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如何做旧
瓷器做旧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将表面的光亮擦去,这道工序持续少则几星期,多则两个月。然后,将瓷器放入茶叶加碱的水中,煮5-6个小时,使其去掉表面的“贼光”。最后,将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后埋入土中,瓷表面会把泥土“吃”进瓷器,这样古旧的感觉就做出来了。 但这种办法对每天忙碌的人来说,显然有点不切实际,这里就介绍一种时间花得少,但一样简简单单就能达到效果的办法。 材料:细砂皮、瓷笔筒、颜料、黑皮鞋油、牙刷、一盆清水。 注意细则:瓷笔筒最好选釉表面色彩不要太亮、太浓的那一种,否则旧的感觉很难做出来;颜料要用丙烯画颜料,调出来脏兮兮的,不容易擦掉。 步骤:1、用水湿过的细砂皮沿顺时针将笔筒釉表面的“贼光”磨掉。釉是经过火炼的“硬骨头”,要磨掉它表面的光亮可不容易,所以这可是个细致活,如果顺利的话,也要半小时才能完成。打磨时用力务必均匀,而且底部、边沿等细小的部分也不能忽略,否则不但容易露出破绽,而且将其浸在颜料里也会有不均匀的色彩出现。2、选择黑色、酞菁蓝和熟褐三种色彩的丙烯画颜料,调出石青色(具有清代特征的色彩)。3、用毛笔将调好的颜料涂在打磨好的笔筒表面。当然,最好是将笔筒在石青色的水中浸泡一个晚上,经打磨的笔筒会把颜料的色彩“吃”进瓷器,使笔筒出现清代的特征色。4、用毛巾将笔筒擦干或用电吹风吹干,然后将牙刷涂上黑鞋油,刷在笔筒表面,再用干布擦一遍,古董那种旧旧的感觉就会显露出来,而且不容易擦掉。
参考资料:
>鉴定陶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看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以碗、盘一类器足的主体。可见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有了准确的器形概念,善于体会各时代器形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好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确的分寸,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产品。 (2) 看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 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 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3) 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鉴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 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没有黑疵斑点,我们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们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偏执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条主义,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和典型风貌,联系实物,仔细观察,触类旁通,辩证运用,反复推敲、慎重定论,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便妄断真伪,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高仿瓷器几种常用的做旧方法,及鉴别小窍门
化学方法,氢氟酸烧,这东西有毒。常见的是草酸加高锰酸钾,红红的抹在新瓷器上,几分钟后一洗,旧了。这样的瓷器用放大镜看,表面的气泡都碎了。还有复烧也行,只限于单色釉,不知道怎么鉴别。
然后做岁月的痕迹,大概分三种:传世的、出土的、海捞的。做传世瓷器就要搞包浆出来,最懒的是抹油,看上去超级润,一摸就露馅了。再有是用有机物泡,各种脏东西,最恶心的是泡粪坑里。有个段子,有人买了个古董放家里,发现总落苍蝇。
鞋油是做紫砂壶用的,无论什么壶,一上鞋油就废了。鞋油壶有怪味,现在许多是用浓茶汁做,把壶泡透了再烘干,反复几次就成了。如果收了实用器的古董,壶杯碗盘,放那当摆设吧,最好别用,谁知道里面装过什么东西。
出土的东西就做土锈。越窑系的东西,尤其是带开片的,用泥汤煮三天。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土锈太均匀了,里外都是一样的。而真出土的瓷器,一般只有一面有土锈。还有的用502胶水粘土上去,用刀都挖不下来。瓷器埋在土里效果好,但是慢,要三五年。听说河北工用沥青,没见过。还有出土带水渍的,铅釉陶器会有银光,叫贝壳光。
真古董瓷,无论传世还是出土的,虽然有岁月痕迹,但都不会特别脏。假古董,尤其是低端的,普遍用力过猛了,过犹不及。所以你看到那种脏的看不出原色,一摸一手土的瓷器,肯定是假的。
海捞,一家海捞店臭一条街。把新瓷器放在海里,一年后捞出来,上面已经长满了贝壳藤壶海蛎子,就成海捞了。沉船上的花瓶,都是平着落到海底的,一半埋在泥里,另一半长贝壳。而大部分假海捞是通体有贝壳的,可见做假者是把花瓶立到海底的。但是他们干嘛犯这种低级错误,后来捂着鼻子近距离观察了几件海捞青花,画功超级烂,原来他们用贝壳掩盖烂画面。
做旧之前,底足要磨干净,曾经看到一把扇子,看到三个明清瓶底上粘着硼砂,而硼砂是五十年代才开始用做窑板的,太不敬业了。
还有两种高难度的,接底和加彩。接底是有官窑底款的旧瓷片,接上个新东西。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为碗底多,花瓶贵。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从这点可以判断。如果是白胎的话,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迹。但颜色釉的接底,很难看出来有拼接。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画上粉彩或者珐琅彩,这种东西画面明显比胎新。
所以鉴定古董瓷的根本是看瓷器本身,从胎、釉、形、画去判断真伪。看做旧只是细枝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