赏亭相接。
撷芳亭位于第一进院落的东南隅。其北侧为抑斋,抑斋西侧有游廊相接,游廊西延,转而向南,围成小院,自成一体。游廊转角处建一亭,名矩亭。
撷芳亭建于石山之上,高出墙垣,伫立亭中可俯瞰院内外风景。亭为四角攒尖顶,绿色琉璃瓦,琉璃瓦件饰檐、脊。檐下饰以倒挂楣子,安白石坐凳栏杆。石山有蹬道,蜿蜒而上可达撷芳亭。
撷芳亭形式简洁,体量适中,又可登临远眺,成为院内重要的景观。
撷芳亭建成之后,紧接着又建造了矩亭。亭为方形,坐西朝东,四角攒尖绿剪边黄琉璃瓦宝顶。檐下饰以苏式彩画。亭内西面为游廊槛窗,上悬乾隆御笔"矩亭"匾,顶部是编织纹天花,为宫内仅有。矩亭南、北、东三面接游廊,向南可通衍祺门,向北可达露台,向东可到抑斋。
抑斋位于第一进院内的东南角,坐北向南,仅有两间,为硬山式卷棚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前后出廊,檐下饰苏式彩画。前后开门,门户错置,步步锦隔扇门,余为槛窗,玻璃屉窗。室内为小佛堂,隔断之上嵌以佛龛。东间有门可暗通养性殿的西配殿佛堂。
由古华轩向北过垂花门,是乾隆花园的第二进院。乾隆花园第二进院的主体建筑是遂初堂,该建筑五开间、带前后廊、卷棚歇山顶,坐北南向。
左右出转角游廊,与东西配房的前廊相通,东西配房各五间,北三间明廊,南两间装修推出,做成暗廊,房门开在北三间的中央。配房南端出廊与垂花门两侧的倒座游廊相接。廊房相间,构成了一个整洁的三合院。
遂初堂北为花园的第三进院,它以山景为主。庭院中央峰峦叠起,洞谷相通,环山布置建筑,于幽深旷邈中略有拥塞之感。主峰上建有一座方亭,称为耸秀亭。北边是延趣楼,东南为三友轩。
耸秀亭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檐下饰倒挂楣子,下设坐凳栏杆。亭下悬崖峭壁,洞谷幽深。
登临亭内,可俯瞰园内外景致,是良好的观景点。同时,由于该亭高耸于石山之上,位置显要,加之形式简洁,外观玲珑剔透,又是园内的重要景观。
延趣楼分为上下两层,连廊面阔5间,进深3间。上覆歇山卷棚顶,以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脊角安走兽5个。檐下梁枋饰以苏式彩画。
延趣楼的东、南、北三面出廊。廊檐部位上安倒挂楣子,下设栏杆。廊内侧安门窗以分隔室内外空间,门窗上部皆用棂条拼成步步锦形式,素朴雅致。
室内装修以多种做工精美的瓷片镶嵌装饰,既朴实淡雅,又不失皇家气度。
延趣楼初建时曾有天桥从楼上直通院内石山峰顶,到了后来,嘉庆皇帝在重新修葺时,将天桥拆去。
三友轩坐北面南,为三开间式的小轩。建于1774年。三友轩为黄琉璃瓦卷棚顶,东为硬山式,西为歇山式,三面出廊,这是一种巧借地形的屋顶构造形式,为宫中仅有。
轩明间槅扇4扇,中间两扇为门,檐下挂匾"三友轩",两次间为灯笼锦支摘窗。轩内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装修题材。尤为夺目的是紫檀透雕圆光罩,罩上竹叶以玉片镶嵌,构思巧妙。
东为3扇支摘窗,与乐寿堂隔窗相望。后檐皆为支摘窗,窗外为假山。西次间西墙辟窗,以紫檀透雕松、竹、梅纹为窗棂,疏密相间,雕刻精细。透过西窗,可观赏窗外玲珑的假山与翠竹青松。
三友轩的装修题材与轩外的种植物相统一,内外呼应,渲染突出了建筑主题。
落萃赏楼后是花园的第四进院落,其主体建筑为符望阁,其前山屏主峰上有碧螺亭。山屏西南有楼,形同曲尺,楼东西三间,南北五间。楼下匾额题名为"养和精舍"。符望阁之东有曲廊一段,再东为颐和轩腰廊,其西为三开间歇山顶的玉粹轩。
符望阁是第四进院落的院的主体建筑,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符望阁面阔、进深各五间,周围带廊,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琉璃瓦,是乾隆花园最高的建筑。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和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乾隆年间,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一,皇帝都要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嘉庆皇帝也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碧螺亭因其形制似梅花,构件亦以梅花纹装饰,又称碧螺梅花亭。亭平面呈梅花形,五瓣形须弥座,五柱五脊,重檐攒尖顶,上层覆翡翠绿琉璃瓦,下层覆孔雀蓝琉璃瓦,上下层均以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上安束腰蓝底白色冰梅宝顶。每层五条垂脊,分为5个坡面,亦仿梅之意。
亭柱间围成弧形的白石栏板上雕刻各种梅花纹图案,柱檐下安装透雕折枝梅花纹的倒挂楣子,亭内顶棚为贴雕精细的梅花图案天花。上下檐额枋彩画为点金加彩折枝梅花纹苏式彩画。亭前檐下悬乾隆御笔"碧螺"匾,亭南架一石桥,通萃赏楼二层,东西有石阶,可通山下。
碧螺亭形体别致,色彩丰富协调,是极为罕见的亭式建筑。
玉粹轩西倚宫墙,东与符望阁相望,是仿建福宫花园凝晖堂而建造的。
轩广三间,前出廊,为覆歇山卷棚顶,绿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琉璃瓦。轩内隔为三室,南称得闲室,北为佛堂,室内有通道可北通竹香馆。
轩前东南侧横亘一道以彩色石片贴面的短垣,北侧则以游廊东与符望阁相接,将玉粹轩前隔出自成一体的小院。轩南与石山相连,有蹬道可达山顶。
符望阁北为乾隆花园的最后一进院落,院内的主体建筑是倦勤斋。在第五进院的西侧有一个跨院,有北房四间,即倦勤斋西部。
南北弓形的矮墙中,辟八方门洞,门左右设彩色琉璃漏窗,门额刻"暎寒碧"3字。八方门内植树叠山,山上建有歇山式的竹香馆,十分精致。
左右各出爬山游廊,顺山势向南北跌落,北通倦勤斋,南通玉粹轩北廊,把这一小小院落分隔得十分得体,装点得趣味盎然。
倦勤斋是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敬胜斋而建,倦勤斋坐北朝南,面阔9间,卷棚硬山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前出廊,檐下绘苏式彩画。
东5间与符望阁相对,东西各接游廊,分别与符望阁东西廊相接,房廊相对,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自然形成东5间、西4间的格局。
东5间均为明间开门,余为步步锦支摘窗。明间檐下悬"倦勤斋"匾额。内顶棚糊以团花纹天花。从东次间东前檐柱至西次间西前檐柱建成凹字形仙楼,以纱橱隔为小室数间,设宝座床多处。
仙楼为"卍"字锦底竹丝挂檐,玉璧镶嵌,百鹿图裙板,夹纱双面绣隔心。装修精湛,为乾隆时期内檐装修之精品。中有通道与西4间连通。
西4间,顶棚饰以竹架藤萝的海漫天花,周围竹篱环绕,楼阁间仙鹤起舞,喜鹊嬉戏,姚黄魏紫,争芳斗艳,使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美景中,实为装饰室内的通景画。
此画出自乾隆年间宫廷画师郎世宁和王幻学的手笔,裱糊于室内的墙壁上,一扫丹柱椒壁庄严单调的感觉。
南面立有一和楠木雕彩绘竹纹圆光罩,与北墙裱糊的彩绘竹篱圆光罩遥相对应。西侧一方形小亭,坐西面东。亭为木质仿竹纹,也称竹亭。
竹亭为四角攒尖式顶,上置涂金木宝顶。亭南与亭后有木质仿竹夹层篱笆。后檐两侧设门,供上下场用,此为倦勤斋小戏台,为太上皇在室内观戏而建。亭前亦设一仙楼,面西,正中上下均设宝座床,为看戏时所用。乾隆时,南府太监常在此演唱岔曲。
斋前由东西两段游廊隔成一个方整幽雅的庭院,院中古柏耸立,有十字方砖甬路,可以行进。西4间前一弧形院墙,中开八方门,通往竹香馆。
总观全园,其叠山的选石与叠置技巧,花木的艺术形象与配置,文化内涵的充实等,均称得上是皇家园林中,小巧玲珑、精湛华丽的不朽之作。整座花园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与皇宫华贵富丽的氛围相协调,异常珍贵。
屡遭盗掘 碎瓷片被用来筑院墙猪圈
1939年,美国学者、原华西博物馆第一位馆长葛维汉在《邛崃陶器》一文中写道:“这个陶窑的出土物,至少在最近几十年来,不断出现于成都市场,被人们收购和珍藏。”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20世纪初,邛窑陶瓷已经出现。
据邛崃人魏尧西先生在《邛窑志略》中描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有军人陈某于十方堂发现此残碎瓷片,乃大事(注:原文如此)发掘……”
乱掘的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夏季。当时邛崃的驻军是川军第二十一军唐式遵所率的某师。唐命令士兵们挖古物,和大批挖盗者争相乱掘,邛窑遗址因此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据葛维汉所著《邛崃陶器》记载,1936年夏季,一些穷人和士兵为了获得能卖钱的陶片,差不多把整个窑址十方堂表面翻了个遍,除了完整的陶瓷,就连一些瓷器碎片也被称斤论两地出售。
由于出土器物众多,除了出售,很多当地人还将碎瓷片用来修筑院墙、猪圈、厕所等。直到现在,从什邡村搬迁后留下的老屋,还可见当年的遗迹。其中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土房,有一道1米多高、长约10米的土墙,均是由匣钵、邛陶碎片夯砌而成。
解放后,文物部门征集了一部分邛窑陶瓷器,并多次有规模地对部分邛窑遗址进行发掘,如1955年、1982年和1983年文物部门先后对青羊宫窑址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现该窑址已受到国家保护,成立了隋唐窑址文管所。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热升温,一些收藏家也获得了大量邛窑陶瓷器的实物资料,为传世邛窑古陶瓷的研究、鉴定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 2001年4月,由中国科大、省文物管理局、邛崃市政府联合发起的“中国邛窑古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在邛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考察了什方堂、固驿瓦窑山等古陶瓷遗址以及邛崃市文管所和邛窑古陶瓷博物馆,他们万分震惊并高度评价。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说:“唐代邛窑在制作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瓷器方面有首创之功。”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认为:“高低温釉下彩、三彩更是‘邛窑’的代表作品,均较早烧制成功,其工艺传播于江南诸名窑,而又以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因之两窑产品颇为相似,成为姐妹艺术,堪与其周边各窑媲美。”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先生更是一语道破邛窑的珍贵:“沉睡上千年,一醒惊天下”!
在四川省博物院陶瓷馆邛窑系列馆,陈列着代表性的邛窑陶瓷——绿釉省油灯、青釉三彩钵、青釉绿斑双系壶、三彩鸭形杯、三彩提梁壶……彩绘图案深浅不一,浓淡相宜,着笔自如酣畅,纹饰抽象。展柜中还有不少邛窑小玩具,大都小巧精致,长宽高仅几厘米。除鸡鸭鹅羊鱼龟等动物造型外,还有很多活泼可爱的手捏人物小雕塑,或匍匐、或骑马、或摔跤……造型栩栩如生,无一雷同。这些邛窑陶瓷也见证了当时的文化和商贸情况。彩绘杯上的飞天纹饰,许多陶瓷佛像、僧侣、胡人等人物造型,可能正是邛窑文化与中原文化甚至域外文化商贸交往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