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初学收藏,想收集些瓷片练眼力,那位老玩家给些帮助和建议

爱笑的网络
神勇的紫菜
2023-05-06 01:01:06

初学收藏,想收集些瓷片练眼力,那位老玩家给些帮助和建议

最佳答案
淡淡的大白
爱撒娇的白开水
2025-07-22 02:19:01

收集古陶瓷片标本,主要是练眼力,我对瓷片认知,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向专家学者当面请教;瓷友雅聚共同切磋;古陶瓷标本与专业书谱对照;参考本地博物馆馆藏品;瓷友从窑址拾得的标本赠品。瓷片主要来源:到古玩摊寻觅,向藏友购买;与人交换等。开始主要是跑地摊摊亲自捡,历时几年。初识瓷片后,向爱好收藏瓷片的藏友购买。等辨识瓷片后,偶尔在古玩市场向摆瓷片的摊主购买,同时辨识混杂其间的鱼目。真心感悟收、藏古陶瓷。专业书要看,但收集瓷片标本这条路一定要走。我捡瓷片的感悟,其中有精细之分,很多从土里出来的瓷片,放入水中清理时,有一种滑腻腻的感觉,像上了猪油一样。可是,没有过多少年,新仿的也有这种滑腻腻的感觉,可见,作伪者也是与时俱进。如果固守原来的认识,不仔细细究,就免不了要打眼了。说了一大堆废话,见笑了,这是在下自己的感悟,不见得正确,每个藏友都有自我的收藏领悟,在下姑妄言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最新回答
紧张的大炮
优秀的书本
2025-07-22 02:19:01

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定窑瓷器只有白釉和紫釉的,没有黄釉和绿釉。

“定窑”瓷器是我国宋金时期最宝贵的艺术珍品之一,从晚唐、五代到宋、金,定窑一直为宫廷和官府烧造贡瓷。定窑所取得的成就博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誉,明清时期品评古瓷的书籍中,更是将定窑与汝窑、官窑、哥窑、均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自晚唐至金代,白釉一直是其最主要的烧造品种。以其胎体坚致、釉色洁白、造型精美,以刻花、印花为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先进的覆烧工艺著称于世,故宫博物院所藏白釉定窑珍品较多,如下图的“孩儿枕”和“梅瓶”:

除此之外,定窑也兼烧少量的黑釉、酱釉、绿釉以及黄釉和茶叶末釉瓷器等品种。在一些著述中统称之为定瓷颜色釉。

其中:

1、黑釉、酱釉瓷器在古籍中被称作“黑定”、“定州红瓷”、“紫定”。故宫博物院现藏有“紫定盖罐”和“紫定盏托”等传世瓷器(见下图):

2、绿釉不见历史著述,1957年冯先铭先生在定窑窑址采集到了绿釉刻龙纹定瓷碎片标本,今人称其为“绿定”,此后在又出土有完整器物(如 定州宋代塔基地宫出土的绿釉划花水波纹小净瓶,见下图):

3、黄釉瓷器仅见定州博物馆保存的出土于塔基地宫的黄釉鹦鹉、盖罐和民间存留的黄釉盘等物。

文艺的黄豆
美丽的信封
2025-07-22 02:19:01

瓷片收藏可以让人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片。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瓷片的收藏价值

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瓷片收藏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像个“大工地”。如此的“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打桩筑基,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诸多不同年代堆积的文化层,因“掘地三尺”而见天日。几乎每个城市,均有基建带来的“抢救性发掘”。而一块工地,只要历史上该处有人“安居乐业”过,古瓷片被挖掘出的例子便不胜枚举,繁复缤纷。以往,也许偶然有爱好者来到工地寻寻觅觅,图省事的只需花包香烟钱,请推土机师傅手下留情,就能在推土掩埋之前,拾捡起一些有年代、著名窑口、图案完整而稀有的古瓷片。更多的情况是,这些古瓷片在施工者的“视而不见”中被掩埋。甚至,为了土地不含“杂质”,有些工程处还专门请人来拾捡这些“麻烦”,然后集中敲得更碎,倾倒河沟或掘坑深埋。无数古瓷片也许失去了再“见天日”的机会。

伴随着国内历史上的第4次收藏热潮掀起,在媒体的宣传鼓噪、周边收藏人士增多的影响带动、以及完整古瓷器传世少、价格越来越昂贵使一些初学者却步的情况下,拾捡无赝品、几乎“零成本”的古瓷片之风在这两年内陡然兴盛。以至于一旦一个新工地开工,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淘宝者”前来搜索;推土机师傅也“嗅觉灵敏”,附带主动“帮助”施工单位捡起混于土中的古瓷片然后“待价而沽”。古玩地摊、网上平台上,古瓷片的交易也开始“火”起来。

长期被藏主忽视、“不待见”的古瓷片,如今境遇稍稍改变,其价值到底何在

首先,中国是瓷之国,自东汉以后,瓷器出现,窑口陆续遍布大江南北,官窑、民窑、外销瓷,宋五大名窑,明永宣青花……瓷器的生产总量数以亿计。瓷器的特点是易碎,但神奇之处在于,碎了之后被掷弃到任何地方,无论是丢进河里,还是为泥土逐渐掩埋,这些瓷器依然千年不腐烂、消解,青瓷的花纹、图案及至釉下的“青花”均永不凋谢。山水、庭院,人物,花鸟,走兽……曾经的碎片待到重见天日之时,只需擦去泥土、积垢,水中一洗,即清亮如新。时代的特征、文明烙印一目了然。中国幅员辽阔,瓷器生产虽历时漫长,但除了宫廷、达官贵人之收藏,民间保存的古瓷完整器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而古瓷片浩繁如海,灿然若星,真正存留完整图案者,也不是太多。加上许多古瓷片虽埋在大地中却不知具体在何处,有机缘在当下这个时代见天日且图案纹饰完整、稀缺者,总体而言,更是数量有限。

古瓷片的优点在于,它们“出土”后几乎没赝品,除非这瓷片所属的瓷器当初是仿品,但碎骨后到今天,因时间久远也成了文物。

瓷片收藏前景

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文艺的月饼
妩媚的长颈鹿
2025-07-22 02:19:01
近年来,国内外陶瓷学界对福建省漳州窑明清时期生产的外销贸易瓷进行了研究探讨,使一些外销瓷的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漳州窑明清时期生产的彩瓷也不断在国外被发现,引起海内外重视。本文仅就漳州市博物馆收藏、征集、采集到的部分五彩盘、素三彩香盒及彩瓷标本进行简要介绍及分析。   

   五彩四开光狮球大盘  该器为圆唇,敞口,斜弧腹,矮圈足,沙足底。足内未施釉,却有溅釉现象,无釉处呈火石红。胎体厚重,胎质灰白,烧结度高,叩之声音响亮。通体施白釉,釉面泛青,釉上绘红绿彩纹饰,盘底绘双狮戏球图案,盘内壁绘四开光花鸟图案,开光外为锦地纹,盘外壁绘四开光折枝花图案。整个器形彩绘图案疏密成趣,圆满完整,与泛青釉底色彩相呼应。釉上彩绘有部分损落现象,说明釉上彩的第二次烧结温度不足。口径34厘米,足径15.2厘米,高6.4厘米,见上图。

五彩“乾坤气象”四开光大盘  该器为圆唇,敞口,斜弧腹,矮圈足,沙足底。足内未施釉,有溅釉现象,无釉处呈火石红。胎体厚重,胎质灰白,烧结度好,器物稍变形。通体施白釉,釉色略泛灰。盘内底绘5圈同心圆,外一圈外侧绘花瓣纹,盘内壁绘4个心形开光,分别用黑色料勾勒“乾”、“坤”、“气”、“象”4个字,字体似楷似隶不规范,开光之间有4个矾红色印章纹。口径33.6厘米,足径17厘米,高6.8厘米。

   素三彩“福”字香盒盖  圆形盖面,斜弧腹,矮圈足。灰胎,胎质致密。整个器物施绿釉地。盒盖内壁无施釉。盒盖上面有3个模印装饰带,中心是模印行草字体“福”字,施黄釉,隔着2个同心圆,外围是钱纹,钱纹外又一同心圆,外围是3道齿纹。盒座为子母口,口沿无施釉,内壁施白釉,釉面有褐黄锈斑,外壁有模印齿纹。通高3.8厘米,口径6.9厘米图三·左 。

   素三彩“寿”字香盒盖  圆形盖面,灰胎,胎质致密,器表施绿釉,器内施白釉,呈细小开片。盒盖顶面中心模印繁体楷书“寿”字,施黄釉,“寿”字有铁红漆。隔着2个同心圆,外围有模印6朵菱形花卉及齿纹装饰。口径6.8厘米,高1.8厘米图三·右 。

   素三彩折枝花香盒盖  圆形盖面,灰白胎,胎质致密,器型外施绿釉,釉面莹亮,器形内壁施白釉,盖顶面中心模印折枝花,施黄釉,折枝花涂有铁红漆,隔着2个同心圆外的肩部上分8格,格内有模印花卉纹饰。高1.6厘米,口径6.8厘米图三·中 。

    漳州窑是明末清初外销瓷主要生产地,从以前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得知,烧制五彩瓷器的窑址有漳州平和南胜镇的花仔楼窑址、五寨乡的狗头窑址、通坑内窑址,尤以田中央窑址发现的五彩瓷器标本最多图四 ;烧制素三彩有平和南胜的田坑窑、花仔楼窑。从采集的标本及上述五彩大盘、素三彩香盒盖分析,可以知道漳州窑的五彩瓷、素三彩与同一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的烧制方法有着明显区别。青花瓷为一次高温烧制而成,彩瓷则经过二次烧制而成,即器物第一次高温烧造后,在器表施上彩釉第二次入窑低温烧制。五彩瓷器一般胎体都较厚重,胎骨呈灰白色或灰色,胎质较致密,烧结度高。主要施白釉,大部分施满釉,釉色略泛灰或泛青,圈足内一般未施釉,有的有不规则溅釉、沙足底现象。器型以碗、盘为常见,兼烧瓶、罐、盒等器;纹饰主要有花鸟、狮子戏球、飞禽、折枝花、印章纹;大盘盘壁多用四开光或八开光装饰,开光内绘中心主题图案。器物的纹饰繁而不乱,错落有致。釉色多以红色为主,绿色、蓝色、黑色为辅。从调查采集的五彩瓷标本,可以看到彩釉有部分脱落现象,这是由于二次烧成温度不够,彩釉与底釉粘连渗透较差所致。

    漳州窑素三彩瓷与五彩同为二次低温釉烧制而成,但两者在色釉的运用上却有所区别。一般认为素三彩瓷是明代正德时期创烧的新品种,其色釉主要为绿、黄、紫或褐色釉,不用红色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婚庆寿辰等喜庆大事用红色,称荤事;丧葬用白、蓝、绿、黄、紫等颜色,称素事或白事,素三彩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漳州窑素三彩主要是以香盒为主,兼烧小壶、小罐、小瓶、小碟、小盘,瓷器表面的装饰手法有模印各种动物、植物、花卉、“福”、“寿”等,还有刻划、描绘的梅花、莲花、牡丹、菊花、仙桃、水禽、花鸟、如意云纹等图案,盒盖是装饰的重点部位。1997年秋福建省博物馆对平和田坑窑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模印及刻划花素三彩瓷标本,这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一座明代烧造素三彩瓷的民间专业窑址。器形以香盒为主,还有碟、盘、碗、罐、钵、瓶、杯、盏及笔架、墨架等。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素三彩香盒与日本东京茶道资料馆、MOA美术馆发行的《交趾香盒》73至75页的器型基本相似。特别是《交趾香盒》73页图66橘香盒,其模印的纹饰基本与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折枝花香盒的纹饰一样;《交趾香盒》74页图67“寿”字香盒与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寿”字香盒的纹饰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但釉色的运用有所不同。与从田坑窑采集的标本及福建省博物馆对平和田坑窑发掘出土的器物比较,笔者认为,田坑窑的产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显得端庄细腻,模印表现的点、线、面都比较柔和,棱角不分明,刻划线条流畅工巧,色彩高雅,装饰手法丰富多样。而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素三彩香盒却显得古朴隽秀,纹饰繁而不乱,主题纹饰所采用的“福”、“寿”,书体流畅有力,尽显书法功底,折枝花图案在周围纹饰及绿釉的衬托下更为突出。这几款器型显得厚重,模印表现的纹饰棱角分明,浮雕效果强,但线条不太流畅,其气质与田坑窑产品有所不似,可能是漳州市境内其他窑口的产品。田坑窑虽经过考古发掘,但由于窑址未发掘前已经被破坏严重,其中发现的标本与日本的传世品相同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在漳州地区还存在其它窑址烧制的素三彩瓷,与田坑窑相隔不远的花仔楼窑址中发现的少量素三彩,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漳州地区有多少个素三彩窑址还有待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交趾香盒》的器物图版中,看到很多素三彩香盒“涂有朱漆,乃为交趾,实为精美也”。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素三彩香盒也可看到涂有这种漆,在窑址调查和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标本则未看到这种现象,说明这些素三彩瓷在漳州出港外销前,很多产品经再次艺术加工,使其达到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因而漳州窑素三彩瓷外销到国外,便迅速在日本、东南亚等国上层社会流行并受到珍爱。

    由于漳州窑生产的青花、五彩、素三彩等产品大量外销,五彩瓷器在国内发现较少,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都发现和收藏有不少传世品。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先生《在马来西亚见到的一些漳州窑瓷器》一文中,提到马来西亚私人收藏家收藏的红绿彩四开光开裂塔章纹盘;新加坡林亦秋先生《漳州窑五彩大盘——裂塔纹饰的研究》一文提到的五彩大盘,其心形开光、印章纹与上述的五彩“乾坤气象”开光大盘的心形开光印章纹类似。日本筑町遗址及滨町遗址出土的遗物中也发现了漳州窑生产的五彩瓷。在漳州窑未发掘之前,日本学者把漳州窑生产的青花瓷称为“吴须手”,把五彩瓷称为“吴须赤绘”,并将其生产窑址定在广东省东部至福建省南部;素三彩被称为“交趾瓷”,被认为是越南的产品。近年来,经中外古陶瓷学者对漳州窑的不断研究,特别是对平和的南胜、五寨窑的多次考古发掘,已揭示了长期以来海内外所谓“汕头窑”、“克拉克瓷”、“交趾瓷”、“吴须手”、“吴须赤绘”的产地就在漳州平和等地。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五彩瓷器、素三彩香盒及大量标本,为研究漳州窑又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为找寻素三彩、五彩瓷的产地提供了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