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青花瓷有多少年历史

感动的高山
悦耳的超短裙
2023-05-06 01:47:36

青花瓷有多少年历史

最佳答案
危机的河马
醉熏的小懒虫
2025-07-21 06:34:13

流行了1300多年,从最早发现的唐代青花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而每个朝代的青花瓷又有它们各自的特点。

青花瓷从元代开始逐渐的发展起来,收藏青花的人也都知道元青花产自大名鼎鼎的景德镇,不论是从用料或是制作工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元青花胎色略发灰发黄,胎质比较疏松。白色的底釉也不是纯白,有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很强。元青花使用的青料不仅有国产料,也有进口料。国产青料烧出来是青蓝偏灰黑,进口青料烧出来就好些,青翠浓艳。这时候的青花主要是日用器皿、供器、镇墓器,底部大多是砂底,火石红。

扩展资料

元青花的纹饰构图很丰满,层次多但是不乱,笔法是一笔点,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纹饰的题材有历史人物、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诗文等等,非常丰富。

其中龙纹最有特点,龙的头比较小,脖子比较细,身躯很长,基本是三爪或者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形象矫健、凶猛。

龙纹旁边的辅助纹饰大多是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等,其中莲瓣纹形状像大括号,莲瓣中画着道家杂宝;如意云纹里边则是画着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蕉叶中的梗是实心的;海水纹则是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花瓷

最新回答
重要的小伙
自由的水杯
2025-07-21 06:34:13

1汝窑: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2官窑: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3哥窑: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

4钧窑: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荧光一般优雅的蓝色光泽。

5定窑: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

扩展资料

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分到了景德镇,一部分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钧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汝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窑

清脆的月光
贤惠的往事
2025-07-21 06:34:13
礼堂,汉语词语,拼音是lǐ táng,意思是指举行典礼或集会的厅堂。出自《后汉书·郑玄传》。
中文名
礼堂
外文名
assembly hall
释义
举行典礼或集会的厅堂
性质
建筑
汉语词语基本含义TA说
汉语词语
基本资料
词目:礼堂
拼音:lǐ táng
基本解释:[auditorium; assembly hall] 举行典礼或集会的厅堂
引证解释
1 古代习礼的讲堂。
《后汉书·郑玄传》:“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羣书率皆腐敝,不得於礼堂写定,传於其人。”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别传》云:‘ 北海 有 玄 儒林讲堂。’”
2 孝堂,守丧之堂。
唐 刘肃《大唐新语·友悌》:“ 冯元常 阖门孝友,天下无比,或居兄弟服制,昼则从事,夜则尽会礼堂。”
清 冯桂芬 《程楞香中丞六十寿序》:“初 苏郡 戒严,先生以礼堂被诏团练於乡,及是 上海 平,郡中安堵,会先生服除,召还朝。”
3 举行典礼或集会的厅堂。
《新唐书·西域传下·大食》:“有礼堂容数百人,率七日,王高坐为下说曰:‘死敌者生天上,杀敌受福。’”
沙汀 《选灾》:“他喘息着,一面静静观望那些聚集在礼堂空地上的选民。”[1]
基本含义
简介
礼堂,用于集会、观看和演出活动的场所。礼堂,成了各个时代的社会潮流记录者。2002年开始的4年多来,摄影师邵逸农与慕辰,走遍全国,拍摄了从延安到江西、福建、湖南、浙江等地300多座大礼堂的珍贵。
在摄影师眼里,礼堂外观的年代感特别强,像最早的礼堂,是沿用过去古建筑的雕梁画栋的;然后到祠堂类的;到解放初期比较简陋的;到50年代有一些苏式的、雕花的;到70年代就比较简单、粗糙一些;到80年代就出现瓷砖类的;90年代就有大玻璃、铝合金的。
政治工厂
第一次礼堂兴建高潮,在建国初期。1951年初,邓小平在决策修建重庆大礼堂时曾说:“我们不仅要有生产工厂,还要有政治工厂。”这个政治工厂,指的就是大礼堂。
大跃进期间,单位不论级别,村镇不论大小,都上马了礼堂工程。一份1960年的《人民日报》显示,大跃进期间,山东荣成县15个公社中有7个打算盖大礼堂,有3个已经打好了地基。
一位计委干部的回忆录中写道:河南是全国大跃进的先进省,旧县公社门口当时便建起一座庞大的大礼堂。当地干部说:“这是省上规定的,要限定时间在各公社所在地建起三大建筑:一是像军区礼堂式的大礼堂;二是像河南饭店式的招待所;三是像郑州百货大楼式的百货商店。我们只是建了大礼堂,砍光了附近的树不说,还拆了群众400间房。”
最初的礼堂是不设座位的,甚至有的连水泥地都没有。礼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主席台,主席台以夸张的方式设在那里,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
文革期间,这种权力登峰造极,主席台成了政治风暴的策源地,所谓革命,也就成了新概念的“礼”。那时礼堂的活动除了批斗、还是批斗。
斗争中,礼堂本身也受到了空前的浩劫。重庆大礼堂原来舞台外饰的仿唐飞天彩绘,被改成了一片红色海洋加标语;清华大学的老礼堂,则成了1968年“清华百日大武斗”的主战场之一,造反派在工宣队到来之时,还在礼堂门前引爆了地雷。
公共文化
80年代,崔健的《一无所有》,北岛的诗歌,都在礼堂中找到了最初的知音,在社会复苏之初,学习、报告、总结、联欢、、追悼礼堂里举办的各种活动,牵动着全体人员的喜怒哀乐。
礼堂
1975年,胡耀邦主持科学院工作时,曾多次指示,尽早翻建“四不要”礼堂。他的理由是,中关村地区没有一座大型的公共建筑,给广大职工的大型会议和文娱活动带来极大的不便。
这似乎暗示了礼堂功能的转变。
46岁的首钢工人王中说,文革时期,一些军区大院的小礼堂就承担了院之职,而文革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很多单位礼堂,都“鱼目混珠”变成了“院”。由于有些单位电压不足,放就没法儿开空调,大热天的,有时候一大堆人挤着几小时看下来,就像蒸了个“桑拿”。
作家阿城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从乡下返回城里的情形。“北京好像随时都在放‘内部’,防不胜防。突然就有消息,哪个地方几点几点放什么,有一张票、门口儿见。慌慌张张骑车,风驰电掣,门口人头攒动,贼一样地寻人,接到票后窃喜,挤进门去。灯光暗下来,于是很高兴地想,原来小的在乡下种地,北京人猫在‘内部’看呀。”
“我是混进大礼堂女厕所,偷看被禁的的”,李少红说起她的第一次观影经历,“这个情节在同龄人里很普遍,我却并不顺利,第一次是听完《列宁在1918》的,完全没有看到画面,因为我们被看门的老大爷堵在女厕所里了。”
只要集体生活仍然火热,礼堂就不会冷清。
小伙子在礼堂门口彻夜排队仅仅为了看场内参,新人鱼贯而入在礼堂中举行集体婚礼,3000多北大学生闷在礼堂里疯狂念诗,孩子们在礼堂里唱响“红五月”,“激情、天真、使命感、人文”所有这一切随着时光推移已沉淀到了人们的记忆深处。
荒寂空场
90年代后,礼堂空了,不管是改成院还是录像厅,礼堂都空了,邵逸农与慕辰在自述中陈述了礼堂的末路:
由于社会从政治重心到经济重心的完全转型,以及集体经济和国营企业的式微,一个个喧闹的礼堂才变成了荒寂的空场。作为一个大而无当的建筑,绝大部分的礼堂在我们拍摄之前或之后,都被拆除。遗留下的,在农村大都已经变成仓库、厂房、学校、以至牛棚,或者完全废弃;在城市里则改造成舞厅兼溜冰场。还有极少的一些仍保留原有的会场及剧场功能,但豪华舒适的装修淡化了过去浓重的政治味道。
在今天拆迁改造的高潮中,这个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建筑所剩无几。我们常常感叹“拍的速度赶不上拆的速度”。比如我们找到青海互助的五十中学礼堂时,工人正在拆去屋顶,趁中午吃饭时间我们把它拍下了,房子只剩木梁,整个裸露着,阴沉的天空下连主席台上的红色横幅都显得惨淡。再晚来一天,我们恐怕什么都看不到了。
此时,需要找礼堂联系业务的,除了零星的机关单位包场外,只剩下考试培训,“气功大师”说法,医药代表的药品推广会等,对此,红塔礼堂基本不接,毕竟它还是国家机关的一部分

高大的老师
辛勤的金鱼
2025-07-21 06:34:13
没有发现,高台县博物馆有部分藏品被认为是柴窑,但缺乏科学发掘资料。 窑址迄今未发现。 柴窑 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 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 柴窑 ";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 柴窑 "。对其形质,曹昭认为" 柴窑 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 柴窑 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 柴窑 ,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 柴窑 而概括之。 柴窑 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 柴窑 、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 柴窑 。 后因长期未见其窑址,以钧窑代替了其宋五大名窑的位置。 周世宗帝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以象征未来国运如雨过天青。 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 柴窑 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涂釉的底部呈现瓷胚本来的粗。 清兰浦、郑廷桂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也说柴窑瓷:“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还说 柴窑 瓷久不可得,得到残件碎片,也当珍宝,用作服饰、帽饰; 柴窑 瓷片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 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论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绦环玩具,盖难得而贵重之也。 古人所言的"青如天",当指柴瓷的天青颜色。与汝窑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绿感,但比之唐、五代几个窑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颜色。"明如镜"当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质感,与唐、五代窑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镜即此。"薄如纸",当是形容器物目测手拿时感到极轻薄。五代青瓷中薄厚不一,尝有极薄者仅达015厘米,比作纸,不为过。"声如磬",指类似古代玉石制的击打乐器"磬"的音响,但从另面反衬出柴瓷胎质与烧结温控极好。"足多粗黄土"一谈,历来众说不一,有待探讨。 我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在《古陶瓷鉴真》一书中写道:"文献中谈到景德镇早期瓷器,大都赋于色质如玉的赞美词句,如《景德镇陶录》对"陶窑"和"霍窑"有如下描述,唐武德时期陶玉和霍仲初运瓷器到关中地区,称为假玉器,两人所烧瓷器都进贡到宫廷。三十多年,从景德镇窑址调查,结合陕西地区唐墓出土瓷器,《景德镇陶录》上述记载得不到证实,半个世纪前国内外谈瓷的人对五代柴窑进行了一番考证。他们以张应文《清秘藏》书中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句描述为依据,考来考去,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只有景德镇青白瓷。因此迄今"柴窑"也仍然得不到解决。 综合上述文献记载,他们所谈的"陶窑"、"霍窑"和"柴窑"都是不存在的,是明、清两代文人把道听途说的不实之词与景德镇宋青白瓷联系一起,牵强附会演绎出来的。" 柴窑是否存在?我认为柴窑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客观证据的。其理由如下: 1 柴窑的存在,是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翔实的介绍。如明代洪武时曹昭的《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中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中记载:"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清程哲的《窑器说》和清佚名《南窑笔记》对柴窑器都作了介绍。郭葆昌《瓷器概说》对柴窑器介绍道:"柴窑在今河南郑县。世宗本姓柴,故名柴窑。" 2 柴窑的存在,清宫内府曾有收藏的记载。据《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一书有四首咏柴窑器的:《咏柴窑碗》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咏柴窑枕》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咏柴窑如意瓷枕》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从这几首咏柴窑器的诗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赏到柴窑器物,他还亲自睡过柴窑如意枕。否则,他老先生不会有"睡醒总如意"的感受。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传说蒋介石出逃台湾,把故宫内藏的柴窑器带走了。 3 上海博物馆和北京近来发现有两件柴窑器。上海博物馆有件产于五代的"白瓷镂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镇产品,又非定窑产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专家对此碗认定为五代时产品,为北方瓷,既非定窑产品也非景德镇产品。 综上所述,北京、上海专家得出相同结论:一、两件器物同为五代时产品。二、两件器物均为五代时精美白瓷。三、同为豆绿色。四、同为黄土胎。五、釉汁很薄。六、声如磬,从白釉碗上可以听到。七、从瓷化程度看,同现代瓷没有差别,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窑可以做到。 综合分析,上海博物馆的"白釉枕"其品质应在当时景德镇和定窑之上。加上北京"白釉碗"的佐证,可以断定:除柴窑外,不可能有别的窑口能烧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由此,可以断定"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应为柴窑产品。从而解开中国柴窑史的千古之谜。

呆萌的导师
忐忑的帆布鞋
2025-07-21 06:34:13

龙泉宋代古窑址出土的一种官哥瓷片,釉面润如猪油,可惜数量极少,南宋以后失传停烧,以后各时期均未发现,一片难求,古瓷爱好者称此类瓷器为“青瓷猪油冻”;也有说,烧制此类瓷器必干柴十万斤,配以整车猪油方可烧成,故名“猪油冻”,弥足珍贵,收藏者若得一片,欣喜若狂。

猪油冻茶杯是哥窑。“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得哥窑(龙泉章生一窑),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

哥窑:

明末和清代,论及哥窑的文献越来越多,但多为抄录诠释前人著作的产物,沿袭《春风堂随笔》和《遵生八笺》之说。然而对于哥窑器物特征的描述倒是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清晰。综合各类文献资料,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

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较细者谓之“百圾碎”。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人们在浙江龙泉的大窑和溪口找到了生产类似器物的窑址。其产品为黑胎开片。

釉色以粉青和灰青为主,单色纹线,应为入土所致,用垫饼垫烧。上述特征及烧造年代均与文献所述完全相符。至此,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已成定论,其烧造年代为南宋中晚期,产地为浙江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