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品茶艺术的关系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必将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那么茶文化与品茶艺术有什么关系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品茶艺术的关系,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与品茶艺术的关系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考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即是经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吉祥庄严的氛围。
冰心去凡尘
茶,至清至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请求所用的器皿也有必要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即使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洁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不染纤尘,一干二净。
玉壶养太和
绿茶归于芽茶类,由于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老练汤失味。只宜用80℃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瞬间,使水温降至80℃摆布。
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历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即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不染纤尘的玻璃杯中。
甘露润莲心
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即是再开泡前先向杯中写入少量热水,起到润茶的效果。
凤凰三允许
冲破绿茶时也考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的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的联系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而与宝钗、黛玉吃的体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恺定制、苏轼鉴赏过的“分瓜瓜包”、似钵而小镌着垂珠篆字的“点犀”,水则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无比。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贵族的气派,大约也是最高层次的茶文化了。
唐诗与茶文化的联系陆羽《茶经》中一首《六羡歌》对茶道道德观作了明确的理喻,也是茶道精魂的首扬。
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的名诗中对仙人掌茶的精到描述,可谓是研究茶文化的开山之作。
诗圣杜甫写了三首茶诗,其中《春风啜茗时》成了咏茶的名篇。
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一诗,是一首借茶言志、饮茶修身、种茶育德的五言古诗,歌颂茶的纯洁和功效,寄望人们以茶为偶像,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白居易自誉识茶之人,一生写了50多篇茶诗。在他的多数茶诗中表明了作者“以茶俭德”的高尚情怀。
刘禹锡写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细腻生动,堪称茶诗中的佼佼者。
柳宗元写的《夏夜偶作》把夏日饮茶的闲适之情写得惟妙惟肖,为茶的闲适功能添上了一笔清逸。
诗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的诗《茶》,可以说这首宝塔式茶诗,对茶的特点、加工、烹煮、引用、功效作了全面的概括,为后来茶人所津津乐道。
中唐诗人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把茶比作“禅经”,奠定了“禅茶一味”的理论基础。
茶仙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不仅把茶的审美体验描绘得出神入化,还注入他对生命的总体感悟,表达他的恤民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一首被世人广为称颂的饮茶歌。
此外,杜牧、许浑、王建等都有对茶的典型诗作流传于世。
据对《全唐诗》统计,唐代写过茶诗的诗人130多位,总计550多首,纵观唐诗中的茶诗,不难看出,那时候,诗人们已经把茶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成为我国饮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启蒙阶段。
青花发色演变史
一、唐代
唐代青花,属于是青花瓷的滥觞期。此时青花瓷不多见,且多构图简单、发色较深,整体工艺尚未成熟。通过对扬州出土的唐青花瓷片来看,当时的青花料色偏浓艳,笔触带有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大概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唐青花纹饰可分为两个大类,一是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梅花多见,另一类,是典型的阿拉伯纹样,可见唐代青花瓷主要供外销。
二、宋代
青花瓷于唐代初创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宋代青花瓷存世量依旧稀少。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宋代青花瓷有的较浓、发黑,有的轻柔淡雅,在装饰技法上,宋代青花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釉上青花大多有晕散现象。此时的青花瓷应该是使用了本地钴料,与唐青花并无直接延续关系。
三、元代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使用的青料,可分为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发色偏青蓝偏灰:进口的苏麻离青料为低高铁类钴料,呈色青翠浓艳,像蓝宝石般的鲜亮,并带有铁锈斑痕。当时“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青花器造型厚实饱满,釉色乳浊感强。
四、明洪武
洪武朝所用的青料以国产料为主,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淡蓝者还会出现晕散现象。
五、明永宣
永宣年间的青花瓷器呈现出较高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进口苏麻离青为主,其特点为料色浓艳、线条晕散,且多见“铁锈斑痕”,此外这一阶段选用的国产青料,发色也相当漂亮。该朝还创烧出器型端庄、紧胎润釉、发色明媚的经典器物无数,像是缠枝压手、菊瓣鸡心杯、宝相卧足等都为经典,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六、明成弘
成化年间,进口青料已然耗尽,国产平等青料日渐兴起。这种钴料含铁量少、含锰较多,使烧制出的青花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稳定,总也透着股水墨画风格。
七、明正德嘉万
此期多使用回青料,这是一种高锰低铁类钴料,其呈色稳定、纯正、料色青幽泛紫,其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所以匠人也会将其与清雅的“石子青”混合使用。万历中晚期,青花瓷也会使用石子青或浙料,以呈现淡描青花。
八、清康熙
康熙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多使用浙料和珠明料,浙料是一种低铁低锰的钴料,发色青翠;珠明料发色明亮纯正,翠幽蓝,且此时匠人们分水功底之强,能在青花瓷绘中展现五个色阶,达到墨分五彩、层次分明,值得一提的是,康熙青花中的神品一一翠毛蓝,就是采用上等的珠明料烧制的。
九、清雍乾
雍乾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浙料,其色重则浓艳,色轻则淡雅,又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品种,其中又以雍乾这会儿采用的“元子”为上。这一时期,青花器想要模仿明永宣青花之感,无奈进口青料早已耗尽,无法呈现“天然”的结晶斑,匠人便手动抖点,以笔墨造就人工铁锈斑痕。
十、清嘉庆
嘉庆青花基本承袭乾隆遗风,从器型到纹饰都和乾隆相差无几,虽然制作严谨,但是缺乏创新之力。嘉庆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呈色大多深蓝浓艳,略有晕散。嘉庆后期,部分花色调出现黑暗、浅蓝和飘浮的现象。
十一、清光绪
光绪朝的青花瓷一度中兴,该朝官窑一大显著特点,就是仿康熙、乾隆青花瓷,优质的仿品已接近或者达到康乾水平,但大部分作品任带有光绪特点。光绪青花发色主要有四种:淡蓝清新浙料用于绘制官窑高档次器、明丽纯蓝的青料用于绘制仿古瓷、鲜艳带紫的洋蓝是典型的光绪发色,它漂浮、晕散,用来绘粗瓷的是蓝中带灰的料色。
十二、民国王步
青花大王王步先生,十分讲究青料与瓷釉的色泽,他所使用的青料多由自己配制,一般来说,青中微带蓝黑,给人以庄重、浑厚、宁静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