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怎样鉴别宋代钧瓷真假

魁梧的硬币
饱满的背包
2023-05-06 00:36:45

怎样鉴别宋代钧瓷真假

最佳答案
欢呼的冬天
单纯的自行车
2025-07-22 03:10:26

由于钧窑是自然的窑变过程,素有“钧瓷无双,窑变无对”的说法,因此辨认起来要比其他瓷器复杂。但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一是看造型,宋代钧瓷造型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书卷气息;二是看釉色,宋代的真品的釉色圆润,清脆动听,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一般有蚯蚓走泥纹,而仿品的釉色流动呆板,一般没有蚯蚓走泥纹,即使有,也很不自然;三是看工艺,真品的工艺非常细腻规整,胎质坚实,仿品的工艺粗糙,胎质疏松;四是看铭文鉴别宋代钧瓷真假,真品的铭文一般是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用来表示器物尺寸大小,这些数字是在烧制以前刻上的,仿品一般没有,有也是不规整的,与真品的相差很大。

最新回答
坚强的小鸭子
小巧的白昼
2025-07-22 03:10:26

当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选,壹伍贰,伍陆,贰捌,陆玖零肆。伍女士  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

钧瓷是中国古代的名窑奇珍,为宋、元、明、清四朝宝瓷。现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堪为世界一绝。下面是百分网我给大家整理的宋钧瓷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宋钧瓷的特点

1、

A、 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B、 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

C、 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一。

D、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征之一。

E、 器物多为盆、盘、碗、瓶等日常用品,也烧制奁、洗、尊等陈设慈。盆、洗及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2、金代钧瓷突出的器形有龙首八角把杯、胆瓶及折沿盘等,无“蚯蚓走泥纹”及外底刷芝麻酱色釉特征,器身与器底釉色相同,器物上的紫色大多为单独的紫斑。

3、元代钧瓷胎体厚实,器型高大,釉面有针孔,堆花装饰多见。

4、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

宋钧瓷的鉴别

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看其器形是否是宋元时期钧瓷的器形。北宋钧窑瓷器造型秀丽,古朴端庄,器形有碗、碟、洗盆、炉、瓶、缸、出戟尊、花盆等。其次,看其制作工艺。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采用的都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

再次,看其釉色和釉质。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无论是墓葬还是窑藏出土的钧瓷,都很少有严重的土沁现象,其釉质往往令人赏心悦目。而现代仿钧器釉色多为天蓝,很少有天青、月白釉。而且为了达到与出土钧瓷相近的釉质,伪造者往往刻意伪造土沁或作去浮光的处理,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釉色发乌,无莹润感。

现代人在仿造时常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浮光的效果。虽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有规则的摩擦痕迹。还有用腐蚀性液体处理新仿的钧瓷,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也可看到一种釉面被破坏的伤痕。

此外,元代钧瓷的真品,釉面上的斑状窑变为紫红色;仿品的窑变斑不是偏浅就是过深。同时由于古代胎泥淘练的工序繁复,所以胎质细腻致密,而现代钧瓷的胎泥淘练较为简单,胎质断面有时有杂质或孔隙。

宋钧瓷简介

钧瓷是中国古代的名窑奇珍,为宋、元、明、清四朝宝瓷。现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堪为世界一绝。他以古朴端庄的造型,严密冷峻的装饰,清化幽玄的窑变,五彩斑斓,光彩夺目,争芳斗艳,独树一帜。一经出世,便以其高洁澄明,清新泼辣的美感,纯洁洒脱的文人气质,倍受达官贵人的喜 爱 。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年神奇窑变迷世人 !北宋徽宗时期,钧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徽宗下令设立了专门为皇宫烧制珍品的“官窑”,并把钧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规定民间不得使用。而位于禹州市城北的宋官窑遗址,正是当年为皇室烧制珍品的地方。

史料记载,每年皇室要从官窑精选三十六件珍品,对于剩余的产品要全部打烂,分别深埋于五个大坑之中,防止有人把打烂的瓷器碎片重新恢复。而负责此项工作的是朝廷的四品大员。由此足见宋徽宗对钧瓷的钟爱。也正是因为此,便有了“莫道世间黄金贵,不如钧瓷一把泥”、“雅堂无钧,不可自夸富”之说。

直率的小伙
羞涩的网络
2025-07-22 03:10:26
一、是它的“形”、“色”独特。有的器物模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倍受大家青睐,这种生产技术和制作工艺一直沿袭至清代晚期。此时,虽然制作工艺、烧制技术等与宋代钧窑瓷器有所区别,但是,由于成功率低,数量少,大家一直都在竞相购买与收藏。当时清代中晚期民间有这样一句:“家有财产万贯,不如钧窑瓷器一件”的说法,可谓钧窑瓷器当时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对它至臻至爱的程度了!
二、是它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技术。据史料记载,钧窑瓷器采用特别的土质,烧造成器后呈坚硬的香灰胎,又因瓷器釉面采用铜、硅、锰等特殊矿物原料作浆刷制,再经1200—1300度的高温烧造成器后出现窑变,颜色达到万件无重样的神奇效应,有人把宋代钧窑瓷器说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此比喻是最恰当不过了。
三、是有的瓷器釉面出现好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俗称“蚯蚓走泥纹”;有的瓷器釉面恰似霞光四射,巍丽壮观;有的瓷器颜色外紫内蓝等,栩栩如生。
四、是钧窑瓷器小巧玲珑。俗话说:“钧瓷无大器”。钧窑瓷器虽小,但是它小中见大,小而不俗;还因它的做工精湛、工艺独特,历来倍受收藏的喜爱。
五、是宋代钧窑瓷器一般圈足露胎处无挂釉,仅外底部有一层较薄的釉子,有的直接没有或者是似釉非釉。到了元、清时期,众多窑址生产的钧窑瓷器,圈足和底部均采用酱油釉,有的留下块块颜色较深的斑点。
六、是宋代钧窑瓷器的口沿和外侧凸出的部分呈香灰色,釉面有的出现棕眼,有的呈现乳光。
七、是凡带有“一”至“十”编号的瓷器,其器型从大到小排列,即“十”最小“一”最大。
八是圈足与器面下方之间常有较厚积釉。

顺心的哈密瓜,数据线
拉长的月亮
2025-07-22 03:10:26

典型器型:腰鼓、壶、罐、碗、盘、坛、注子、瓶等。

其次,是从胎体釉色上进行区分,主要表现为:胎质土黄,釉色以黑白为主色调,黑中隐蓝,蓝中泛白,蓝黑白相间。

唐代钧窑瓷器的整体工艺特点主要是:多为器皿型,实用为主。造型凝重简练,庄重丰满,在1250~1300℃一次烧成。在黑、青和褐釉的基础上施以含铁、钛成分的釉料,经高温焙烧后泛出灰蓝、乳白和暗黑等繁复的花色彩斑,有一定装饰效果,釉层肥厚,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凹凸现象,造型丰润圆满,浑实庄重,凸显恢弘和庄严。

宋代钧窑瓷器的鉴别:在我国宋朝时期,钧瓷的发展达到顶峰,集中在宋哲宗(1086-1100年)与宋徽宗(1101-1125年)时期,此时期的钧瓷称为“宋钧”。

宋哲宗时期的钧窑瓷器典型器型主要有:盘,碗,炉,盒,洗,盆,壶等日用瓷。

从胎体釉色上,主要有以下特点:胎体呈现:白褐、灰白、灰褐色;釉色呈现:天青,天蓝,月白,色泽匀净淡雅。

整体工艺特点:在花瓷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窑变机理,钧瓷生产有了一定规模,民窑不断涌现,艺人开始崭露头角。釉层较厚,釉质莹润,层次感强,釉质较细,呈乳浊状。

宋徽宗时期的钧窑瓷器典型器型主要有:花盆,盒奁,鼓钉洗,出戟尊等陈列瓷。在胎体釉色上发展较大,窑变色彩更加丰富,主要有:红、蓝、青三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

整体工艺特点:器施满釉,刻有汉文数号一至十,由大至小。釉色光亮莹润,葱青肥厚,胎质坚固,端庄规整,工艺规范,制作精细。官钧施釉到圈足,圈足内刷有芝麻酱色釉,釉面可见蚯蚓走泥纹。

元代钧窑瓷器的鉴别:元代是继宋代钧窑瓷器之后的延伸发展时期,除了元钧外,开始出现以广宜、景钧等仿钧。

元代钧瓷主要器型有:盘、碗、碟、罐居多,少量执壶、枕、梅瓶、高足杯、三足炉等。

胎体釉色上主要表现为:天蓝,月白居多,釉厚欠匀,釉面多鬃眼,釉汁流积如蜡泪。

整体工艺特点:造型和装饰手法有镂空、堆花等独到之处,元钧受粗犷豪放的游牧文化影响,造型普遍硕大粗犷,胎厚体重,因量大多偷工减料或粗制滥造,总体水平趋于衰退。胎质粗松,施釉一般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器体表面的紫红窑变彩斑系人为涂抹而成,色彩暗淡,呆板,不及宋钧窑变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