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钧窑瓷器怎么鉴定
典型器型:腰鼓、壶、罐、碗、盘、坛、注子、瓶等。
其次,是从胎体釉色上进行区分,主要表现为:胎质土黄,釉色以黑白为主色调,黑中隐蓝,蓝中泛白,蓝黑白相间。
唐代钧窑瓷器的整体工艺特点主要是:多为器皿型,实用为主。造型凝重简练,庄重丰满,在1250~1300℃一次烧成。在黑、青和褐釉的基础上施以含铁、钛成分的釉料,经高温焙烧后泛出灰蓝、乳白和暗黑等繁复的花色彩斑,有一定装饰效果,釉层肥厚,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凹凸现象,造型丰润圆满,浑实庄重,凸显恢弘和庄严。
宋代钧窑瓷器的鉴别:在我国宋朝时期,钧瓷的发展达到顶峰,集中在宋哲宗(1086-1100年)与宋徽宗(1101-1125年)时期,此时期的钧瓷称为“宋钧”。
宋哲宗时期的钧窑瓷器典型器型主要有:盘,碗,炉,盒,洗,盆,壶等日用瓷。
从胎体釉色上,主要有以下特点:胎体呈现:白褐、灰白、灰褐色;釉色呈现:天青,天蓝,月白,色泽匀净淡雅。
整体工艺特点:在花瓷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窑变机理,钧瓷生产有了一定规模,民窑不断涌现,艺人开始崭露头角。釉层较厚,釉质莹润,层次感强,釉质较细,呈乳浊状。
宋徽宗时期的钧窑瓷器典型器型主要有:花盆,盒奁,鼓钉洗,出戟尊等陈列瓷。在胎体釉色上发展较大,窑变色彩更加丰富,主要有:红、蓝、青三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
整体工艺特点:器施满釉,刻有汉文数号一至十,由大至小。釉色光亮莹润,葱青肥厚,胎质坚固,端庄规整,工艺规范,制作精细。官钧施釉到圈足,圈足内刷有芝麻酱色釉,釉面可见蚯蚓走泥纹。
元代钧窑瓷器的鉴别:元代是继宋代钧窑瓷器之后的延伸发展时期,除了元钧外,开始出现以广宜、景钧等仿钧。
元代钧瓷主要器型有:盘、碗、碟、罐居多,少量执壶、枕、梅瓶、高足杯、三足炉等。
胎体釉色上主要表现为:天蓝,月白居多,釉厚欠匀,釉面多鬃眼,釉汁流积如蜡泪。
整体工艺特点:造型和装饰手法有镂空、堆花等独到之处,元钧受粗犷豪放的游牧文化影响,造型普遍硕大粗犷,胎厚体重,因量大多偷工减料或粗制滥造,总体水平趋于衰退。胎质粗松,施釉一般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器体表面的紫红窑变彩斑系人为涂抹而成,色彩暗淡,呆板,不及宋钧窑变自然。
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看其制作工艺。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现代仿钧瓷器有些是批量生产,它采用某种材料作成模具,然后用“注浆法”灌注成型。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匀,份量较轻,更有粗制滥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这是作伪者最拙劣的一种作法,聪明一些的则在器物的内部,如瓶类的瓶体内,人们不易察觉的部位,人为地粘些其它物质(如水泥)以达到古钧瓷厚重的感觉。或者在“注浆法”成型的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但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与真正“手拉坯”均匀的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轮指痕不仅粗糙,而且每一圈与每一圈的轮指痕分布极不均匀。 其次,看其釉色和釉质。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虽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由于中原地区地下水含量较少,土壤中的含碱量适中,所以无论是墓葬,还是窑藏出土的钧瓷,都很少有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其釉质往往产生出类拔萃的钧瓷,令人赏心悦目。现代仿钧器不管是仿宋钧的造型,还是仿金、元时期的钧瓷的特征,其釉色多为天蓝,很少有天青、月白釉。而且为了达到与出土钧瓷相近的釉质,刻意伪造土锈或作去浮光的处理,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釉色发乌,不自然,看上去极不舒服。 其作旧及辨别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其浮光的效果。虽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无数平行的摩擦痕。 2、将新仿的钧瓷放入含有酸性等带有腐蚀性的溶液中浸泡,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伤痕。 3、作伪者有时也意识到了上述方法给钧瓷釉面带来的损害,所以也采用含有油类的软布进行抛打,同样可以使釉面产生出柔润的效果,但是与真品釉面光滑细腻的手感明显不同,作伪处理过的钧瓷釉面触摸时有油质感。 4、在酸性物中浸泡之后,马上以土覆之,作出人为的土锈,且这种土锈渗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骗上当。其实根据近几年来北方出土的钧瓷,以及在钧台窑发掘所获得的大量钧瓷标本来看,钧窑瓷器面上的土锈很少,出现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更为少见,大都呈现出一种光洁细腻的效果。有些作伪者以粘合剂作出的土锈粘结假象,实为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之举。 5、人为剥釉现象。作伪者有时故意在钧瓷的底足部分剥去一部分釉层,露出胎质,以期达到给人以年代久远之感觉。由于现代仿钧与古代钧瓷真品的制胎原料源于同一产地,故其胎色十分接近。但是与真品的自然剥釉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伪品的破绽:真品的剥釉断面基本上是直茬,伪品的剥釉断面是斜茬。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钧窑最显著的特点,钧窑正是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钧瓷的釉面在高温烧制中形成千姿百态的图形,似真似幻,变化莫测,往往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白胎烧就彩虹来,无色成窑画作开”,古人曾在诗中这样形容钧窑瓷器上美妙的色彩和图案。钧瓷的颜色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体现著典雅大方、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气。同时,钧瓷的形态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著清新练达的含蓄之美。
均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等色。钧窑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还有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米色、天青、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各色错综相间,绚烂多彩,气韵非凡。钧窑瓷器上所闪现的海棠红色是加入铜的成分所致。此外,铜元素对窑温十分敏感,
要在适当的温度和环境下才能烧制出美丽的红色,若稍有偏离,色泽就会产生变化。因此,即使是最老练的烧窑工匠也无法预测,出窑后的钧瓷会呈现出何种绚烂的色彩。而正是这种烧制结果的不确定性,使钧瓷的美千变万化、独树一帜。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钧窑尊”可谓存世钧瓷中的精品,其口缘内施天青釉,器外则以大青、玫瑰紫和海棠红交融在一起,釉色美如朝晖晚霞,极尽绚丽璀璨之致。
钧窑瓷器是一种厚釉器物,其瓷釉上常常出现一种被称为“蚯蚓走泥纹”的纹路,这种呈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形态宛如蚯蚓在泥土中游动一般。钧窑器物所呈现的“蚯蚓走泥纹”,属于烧制工艺上的一种偶然现象,且仅存在于北宋的钧窑瓷器上。这种具有流动感的色丝给器物平添了一种纹路美,它作为钧窑瓷器的一个特征,也是文物界鉴定钧窑器物的线索之一。
元代钧瓷的发展
元代是钧瓷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可以说元代的钧瓷制作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但同时,元代的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与宋代钧瓷有着不同的工艺特征。在宋朝,钧窑瓷器仅供皇室和贵族使用,民间禁止私自烧造,因此钧瓷大都精工细作,十分精美。而元代,钧窑瓷器已经成为民间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
烧制钧瓷的窑场遍及各地。因此,这个时期,虽然钧窑瓷器得以大量烧制出来,但人们往往只追求钧瓷生产的数量,而忽视了钧瓷的品质,整个元代钧瓷量大质粗,精品大大减少。
与宋代的钧瓷相比,元代钧瓷品种单一,器物多大件,
给人以笨重之感。从瓷釉来看,胎质和釉质都比较粗糙,施釉厚而不均匀,有的施釉过厚,釉料大量下垂聚集,达到了“垂若蜡泪”的程度;而薄釉露胎处则又可看到胎上的轮指和刀痕。烧成以后,釉面上多有气泡和棕眼,光泽度也较差。釉色以天青、月白居多。器体上的紫红窑变斑往往形成彤云密布的形态,或聚成物形,不及宋代钧窑那样美妙自如。而且,元代钧瓷施釉一般不到底,没有护胎釉,往往底足露胎。
元代钧瓷的器形不仅较宋代大了很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元钧在器物表面所采用的堆雕、镂孔等装饰技法在宋代钧窑瓷器中是见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