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的历史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而今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到如今。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扩展资料:
瓷器分类:
1、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 。
2、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
3、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shigarakiyaki)、长崎有田烧(aritayaki)、冈山县备前(bizenyaki)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瓷器
瓷器的胎体是由瓷土经高温烧结而成的,在其外表施釉烧制后便成瓷器,胎为骨,釉为肉。观察胎体是瓷器爱好者最先接触到的鉴定方法,通过对瓷器断面、器底露胎处、修胎痕迹以及胎色的观察来区别瓷器的新老。以下那是景德镇王掌柜总结的一些区分新老胎体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胎质
老瓷器的胎体是先将瓷石粉碎,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而后拉坯、施釉烧制而成。其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多有杂质、渣点、气孔等瑕疵。仿古瓷由于制胎的胎泥是用炼泥机炼制,制作出来的胎密度一致,细腻、致密、光洁。全国各地有古瓷窑的地区都在烧制仿古瓷,通过与古瓷相对比,只要是现代仿品的胎都很细腻。有些藏家喜欢收藏瓷片,需要警惕的是当今市面上所见瓷片有的是将新仿品打碎后刷上含铁的料水做旧,仿出土残片误导藏家,所以一定要仔细观察瓷器断面的胎质。
手感
无论是鉴赏瓷器还是鉴定瓷器,上手亲自拿捏与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丰富观感和判断,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瓷胎的手感主要是上手后轻重、薄厚的感觉。除大件器物外,老瓷器轻重有度,不能太重有死沉死沉的感觉,也不能轻飘飘似的没有分量。现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瓷泥是炼泥机炼制,用这样的泥制作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才有过重的感觉,制作的厚胎仿古瓷的大盘、大罐都有超重感;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所以经过多年与库藏文物接触的经验,笔者感觉到过于厚重、轻薄的器物都是值得商榷的。
当今市场上有两类新仿薄胎瓷器较为常见。一类为所谓的柴窑器,此类瓷器除青釉器外,还有绿釉、粉红釉、天蓝釉、黄釉等多种釉色,有的器物釉面还绘有彩绘人物、花鸟或刻字工艺,很粗糙。器身釉面布满开片,器底一般有篆书“柴”字款、“宋”字款、“官”字款或“奉华殿”款,胎体很轻薄。自古相传柴窑为后周世宗柴荣所设御窑,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一书中记有:“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但柴窑迄今为止未发现实物及窑址,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桩迷案,现今市面上所见之物皆是根据史料描绘出的柴窑特征制作出来的伪器,全为新仿臆造之物,不值一哂。
瓷器胎体的薄厚、器物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我们也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践,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这里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实际上就是通过经常的触摸和观察,亲自体验藏品的轻重粗细特征,随时得来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就是鉴定经验。
观感
观感主要是通过观察瓷器露胎部位的各种痕迹来区分新老。主要分为跳刀痕、螺旋纹、泥鳅背、火石红这几种,下一篇会仔细讲解这部分内容。
糊米底
此现象在明代传世品中主要表现在宣德、成化两朝青花或黄地青花盘的盘底。这两朝较大的盘子一般多为白色或灰白色的胎,经烧制为无釉砂底。而“糊米底”作为砂底的一种,其盘底为糊米状。这是因为窑炉中的垫砂含有铁质,在窑炉的烧制过程中,受窑温和空气中氧的影响,盘底与垫砂中的铁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得露胎处出现了褐色的铁斑点,分布在盘的底部。这种铁斑点也有晕散现象,抚摸时手感比较平整。现代仿古瓷有意仿烧的糊米底呈黑糊米状,还有凸起的铁斑,分布得很均匀,用手抚摸不平整,与真品相比差别较大。
声音
通过敲击瓷器听声辨析新老也是鉴定的辅助依据之一。老瓷器胎体是人工制成,密度不甚均匀,加之年代久远,敲击声音略显沉闷音短。新仿器胎泥由机器淘制,烧成后的胎骨致密紧实,敲击声音脆而悠长。
接底现象
我们鉴定器物时往往先看器底,通过器底的款识和烧制痕迹来区别新老。当今文物市场在仿古瓷的琢器和圆器中常常见到有后镶底(俗称接底)器物:它的底部是明代碗足或明清时的罐底、瓶底,而器身却是现代胎釉表现,这就是所谓的接底现象。这是仿古商家利用了藏家优先看底的鉴定习惯,用此手法做仿古瓷来误导藏家,值得注意。凡此类器物在鉴定时尤其要注意底部是否有接痕,足边部位上下釉色是否一致,其次在造型上分析器物结构是否合理,最后再下结论。
望采纳,谢谢
一、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制作上比较追求工艺和程序,像胎土的处理上,一般会经过人工淘洗,烧制出来的胎质也会显得尤为干净。由于时间的沉淀,这些个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二、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古瓷器在制作时都会经过人工调泥,经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反观现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烧制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当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三、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扩展资料:
瓷器的保养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2、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
引言:可能有一些人在看见汽车轮胎的时候都会有一些好奇,为什么汽车的轮胎都是黑色的?为什么没有其他颜色的轮胎?
一、为什么汽车的轮胎是黑色的首先是因为黑色的轮胎安全性能比较高,因为我们都知道很多车祸都是因为汽车轮胎导致的。后来经过研究发现黑色的轮胎可以有很好的耐磨、抗老化的作用。厂家看中轮胎的性能以及性价比,后来他们发现了带有炭黑原料的黑色轮胎。黑色轮胎可以平衡它的性能和价格,既有优惠的价格又有一个很好的性价比。轮胎除了橡胶之外,还添加了炭黑。虽然说橡胶具有很好的弹性,用橡胶做轮胎还可以减少颠簸感。可是很容易就导致轮胎被损坏,因此现在的轮胎中大部分都含有炭黑。
二、为什么没有其他颜色的轮胎其实最早时候的轮胎是白色的,轮胎上还没有任何的花纹。可是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了白色的轮胎,不管是轮胎的强度还是轮胎的抗裂性都不理想,非常容易发生老化的情况而且它的价格也比较高。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选白色变成黄棕色,因此逐渐白色的轮胎就被淘汰了。彩色的轮胎可能会在行驶的过程中让对面的驾驶员觉得有一些刺眼,会给驾驶员带来一些危险因此现在还没有其他颜色的轮胎。
三、轮胎要怎么保养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在一些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驶,这样会对轮胎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超载行驶,不要长时间在高温路面上行驶。要定时的检查轮胎的胎压以及状态,如果轮胎出现了一些变形或者是裂痕时要及时的解决问题,否则容易带来一些生命危险。汽车的胎压也不能太高,这样可能会导致汽车的制动性变差。在行驶的过程中,不要起步过猛同时也不能紧急制动。这两种做法都会对轮胎造成很大的伤害,减少轮胎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