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2、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3、据考古界的挖掘,在丝绸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亚的一些国家都曾经挖掘出来过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那么这种文化传流到国外也对他们的陶瓷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在日本和朝鲜。日本奈良时期曾经仿制中国的三彩制作出来过三彩器物,当时被称为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时期也仿造中国的三彩制作过三彩的器物,叫新罗三彩。
4、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
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5、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在陶坯上涂上彩釉,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扩展资料: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河南巩义市三彩窑位于该县的大、小黄冶村,其距县城东约10公里,位于站街乡西南25公里的黄冶河两岸的台地上。它们前临一条长约11公里的河流,此河在当地分段命名,从发源地青龙山峡谷至水底河村的这一段叫寺河(因有唐代慈云寺遗址),上游从水底河村至白河村这一段叫白冶河(因唐代在此烧制白瓷),中游从白冶河村至大、黄冶村的这一段叫黄冶河(唐代烧三彩器以黄为主色),下游叫西洒河。
由于巩义市南依青山支脉青龙山,北临滔滔不息的黄河,伊、洛两河东西贯穿县境,所以水陆交通非常方便,再加上黄冶河一带蕴藏着丰富的白色高岭土和大量的煤炭资源,这就为三彩器的烧制提供了物质基础,古人因地制宜,物尽其用,选择这一地点建立生产唐三彩的作坊、窑炉是很自然的,因而这一带也就成为唐代生产唐三彩的发源地,而且还是所发现的三彩产地中专门烧制三彩器的窑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三彩
唐代的彩陶虽然有多种颜色,但是却主要以黄、绿、褐三色为主,所以被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过多记载,直到清朝末期建造陇海铁路,在洛阳邙山的唐代墓葬中才发现了很多唐三彩的陶器,之后引起了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人的高度重视。
唐代的陶器,主要以黄、褐、绿三色为基本釉色,但是却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会三色俱全,唐三彩的上釉手法变化无穷,成品往往彩色斑斓。
唐三彩的主要制作场地为长安和洛阳,长安的称为西窑,洛阳的称为东窑,在唐代时期,在人死后流行厚葬,而唐三彩也很少用于日用品,而是大部分用来作随葬品。
唐三彩的种类主要分为人俑、动物和器物三种,人物有文臣、武将、贵妇、男僮、胡人等;动物有马、骆驼、牛、虎等;器物有日常用品、室内摆饰等。
唐三彩是在汉代的低温铅釉上发展而来,是一种低温釉陶器,胎料为白色黏土,然后用含铁、铜、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进行着色,颜色丰富亮丽。
釉料中使用大量的铅化合物,这样可以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而且能增加色泽的光亮,釉料在受热过程中向四周扩散,然后各种颜色会相互浸染,最后形成自然灿烂的彩釉。
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鼎盛时期,唐三彩也可以很好地反应当时的文化生活,它跟唐代的诗歌绘画一样,是唐朝文化艺术的结晶。
唐三彩可以说是唐代陶瓷史的一大进步,在此之前,唐朝只有单色釉,最多也就是两色釉,而唐三彩却将多种釉色在陶瓷器物上进行了运用。其实这也代表当时的审美观点发生了转变,唐代以前人们偏爱素色,而到了唐代以后,人们包容了许多外来文化,形成了一个文化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