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西安的古玩摊野起来,全国的博物馆都怕

激情的蛋挞
聪慧的草丛
2023-05-05 13:56:54

西安的古玩摊野起来,全国的博物馆都怕

最佳答案
坦率的大地
无辜的中心
2025-07-28 07:04:23

几年前,陕西出过一个跟文物有关的案子。 报案人称自己在与人进行文物交易的时候,被人持枪抢劫。 这件案子说起来有点绕:报案人手里被抢的文物是一件从墓里挖出来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是他花了上万元从别人手里收上来的,然后他准备卖出去,经人牵线搭桥之后找到了下家。没想到下家带了一后备箱冥币,然后掏出枪,直接把东西抢走。 警方在接到报案后,高度重视,没过多久就抓到了犯罪嫌疑人,追回了文物,找专家鉴定。 然后, 来了。 这件东西是个仿制品! 当时看到这新闻的时候,我就在想:要是他们能多逛逛大唐西市古玩摊学习学习,也不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虽然没有八仙庵古玩摊成名早,大唐西市古玩摊也就这几年才渐成气候的。也没有大雁塔附近的古玩摊玩得野,动不动就有几亿的大瓶子。但低调内敛之中,藏着一股子狠劲儿。可以这么讲,大唐西市的古玩摊就是铺在知识点上的地摊。 一个周六,趁着西市开市的时候,我跟高人朋友一起在大唐西市古玩摊学习了一番。 大唐西市古玩摊沿着博物馆开始摆设,铺满好几条街,每周六开市,主要特点就是想象力丰富,够勇敢。 就说这佛舍利吧,有个别名叫做「 ”特别珍贵”。珍贵到什么地步呢?哪个博物馆如果有这个东西,在宣传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这儿有舍利。 上大学那会儿,我在临潼博物馆见过展览的释迦如来舍利,看着就像一撮米粒。到法门寺的舍利那就更珍贵了,不允许拍照,游客基本就是排着队,拿着望远镜看的,宝贝得不行。 法门寺供奉的佛骨舍利。 但在大唐西市古玩摊……分分钟被打脸了。 不仅仅是多,什么尺寸的舍利都有!也不贵,攒上一对儿,拿手上这么一盘,在文玩界都能高人一等,别提什么盘珠子、盘核桃了,盘舍利的你见过吗?有了这对舍利健身球,怎么着也得配一个乾隆年间印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鼻烟壶才行,要不然不符合你这高贵的身份。 我帮你们问了一下摊主鼻烟壶多钱。摊主谦虚地报了1200元的价,还真别嫌贵。这个凉粉挠挠,要价400多块钱。 摊主跟我讲这是清代的物件儿,用这个挠出来的凉粉,每一口都是历史的味道……沉默了一会儿,我指着另一个摊子问摊主,那如果吃凉粉的时候需要加调料,是不是可以用这款明代青铜招财猫调料罐? 摊主坐在马扎上露出沉稳的笑容,说,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这么懂生活!然后,脱了鞋,用穿着红袜子的脚,踩在一个玉琮上。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个玉琮,比故宫博物院的良渚文化玉神人纹多节琮只矮了一点点。 摊主当然有底气踩玉琮了。毕竟在大唐西市的古玩摊上,玉琮实在是不值一提,光是满街青花大罐就已经让人虎躯一震。一个赛一个的大! 可以负责任地讲,大唐西市古玩摊上每件物品,分分钟都能让人上头。 比如这个「 ”去你家吃饭可以吗”的小碗跟「 ”快来喝大酒”酒壶,以及「 ”咱们之间算笔小账”算盘。 当然,如果要算大帐,我推荐这款。 以上仅仅只是大唐西市古玩摊的冰山一角罢了。如果非要总结一个古玩摊的主要特色,我觉得是咱们这些古玩摊主造假贩假的自我修养。 大唐西市的古玩摊,是博物馆之摊,哪家摊位上要是没有个博物馆藏品,都抬不起头来。 定窑孩儿枕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存世的仅有三件。 北宋定窑孩儿枕。| 故宫博物院 我在西市不仅看到了仿制版的小男孩,竟然还看到小女孩版本!很好,这很二胎。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一个嫁人,一个养老。 大唐西市的孩儿枕(左是小女孩,右是小男孩)。 不仅如此,在晒了一天太阳之后,这俩货晒黑了…… 走量的不仅仅是孩儿枕。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们在中山王族墓共出土龙形玉佩204件,这批出土的玉佩中最大的一件就是拱背回首龙形黄玉佩,龙的造型富有神采,动感十足。 拱背回首龙形黄玉佩。| 河北博物院 在大唐西市的古玩摊上一次就出一堆,遗憾的就是仿制者的手艺不怎么稳定,做旧的时候化学材料给的太足。 但这个在仿制品里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国家博物馆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汉代第一俑。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在大唐西市看到两个,材质完全不同,第一个特别黄,第二个一点都不走心,俑俑手中的鼓槌跟鼓都没有给配上。咋的,是准备给根拉面,就开始说唱么? 大唐西市是博物馆之摊,并非浪得虚名。比如这个看着有些莫名开朗的彩陶罐儿,别看被摊主随意地扔在一旁,但其实大有来头。 它的原型是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甘肃博物馆 不过,没有短发尚且能忍,看着开朗能忍,但把这个捏成这样就不能忍了。 这忧郁的表情,光秃秃的脑袋。你说这是照着第一批90后捏的,我都信。当然,也有一些仿制品,质量相当高。比如这件从故宫博物院溜出来的宋代汝窑三足洗。 上图为故宫博物院宋代汝窑三足洗,下图是大唐西市宋代汝窑三足洗。 还有杭州博物馆的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做工细致,连三足外侧的扉棱都仿得非常到位。可以说非常有匠人精神了。 上图为杭州博物馆的南宋龙泉窑鬲式炉,下图是大唐西市龙泉窑鬲式炉。 但大唐西市古玩摊主们的野心,并未止步于此。你们可别忘了,陕西这片土地号称是文物遍地。随便一铲子下去,不知道会挖出什么重宝来。 不过能否挖出重宝,这得看命。概率太低,没事儿啊,挖不了,咱们可以照着凹造型啊! 比如说这件命途多舛的鹰陶鼎。为什么说命途多舛呢?这东西1957年出土于陕西太平庄,有人犁地的时候挖出来的,然后就被拿回家……当做鸡食盆喂鸡了。 直到一年后,北京大学考古队在周边发现了仰韶文化旧址,然后跟老乡打听有没有人捡到陶器什么的,这才发现了此物。后来经过专家考证,取名鹰陶鼎被列为中国不可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 现在,加上大唐西市古玩摊,全世界有四件。 再比如,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村民平整土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周代的窖藏灰坑。在这个灰坑里出土的酒器、食器、乐器共有103件,其中有一件物被称为国宝重器,那就是西周折觥。 西周折觥。|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央视《文化大百科》专门有一期是讲这个的。我在大唐西市看到的折觥是这样的,惨绿惨绿的。 而这些摊主们,从未忘记陕西的博物馆们。 镶金兽首玛瑙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 镶金兽首玛瑙杯,国之重宝,海内孤品!是迄今发现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大唐西市上也有这么一件,不过是换了一种材料。 你没看错,杯子顶上,是法门寺博物馆的唐代越窑秘色瓷八棱净水瓶。 唐诗有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写的就是秘色瓷。但直到法门寺地宫开启之后,随着越窑秘色瓷八棱净水瓶的出土,人们才真正得见秘色瓷。 唐代越窑秘色瓷八棱净水瓶。|法门寺博物馆 加上大唐西市这三件,中国现在有6件秘色瓷净水瓶了。 除了仿制镶金兽首玛瑙杯之外,古玩摊还相当随性地仿制了陕历博馆藏的滑石兔,原件长这样。 滑石兔。| 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文物1956年出土于韩森寨,主要用途就是压床榻上铺的席子角。我在大唐西市看到的这个,论个头,估计能把床给压塌了。 看到这么多馆藏国宝,说实话我都有些疲了。但走到一个摊位前的时候,还是吓得差点儿跳起来。 价值连城好么!!! 中间那个是国家博物院馆藏的彩绘鹳鸟石斧图陶缸。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 左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彩绘鹳鸟石斧图陶缸。 左边的是半坡类型鱼纹彩陶盆,正面看长这样的。站着拍的主要原因是有的摊主不允许拍照。 半坡类型鱼纹彩陶盆。| 西安市半坡博物馆 一溜儿玉琮旁边的,原型是半坡博物馆的人头壶。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集出场的就是这个人头壶了。这也让地位一直比较尴尬的人头壶,顺势火了一把。 当时纪录片播出以后,很多人问,这个人头壶看表情有点迷茫,到底在凝望什么? 人头壶。| 西安半坡博物馆 看了大唐西市这个,我猜是在迷茫,自己的脑子去哪儿了? 古龙在他的小说里写到过:走投无路的铁传甲无意间走到了一个菜市场,然后被鲜明而生动的人间打动,心情便突然开朗起来。 所以,我建议对生活感到烦闷的人,要多来西安的古玩摊走走看看。想法独特的摊贩和雄心勃勃的买家聚在一起,吹牛、碰撞思想。 摊主会给你拿出一件昨夜刚捏好,第二天一早从土里刨出来的俑,然后一本正经得满嘴跑火车,这个俑代表着盛唐。 我问高人朋友,现在古玩摊上是不是一件真品都没有了? 朋友沉思半晌,说,古玩摊这个啊,以西安为例,90年代还是出了不少真东西的。那会儿敢玩这个的主儿,都是头铁的。没点真本事,基本不入这行。现在不好讲,这行业里妖怪太多,鱼龙混杂,主要的还是拼演技。 我问,啥演技? 他说,有一种是顾客与顾客之间的演技比拼,比方说A正在看一件东西,举棋不定。结果B看到了,一眼看出这是真品。但这个时候,他不会去争,反而会在一旁讲这东西做工太假。等A一放下,他就会立即买走。不过,这种不常见。 还有一种是摊主跟顾客之间拼演技。比如一枚铜摆件儿,摊主一般开口都是300往上,然后跟你讲这是什么朝代什么材质,但实际上,是从外头几块钱进来的。你要敢开口,摊主也照卖。 其实真不真的无所谓,开心就好。 作者:陈锵 贞观作者 版式设计:霹雳 请关注贞观新浪微博:@贞观club

最新回答
外向的大炮
超级的灯泡
2025-07-28 07:04:23

国内出土的4大逆天文物,酷似现代手机、玻璃杯、游标卡尺、路由器,每件都像是“穿越”。



文物一:远古石铲

在国内考古挖掘的历史中,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要数史前遗址了,而通过发现的史前古墓遗址,考古专家可以研究出古人类的生活习惯,以及历史上的一些未解之谜。而在国内出土的史前遗址的文物里,一件距今13万年的“石铲”文物,可以说是相当的珍贵了,现存于国家博物馆中,被列为一级文物。

很多人在看这件文物的时候,心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分明就像是现代的智能手机啊,真的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吗?实际上,这件酷似手机的文物,在古人的眼里只是一把石铲而已,是他们的劳动工具,石铲上面的2个孔是用来衔接木棍的。这就证明了,早在一万多年前,国内区域的古人就已经开始改造自然了。



文物二:战国水晶杯

这件文物看起来非常神奇,因为其外形和现在常见的玻璃杯别无二致,但实际上,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水晶杯,而且由于其重要性和研究价值,被国家列为了禁止出境展览的名单。很多人看到这件文物之后,还调侃是不是项少龙穿越了带去战国的。

文物三:青铜卡尺

王莽在历史上有着很大的争议。王莽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在朝野素有威名。后世的很多人觉得他虽然礼贤下士,谦恭俭让,但实际上是沽名钓誉之辈。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状况之下,王莽乘机夺取大权,而他创立的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在位期间,他推崇的改革制度和现代极为接近,因此有人怀疑他是现代人穿越到了古代,搞起了惊天的改革。王莽留下的文物众多,现代考古也在其中发现了一件很逆天的文物,就是“王莽卡尺”,因为这把青铜制成的卡尺和现代的游标卡尺非常相似,所以后人称王莽为游标卡尺的始祖。

文物四:云纹五柱器穿越路由器

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的西郊在修建飞机场时,施工队无意间挖出一些青铜器。考古专家赶到后发现,这里有两座来自西周末期的古墓。在墓中,考古队挖掘出一个造型非常现代的青铜器,根据专业的碳14检测,至少已经存在了2700多年了,被学者称为“云纹五柱器”。比较独特的一点是,这件青铜器造型非常像是现代的路由器,下面是一个方形的凸台,上面有五根相互平行的棍子,就像是路由器的天线一样。对于用途,有人认为是古代用来祭祀的,那五根天线相当于焚香了;也有人认为一种管弦乐器,上面那几根棍子是用来吹奏音乐的管子。然而,这件文物当时具体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

缥缈的戒指
美丽的高跟鞋
2025-07-28 07:04:23
你可以到我的博客名称为"越窑秘色瓷"我有一篇文章<各种瓷器的鉴别>在文章中,我详细讲述了中国瓷器的种类、产地、特点等。你所关心的瓷器种类迎刃而解。
各种瓷器的鉴别要点
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柴窑、磁州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青瓷、吉州窑、建窑、青花瓷。
一、汝窑
时间:始于唐,兴于北宋
地点: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
特点:器型简单,香灰色胎,但釉色温润柔和,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存世时间: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20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二、官窑
注:图为官窑贯耳瓶(宋)
时间:官窑起自唐,兴于宋代
地点: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特点: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北宋官窑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南宋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三、哥窑
时间:宋代名窑
地点: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
特点: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裂纹。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
四、定窑
时间: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
地点: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特点: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
器形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宋代瓷窑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技术。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印花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五、钧窑
时间: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
地点: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
特点: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窑变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六、柴窑
时间: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
地点:窑址迄今未发现。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
特点: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周世宗帝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以象征未来国运如雨过天青。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涂釉的底部呈现瓷胚本来的粗**。古人所言的"青如天",当指柴瓷的天青颜色。与汝窑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绿感,但比之唐、五代几个窑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颜色。"明如镜"当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质感,与唐、五代窑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镜即此。"薄如纸",当是形容器物目测手拿时感到极轻薄。"声如磬",指类似古代玉石制的击打乐器"磬"的音响,但从另面反衬出柴瓷胎质与烧结温控极好。
七、磁州窑
宋磁州窑白釉黑花荷莲纹瓷枕
时间: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
地点: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特征: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白釉最为常见,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造型丰富,常见的器型有:各式的盘、碗、碟、盏、盏托、渣斗、瓶(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壶、罐、钵、洗、盆、缸、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炉、香薰、唾盂、灯、盖盒,仿古铜器式样的樽、奁等,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磁州窑瓷器题写年款的不多,目前仅见到两件,一件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长方虎纹枕,枕面一侧题“明道元年(1023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另一件在英国,枕面刻“家国永安”四字,左书“熙宁四年”(1071年)。
八、耀州窑
时间: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耀州窑宋代名窑之一,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
地点: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特点:耀州窑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
九、龙泉窑
时间: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地点: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
特点: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一、第一辉煌期——五代到北宋早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与粗糙的早期龙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过渡,与后来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启关系,这在整个龙泉青瓷发展史上未免显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个“迷惑”。
二、第二辉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从13世纪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艺也是承接南宋官窑的,但有创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异。与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层光滑细腻不开片,胎色洁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胜似翡翠。
三、第三辉煌期——元到明早期
这些大器胎质较厚,器形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元代龙泉窑的窑形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但在长度上略有短缩,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无疑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准。以刻花为例,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体的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刻花是龙泉窑青瓷的传统装饰工艺之一。
十、青瓷
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仅在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十一、建窑
时间:宋代名窑。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亦称“建安窑”、“乌泥窑”。
地点: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特点: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褐**,银灰色和褐蓝色。因釉色细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称"兔毫盏",按其釉色又叫"金盏"、"银盏"和"蓝盏"。"蓝盏"更为可贵。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其釉面开细小蝉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和红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以至消失,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盛满水其金红色光点在水中跳跃,其妙无穷。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以敞口为多。底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有的器物底足刻有"进王戋 "、"供御"铭文,为朝廷贡品。
十二、吉州窑
宋吉州窑绿釉划花瓷枕
时间: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
地点: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境内,北距吉安市约8公里。隋至宋,吉安称吉州,故名。东昌地属吉州管辖,故名为“吉州窑”,又称为“永和窑”。
特点:晚唐时期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从北宋开始,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从南宋开始,吉州窑出现了一种新的彩绘瓷,至元代彩绘瓷生产盛极一时。在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绿釉瓷其中以枕为多。
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变幻无穷,在瓷器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统一。
十三、越窑越窑
时间: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
地点: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特点: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
十四、青花瓷
元青花 鬼谷子下山图罐
时间: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
地点: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特点: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明初(洪武朝1368--1402)永乐、宣德(1403—1435)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
清初顺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宣统(1909—1911)
十四、秘色瓷
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简称“秘瓷”。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如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秘色瓷简介
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则不多见。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则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