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青白瓷为何黄胎

哭泣的香烟
文艺的蚂蚁
2023-05-05 19:08:15

青白瓷为何黄胎

最佳答案
娇气的大碗
可靠的狗
2025-07-26 16:20:47

原料配方不当。青白瓷黄胎是因为原料配方不当。青白瓷宋代景德镇地区烧制的一种瓷器品种。其胎体坚致,釉质细薄,迎光透影,釉料中铁元素含量约1%,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名青白瓷。

最新回答
稳重的蜡烛
精明的大侠
2025-07-26 16:20:47

本文是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研究结果,仅就宋元青白瓷的胎、釉、造型、纹饰、工艺特征和氧化表现等方面的特点以及鉴定要点谈一些看法。 一、宋元青白瓷胎的特点与鉴定
宋元青白瓷总的来说是胎厚,质硬、体重,瓷胎主要是用瓷石或瓷石和高岭土制作而成。当时景德镇使用的高岭土主要是麻仓土,胎质不够细致,露胎处多见砂眼或孔隙、铁锈斑点或见火石红,有硬中见柔、坚致中显粗疏的感觉。
1 瓷胎色泽有多种,由白到灰白、黄白,随土质、窑温差异而有所不同。景德镇用麻仓土成胎,胎质较白,或以白为基色而微微泛灰或泛黄;其他窑口则为青灰色或土。胎色不只有一种,也不能借这种而否定那种。因为瓷土原料固有的品质高低不同,即便是同一坑瓷土也往往会因层次深浅、淘洗程度而有差别。
2 青白瓷胎体较厚重,特别是一些大型瓶、罐、壶器的胎体,相对而言孔隙较多,瓷化程度略微偏低,胎体相对粗疏,这不仅与瓷土的洗练有关,还与烧成温度、烧结程度有关。我们可以从露胎处观察它的颗粒感轻重、气孔情形,是正烧、欠烧,还是过烧。
3 宋元青白瓷的底足一般多为露胎,在胎体表面常有铁锈斑点(或“芝麻糊点”),这是胎土含杂质(铁元素等物质积聚)比较多,烧成中析出表面所致。部分器物的胎由于含铁量高而炉温不足(一说为胎晾晒不够),导致胎质泛黄红色;而另一部分器物在底足、口边或缩釉露胎处,呈现一线火石红色;个别的还见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较重的情形。要注意,天然铁锈斑点坚硬而不易去除。
4 经过几百年沧桑的宋元青白瓷原本就有孔隙的胎体,虽然多了些土沁和水沁,仍然还是给人一种“发干”的感觉;而现代仿品,一般胎体过重,胎质普遍细腻洁白,烧结致密,气孔率极低,胎内一般见孔隙;火石红呈色不自然,作均匀分布,或是故意作伪而涂抹上去的。个别仿品上虽然也刷有护胎泥,但是比较板滞;一般没有芝麻黑点,显得干净;作的芝麻黑点,则比较死板,浮于表面。
二、宋元青白瓷釉的特点与鉴定
宋元青白瓷的釉为透明的青白釉,清亮、透明、光润。釉层较厚、釉面不甚平整,容易出现缩釉点和针眼;漏釉、缩釉露胎处常见火石红;积釉厚的地方或“泪痕”处,呈淡绿色或灰绿色。若借助放大镜观察青白瓷的气泡特征,在四十至六十倍放大镜下,可清晰看到下层的小气泡,中上层为疏朗的大气泡。气泡呈现状况是:小气泡一般表现为灰白色,泡内似有雾气;大气泡颜色较浅,受沁或腐蚀严重,整个来说,无论大小气泡,破损率都较大。沁色包浆和破泡留下的空洞较明显。部分在口沿或折角处易见剥釉现象。釉块剥落自然,剥釉处可见到胎釉结合不够紧密的状况。只要没有经过人为处理的青白瓷,虽然已经是过去六七百年了,釉面没有了“浮光”,但它却仍然“宝光”十足,十分润泽。我们要悉心区别它与新仿品釉面的差别。
新仿宋元青白瓷釉面“火气较重”,甚或有刺眼的感觉;人工酸蚀釉面,表面发涩、不自然,酸蚀部位整体失光;尽管现在也有在釉里添加某些成分,使釉面无“浮光”感觉,但只要认真比较,仍然能分辨出真伪。
人工剥釉,往往是剥釉处夸张,不自然,有人工或机械处理过的痕迹。有的新仿品上,用黄土配以化工原料胶合于釉面上,甚至施加附着物后再使附着物洗不净、刮不掉。还有将新仿品置于浅海中浸泡数月,使釉出现自然陈旧感和附着物,以冒充“海捞瓷”等等,必须十分注意。
总结宋元青白瓷的胎釉特征,几乎可以用“胎干釉润”四个字来概括。但是,鉴于作伪手段的“高明”与复杂性,这就需要我们悉心地去领略,还要掌握以上基本知识。
三、宋元青白瓷造型特点与鉴定
宋元青白瓷的造型,大气浑厚,丰富多样,特别是元青白瓷器,器型十分丰富。较之以往的器物,如罐、瓶、壶、盘类,大型器物明显增多,不仅器体高大,而且造型多样,手法简练,形制工整。元青白瓷中,不乏六七十厘米高的象耳瓶;三十余厘米高的玉壶春瓶、梅瓶;三十多厘米至六十厘米高的大罐或盖罐。特别突出的是元青白瓷造型品种的多样性。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品类的多样性,常见的有罐、瓶、壶、碗、盘、杯、盒、盏托、托盘、器座、水盂、水注、水滴、棋子、佛像、人物、动物等,以罐、瓶、壶、盘、碗的数量最多。
二是同一类器物品种的多样性,如罐类就有长颈大罐、兽耳罐、兽耳衔环罐、螭龙耳罐、鱼耳罐、鱼龙耳罐、短颈鼓腹罐、圆纽盖罐、平顶盖罐、荷叶盖罐、筒式盖罐、塔式盖罐、鼓形卧足盖罐、八棱罐、双系罐、四系罐、棋子罐等。罐的口与底,有口大于底者,口底大小相近者,有口小底大者三种情形。瓶类有梅瓶、八棱梅瓶、玉壶春瓶、八棱玉壶春瓶、六棱瓶、八棱瓶、花觚式瓶、方戟耳瓶、扁瓶、四系扁瓶、盘口象耳瓶,盘口龙耳瓶、葫芦瓶、蒜头瓶、连座长颈瓶等。罐类器物的底,多作平底、浅而宽的圈足。瓶类器物多数是平底、浅圈足。大器特别是象耳瓶,多高圈足;中小瓶类器物多作平底、低圈足。
观察宋元青白瓷器物造型,有两点值得注意:
1 器物的造型优美,比例协调,说明是经过陶工周密思考、精心创作的。但是,虽然采用模制成型技术,由于是用手工接胎制作的,一些器物尤其大件器,器身的接胎处不够平整,接痕明显,尤其在器内表现突出。
2 器物造型的多样性表明,鉴定时要综合考察它的胎、釉、刻工和修底、制胎工艺,对于没有见过的新器型,不能简单否定。部分青白瓷器的造型,独具特征。如各种兽耳罐,表现为圆唇短颈、溜肩鼓腹,肩饰贴塑双兽首,腹下收,平底下有浅宽足。四系扁壶,表现为小口短颈,肩立四系,扁长方腹。梅瓶,表现为小口、平沿,短颈,丰肩,敛腹,平底浅足,弧腹,浅足而内凹,胎体较厚重。高足碗、高足杯,表现为圆口、弧形腹,柄较高,或为转柄。
在识别真赝品时要注意,新仿品往往是在器物造型上与宋元青白瓷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形状、大小、体重、结构等方面。如大罐、大瓶的颈、肩、腹,往往比例失调,甚或将不同器型异想天开地组合为一种新器型,冒充元青花的“新种”;胎体不是过于厚重就是过于轻薄。
四、宋元青白瓷纹饰特点与鉴定
南宋后期及元青白瓷画面满,纹饰密,几乎不留空白。纹饰的装饰层次通常为四到八层,多的达九层以上,给人以花纹繁缛、图案精细、画面富丽而又庄严大气的感觉。其手法是主要采用刻划法、印花法、堆塑法、镂空法、点彩法等,或将几种方法并用于一器。但画面并无平淡之感,却有深浅变化之觉。常用装饰纹饰,有人物故事、莲池鸳鸯、动物、花卉、吉祥神物(龙、风、麒麟)等主题图像,海涛、莲瓣、蕉叶、回纹、菱形纹等边饰图案,十分丰富,多姿多彩。总的来说,其画风、绘画和图案都是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笔意施绘,线条流畅生动,富有中国书画之风韵。
鉴定中尤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种纹饰的主要特征:
1 边饰。主要有回纹边饰、莲瓣纹边饰和海涛 纹边饰几种。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接的单体回纹组成,有规矩方形和变形回纹几种。莲瓣纹边饰,有的绘一组,一般在器物的下部,如缠枝牡丹纹鱼耳大罐、云龙纹象耳瓶等均是颈部有一组仰形莲瓣纹。有的画两组,一组在器物上部,一组在下部,两组构成上下相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莲瓣一般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问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海涛纹边饰,海涛汹涌奇兀,细微中显雄奇壮观。
2 花叶。大花大叶是有些宋元青白瓷的大器上的重要装饰特征。“缠枝莲的叶形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牡丹花叶的叶尖部位多作扭转表现,十分写实。蕉叶纹,蕉叶的主脉以浓笔粗线条表示,呈中干实,蕉叶大多作分开状,叶与叶问留有空隙;也有个别的蕉叶相并拢,或叶与叶有重叠。
3 垂云纹。垂云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如意云头纹”,其特点是两云脚相交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指向相背,在垂云纹内多装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麒麟等纹饰。这种饱满、大气的垂云纹,是宋元青白瓷中具有特色性的图案,主要用于梅瓶、大罐等肩腹部的装饰和大盘的盘心部位图案。
4 神物――龙凤麒麟纹。龙、凤和麒麟三大传统祥瑞纹饰,在元青白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或是单独出现,或是两两同出在一件器物上,尤以龙凤纹特点最为突出。
龙纹:龙体细长、矫健,特别是龙颈部位尤较细长,头较小、张口吐舌,长唇、上唇细长,龙爪多为三趾、四趾等。
凤纹:凤首画法简练,颈羽较少、双翼披洒细长,圆尾再接尾羽。比较历代凤纹来看,元代凤纹展现得更为洒脱和夸张。
五、宋元青白瓷工艺特点与鉴定
宋元青白瓷胎较厚,质坚,体较重,多大器,施青白色透明釉,胎釉结合牢固,满绘画装饰纹饰,富丽繁缛。这些特征必然与宋元青白瓷工艺相关。其工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 粘结工艺。宋元青白瓷的大件器物如罐类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瓶类胎体多数是五段四接,其外部采取分段模具印坯,内部以手拉坯,然后将两段或多段坯胎,用泥浆粘接口而成器。器物外部比较平整光滑,内部粘接处可见泥浆挤压的痕迹,呈粗细不匀的滚圆状;瓶口内下部可触摸到扎手的接痕。
2 修胎工艺。宋元青白瓷器物的胎体一般外部修治较好,内部基本上不修胎,故可见到明显的粘接痕迹和接缝处挤压出的泥浆残留。胎底的作法一般是采用先粘合平底,然后挖足;圈足分宽矮和深高(如象耳瓶)两种。宽足平底的切削,大多是由外向内逆时针运行,中心收刀,故往往可见螺旋痕和收刀痕。外圈底,均斜削一刀,多不甚规整。
3 胎体。大件器物如罐、瓶、壶的胎体普遍厚重坚实,小件器的胎体比较轻薄。新仿品则均比较厚重,手感下沉。
4 施釉。宋元青白瓷胎釉结合牢固,其施釉技术,有醮釉、淋釉、刷釉、甩釉和荡釉几种情形。
(1)器物的大小、形制不同,采用不同的施釉方法:大口罐、瓶使用的是浇釉法,故在口、颈部位带有釉水流淌痕迹,口沿和肩部多有“泪痕”。大盘、小碗用甩釉,故口沿部位釉厚、色深或有积釉现象。多数瓷瓶一般采用整体醮釉方法。
(2)不同器型的器物,内部、底足施釉方法不同:大口罐、瓶内部不专门施釉,它们里面的部分釉水,有的是由于在外部醮釉或淋釉时进入的,或荡或刷简单处理的结果,因此呈现半截釉、漏釉情形,各种瓶的内部不施釉。
中国传统的鉴定方法以肉眼目测(观察)为主,为帮助观察而运用的手段,还有用手摸摸、掂掂,用耳听听,也即看、摸、掂、听便成了。使用现代仪器检测之前,中国人考察古器物的唯一方法――眼学。这种方法虽然简便、直接,而且有较强的科学性,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
第一,虽然陶瓷器本身的胎、釉、成型工艺、窑烧、装饰手法和自然痕迹,为鉴赏者的感知提供了客观依据,宋元青白瓷也不例外。但众多宋元青白瓷的原料瓷石和高岭土不可能从一个坑获得,胎土用料的配比成分不可能由一人完成因而不会一成不变:还由于胎料的陈腐、加工、技术和火候的差异,胎质必然有白、灰白、灰青等差别。以至同一种纹饰不同时代的表现手法也不完全一样等等。这都需要鉴定者对制瓷科技的理解和经验的积累,需要鉴定者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
第二,鉴定家根据自身长期接触古器物的实践,以及由此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可能得出比较正确和接近于真理的结论来。鉴定家是通过察看器物的胎、釉、造型、纹饰、刻工技法和制作与烧制工艺,触摸器物的形体和釉面,上手掂量器物的体量、胎质致密程度,从敲击发声中听听胎体烧结和瓷化状况、观察釉面的氧化程度等方面获得的,通过这些细心的观察,触摸、掂量、揣摩和类比,来甄别器物的真伪、窑口、年代和价值。这种来自实践的眼学,来自长期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多种素养,是一门古器物传统鉴定科学,值得尊重和传承。在这方面,自宋代以来就总是不乏其人。上个世纪我国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鉴定、鉴赏家孙瀛洲先生,在传统鉴定方面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他在《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辨别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挲以别粗细,用指叩敲以察音响。可以说耳、目、手三者并用,方不致限于表面或拘于一格”。这些意见值得我们很好记取。
现在,采用现代科技检测陶瓷――热释光、x射线荧光釉面检测、荧光能谱检测,手段已经不少,并且还会逐渐多起来,成熟起来。将传统眼学和现代科技结合,以准确把握古陶瓷的年代、价值与真赝这一天正在到来。
鉴定需要有广博的学识,需要有专门的素养,需要直接地、经常地接触古器物。需要熟知器物的外在的宏观表象和内在的微观显像。由于古陶瓷窑口、土质、釉料、工艺、火候等等的变数和差异性,也由于生产古陶瓷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不同,保存条件不同,还由于考证家、鉴定家知识与经验的相对性和局限性,面对扑朔迷离的古瓷器,我们的态度只有更谦虚谨慎一些,我们作风只有更认真细致些,才会少犯错误,才会从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中多领略到一分真谛。

满意的长颈鹿
威武的冷风
2025-07-26 16:20:47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并风靡国内外,至南宋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

那么,这个庞大的窑系究竟有多大,包含哪些窑口呢?

为方便喜爱青白瓷的藏友收藏研究,现将各地烧造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资料加以整理,介绍于下:

一、江西

景德镇窑: 在青白瓷窑系中产品质量最好的窑口。目前发现烧造青白瓷的窑场有宋代的湖田、湘湖、南市街与柳家湾等处,五代时曾烧造青瓷与白瓷的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处窑场宋代时也改烧青白瓷。器型有盘、碗、瓶、壶、罐、盒、枕等;装饰有刻、划、篦划、篦点、印花等技法;纹饰题材有花卉、飞凤、水波纹等。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定窑的芒口覆烧法,碗、盘等圆器大都口沿无釉,形成粗糙的芒口。

南丰白舍窑: 目前查明的窑场烧造年间为宋代,烧瓷品种为青白瓷,器型以盘、碗为主,此外还有注壶、盏托、盒子、缸、钵、罐、瓶、枕等。装饰方法有刻、划、篦划、贴花,以刻花纹居多。刻剔月梅纹为一枝梅花与一弯新月遥遥相对,与吉州窑画、刻的月梅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妙。窑址中还出现有一种青白釉酱口碗,其他窑口甚为少见。南丰窑青白瓷的色调与景德镇制品有所区别,景德镇的釉色偏青,而南丰窑的偏白。

吉州窑: 宋代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永和镇。烧瓷品种繁多,以黑釉瓷最著名,其青白釉瓷的器型主要有碗、高足碗、罐、洗、盒、枕、灯、壶、三联盒、点褐彩骑狗俑等;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图案有凤纹、花卉纹、柳斗纹、菊瓣纹等;装烧也借鉴北方定窑的覆烧法。

赣州窑: 窑址在七里镇,宋代时烧刻划花青白瓷,元时烧青白釉。发现较多的器型是高足杯,而最具特色的是柳斗杯,杯里施青白釉,外部素胎刻柳斗纹,颈部饰有一周凸起的乳钉纹。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水瓷器中有与此相同的柳斗纹罐,属赣州窑产品。

二、安徽

繁昌窑: 窑址位于柯家冲,烧制的青白瓷器型有执壶、盒、碗、盘、枕、瓶、罐等,瓷胎较薄,釉面光润,有开片。

器物以光素无纹者居多,也有少量刻花、印花装饰。

另繁昌骆冲窑以及泾县窑头岭、窑峰等窑场也烧造有青白瓷。

三、福建

福州窑: 烧造青白瓷的窑址位于距福州15公里的北峰宦溪乡窑,是一处宋元时期窑址,以烧造青白瓷数量较多。器型有注子、注碗、罐、瓶、钵、器盖、缸。有光素与划花间篦划纹两种装饰。

同安窑: 同安窑是唐至元代闽南地区外销瓷产地。汀溪水库附近的三处宋元窑址以烧造珠光青瓷为主,也烧造有部分青白瓷,器型有瓶、壶、碗、杯、缸、盘等,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盘、碗里心有划花间篦划或篦点纹,碗心修坯时多有一小圆窝。瓶、罐、缸外部多刻划一组细线条交叉组成的斜十字纹,印花有朵花、鱼纹,多见于盘内。

南安窑: 唐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烧制青白釉器的东田窑距南安县城18公里,器型以各式盘、碗居多,如里饰卷叶、莲瓣、草花、水仙、折枝花纹,外划莲瓣纹的青白釉碗、划草花纹洗。盒子的造型有瓜式、菊瓣式等,胎较厚,盒身较高。此外还有瓶、罐、高足杯等器型。

浦城窑: 唐至元代民间瓷窑。其中的大口村窑场以烧青白瓷为主,器型有碗、盘、盒、罐、钵及各式壶,釉色有湖蓝与灰青色,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堆塑瓶数量较多,有的瓶身饰以褐色彩绘。

厦门窑: 宋代闽南外销瓷产地,窑址在厦门东瑶一带,遗物有青釉、青白釉、黑釉等器物。青白釉器有划花碗、起线纹瓶等。

德化窑: 宋至清代沿海地区外销瓷的主要产地之一,目前已发现180余处古窑址,其中的碗坪仑窑和屈斗宫窑都是宋代烧造青白瓷的主要窑场。碗坪仑窑宋代烧制青釉、青白釉及近似白釉的器物。其中青白釉器有瓶、壶、罐、缸、盘、碗、军持、盒子等器型。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盒盖上阳纹印花,题材丰富,各种动植物题材达一百多种。碗、盘、瓶等器物上划花间篦划纹技法的应用也较多。屈斗宫窑宋元时期则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器物有碗、高足碗、盘、折腰盘、瓶、罐、壶、盒、军持等。装饰有印花与划花,印花在盘、盒、军持上比较多见,划花常应用在瓶、碗等器物上。

仙游窑: 境内发现的宋代窑址同时烧造青釉、青白釉、黑釉瓷器。

永春窑: 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宋代时以蓬莱窑器质量最好,其中以碗为大宗产品,其中以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蝶纹的最具地域特色。青白釉盒子的数量仅次于碗,造型多样,盖面印有牡丹、莲花及折枝花纹,一些盒上还饰有酱红色彩绘。

莆田窑: 宋元时期外销瓷产地之一。其中灵川窑是专烧青白瓷的窑场,遗物有盘、碗、洗,碗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洗外印细线条莲瓣纹,其装饰、器底都与德化窑较为接近。距县东12公里的西天尾窑生产的青白釉器有划花篦划纹盘、碗。

安溪窑: 宋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亦有少量青瓷。青白瓷器型有各式盘、碗、瓶、壶、军持、盒子等。碗有六瓣花口的造型,有的里饰6条凸线,有的饰划花间篦划纹,有的外刻复线、内饰篦划纹,中心刻团菊纹,还有光素的、饰大小菊瓣纹的或唇口较宽的,形式多样。军持腹部比较丰满,胎较厚,器身饰酱彩。盒子有大小多种形式。多饰阳纹卷枝纹,印纹线条比德化窑的纹饰粗。

泉州窑: 宋元时期晋江地区外销瓷重要产地。其东门外碗窑乡窑址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出土物有碗、盘、印花盒、菊瓣盒、蔗段盒、洗、盘托以及印花盒的素坯。

漳浦窑: 宋元时期闽南沿海地区古瓷窑。其境内的竹树山窑、南山窑、罗宛井窑、南门坑窑、仙洞窑等宋元时期烧造青釉与青白釉瓷器。青白瓷有碗、盘、碟、壶等,装饰以划花间篦点纹为主,有的碗外饰莲瓣纹。

闽清窑: 宋元时期闽东地区民间瓷窑。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及黑釉。其青白釉器的造型、纹饰与青釉相似,胎体较厚,有刻划花装饰,纹饰以荷花居多,亦有菊瓣纹。出土的唇口大碗、中碗标本较多。

连江窑: 宋元时期闽东沿海地区外销瓷产地。其浦口镇所属井头里、锦上窑及西山顶几处窑址以烧青白瓷为主,有精粗两种产品,精品数量少,白胎;粗者胎釉偏灰。器物有唇口、直口、敞口各式碗以及盘、碟等,多光素无纹,胎较厚重,制作较粗糙,碗、盘里心多无釉,有少量饰划花间篦划纹,质量较好。

建阳窑: 宋代黑釉瓷器的著名产地,但宋元时期也烧造少量的青釉和青白釉瓷器。

南平窑: 宋元时期瓷窑,窑址位于闽江上游南平境内的茶洋。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绿釉等。青白釉器物有壶、盘、碗、钵、多嘴壶、蟠龙盖瓶、执壶、小罐、高足杯、盏托等;装饰多为印花,花纹有阳纹与阴纹之分,印花盘、碗的折枝花纹还间有“蔡”“玉”“寿”“福”等字样。

光泽窑: 宋代闽北民间瓷窑。其茅店、寨里等窑址烧造青白釉及黑釉瓷,其中青白瓷的数量较多,胎体洁白,造型多样,装饰有印花双凤、飞鹤、蝠鹿、蝴蝶、双鱼、水藻及花卉纹。釉色有的纯正,有的偏灰、偏黄。烧法有正烧与覆烧两种。

邵武窑: 宋至清代闽北地区民间瓷窑,窑址在邵武四都青云山,是一处以烧制青白瓷和白瓷为主的瓷窑,同时兼烧黑釉瓷器。其窑上村后门山窑与巴掌山窑烧青白釉小杯、高足杯、碗、碟、盘、罐等器。杯、高足杯有八方形,小盘有折腰形,造型精美。

泰宁窑: 宋元时期闽西北民间瓷窑,主要生产青瓷、青白瓷及黑瓷。青白瓷器物有高足杯、菊瓣盘、灯、香炉等,炉中有的饰刻花,有的盘、碗里印“寿”“用”等字样。

建宁窑: 宋元时期瓷窑,窑址位于县城西南的兰溪。经实地调查,发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划花碗、杯、盘、壶、器盖、瓶、谷仓罐等器,有些质量很好,颜色类似景德镇湖田窑器。

崇安窑: 宋至明代闽北民间瓷窑,在崇安(今武夷山市)境内已发现多处宋代窑址,其中烧制青白瓷的有两处,出土有盘、碗、杯、碟、洗、盒,其中苑埂窑产品质量最精。因崇安北部与江西交界,青白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景德镇和南丰窑的影响。

建瓯窑: 宋代闽北瓷窑,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黑釉。青白釉器型有盘、碗、高足杯、壶、盏托、罐、花口碟等;装饰技法有印花与划花,印花纹饰有莲花纹、鱼纹、婴戏纹等,划花纹饰有花卉纹及划花间篦划纹。青白瓷釉色有两种,一种为湖蓝色釉,与景德镇青白瓷造型、花纹、烧法都相似;另一种为灰白釉,质量较粗糙。

罗源窑: 宋至清代瓷窑,窑址位于福建罗源八井村碗窑里。宋代时烧造青瓷、青白瓷、黑瓷。其中青白瓷有碗、盘、碟、钵及执壶等,装饰有篦划牡丹等花卉纹。

宁德窑: 宋元时期闽东北民间瓷窑,窑址位于宁德飞莺镇及扶摇乡,烧瓷品种有黑釉和青白釉两大类。青白釉器质量较粗糙,釉色偏灰,胎体厚重,部分碗足较高,有的碗外划有细线纹或花瓣纹,少量碗心有细线划花装饰。器型除各式碗外,还有小杯,造型特征为足高且外撇。

宁化窑: 闽西地区宋元瓷窑。已发现的泉上窑出土标本有青白釉及黑釉器物。青白釉器物有印花绣球菊瓣纹盘、印花莲池游鸭纹碗、刻花篦划纹碗、印花洗等。

四、广东

潮州窑: 宋代生产外销瓷的重点瓷窑之一,窑址在潮安。潮安宋时属潮州,故名。其中以笔架山窑址规模最大,堆积最为丰富,产品有青白釉、青釉、黑釉和褐黄釉瓷器。青白釉为其主要产品,器物种类齐全,有碗、盘、碟、杯、执壶、瓶、炉、罐、盂等,其中喇叭口细长流壶与浮雕莲瓣纹炉最为典型,凤头壶与鱼形壶也是该窑的特色产品。装饰方法主要有刻花、划花、篦划和褐色点彩四种,划花间篦划纹经常用于壶、瓶、罐、碗等器物,划花线条纤细流利,篦划纹短而直的多,弯曲的少,褐彩装饰见于造像上。

西村窑: 广东宋代瓷窑,窑址位于广州西北,主要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青釉、黑釉、褐釉及低温绿釉,其中青白釉比例最大。其青白釉产品釉的基调为白色,有的呈淡青色,也有的略带灰或淡。器型有凤头壶、折沿盆、碗、杯、炉、瓶、罐、拍鼓、盘、盒、枕等。装饰有刻花、划花、刻划花、印花、彩绘、点彩、浮雕、捏塑,其中以褐色点彩及彩绘最具特色,方法是首先在坯体上刻、划花,再进行彩绘或点彩。彩绘盘、碗口径一般在25~35厘米之间,纹饰有折枝花,笔法简练;点彩也常见于大件碗、盘里部,刻划纹饰后再点几个或几组彩点。

惠州窑: 北宋时期瓷窑,窑址位于惠州郊区东平窑头山,出土瓷器标本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酱色釉等。青白釉瓷器胎色多为灰白色,其碗、杯、壶是该窑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兴宁窑: 宋代瓷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永和镇崇新、廉丰、竹居庐等处,宋代烧制青白釉盘、碗、壶、杯等器物,胎白而薄。

封开窑: 宋代瓷窑,窑址位于县城东南约20公里处的都苗村。烧制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器物风格与西村窑及潮州笔架山窑相似,唯工艺较为粗造。

惠阳窑: 宋至明代广东沿海地区瓷窑。位于窑头山的宋代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釉色不稳定,有标准的青白色,也有浅青、淡黄或浅灰等色。装饰有刻花、印花,纹饰内容丰富,造型多样。

五、广西

藤县窑: 晚唐至宋代瓷窑。宋代专烧青白瓷的窑场位于中和圩,器物有碗、盘、碟、盏、盒、壶、钵、灯、炉、枕等,胎体薄,质细腻,釉质莹润,釉色偏白。装饰采用划花、印花,多饰于碗内。

容县窑: 宋代瓷窑。烧青白瓷的窑址位于县城以西,器型中以碗最多,此外还有杯、盏、盘、壶、钵等。装饰方法采用刻、划,刻花纹样有菊瓣纹、莲瓣纹,常见于碗、杯、炉等器物;划花多饰于碗、盘内。

北流窑: 宋代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此处青白瓷釉色偏白,外施釉至足底,圈足矮浅。素面器物有碗、盘、碟、杯、瓶、壶、罐,印花装饰多饰于碗内。纹饰有缠枝花、折枝花、凤纹、海水鱼纹、鱼穿莲花和婴戏纹。此外还有少量青白釉施褐彩小碗。

六、湖北

武昌窑: 宋代瓷窑。目前发现的烧制青白瓷的窑场有位于梁子湖西岸的土地堂乡青山窑,这里烧造有青釉、青白釉、白釉瓷。青白釉器物以碗、盘为主,装饰有划花间篦划纹、莲瓣纹,花口碗及起线纹器物也有一定数量,质量好的与景德镇青白瓷相似。

鄂城窑: 唐至宋时期瓷窑,窑址位于鄂城梁子湖一带,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青白瓷多为碗类,胎质细密洁白,釉色泛灰,有划花装饰。

七、湖南

衡东窑: 宋至清代瓷窑,宋元时期制品有彩瓷与青白瓷两大类。青白瓷窑场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北的小初乡、油麻乡、大桥乡一带,产品有碗、杯、盘、瓶、罐、壶、高足杯、坛、盏等。胎较白,釉色白中泛青或泛黄。碗、盘、杯等多采用覆烧或砂粒垫烧,覆烧者口部无釉。装饰有印花花卉纹,也有在碗外壁印一周回纹,下印莲瓣纹,时代为宋代。

八、江苏

境内金坛发现有元代青白瓷窑址,烧制刻粗莲瓣纹的青白釉平底碗;

无锡发现宋代青白瓷窑址,质量较为粗糙。

九、浙江

境内目前只发现有江山窑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

因江山毗邻江西,受景德镇、南丰窑影响,青白瓷产品的造型、纹饰都与江西产品近似,器物以划花碗较多,胎较厚重,釉色偏灰,其次还有印折枝花菊瓣盒、三兽足八卦炉、花口瓶、盘、壶等器型。

若有不足,也欢迎补充。

风趣的背包
幽默的心情
2025-07-26 16:20:47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凸雕花卉纹鬲鼎式瓷炉的功能有作为家居装饰。燃烧炭火取暖等。
1、燃烧炭火取暖:瓷炉可以用来燃烧炭火取暖,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可以有效地提高室内温度。
2、作为家居装饰:瓷炉的造型精美,青白相间的色彩搭配和凸雕花卉纹饰十分精美,可以作为家居装饰品,增添居室的美感和艺术氛围。

彪壮的小土豆
坚定的绿草
2025-07-26 16:20:47
白瓷的出现,才为后世的青花瓷埋下了伏笔。青花瓷与白瓷密切相关,青花瓷的青花需要在白色的瓷胎上刻画而成,那么如果没有白瓷呢?是不是意味着青花瓷可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按照瓷器的发展史,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是青瓷,东汉时期中国最早的瓷器(成熟)在越窑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代白瓷并不是在烧制过程中加入染色剂,决定瓷器的颜色取决于瓷土中铁的含量,在瓷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瓷土中含有铁的氧化物,经过烧制发生反应,在器物的表面会出现青色,这也是早期青瓷的由来。
如果瓷胎中的氧化铁含量低于075%就会变成白色,所谓白瓷就是瓷胎上的白釉。白瓷和青瓷都是比较古老的瓷器种类,如果追根究底青瓷出现的时间更为久远,人们先发现青瓷,在之后一次次尝试的过程中才创造出了白瓷。白瓷在一开始第烧制过程中,受限于当时的工艺,并不是后世的雪白色,而是带有绿黄,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青瓷和白瓷之间的关系。青瓷是白瓷的“祖先”,虽然祖先已经离去,但白瓷不能忘了前辈。

满意的河马
踏实的宝马
2025-07-26 16:20:47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种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几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壮观的橘子
悦耳的小蜜蜂
2025-07-26 16:20:47
> 随着学术界和收藏界人们对青白瓷的日益重视,元代青白瓷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作为重要日常生活用品和外销商品的青白瓷碗,在近几十年发掘的江西高安、永新、内蒙古集宁市等元代窖藏以及海底沉船中有大量发现。从收藏角度讲,器物造型是展现其艺术风采的重要方面,景德镇窑青白釉碗在造型方面与相比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本文从鉴定学角度探讨它的时代特征和鉴定要点。> 元代景德镇青白釉碗胎体厚重,体积大,有的芒口,底足厚,圈足逐渐被饼足所代替,底足无釉。主要有芒口平底足斗笠碗、花口斜壁矮圈足碗、芒口折腹碗、深腹碗、浅腹碗、仰烧侈口碗、仰烧饼足碗。> 元代初期青白瓷碗口沿外撇,碗口直斜切,圈足与北宋相比是矮圈足,高度只有北宋早、中期高足碗的五分之一,并且圈足较浅。斜弧腹,近底下垂,内底宽平,有的内底边缘与腹壁相交处有一圈凹弦纹。口部与腹部厚度相当。出现浅圆饼足,但数量不及圈足多,主要以矮圈足为主。元代初期圈足外壁与宋代相比,呈垂直状,基本没有外撇,并且切削不规整,比较粗糙。器壁由仰烧碗的下厚上薄换成中下部较薄、口沿较厚的“倒桩式”。> 到了元中期虽然已经开始烧造青花瓷和卵白釉瓷器,但是青白瓷仍然是烧造最多的产品。元中期仰烧碗明显增多,器壁比前期增厚,圈足多为浅圈足,并逐渐演变为圆饼足,这与元代中期仰烧工艺的盛行有关。但与宋代的仰烧方法又有不同,宋代是把小于圈足的垫饼放在圈足内,元代是把碗的足直接放在铺有渣沙的垫饼上,因此需要足壁变厚以承受重量,形成浅圈足和圆饼足,同时这样可以省去修足步骤,省时省力。仰烧侈口碗平口或圆唇,腹壁曲弧或者斜弧,圈足较浅,足外壁多垂直,足内墙多外撇,器壁上部较薄,底部渐厚,有的内底心内凹,壁内底部多见一圈弦纹。仰烧饼足碗饼足比较矮,与前期圈足的高度相当,有的饼足简单斜切成非常浅的圈足,可以看出当时工匠对足部造型的关注程度不高,更注重生产效率。> 伴随着卵白釉瓷和青花瓷的日益成熟与出现,元晚期虽然青白釉器物逐渐衰退,但是碗类的造型与前期相比仍然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元代晚期的青白瓷碗与前代相比胎明显变厚重,器壁上部薄于底部,而且主要是仰烧饼足碗,足壁外撇,部分饼足高度较前期高一些,足外壁垂直,足心稍内陷,这与该时期的仰烧工艺有关。这个时代有一个明显的断代标志便是内底心突起的乳钉,这是由于元代直接把碗足放在沙垫上烧,足内不放垫饼,因此陶工们省去了镟平中心的那一刀。>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碗的造型发展规律与胎釉相对照,可以发现是基本相符的,即与元代青白釉的胎釉早期显出青白色,至晚期或泛青或泛白,釉面从具有玻璃质感的釉面逐渐演变成一种失透无光的釉面的发展规律一致。发展到元代的景德镇青白瓷碗造型与宋代有较大不同,特别是在胎体和底足上,形成这种造型特征的主要原因是由蒙古人的性格特点和饮食习惯决定的,同时也是适应当时海外贸易发达的需要,将作为商品的瓷器做得厚一点,可以减少长途运输可能带来的破损。> 由于元代存在时间较短(公元1271-1368年),再加上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元代瓷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不被大家所重视,对元代瓷器的认识,一直处于十分模糊状态。但是从最近二三十年的拍卖市场来看,元代瓷器已成为收藏界的宠儿,其中,元代青白瓷器也较多的现身收藏品市场,拍卖价格在逐年增长。据拍卖资料显示:在1991年拍卖的元青白瓷观音像以33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1994年佳士德拍卖的元青白瓷刻缠枝花凤纹罐以42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虽然元代瓷器的价值以元青花的价值最高,但是作为元代重要品种的青白瓷的收藏价值亦不可忽视,其大气磅礴的造型特点是其他任何一个朝代所不具有的。就目前来看,元代青白瓷的收藏还没有被充分激活,价格保持在理性范围内,存世量较同时期其他品种多一些,从另一方面说,这种现象说明未来元青白瓷收藏市场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元代青白瓷碗造型我们可以看到工艺条件对瓷器造型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到每一个时代的实用与审美需求是如何推动工艺技术的向前发展,进而通过新的工艺条件创造出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更合理的造型,可以说元代青白瓷碗在造型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强烈地反映出饮食器皿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 (责编:雨岚)

落后的巨人
留胡子的电灯胆
2025-07-26 16:20:47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你的瓷器的釉色既不是青白釉也不是天青釉,是天蓝釉,天蓝釉是汉族瓷器釉色名。一种高温色釉。由“天青”演变而来,清康熙时创烧。釉色浅而发蓝,似天蓝色,故名。含钴量在2%以下,釉中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作用;呈色稳定、莹洁菁雅,可与豇豆红媲美,是古代汉族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不朽的艺术造型的完美体现。天蓝釉器物种类,康熙时均属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才见瓶罐等器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