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几大窑厂的名字及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五大名窑,包括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著名的窑口还有耀州窑、磁州窑和景德镇窑等等。
中国五大名窑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事实上,在宋朝以前中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是与瓷器不同的种类,所以说,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一、钧窑
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窑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它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二、汝窑
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三、官窑
北宋官瓷是宋徽宗引入汝窑及开封东窑等窑口制作精华创制的青瓷巅峰之作。作为国仪之用,北宋官瓷造型古朴、典雅,釉质淳厚、匀润,釉色温润如玉,纹片如宝石冰裂,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色如铁,其清籁幽韵、趣雅拨俗的艺术风格和追求,是其他瓷种所望尘莫及的。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
四、定窑
定窑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印花以花卉为主,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五、哥窑
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
六、磁州窑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耀州窑
耀州窑瓷以刀代笔的刻花装饰最为精湛,运刀挥洒如行云,刀下线条如流水,讲究一气呵成,刻成后纹饰奔放遒劲,线条活泼流畅,立体感极强,再施以透明的青绿色釉,烧成后更显器物淡雅秀丽,格调高峻。装饰技法以刻、印、划、雕、堆、镂空为主。
八、景德窑
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并创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温色釉等精巧绝伦的名瓷。
扩展资料
“五大名窑”收藏价值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其珍贵与稀有使得世界各大博物馆及顶级私人藏家都以拥有五大名窑瓷器来论英雄。而由于其传世精品主要保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尤以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为主。
专家指出,能够流通于收藏市场上的五大名窑瓷器便是凤毛麟角。每每出现,必会惊起顶级藏家的一番“厮杀”。
汝、官、哥、钧、定”,从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的传世器极为稀少。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冯小琦告诉记者,五大名窑传世珍品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国外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也有所收藏。其中,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
尽管世界上的博物院数以千计,但能藏有宋汝瓷者不足10家,这几家博物馆的馆藏汝窑传世物总计为67件,也有说法认为不足百件。台北故宫是汝窑瓷器最集中的地方,现有21件,其余则存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
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时至今日,汝窑瓷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不过,尽管价格不菲,在拍卖市场上能够流通的汝窑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窑瓷器都是凤毛麟角。
成化年制瓷器辨别,景德镇王掌柜认为必须先了解成化年制瓷器特征;
成化瓷的工艺特征:
器型特征:成化官窑以制作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件瓷器为主,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极好。斗彩人物小杯、鸡缸杯、葡萄纹杯、葡萄纹小碟、天字罐等均为成化官窑代表作。
成化瓷胎体特征:成化官窑瓷器为明官窑之冠。成化官窑瓷有厚胎、薄胎两种,色如白玉,质地纯洁细腻。大部分为薄胎瓷,迎着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加上釉层肥厚,如羊脂玉一般。
成化瓷釉面特征:成化瓷釉面细润。青花瓷底釉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乳白(甜白)具有羊脂玉般的质感,釉层肥厚滋润,光洁无瑕。但器物口沿下长有一圈轻微的积釉。
成化彩瓷特征:成化白瓷因所用瓷土是明代最好的,故白瓷品质极好,薄胎白瓷实为明代第一。成化白地彩瓷之所以著名是与成化白瓷的高品质分不开的。
成化又分:成化孔雀绿釉瓷、成化黄地紫彩瓷、成化白釉五彩瓷、成化釉里红瓷、成化青花红彩瓷、成化斗彩瓷等。
成化青料特征:成化青花瓷少数用苏料,故成化青花瓷中有的色调浓重近似于宣德青花瓷。成化中期改用国产品等青,也使用与进口苏料勾兑,形成了青花瓷本朝的色调——淡雅。因釉层肥厚,釉下青花纹有云雾般若隐若现的现象。
成化纹饰特征:常用的纹样有婴戏、高士、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等,另有一些受佛教纹饰如长生莲、梵文、八宝等,也开始流行。宝相花、团花运用了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是成化瓷新采用的图案化纹样。
成化瓷纹饰采用印、划、刻、绘画等多种技法,因彩瓷品种而异。斗彩和青花五彩多用双线勾画釉下青花纹,线条纤细。釉上天彩则用平涂法,色只有浓淡之分,无晕染手法。人物纹只画单色外衣,无内衣为衬,花鸟体型丰满,叶子长化成手掌状,无阴阳背向反侧,花朵只绘正面形,山石无凹凸之感,蕉叶顶尖略圆,莲瓣纹与旋转叠压的菊瓣纹边饰,用线圆浑。
成化底足特征:成化瓷常见砂底,其上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人称“糊底迷”;成化瓷圈足大多数画有两周十分规矩的青花线,上面的青花线纹色较淡,下面的较深。据此特征可作为明中期无款瓷器的断代工具之一。
成化瓷款式特征:成化瓷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两种,用青料书写。还有一种“天”字罐。
真正的成化瓷器,近年来拍卖屡出天价,市场行情相当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谢谢
众所周知,瓷刻是我们国家的一种传统艺术,瓷刻的时间也源远流长,淄博一老人用45天在瓷片上刻出万里长城,由此可见,这位老人的瓷刻记忆是非常的强悍,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瓷刻艺术起源的时间。
一、瓷刻艺术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瓷刻就是在一些瓷器上进行雕刻,但是要知道这并不是根部或者是一些衣料一样,要知道在衣服上的雕刻是很容易的,只要拿针将这个图案绣出来就可以了,但是这是瓷器,瓷器的表面非常的光滑,要想在上面进行绘画或者是雕刻是很困难的,因为一只要有一笔不准确的话,就很有可能导致整个图案出现偏差。要知道瓷刻艺术是一个非常棒的传统民族文化,但是学的人却没有很多,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赢得更多的人前去学习。
二、瓷刻艺术起源于什么时候?
但是要知道瓷刻起源的地方很多人是难以查到的,因为此刻是一个冷门的艺术种类,虽然有很多人前去学习,但是并不知道此刻有关的作品,同时也不能根据一些书籍找到,但是要知道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在报纸上出现了一些零星的有关当时此刻活动的记述文字,由此可见,瓷刻的艺术很有可能就是起源于清末明初。
三、结语
要知道瓷刻学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同时也是很难学的一个技艺,因此就需要花费我们很多的精力与时间,同时也需要我们去考察,要知道这门技艺坚持下去才能够学到一些里面的精髓,这一旦坚持下去,那么时间还是很久的,要知道很多此刻的作品非常的漂亮,同时也能够展现出我们国家瓷刻艺术的精湛以及技艺,所以想要学这个行业的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同时也要付出一些辛苦的努力才可以。
流行了1300多年,从最早发现的唐代青花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而每个朝代的青花瓷又有它们各自的特点。
青花瓷从元代开始逐渐的发展起来,收藏青花的人也都知道元青花产自大名鼎鼎的景德镇,不论是从用料或是制作工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元青花胎色略发灰发黄,胎质比较疏松。白色的底釉也不是纯白,有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很强。元青花使用的青料不仅有国产料,也有进口料。国产青料烧出来是青蓝偏灰黑,进口青料烧出来就好些,青翠浓艳。这时候的青花主要是日用器皿、供器、镇墓器,底部大多是砂底,火石红。
扩展资料
元青花的纹饰构图很丰满,层次多但是不乱,笔法是一笔点,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纹饰的题材有历史人物、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诗文等等,非常丰富。
其中龙纹最有特点,龙的头比较小,脖子比较细,身躯很长,基本是三爪或者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形象矫健、凶猛。
龙纹旁边的辅助纹饰大多是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等,其中莲瓣纹形状像大括号,莲瓣中画着道家杂宝;如意云纹里边则是画着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蕉叶中的梗是实心的;海水纹则是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