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墓碑上的字怎么刻

认真的日记本
害羞的网络
2023-05-05 14:16:14

墓碑上的字怎么刻?有讲究吗?

最佳答案
动听的高山
犹豫的西牛
2025-07-28 03:44:57

普通百姓墓碑标准写法如下:

1、称谓姓名,先考,显考,先妣,显妣是会常用的词,先考意思是家族没有人的身份比死者更高了,这里就用先,考是男性尊称。显考,就是还有身份比死者高的人,还未过世,就只能用显考。先妣和显妣只是差别在妣,这是女性的意思。

2、生卒日期,这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的时间周期,一般写“生于年月日,终于年月日”,这一列字要讲究合生老,年份一般正常写,加上生于,年,月,日,就是九个字,最多加三个字。

3、立碑人的书写方式,立碑人一般选择子,孙,曾孙这样的书写方式,这个部分需要行数符合合生老,采用纵向书写的方式比如“孝孙杨”可以改成“孝孙男杨”。

合墓墓碑的形态

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建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标明是独葬与妻、妾、子、女等合葬。

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中产之家立中等墓碑,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砖碑或种植某种长青树为标识。

从而墓碑由实用品逐渐转化为文化艺术品,其功能、形态、质地、文饰也越发多样化了。名人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刚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

最新回答
现代的帅哥
犹豫的路人
2025-07-28 03:44:57

墓碑尺度,受传统信仰风水的限制,都应取个吉利。可借助“风水尺”来裁定。南方有用“丁兰尺”来定夺吉凶的。丁兰尺的一尺,约合38.1cm,将一尺分成十格,并注上一个字,即财、失、兴、死、官、义、苦、害、丁等十个字。其中财、兴、官、义、旺、丁属吉祥格,可依尺度选用。而其它不吉利的失、死、苦、害格,则尽量避开。当今“鲁班尺”广为土木工程中所应用,尤其打造古木家具时,更为木工师傅所遵从。鲁班尺上,分上、下两档,上部用于阳宅,下部用于阴宅。在长长的卷尺的每个cm中,都注有风水的吉凶。在现今的陵园中,运用鲁班尺设计、施工,都很注重其中的吉祥数字。如墓碑的尺寸,通常立碑高100cm,宽60cm,厚8cm;卧碑高55cm或者50cm,宽80cm,厚8cm。在鲁班尺上则显示出100cm横财、顺科。60cm进宝、横财。80cm天德。55cm大吉。50cm进宝、纳福。80cm财旺、及弟。
碑帖,“碑”和“帖”,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将歌功颂德、立传、纪事的文字,先按字的点画墨道两侧,钩摹在石上,成“空心字”,或是直接用红色颜料写在石上,即书丹上石,然后再经镌刻而立于某纪念处的称“碑”,古代碑石上的字为书法名家、高手所书,字迹可供后人取法。将碑石上的字用薄纸、焦墨捶拓下来再经装裱的称为“拓本”,通常也称为“碑”。
“帖”原是指书法家的墨迹真笔。为传播、学习需要,宋代以后出现将汇集的名家真迹,经钩勒上石或上枣木板,经镌刻捶拓,这样的汇帖刻本,也称“帖”,如著名的有“淳化阁帖”、“宝晋斋法帖”。“碑帖”现在已合为一辞,用来泛指供学习书法取法的范本。----《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碑帖/html/bwjw/2552html”常放在一起合称,其实“碑”主要指汉、魏、唐碑,按照类型来分,则有墓碑、庙碑、造像和摩崖等;“帖”则是指书人的书札或诗稿等。因为古代没有照相技术,只能依靠拓本流传,随着印刷术的提高,碑帖拓本专属收藏,流通渐少,因而所谓的碑帖收藏,实际上是指拓本(或拓片)收藏。
几种常用碑文的写作作一简单介绍。

(一)墓碑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碑文

(二)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文
一般而墓志铭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3落款
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功德碑
古代歌颂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绝迹,但今天为了表彰一些先进的个人,比如捐资建校等也会立碑以纪念,这可以称作当代功德碑。这类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2正文
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碑文例文
碑文例文,青岛,能逆睹也先生做。铭 记
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记吾慈亲!
五四年秋,九月二四,庄浪柳族,吾母临世。
生不逢时,野菜为稀,五岁失恃,飘蓬无依。
及至成年,地贫灾荒,饥人背井,弱女离乡。
移徙彬县,识吾尊父,从此以沫,冷暖相濡。
寒舍不富,国运不昌,上孝公婆,食菜省粮。
饿腹操劳,缝织缀补,爱我家姊,如同己出。
七九年后,伊始包田,瘠土创业,蜚誉区县,
经纬有方,刻苦勤勉,三八红旗,屡授模范。
祸福旦夕,慈母罹恙,坚强抗病,三载疴床。
弥留之际,犹思远方,为儿不孝,累母牵肠。
回天乏术,零五永别,音容杳杳,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不待皓首,怨隆地兮,呜咽之秋!
五旬遗德,百年流芳,劬劳修身,贤孝名扬。
养育千恩,海阔天长。铭记于斯,喻嗣不忘!
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但它却容易,损坏,人们便另想办法:富贵人家用石园柱代替木园桩,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官级等。
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建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标明是独葬与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中产之家立中等墓碑,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砖碑或种植某种长青树为标识。
从而墓碑由实用品逐渐转化为文化艺术品,其功能、形态、质地、文饰也越发多样化了。名人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刚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
为不受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便把碑表立于墓外,墓志与铭埋于墓内。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
树碑是造墓的重点,按风水,都以墓碑的朝向来定向,这是墓地吉凶的重要环节。对墓碑的尺寸,文字的大小,树碑动土的时间,都要慎重考虑。一般情况下都是先下葬,后树碑。其理由有二:一,下葬之后,应留出一段雨水与泥土结合的时间,使虚方变为实方,可避免树碑时地面出现凹陷;二,下葬之后,留出一段让家人斟酌碑文内容的时间。尤其是名人的评价,语句的轻重都应深思熟虑.如:清代开国的顺治皇帝,康熙二年下葬,康熙六年立碑。清朝第二代康熙大帝,雍正元年下葬,雍正五年才立碑。诚然,寻常百姓,也有下葬同时立碑者。
墓碑上所刻碑文,字的大小也要符合鲁班尺上的吉祥数字。通常大字10cm或105cm,小字3cm或4cm之间。10cm进宝。105cm纳福。3cm财旺。4cm登科。这些字的大小与碑身比例协调,又寓吉祥之意。墓主的家人,在心理上从中可以得到慰籍。墓碑的石材选用,过去的大理石汉白玉,经不起风雨,极易风化。而今已被材质精美,有亮度和硬度的花岗岩系列所顶替。在色彩斑斓,材质坚固的花岗岩中,较受客户青睐的有印度红、珍珠白、山西黑。印度红,象征着高贵、华丽、火红的年华,辉煌的事业;珍珠白,象征着纯洁、淡雅、绚丽的人生、不尽的哀思;山西黑,象征着庄严、凝重、不朽的精神、深切的怀念。
风水情况,墓碑的左边称为龙边,是碑体重要的部位。这里要书写山向及山向线度、分金线。如“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二分用丙子分金。”其目的,为告示后人,即或遇到自然灾害的洪水冲刷,或战争破坏,后人仍可依碑上的风水情况文字,找到原来风水方向,重新立碑。:“(袁可立)葬之日为崇祯丁丑十二月二十七日,墓在郡城南,去祖茔二里许,即勅建之茔道,旨同隧者也!”
造墓或重建墓时间,刻写在碑的虎边。中国记载时间的文字很多,有公元、农历,时节写冬至、清明者居多。年代日期亦多用干支。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结合起来,用以表示历法上的日子或月份。如甲子、乙丑……。还有些文人将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用十二个月均分,每个月另有名称。如一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四月称孟夏,五月称仲夏,六月称季夏;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十月称孟冬,十一月称仲冬,十二月称季冬。还有用花木为十二个月命名的,如一月梅月、二月杏月、三月桃月、四月槐月、五月榴月、六月荔月、七月瓜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十月檀月、十一月葭月、十二月栎月。在墓碑上还常见“谷旦”、“吉旦”、“吉日”,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日期。“谷旦”出自《诗经》,谷善也,旦明也,即良辰之意。而“吉旦”、“吉日”,也只是取其吉利之意。都是在排列吉祥字数时,用来凑字数的。还有在记不起或记不清生卒月、日时,往往书写上吉月吉日,墓主的家人心理上则得到慰籍。 墓志铭,包括墓志、圹志及墓表。东汉开始将碑立于墓地正前方。碑上刻有墓主的官爵、姓名、生辰年月。后来,在碑上还刻着墓主的家世和生平业绩,并加以颂扬。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官方曾多次禁止立碑。他们认为“汉以来,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建安十年(205年)曹操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晋武帝咸享四年(278年)又诏曰“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由于几次禁止立碑,于是墓碑转入地下,从而产生了墓志铭。从唐代盛行至清初之间,有大量墓志铭出土。
神道碑,起自北朝,北朝特注重风水,风水家们以南方为神道。其实神道即是向南的墓道,因而在神道上立碑,即为神道碑。在唐朝称整体为长方形的为碑,而环首形或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称碣。碑碣的使用,有着等级的区分。五品以上的官,可立碑,七品以上的官,立碣。到了清代,五品以上官吏用龟趺螭首碑,五品以下官吏用方趺圆首之碣。原则上庶民墓前不许立碑碣。但社会风气是禁不住的,只是庶民所立的碑体小一些,无趺座,而且墓碑上只写姓名及生卒年、立碑人,不写传略及墓志铭。
显祖考某某太府君之灵 (对祖父)
显祖妣某某太夫人之灵 (对祖母)
显考某某府君之灵 (对父亲)
显考讳某某大人之灵 (对父亲)
显妣某氏老孺人之灵 (对母亲)
显妣某某太夫人之灵 (对母亲)
岳父大人之灵 (对岳父)
故岳考某公讳××老大人之灵 (对岳父)
岳母某太夫人之灵 (对岳母)
故岳妣某门某氏老孺人之灵 (对岳母)
夫子某某大人之灵 (对老师)
先夫某某君之灵 (对丈夫)
先室某某夫人之灵 (对妻子)
某君某某仁兄之灵 (对朋友)
某君某某贤弟之灵 (对朋友或弟子)
什么情况下立碑
一种是改坟石时候就立下墓碑。
二种是人死后就进行定做在埋的时候立下墓碑,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人都喜欢生莹墓。
生莹墓即人还没有死就进行定做,了解自己死后的栖息地,也给后人省去一些麻烦事。

平淡的红酒
欢喜的电话
2025-07-28 03:44:57
邻家小妹手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我不禁好奇,是啥不朽的名著,让这个整天疯疯癫癫的傻丫头如此兴趣盎然呢,走到近前,仔细一看,不免觉得大跌眼镜,竟然是《盗墓笔记》。

我问她:“好看不?”

她头也不抬地回答:“好看!”

我不禁想要逗逗她,便道:“你知道‘墓’是啥吗?”

“知道,不就是埋死人的吗?里头还有明器。”她回答得嘎嘣脆。

九零后的女生都是这么大大咧咧的吗,居然连死人都不害怕,我不禁对她刮目相看。

“这本书里头,有那么多死人,你看了不害怕?”我继续和她逗着玩。

“死人有啥可怕啊,变成‘粽子’才可怕呢。”邻家小妹抬起头,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瞪着我。

我突然觉得,这个小精灵才是最可怕的呢,看她这小小年纪,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啊。看着她一副认真的样子,我真的无语了。这孩子,满脑子都是稀奇古怪的东西,说不定,还真会生出了想去盗墓探宝的念头了呢。

又闲扯了一会儿,确认她不会真的背着背包满世界找古墓去,我便独自走开了,一边走,一边想,“墓”,究竟是个怎样的概念啊。

说起墓,邻家小妹多半就会想起惊心动魄的《盗墓笔记》,而我呢,我和她的阅读习惯不同,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聊斋》。想起那一阵阴风吹过,坟地里冒出几点星星点点的磷火,一个惨凄凄的声音响起,坟头上冒出一团烟雾,于是,一个绝色的美女站在了书生的面前。

虽然有些阴森恐怖,但这之后多半会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吧。

瞧瞧,我还嘲笑邻家小妹呢,我自己也有些沉溺在书中了啊。

不过,对于普通人而言,说起墓地、坟地之类的,总会觉得那是一个晦气的字眼,应该避讳的,如果不得不说起,也会习惯性地用“那个地方”之类的词汇来代替吧。

所以,对于世人而言,墓地实在不是一个好地方,因为,它总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一想起它,就会想起杂乱的墓草、凄厉的风雨、哀恸的亲友、死者那白惨惨的面庞……总之,绝对不会是赏心悦目的地方。

不过,对于我这个城市人来说,墓地倒还没有那么可怕。毕竟,就算进入墓地扫墓也是在白天,而且一年只有几次,所以,多半是体验不到那种凄风苦雨的感觉的。更何况,城市总是人满为患,就连墓地也不例外,一到清明,墓园里头全都是人,再胆小的人,恐怕也不会害怕了。

我的外公、外婆,都埋葬在上海北郊一个叫松鹤公墓的地方。那里,是重重叠叠的墓碑的森林,各种形状的墓碑应有尽有。有端端正正的长方形;有长方形上面带着尖角的;有的是个十字形;有的呈半圆形,微微有些弧度,看上去像是一个沙发的靠垫……墓碑的颜色,也是各种各样,有灰色、黑色、白色、咖啡色、米……不过,基本都是黑白灰色调为主的,体现了墓园中应有的肃穆气氛。

听别人说,外国人的墓碑是很个性化的,有的上面刻着一段五线谱,估计那墓主人生前十分酷爱音乐;有的上面雕刻一只大足球,说明墓主人生前是个足球健将;甚至还有的上面摆着一架观测时辰的仪器日晷,那一定是一个天文爱好者了吧……

不过,这只是从书中看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我所看到的这些墓碑,虽然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形状,但是,它们的'细部却都是千篇一律的,看不出墓主人生前的职业。

墓碑的前面一般都镶嵌着一张墓主人生前的照片,多半是画在瓷片上的,下面是墓主人的名字,旁边还写着小字,标注着立碑人的姓名和立碑的时间。如果是一个大户人家的话,连墓碑的后面也会刻满了家属的姓名的。

读书的时候,读过一首诗,是北岛的《墓志铭》,曾经被它感动得要命,最喜欢的就是第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了之后,激动得要死,当即就下定决心,如果哪天我死了,要用它作为我的墓志铭。

可是,仔细观察墓碑之后,才发现,中国人,其实并没有写墓志铭的习惯。是啊,死者已矣,墓碑都是后人立的,能不能按照意愿写上墓志铭,已经不是死者能够说了算的了。

更何况,中国人喜欢在墓碑上刻上立碑人的名字,表示自己的一片孝心,这样的话,墓碑上写名字还来不及呢,又哪里会有空闲的地方,让人写上墓志铭呢。

所以,我还是只能在书籍中看到那些外国人曾经写过的墓志铭,从中感怀一番。比如“不管命运把你抛到何处,你都要使生活过的地方变得更好或更美些”,这完全是对于后人的希冀和嘱托;比如“如今一切都已平息,我将在绿地上得到安息”,是何等地洒脱和豁达;比如“活在我们心中,你就永生”,则表示了生者,对于死者的依恋。

只可惜,我打听到,至少在上海,往墓碑上刻字的话,一个字可要耗费不菲的价钱呢,所以,多半只能是忍痛割爱了吧,毕竟,刻上死者家属的名字,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呢。

每个墓穴都被树木簇拥着,每个墓穴的旁边,都种着一棵松树,这些树的形状都很一致,由于两旁都是墓碑,所以它们无法向旁边延伸,只有向上尽力伸展着。

在一个比较高档的墓区中,除了松树之外,还种着许多花草树木,所以,在我看来,墓园其实已经成了一个种满树木的植物园了。

因此,我十分佩服那位墓园的设计者,想出在墓穴旁边种树的主意,真是绝了。这些树,都是在死者下葬那天种下的树苗,可以说,就是伴随着墓主人,在这里一起生活、一起生长,它们既可以使得原本光秃秃的墓地变得绿油油的,美化了环境,又使得家属可以通过这小小的松树苗,寄托哀思,真是两全其美的好方法啊。

为了错开扫墓的高峰期,我往往在高峰期到来之前的一到两个星期,就先行扫墓。其实,如果你不是在扫墓的高峰期来墓地的话,墓地还是十分安静的,但是,你可千万别以为会感到十分阴森啊,绝对不会的,你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一种肃穆的气氛。偶尔,你还能听到婉转的鸟鸣,但是“鸟鸣山更幽”,鸟叫声停下来之后,你所感受到的,是愈加的安静,愈加的肃穆。

那一回,我在一个墓碑前,看见了一位老妇人,她头发斑白,穿着一身黑色的衣裤,显得端庄而又高雅。她先是在墓碑前安静地站了一会儿,然后又半跪在墓前,用毛笔蘸上红、黑两色的油漆,在墓碑的刻字上细心地描画着,把那上面每一个字都描得鲜亮。最后,她又用手拂去墓碑周围落下来的残枝败叶,她一面这么做着,一面用衣袖抹去眼角涌出来的泪水。

墓园里很安静,就我和她两个人。我不禁好奇,那墓中的人,究竟是谁呢?

我小心翼翼地走进,看见了一张男人的照片,那是一个很年轻的男子,有着俊俏的脸庞。这是她的什么人呢,是丈夫,还是儿子?

我看见墓碑上的署名,“妻:某某”,我霎时间明白了,墓中人,一定是那老妇人的丈夫。看那照片上的男子,还是很年轻的模样,他死的时候,她应该还很年轻吧。可是,岁月丝毫不能磨平她心中的伤痛、依恋和爱。虽然时光荏苒,岁月把她的双鬓染白,可是,她却依然好像当年初恋般,深爱着她的丈夫。

是的,一定是这样,我看着老妇人目光呆滞而悲凉地在墓碑前又站了许久,然后,转身慢慢离开。墓碑上没有孩子的名字,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孩子。也许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已经把那个男子遗忘了,但是,她也绝对不会忘记他,因为,那是她心中永恒的爱恋。

我回身凝视整个空旷的墓园,不禁悲从中来,一个小小的墓园,这其中,埋藏着整个城市里,这么多人的生命史,埋藏着他们生前的欢乐和痛苦,墓地,这一方小小的土地,却能让亲情和友谊在这其中浓缩地体现,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颤。

于是,外公、外婆对我所有的好,顿时又涌上了我的心头,我在他们的墓碑前,又哭了一回。

我曾在电视里头看见这样一则新闻,听说,现在流行一种网上祭祀,是一种近年才流行起来的全新的祭祀方式,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中的公墓搬到了电脑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祭奠已经逝去的亲人。你可以通过网站进入虚拟的世界,给虚拟世界中的墓碑祭扫、献花,甚至还能点歌之类的。

看后,我不禁苦笑,难道,当今世人真的已经忙碌到这样的程度了吗,连一年几次的祭扫,都无暇亲自前往,还要借助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来进行祭拜吗?

其实,对于那些远在他乡之人,这倒还的确是个可以缅怀逝者的好方法。可是,就怕这种本来是善意的举措,被某些不孝的子女利用了,成为从此不再踏足墓园的借口。是啊,有了网络,多方便啊,什么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了,连扫墓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不用亲力亲为了啊。

我想:与其说网络祭祀,是一种能够跨越时空的好方法,不如说,真正可以跨越时空的,应该是死者家属那颗哀婉之心。如果是真心哀悼,那么无论是亲自去墓地扫墓还是在网上扫墓,都能寄托哀思,可是,如果只是把扫墓当成是一种形式,一种负累,那么……

我曾看见很多人,在扫墓的时候,又是烧纸,又是放置供品,除了常见的青团、水果之类的,甚至还有酒菜、香烟,他们做足了功夫,不可谓不虔心吧,可是,我在他们的脸上,却丝毫看不见有任何悲痛的神色,有的甚至还在眉飞色舞地唠家常。

如此的祭拜,只是形式主义,反正那些饭菜,死者也根本就吃不到,既然把扫墓当成了一种拖累,还不如不要来了呢,就连网络扫墓,也大可以省去,因为,同样只是形式而已,没什么意思。

我不由得想起陶渊明的名句,他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有的时候,连死者的自己人,那些亲戚们,都已经不再悲伤了,那么,再继续执着于一个扫墓的形式,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如豁达一些吧,把自己的身体,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不要去管他人的悲喜。

当然,更多的时候,死者的家属还是怀有一颗悲痛之心的。这个时候,就轮到这些死者的家属需要一颗豁达之心了,毕竟,死者已矣,而活着的人,还必须努力地活着,为了自己和社会美好的未来而活着。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那方小小的墓碑,把死者和自己的名字,刻在上头,同时,也把自己无限的伤痛刻在上头,然后,转而投入美好的人生。毕竟,如果那一抔黄土之下的那个人,能够在天有灵的话,也一定希望自己的亲人不要过于悲伤吧。

常听世人口中说出“入土为安”这句话,或许,真正想追求心灵安宁的,其实不是死者,而是那些活着的人啊,为了寄托哀思,所以,人们才想出了“入土为安”这样的说法,说是让死者得到安宁,其实,是为了抚慰生者自己的心灵。

当年,诗人闻一多,在自己年仅四岁的长女夭折之后,将悲痛写进了诗歌里头,“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那朝霞在花瓣上,那花心的一缕香,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诗人没有选择哭天抢地,而是选择使用诗歌,表达着对于亲人的哀思,于是,为那位小姑娘哀悼的,就不仅仅是诗人一个人了,所有读过那首诗歌的人,都会在心底,默默为那个小姑娘哀悼,为诗人祝福。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听蟋蟀唱得多好,看墓草长得多高,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相信,看到这样的诗句,任何铁石心肠的人,都会在心底流出一滴真心的眼泪吧。

西方有位哲人说: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尚未降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死亡和我们无关。我要说,说这话的人,未免太自私了吧,没错,死,的确与我们本人无关,可是,它却与爱我们的人有关啊。

弘一法师在逝世前写下“悲欣交集”,读来令人辛酸。人生之中,悠悠万事,无论悲欢,在死亡面前,就都已经什么也不是了。达观一点看,生死之间,其实未必有那么大的距离。也许人生就是一场梦,只有死了之后,才觉得睡梦刚醒,这个时候,恐怕人们还会后悔,人生这场大梦,做的时间实在太长了。

据说,西方一些国家,在教授学生生死观念的时候,不是教人们学会怎样生活,而是教人怎样死,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当人学会如何死,才会去爱惜生命,学会较为可行的生活方式。

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否可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后怎样,没有人知道,但是活着的那几十年,我们要努力地把握牢。

人类,那短暂的几十年的生命,实在是相当短暂的啊,正如树上的叶子,刚刚进入茂盛的生长期,才过了夏天,便又开始慢慢变黄,凋落。

生命的流逝就像是用手抓海滩上的沙子一样,你担心沙子会从你的指尖流走,就把拳头捏得紧紧的,可是,你抓得越紧,沙子,却流走地越快。生命并不因为你珍惜它,就会更加长久。

然而,正是因为如此,每个人,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面对有限的生命,都要加倍珍视,这样,才不枉费来人间走这一遭。不错,人生是短暂的,足以让人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样的感叹。生如蝼蚁,人的生命短暂而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可是,这丝毫都不能妨碍我们灿烂地绽放生命的异彩。那就让我们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吧。

想到这里,我不禁微笑,从邻家小妹手里的《盗墓笔记》开始,我想到了墓地,想到了祭奠死者的方式,想到了生者应该如何面对死亡,想象力可真是丰富啊。

不过,不论我想了多少事情,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活着的我们,要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我回头,又看到了墙上挂着的外公、外婆的遗像,他们正对着我微微地笑着,我知道,他们一定是在对我说:“孩子,你想的一点也不错。”

我突然想起,所有我见到过的墓碑,上面的遗像,都是微微笑着的啊,或许,这就是所有已经亡故的亲人们想共同对我们表达的意思啊,那就是:“珍惜生命,好好活着。”

这,就是墓地,带给我的遐思。

潇洒的饼干
醉熏的大雁
2025-07-28 03:44:57

墓碑上一般刻死者的姓名、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那么你对墓碑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墓碑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墓碑的用途

第一,木碑立于宫门前,故称“宫必有碑”。这木制的碑是用来识日影的,从日影的阴阳,可以测出季节的变化;

第二,古代宗庙前立碑,碑上有穿孔,是用来系绳,栓住祭祀的牲口,待神飨后,牵出牲口进行血祭;

第三,古代的碑是引棺入葬的用具。

墓碑的由来

对于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但它却容易,损坏,人们便另想办法:富贵人家用石园柱代替木园桩,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官级等。

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建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标明是独葬与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中产之家立中等墓碑,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砖碑或 种植 某种长青树为标识。

从而墓碑由实用品逐渐转化为 文化 艺术品,其功能、形态、质地、文饰也越发多样化了。名人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刚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

为不受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便把碑表立于墓外,墓志与铭埋于墓内。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

墓碑的形式

在墓穴四角或两旁,各立一根木柱,柱上有圆孔,名为“穿”。再在两柱的穿中架一根横木,木上缠以绳索,可用来放绳,如辘轳一样,将棺木牵引入墓穴。入葬完毕,木碑随之埋入地下,或置于墓旁。春秋时期,天子六纤四碑,诸侯四纤三碑,大夫二纤二碑。至周朝,天子开始用石碑,周末诸侯也开始用石碑。周朝的石碑还只是利用穿,来引棺入穴,碑上是不刻文字的。汉代开始将死者的情况,如姓名,生卒年月日,刻在碑上,而有地位的人,则开始了树碑立传,从而形成了墓碑,墓表等礼仪文化。

树碑是造墓的重点,按风水,都以墓碑的朝向来定向,这是墓地吉凶的重要环节。对墓碑的尺寸,文字的大小,树碑动土的时间,都要慎重考虑。一般情况下都是先下葬,后树碑。其理由有二:一,下葬之后,应留出一段 雨水 与泥土结合的时间,使虚方变为实方,可避免树碑时地面出现凹陷;二,下葬之后,留出一段让家人斟酌碑文内容的时间。尤其是名人的评价,语句的轻重都应深思熟虑如:清代开国的顺治皇帝,康熙二年下葬,康熙六年立碑。清朝第二代康熙大帝,雍正元年下葬,雍正五年才立碑。诚然,寻常百姓,也有下葬同时立碑者。

墓碑尺度,受传统信仰风水的限制,都应取个吉利。可借助“风水尺”来裁定。南方有用“丁兰尺”来定夺吉凶的。丁兰尺的一尺,约合381cm,将一尺分成十格,并注上一个字,即财、失、兴、死、官、义、苦、害、丁等十个字。其中财、兴、官、义、旺、丁属吉祥格,可依尺度选用。而 其它 不吉利的失、死、苦、害格,则尽量避开。当今“鲁班尺”广为土 木工 程中所应用,尤其打造古木家具时,更为木工师傅所遵从。鲁班尺上,分上、下两档,上部用于阳宅,下部用于阴宅。在长长的卷尺的每个cm中,都注有风水的吉凶。在现今的陵园中,运用鲁班尺设计、施工,都很注重其中的吉祥数字。如墓碑的尺寸,通常立碑高100cm,宽60cm,厚8cm;卧碑高55cm或者50cm,宽80cm,厚8cm。在鲁班尺上则显示出100cm横财、顺科。60cm进宝、横财。80cm天德。55cm大吉。50cm进宝、纳福。80cm财旺、及弟。

墓碑的类型

一种是改坟石时候就立下墓碑。

二种是人死后就进行定做在埋的时候立下墓碑,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人都喜欢生莹墓。

听话的鞋子
大意的野狼
2025-07-28 03:44:57
碑文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
墓碑,是碑文的一种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写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汉朝的蔡邕 ,一个是唐朝的韩愈蔡邕曾对卢子干、马日碑说: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唯郭有道无愧于色矣!"因为只有《郭泰碑》是颂当其人的,其它的碑文则都颂非其人,可见他作墓碑大多是对人溢美过誉的韩愈撰《柳子厚墓志铭》,转弯抹角地批评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一事这批评虽然全是出于韩愈保守的个人偏见,很不持平,但是,作为碑文,他采用褒贬兼用的方法,打破只称人之善、不称人缺点的传统做法,却是值得提倡的总之,不管褒也罢,贬也罢,以不失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古人的墓碑、墓志都有定制碑多是长方形,螭首龟趺碑头用篆体书写某朝某官某人墓碑,叫做"篆额"墓志较小,多为方形,刻石加盖,上写某官某人墓志,叫做"书盖"有了"篆额"和"书盖",碑文、志文的前面就不必再刻题目了
墓碑文的题目称墓碑铭并序的,是先序,次碑,后铭;称墓志铭并序的,先序,次志,后铭;称墓志或墓碑的,有志或有碑而无铭;称墓铭的,有铭而无志;也有虽只名志或碑,却各项都具备的
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墓志的内容也包括姓名世系、籍贯、行为事迹、年寿、逝世年月、子孙大略、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铭文是总括性的赞语,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骚体都行墓碑、墓志所包括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志求简明而碑尚丰丽
对于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但它却容易,损坏,人们便另想办法:富贵人家用石园柱代替木园桩,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官级等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建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标明是独葬与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中产之家立中等墓碑,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砖碑或种植某种长青树为标识从而墓碑由实用品逐渐转化为文化艺术品,其功能、形态、质地、文饰也越发多样化了名人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刚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为不受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便把碑表立于墓外,墓志与铭埋于墓内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挡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例如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地区“蛮獠”与海盗啸乱,朝廷派光州(今河南潢川)固始人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3删人(计58姓),前往征伐6其子元光13岁被乡荐第一,随父出征,陈政母亲魏母(敬),年过古稀,也提兵数千支援,终于平定多起叛乱,实行军垦,教民学习中原文化与先进的耕织技术,元光在其父死后18岁承袭父职.,对叛乱者恩威并施,提倡58姓携将士与当居民自由通婚联姻,出海捕鱼经商,使荒芜的大片粤闽大地,进人礼仪之邦,他还疏清建置漳州等郡县,升为刺史一次征战中,元光以身殉国,年仅54岁由于陈氏父子祖孙数代的忠骨均埋葬于漳州、云霄一带,百姓们奉他为“开漳圣王”(宋、明清等朝也以此号追谥),为之修墓建庙,至今仅台湾就有开漳圣王庙百余座奇怪的是这么一个有丰功伟绩的家族,其主要人物在旧、新《唐书》中未立列传难怪后人在陈圣庙前刻上对联:“正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为其鸣不平随着海峡各方面交流的扩大,当年随陈氏子父远征的58姓中的陈、郑、林、胡、黄、汪、赵、詹、丘等在闽、台或海外成为大族或富户借助学者们从墓志、谱谍、神道碑酌记载,研究成果不断到河南固始、新郑等地来寻根问祖;郑成功的后人,也据墓志、方志得悉其祖宗也是随陈政父子人闽的58姓中的一支姓氏
墓志铭它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铭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记(文)或碑铭的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它开始是刻(或铸)在铜鼎上;以后也刻在石碑、金属板等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以申借鉴,逐渐演变成独立的文体b刘勰著的《文心雕龙》中有《铭箴》篇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中有班固等人的铭文五篇;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中有刘禹锡的《陋室铭》,至今传诵铭文精短活泼,或用骚体,或类五、七言诗歌或似佛家倡语,或同警世格言,妙语珠玑而不浮华,蕴藏哲理而不晦涩这是墓志铭及其它座右铭在记功、记物等铭文的特色

体贴的小丸子
超级的大树
2025-07-28 03:44:57

瓷片铺贴方法

瓷片铺贴方法,瓷砖是属于半成品,如果其未能被正确铺贴使用,是达不到理想的装饰效果,同时, 不同的瓷砖规格也不同,铺贴的方法也不同,下面我分享瓷片铺贴方法。

瓷片铺贴方法1

1、一是墙砖应从下向上铺贴,且一面墙不能一次贴到顶,接缝一般为1~3毫米;二是铺贴前要先处理墙面的平整,处理裂缝;三是粘结材料的涂抹要中间稍高于四周,用橡胶锤敲击表面以固定,这样一来可以避免空气积存于粘结层中。同时要进行水平检测;四是粘结材料要挑和适当,一般墙面水泥与沙比例为1:4,地面水泥与沙比例为1:3。

2、地面要打平。有一些土建地面是不平的,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应该把不平的地方用水泥沙浆铺平。铺设时可以用不同的色彩的瓷砖(较深色的)把周围框起来,而框内的瓷砖用较浅色的。当然,厨房跟厕所的地面一定要有倾斜度,这样是为了方便排水。

3、瓷砖装修另一个要注意的是防水层的处理。在厨厕之些地方的墙面更应高度注意。因为更换瓷片通常会破坏原有水泥沙桨防水层。补救办法是在贴设瓷砖前先打一层沥青防水层。瓷砖之间的缝填白水泥也应补好。

4、砖面要镶平,角度要准确,接口要对线;瓷砖在使用前要浸水半日;厕所地面要有适当斜面,不可积水

瓷砖接口扫白水泥后要用藤丝刷净白水泥,不可在砖面上留有水泥污渍;地砖铺彻完后要用纸板等覆盖砖面,并至少24小时后才能在砖面上行走。

5、先将平面扫净湿润,用1:3水泥砂浆打底,厚6毫米。墙面要略微带毛,但必须平整。

要计算纵横块数,定出水平分格。打完底后隔3-4天开始粘贴瓷砖。贴瓷砖时要先浇水湿润墙,在下面一层瓷砖底部放好垫尺板,垫尺板必须保持水平线,并将它固定好。瓷砖应预先浸透水分取出稍阴干,由垫尺板上沿着往上贴。在1:2水泥细砂中加入适量3~4%107胶,可改善砂浆的和易性。减缓凝结时间。以方便粘贴和防止砂浆流淌。将砂浆抹于瓷砖背面,贴上墙上用橡皮锤轻敲砖面,使灰浆挤满。贴完底层一层瓷砖后,将靠尺垂直放置作为竖向标准。贴时一般从阳角开始,以便不成整块的瓷砖对齐缝。所有纵横缝都须对齐,砖面沾着的灰浆应在未干时擦掉,贴完后用清水冲洗擦净,缝子用白水泥擦干。在水泥砂浆抹灰墙上贴瓷砖在墙面上找出纵横基准线,算好层数,接着再用掺入5~7%107胶的水泥素浆粘贴。如墙面很平整,先用纯水泥浆扫一遍,在其没干时开始粘贴。因粘结层不掺砂,故很薄,只有2-3毫米厚,粘结时易于平整,所以这是一种很方便经济的方法。

对于卫生间、洗手间的地面,应注意铺贴时做出1:500的返水斜度。整幅地面铺贴完毕后,养护2天后,再进行抹缝施工。抹缝时,将白水泥调成干性团,在缝隙上擦抹,使瓷砖的对缝内填满白水泥,再将瓷砖表面擦净。

瓷片铺贴方法2

购买瓷砖时的容易犯的错误

1,瓷砖越大越好

国内大多数消费者认为瓷砖越大,越时尚,越强大,越强大。事实上,除了昂贵之外,超大尺寸的瓷砖在处理,设计和切割方面也增加了很多不便。在现代陶业非常发达的欧洲,几乎所有这些都是小型产品,对600毫米以上砖块的需求很小。

2,哑光砖清洗很难

一般来说,亚琉璃瓦比较明亮,容易吸收,但不会渗入釉面,可以用普通清洁剂除去。事实上,亚砖表面的釉面大多经过特殊处理,耐穿、不滑、不脏、容易清洗。

3,白水泥接头充填

在过去,当人们进行室内装饰时,使用白水泥在地面和墙壁之间进行连接。但是,填充白水泥后可能会发生开裂,变色,脱落和碱回流,因此应使用专业的填缝剂进行连接。

4,抛光瓷砖不防滑

磨光后的砖具有较高的紧度,良好的紧度,能与鞋底完全接触,从而增加了砖与鞋底的摩擦,可以达到防滑的效果。有些品牌的抛光砖在表面有水时仍然是非滑的。

5,铺设瓷砖没有砖缝。

为了追求美学,还有一些消费者在铺设瓷砖时更喜欢使用切口甚至没有接缝。在施加铺路之后,由于诸如热膨胀和收缩,潮湿和干燥的因素,瓷砖可能拱起或甚至破裂,这可能损害装饰效果。兴杰国际认为,在室内装修过程中必须保持接缝。一般来说,墙体接缝需要2mm,地砖需要3-5mm。

外向的缘分
霸气的乌龟
2025-07-28 03:44:57

墓碑上能放相片,但应该是嵌入其中的。这也是亲友寄托哀思的一种,这样每次家人去祭拜的时候都还能再看一眼逝者的容貌,可以更好的寄托哀思,也可以让其他的人看下逝者生前的容貌。

扩展资料

墓碑人类对死者埋葬处所做的一种纪念性的载体,一般以石质材料制成,也有使用木材、金属材料和其他材料制成。

中国古代“墓而不坟”,只在地下掩埋,地表不树标志。后来逐渐有了地面堆土的坟,又有了墓碑。

人去逝后,如要立墓,大多都要有墓碑文。墓碑文上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写碑文应对死者充满敬意和感情。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袁可立墓碑》:"袁尚书可立墓碑,在(睢州)城南四里许,刘店村东里许。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赑屃,高约丈余,尚称体制。"

墓碑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给后人一点前人讯息,明白自己发经历,另一种大众的说法就是(传宗接代了解自己身世)辈分。

对于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

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但它却容易,损坏,人们便另想办法:富贵人家用石园柱代替木园桩,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官级等。

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建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标明是独葬与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中产之家立中等墓碑,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砖碑或种植某种长青树为标识。

从而墓碑由实用品逐渐转化为文化艺术品,其功能、形态、质地、文饰也越发多样化了。名人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刚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

为不受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便把碑表立于墓外,墓志与铭埋于墓内。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