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德化陶瓷的对世界的影响和地位

风趣的毛衣
喜悦的短靴
2023-05-05 13:18:46

德化陶瓷的对世界的影响和地位

最佳答案
野性的大树
神勇的蜜蜂
2025-07-28 11:11:56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制造陶瓷的国家,中国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荣誉。英语里面的中国(CHINA)的含义就是“瓷器”。中国早已被认为是“瓷器之国”,这就展示了中国陶瓷文化(包括德化陶瓷文化)在世界文化和工艺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德化陶瓷文化首先是在国内陶瓷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德化地处福建中南部,离泉州港不远。当时大宗出口的浙江龙泉青瓷与江西景德镇的影青瓷都是经过泉州港出口的,因而它们对德化瓷器生产的影响很大。德化制瓷工艺最早是由闽北建瓯传入。德化瓷器在宋、元时代就已经名著于世。《安平志》曾称:“白瓷出德化,元时上供”。德化白瓷在明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是氧化焰烧成的,……而且釉的光泽度好,往往有呈现珍珠光彩的”, “中国白”(BLANC DE 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此外,德化陶瓷工艺注意窑炉的改造,窑床结构的完善,通风设备的改进,温度的掌握,氧化物的含量,原料的化学组成,致使瓷胎密度高,透光度好,这是它工业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的显著特色,这就使德化陶瓷产品能占住世界极重要的地位的主要原因。然而德化陶瓷的发展与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是分不开的。泉州很早就是我国南方的大港,它使德化陶瓷从此走向世界。吴自牧在《梦梁录·江海船舰》中说:“若欲船泛外国买卖,泉州使可出洋。”因此,德化陶瓷大量传到国外后,立刻引起世界的轰动。尤其是白瓷器“从大约十六世纪起,介绍到欧洲以后……立刻……得到全欧洲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并接受无限的定货” 日本上田恭辅的《支那陶器时代的研究》一书中说:“德化窑在明朝时代的产品白釉瓷,确定是白瓷中的白眉,甚至胜于白玉。……德化白瓷的艺术性瓷塑一开始就具有独特的技巧。特别是观音塑像最为出色”。英国的波西尔在其所著的《中国艺术》一书中曾说:“福建德化窑……其窑之特品为白瓷,昔日法人呼之为:‘不兰克蒂支那’(中国之白也),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吴仁敬、辛安潮在《中国瓷器史》中亦称赞德化窑“以善制佛像著名……明季由宁波流入日本,日本富人,不惜以万金争购之,足见其精美矣”。在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等国大量发现北宋晚期到元代的德化窑产品,表明德化窑在对外贸易中是数量较大的输出品。 在菲律宾的遗址与墓葬中发现了数以千件较完整或能复原的德化窑瓷器。出土器物中有壶、罐、瓶、盖盒、碗、碟、高足杯,还有一种“军持”等,这些器物的造型与纹饰,均与德化窑基内的出土物的造型、纹饰基本相符。德化瓷器在印尼的西里伯斯和爪哇也出土过不少。在东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方,也曾发现过大量的德化窑瓷器。 为德化陶瓷文化在世界提供了实物的例证和确凿的年代依据。在海外瓷器交易中,部分虽以国际交往的礼品形式来体现的,但实质上是属于货物交换。明朝建立两年后,明太祖即派使团先后在九年中访问了占城(在越南南部)、爪哇(今属印尼)、三佛齐(今印尼的巨港)、渤泥(今文莱)等国。1383年(洪武十六年)各以瓷器一万九千件赠与占城及真腊(今柬埔寨),以表示睦邻友好关系。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装载大量的瓷器多是福建的产品,他们道经泉州,也带走不少泉州青瓷出国,泉州青瓷中,德化产品最为精美。 每到一处,都宣读明朝皇帝的书信招谕,赠送礼物中必然有大批德化瓷器,这是顺理成章之事,其目的是为了表示建立友好关系,招待各国使臣朝贡,扩大海外贸易,进行货物交换。客观上也加强了与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 中国陶瓷(包括著名的德化陶瓷)未传到东南亚及非洲之前,当地人民多以植物的叶子作为食具来装饭、盛菜。自从中国陶瓷输入之后,他们盛饭可以用中国瓦盆,盛水可用瓦器,作羹饮酒可以用钵,陶器进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富贵之家则用中国输入的瓷器。有些国家还把中国陶瓷当作馈赠品、装饰品、殉葬品、宴会上的接待品,菲律宾人甚至把家中拥有中国陶瓷器多少作为估量个人财富和声望的主要标准。阿拉伯一些国家,还用中国陶瓷器作为炫耀高雅和富有的装饰材料而装饰在屋子里。1223年(宋嘉定十六年),日本天皇派加藤四郎等到德化学习制瓷,回国后就在濑户地方烧制一种乌釉瓷,所以日本称瓷器为濑户物,而且奉加藤四郎为日本“陶祖”。 宋、元时代,伊拉克和波斯(今伊朗)也相继学习中国制瓷技术。宋代埃及人赛尔德仿造宋瓷,还传授了许多徒弟以后大批地制造起来。其造型和花纹都模仿中国式样,这从埃及开罗古城发掘出来的实物可以得到证实。 十一世纪时,中国造瓷技法传到了波斯,经过长期改进,技术逐渐提高。1221年以前的波斯瓷器就有了很多中国的凤凰图案。十六世纪初,中国陶瓷工人来到波斯,直接为他们烧造瓷器。中国的造瓷技术传到波斯以后又传到阿拉伯各国。 在十一、二世纪时,伊拉克的拉加地方的瓷器,还保留着极浓厚的中国风格。不久土耳其也学到了中国造瓷技法,他们的瓷也保持着中国的风格。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十六世纪的瓷器,如花鸟盘之类,也深受中国的影响。欧洲人仿制中国瓷器的技术是由阿拉伯人传去的。阿拉伯人得到中国造瓷技法以后,于1470年传播到意大利。1627年皮萨工人造出了软瓷青花碗,使意大利人能比较容易地购到向往已久的青花瓷。意大利得到了中国瓷器技法后不久又传到荷兰的德尔夫,德尔夫陶窑学会了制造中国软瓷的方法,引起了德尔夫染色瓷器工场的各种试验仿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之装饰艺术逐渐有了进步,但各种瓷器色彩,均以中国为模样,画着中国的锦绣花纹,迷人风景,各种神像和一些奇花怪鸟。这种青花装饰艺术一直影响着世界各国瓷器的装饰。 1708年法国开始仿制德化窑白釉瓷和孔雀绿釉瓷,但早期因火候不够,仍属软瓷。1725年尚第里和门尼西两个瓷厂成立,出品质量产量才有所提高。当时在仿造中国青花瓷的风格和式样的同时,也都热中于仿造德化象牙白的欧洲人瓷像及带有拱形柄的梅枝浮雕瓶和果子形的茶壶。可以看出我国陶瓷文化,深为世界人民所珍视。古印度瓷器“军持”传入后,对中国产生影响。在德化屈斗宫陶瓷窑发掘中,出土了一种水瓶,叫做“军持”、“君持”,梵语叫做“据稚迦”,它的意思是“水瓶”。这种器物最初出于印度,为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用于饮水或洗手之物,我国晋代僧人法显由印度回国时,曾带有此物。它是先由古印度输入我国,再由我国仿制后外销。宋代开始至元代,大批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客商至泉州贸易,伊斯兰教伴随贸易传入了泉州,其教徒每天用水次数很多,“军持”正是他们旅行中储水器皿,德化仿制的青白花瓷军持正适合他们生活习惯上的需要,因此不断外销,这种“军持”,在东南亚各地都有发现,在我国陶瓷交流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中国虽然是世界上发明陶瓷最早的国家,但陶瓷上有些造型和装饰,是源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葡萄、石榴都是外来传入中国种植,五色的鹦鹉是唐太宗时从占城输入,狮子则来自菲律宾等,这些外来的动植物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因此许多珍稀动植物也就一一成为陶瓷艺术上常用的装饰题材。福建一些地方出土的陶俑有阿拉伯人的形象,印花瓷碟上有十分惹人喜爱的鹦鹉图案。瓷器上常见的莲花、姿态各异的遨游太空的少女“飞天”、“兽面”、“蟠龙”,还有卷草、缠枝、云气以及宝相等都受佛教文化或外来文化的影响。 中国陶瓷工艺技术还不断借鉴外来陶瓷先进的工艺技术。中国金彩装饰工艺始于宋代,但金彩工艺,耗金量大,手续繁,后来德国人居恩发明了抹金水工艺,其优点是耗金量低,使用方便,外观又比金彩更显富丽堂皇。这项工艺经过我国陶瓷工艺家的努力,金色的附着力、描绘、涂刷性能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瓷器装饰中的贴花工艺,原由英国陶瓷工艺家汉科克第一次使用,通过瑞典传播到欧洲大陆,到十九世纪上半叶风行全世界,中国陶瓷工艺家不久也掌握了此项工艺。青花釉下贴花研制成功,为发展中国青花传统装饰工艺闯出了一条新路。德化贴花、印花、堆花、刻花、透雕等生产技法,无不尽有。使各种杯、洗、炉、鼎等富有艺术性和时代特色的产品相继出现。 德化陶瓷艺术家还善于从借鉴外来文化的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总之,德化陶瓷大量输出,不仅对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世界陶瓷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外交流总是双向的,德化陶瓷文化一方面对世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德化陶瓷文化的民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又与中国陶瓷艺术家,善于融汇外来文化中的有益营养是分不开的。 福建省德化县制瓷的历史与规模仅次于景德镇。它在国内的名声不够大是因为德化瓷宋元明清通过泉州港多销往海外,换句话说,德化当时属于外向型企业,所以中国人了解德化瓷还不如外国人普及。德化最著名的瓷莫过于德化白瓷。德化白瓷在欧洲有中国白之称,可见其影响力。这种瓷化程度高、白度大的优质白瓷,曾让欧洲人叹为观止,赋予许多极富诗意的名字,如鹅绒白,象牙白,猪油白,葱心白,几百年前,当欧洲还不知烧瓷工艺时,中国人的白瓷堂而皇之在欧洲宫廷及贵族生活中露脸,博得他们的青睐。我(马未都)早就想去德化看看,2010年才得机会成行。站在文物保护遗址屈斗宫德化窑址前,参观着长达50多米的龙窑,我缓步登上龙窑上端,想像着当年熊熊窑火,真不知如何表心情。我们聪慧的先人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创造出举世闻名的陶瓷,并让远在大洋彼岸的国度了解了神秘的东方文明。德化白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良好的透光性,化柔软为坚硬,堪称一绝。德化白瓷造像无论宗教人物还是世俗人物都惟妙惟肖地展现了肌肤的细腻,衣褶的飘逸。让柔软可塑的瓷土在烈焰中逐渐坚硬起来,继而让坚硬再表现柔软,无人能出其右。我在遗址旁边的农舍意外地发现嵌入土墙的瓷片,满墙密布,令人惊异。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其实也都是碎片,掺杂在土中任人重新涂抹,为我所用,关健是你是否能在碎片中找出规律,再去还原真正的历史。

最新回答
坚定的裙子
甜甜的朋友
2025-07-28 11:11:56

广东佛山

公司简介

独特英伦风情,构筑典雅生活空间

“格莱斯”取自英文“GRACE”,意为“优美、雅致”,格莱斯以“经典优雅·格莱斯”为理念,以独特的审美观和发掘力,不断研发全新产品,将英伦风情中的经典艺术之美融入现代工艺技术,演绎典雅生活空间。

经过十多年发展的格莱斯,已形成独特的英伦风格特色,在文化塑造方面独树一帜。

推出格莱斯·U生活理念,建构“优美环境、优质产品、优秀设计、优雅品位、优越空间、优享服务”六位一体的U生活文化体系,从坚持清洁生产维护优美环境开始,严控产品质量,注重产品设计创意,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铺贴应用方案。

抛光砖、瓷片、雅光砖、超晶石四项全能型建陶企业

广东格莱斯陶瓷有限公司(GELAISI CERAMICS),始建于2001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集团现拥有三水高技术建陶工业园、高要禄步工业园以及南庄生产基地等多个大型精品陶瓷生产基地。

现生产500多个花色品种的瓷砖产品和卫浴产品,产品系列配套专业化、多元化,陶瓷墙地砖年产量3500万平方米。

公司目前有数十条墙地砖生产线,其中从意大利引进的SACMI7200吨压机,SYSTEM滚筒印花机和数码喷墨印花机等均为世界一流设备,全部生产过程均采用严谨科学的智能化系统管理。产品配套能力在行业内居领先地位。

质量管控,追求卓越品质

格莱斯以追求卓越品质、领先潮流,为用户提供更多花色的优质陶瓷产品为己任,建立了比欧洲标准和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企业内控标准,并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陶瓷优质产品认证。

格莱斯产品经过权威机构检测,放射性指标符合GB6566-2010的国家标准,属A类产品,其产销和使用范围不受限制。近年来格莱斯陶瓷先后荣获“国家3C产品认证”、“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陶瓷优质产品认证”、“中国驰名商标”等众多荣誉称号。

推进技术创新,强化新品研发

依托设在三水工业园的新技术开发中心和设在本部的“佛山市节能环保陶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的科技活动。并聘请著名的技术权威专家以及材料科学专家。

配备具有较深资历的硅酸盐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自控工程师,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特别是节能环保陶瓷的研究开发,作为重点投入的目标导向。

把握市场脉搏,研究消费趋势,以创新的设计理念开发了一系列引领装饰潮流的新品,取得了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并拥有了这些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标杆企业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陶瓷企业,格莱斯在积极响应政府“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方面更是不遗余力,近三年集团用于环保建设方面的投资达3亿多元,并荣获国家级清洁生产企业。

建成于2004年的三水高技术建陶工业园积极推进花园式工厂建设,安装高标准的防污除尘设备,早在2007年就已荣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成为陶瓷行业清洁生产企业的标杆。三水工业园被誉为“可以建在市中心的陶瓷企业”。

企业发展愿景

目前,集团三水高技术建陶工业园和高要禄步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现正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喷墨类瓷砖生产基地。格莱斯将继续秉承强大的现代化、规模化生产优势全方位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为装饰典雅生活空间不懈努力。

公司本着走“精品”的路线和思想,以质量和创新的花式去参与市场竞争,现已形成数十个系列的抛光砖、内墙砖、雅光砖、超晶石等高科技含量的陶瓷精品,产品系列多元化、个性化、高科技含量。

完美的中心
愤怒的舞蹈
2025-07-28 11:11:56
苏联拆运机器设备的总价值到底有多少,有各种统计数字,如(台湾)国民党中央党史会库藏史料中的有关资料、中国记者的统计资料、鲍莱调查团的统计资料和东北工业会及日侨善后联络处(下称“东北工侨”)的调查资料都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数字。这些资料中统计数字的出入主要因调查详略和货币换算不同所致。例如,鲍莱调查团的资料,当时认为是权威性的,但事后发现,鲍莱的调查并不全面,首先,许多地方就没有去调查,而且换算也有失误之处,据鲍莱的估算,苏联拆运所造成的损失为895,000,000美元。相比之下,“东北工侨”善后联络处的调查就更准确一些。该会处于1946年冬组团,对东北工业所受损失的情况作了更为详尽的调查。调查团各组有21名前东北各事业高级主管,了解实际情况,判断事实与估算方法也比较可靠:损失程度以恢复原状估计,损失额折合为美金,以珍珠港前10年美金与日圆的比率和1934-1945的10年中机器和材料的物价指数折算,100日元等于23。53美元,机器价值均摘自各厂帐簿。按“东北工侨”的统计,损失为1,236,211,000美元。但占东北企业三分之一的日本陆军企业并未包括统计之内,如加上这部分损失,总计不下于2,000,000,000美元(币值以战前为准)。现将鲍莱和“东北工侨”的统计数字,分类列举如下:
工业种类 鲍莱调查报告 “ 东北工侨”统计
损失金额 工作能力损失% 损失金额 工作能力损失%
电力 201,000,000 71% 219,540,000 60%
煤矿 50,000,000 90% 44,720,000 80%
钢铁 131,260,000 50-100% 204,052,000 60-100%
铁路 221,390,000 50-100% 193,756,000
机械 163,000,000 80% 158,870,000 68%
液体燃料及润滑油 11,380,000 75% 40,719,000 90%
化学工业 14,000,000 50% 74,786,000 33。5%
59,056,000 50%
水泥 23,000,000 50% 26,234,000 54%
非金属
及矿山 10,000,000 75% 60,815,000 50-100%
纤维 38,000,000 75% 135,113,000 50%
木浆及纸 7,000,000 30% 13,962,000 80%
无线电及
电信电话 25,000,000 20-100% 4,588,000 30%
(以上不包括银行方面的损失)

默默的菠萝
可爱的胡萝卜
2025-07-28 11:11:56
郑和是维护和平的勇士,是倒在征途的英雄。他的生命之帆塑成一座丰碑,耸起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郑和下西洋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民族的行为、一个国家的行为,是中华民族的一次跨越。我们应该以民族的名义、以国家的名义给予他英雄的荣耀。
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回首历史这种精神和品德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郑和下西洋还促进了东南亚各国繁荣稳定,而且对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人民日报消息: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像航标灯一样闪耀在茫茫夜海整整600年。这个有如启明星般的名字,曾点燃十五世纪的文明曙光,辉映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航路。这位航海先行者以智慧为舵、意志作桨,扬起和平的风帆,饮风餐浪二十八载,犁波耕澜数十万里,筚路蓝缕,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1405年7月11日,郑和这位10岁入宫为太监,跟随主子金戈铁马南征北战,为明成祖朱棣登基立下赫赫战功的宦官,雄姿英发,目光远眺。他的麾下是200多艘战船载着27000多名壮士。在高樯重桅、旌旗猎猎的隆盛威仪中,郑和开始了七下西洋史诗般的航程。到1433年,他的船队远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出发87年之后,意大利人哥伦布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到达被他误认为是亚洲岛屿的美洲新大陆;92年之后,葡萄牙人达·伽马于1497年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沿着郑和当年开辟的航线抵达印度西海岸;116年之后,葡萄牙人麦哲伦穿越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后来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郑和以率先近一个世纪的脚步,领跑了世界航海探险运动。
拂却600年烟云,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一页班驳的历史,重新端视郑和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航海家,重新仰视中华民族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那一叶斑斓的风帆。
智慧之光
思想有多远,步伐才能走多远;目光有多宽广,胸怀才能有多博大。郑和每次远航,都是万人出征、百舸齐发,帆阵如云、旌旗蔽天,其规模之庞大、组织之严密、装备之精良、气势之旺盛,让亚洲任何一个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的海军联合起来都“无与匹敌”。而后来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船队只有几条船,最多不过20条船。
场面之壮观固然令人称叹,但郑和之帆所绽放的智慧之光更令人称奇。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涉及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磁力学、工程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生物学、医学等多门学科,代表了科技领域的最高成就。郑和宝船从结构到机巧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令欧洲造船业难望其项背。当年这支庞大的木船编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海上,“云帆高张、昼夜星驰”,不能不说是航海史上的奇迹,他们运用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指南针,通过星辰定位,精确引航;他们采用昼行认旗、夜行认灯等方式,实现船舶间的联络、调度;他们绘制出标有530多个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名称的《郑和航海图》,准确、形象、丰富、完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成为包括亨利王子、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竞相秘密寻找的资料……智慧之光,照亮了沉沉夜幄。
海路遥迢,水天茫茫,荒岛暗礁、冰川海沟、漩流风暴无数,可谓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云谲波诡中不会没有桅断桨裂之苦,风蚀浪损中不会没有折戟沉沙之灾,但郑和带棺出海,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表现出非凡的胸怀与气魄、超人的胆识与勇气、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以他的勤劳、勇敢和聪明,完成了一个人对国家的贡献、一个民族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征帆如碑,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伫立在五千年如铁的长风中,雄峙瀚海600年。
文明之舟
走出国门需要自信,更需要实力。
15世纪以前,中国、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走在世界前列。1405年,法国尚处在英法百年战争的中期,兵燹频仍,生灵涂炭;英国正废除农奴制和劳役制,发展自耕农占多数的经济社会,并逐步形成英国民族国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处在奴隶制社会和部落纷争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诸岛仍然处在原始公社制社会阶段。而此刻的明朝正处在“永乐盛世”,国家一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
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手笔皇帝之一。他继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诸多英明政策,战而不乱,开而不禁,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这位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修复秦长城、扩建大运河、建造紫禁城、编纂《永乐大典》、爱好天文的皇帝,登高望远,看到了蔚蓝色波光的诱惑,遂出台一系列发展造船工业、海上运输和对外贸易的政策。由此,中华文明的脚步迅速从陆路向海上拓展。
郑和把大明王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也把中华古代文明种在了风情万种的异域。他忠实地执行“以德睦邻”、“厚往薄来”的“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外交政策,致力弘扬中华礼教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手工艺、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肩负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
郑和以舟楫之便,促进了部落间的融洽。长期生活在一定圈落的人们看到了异邦文明的多样性,滋生了对文明进步的向往。一些宣扬文化、宗教的使者,一些弃水登陆的水手,一些传播水稻种植技术、渔猎技术、织造技术的工匠,一些不经海上颠簸的老弱病残和在风暴中弃船求生者,被留在异域孤岛,渐渐融入当地的生活,客观上起到了提升土著文明的作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几百年地,他们眼巴巴地眺望东方,等候祖国的宝船来接他们回家。濡湿的目光一次次地被连天洪涛挡住,凝成行行苦泪,最终风干成荒冢青碑上斑驳难辨的汉字。只是在若干年后,有人依稀听说自己的祖先是从东方来的一条大船上下来的,有青瓷花瓶瓦罐碎片为证。两位秘鲁专家甚至发现美洲土著人的DNA与中国广东人相似。这一医学发现的背后,该有多少动人而又酸楚的故事!
和平之旅
郑和前后,世界各国林林总总的征帆风樯中,惟一堪称“和平之帆”的,是郑和的船队。
大明王朝表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和博爱仁慈的胸怀,以和为贵,广施博予,照顾各方利益,协调多边关系,既树立中国权威,又不伤及各国利益,远近岛屿一样亲近,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各种宗教和平共处,多个民族相互依存。他们以和合文化安抚各邦,以儒家礼仪教化四邻,以强大的海上武力震慑兴风作浪者,文宣武备,恩威并重,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维持国际秩序、维护诸国稳定、保障海上安全,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稳定。
郑和宝船上满载的是精美的金银、丝绸、瓷器、漆器、铁器、金幡、香炉、香油、中药、茶叶、食物、家畜、植物等礼物,以及操有各种手艺的能工巧匠、精通各种语言的翻译和佛教、伊斯兰教人士,沿途各国人民惊奇而热烈地迎接着这些来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穿着长袍彬彬有礼的使臣。郑和船队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变成海洋的节日和节日的海洋。
沿着郑和开辟的友谊之路,诸国君主使臣纷至沓来,献贡礼拜,形成“万邦来朝”的盛景。朱棣在位22年,亚非国家使节来华318次,平均每年15次。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四个国家先后有七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访华期间病逝,留下遗嘱要托葬中国,明朝都按照君王的待遇一一厚葬。
传播浩荡皇恩,普洒文明雨露,也使郑和赢得了声望和爱戴。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民到处为这位中国的“和平之神”、形象大使建庙竖碑,冠以“三宝”之名的庙宇、山城、街道、港口、宫殿、水井、石碑、禅寺,遍布各岛。人们不会为强盗树碑立传,只有和平的使者,才能享此殊荣!
航路漫漫,游历无数,但郑和船队没有建立任何自己的城堡、据点和殖民地,没有贩卖黑奴,没有强迫推广自己的语言。他的船队数次穿过马六甲海峡,却从未对马来西亚有过一寸土地的要求。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几百年来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日本人无数次地把战刀插在这个沟通东西方的咽喉上。一些航海家、探险者同时也是双手沾满鲜血的侵略者、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为争霸海上,把地球“咬”成两半:西班牙独占美洲,葡萄牙抢占亚洲与非洲。哥伦布这位深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的热那亚水手,毫不隐讳地宣称自己要去“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和印度,就像当年十字军东征的士兵坚信“东方遍地流着奶和蜜”的蛊惑一样;葡萄牙海上远征队公开声称其在非洲西海岸的主要目标,是贩卖奴隶、寻找黄金和象牙。利益使航海家变成殖民强盗,在欧洲伸向亚洲的魔爪中数葡萄牙最凶狠,这个小国也因香料贸易一跃成为富庶强国,中国澳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落入葡萄牙殖民者之手。航海家达·伽马率领坚船利炮前往印度,一路烧杀抢劫,把砍下的土著居民的手足、割下的嘴唇耳鼻、敲掉的牙齿,竟以船装舟载,恶行令人发指!他们曾在印度洋遇到一艘从麦加返回的没有武装的船,一次烧死船上的摩尔人700多!还用大炮摧毁了印度城市科泽科德。西班牙人坚称自己为攫取食物、香料和黄金而航海。勇敢的麦哲伦没有想到他会葬身于比他更勇猛的菲律宾群岛部落居民愤怒的刀下。他的船队出发时265人,3年后回到西班牙时仅生还18人。
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早期的航海史是扩张、侵略、殖民的历史,也是各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他们在海上掀起的血雨腥风,使一部本应亮丽迷人的航海史,变得血迹斑斑、不忍卒读。
今天非洲一些国家的博物馆里,欧洲人登陆时使用的火炮和中国人馈赠的陶瓷瓦罐排列在一起。这种鲜明对比是对郑和的和平之旅与欧洲航海家的扩张之旅、殖民之旅最好的评判。
世纪之祭
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及加文·孟席斯,英国前海军军官、作家、历史学家。
2002年3月,孟席斯在英国伦敦宣布了一个震惊国际航海界、历史学界和考古界的消息:最早绘制世界航海图的是中国人,第一个到达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明代的郑和!先于麦哲伦穿越“麦哲伦海峡”,开辟世界环球航程的第一人是中国人郑和!第一个绕过好望角的不是达·伽马而是中国的船队!
他是在研究威尼斯制图家匹兹加诺绘制于1424年的一幅海图时获得这一发现的。因为他发现了另一幅标记有中国舢板、地名与航线标识比匹兹加诺海图更丰富、更具体、更完美的海图———这表明曾有更高文明层次的航海家做过环球航行。要完成如此宏伟之旅的航海家,必须来自一个具有相当政治威力、经济实力、科技能力和航海经验的国度。就当时世界范围来看,非中国莫能。
孟席斯沿着这条思路和航线“按图索骥”,经过14年的研究,对120个国家和地区的纪念物、古城堡、珊瑚礁、荒滩孤岛的实地踏勘,对900多家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史料的查证,以及对沿途所发现大量诸如中国瓷器、丝绸、贡品、石雕、帆船遗骸、汉字,甚至中国式耳环等实物的考察,把自己的成果写成《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他之所以截取并放大1421年,是因为这一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创造了许多辉煌的经典。
我们对孟席斯的探索精神肃然起敬,为我们先人的骄人业绩而自豪,也为郑和的命运而感叹。
郑和是一位孤独的蹈海者。他的前头,只有几位摸着海岸线前行的航海家,他的身后近一个世纪才有哥伦布、迪亚斯、达·伽马、麦哲伦、库克等人的帆影。但真正让英雄孤独的,是高处的寒意。郑和与风浪搏斗得筋疲力尽时,并不清楚万里之外的大明朝廷里,正酝酿一场轩然大波。郑和船队六下西洋返航后,朱棣皇帝驾崩于北征途中,便有人开始责难朱棣的外交政策。加之明朝后期,灾害连连,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有人便指责郑和出海是劳民伤财,所以朱高炽即位当天即颁诏停止造船、召回人马。
但禁航令不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时局的尴尬和经济上的窘境,反而阻滞了日益兴旺的海上贸易。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保守观点直接滋生和助长了闭关锁国的政治主张。在朝野舆论的压力下,郑和近十年风帆未启。
1431年,经历了国门无人叩问的落寞之后,新登基皇帝朱瞻基派遣年已六旬的郑和第七次出航。此时,这位斗得过刀风剑雨却躲不开唇枪舌剑的老航海家,知道这很可能是一生中最后的航程了。作为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亲自到麦加朝觐是他终生的愿望。然而就在这一次,郑和却犹豫再三,最终决定放弃一己之愿。他派出穆斯林水手去圣地,自己却悲怆地留守在他七下西洋七次驻足的印度古里,凄楚地遥望阿拉伯海对面,那儿时就景仰的圣地。我揣度,郑和此举是想向世人表明,他不畏艰辛远涉重洋,是为了大明皇朝和中华民族,决不是为了实现私愿。因为最终,也就是在这一次,印度古里永远地留住了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一切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迎接这位伟大航海家疲惫风帆的,是一堆熊熊大火———为防止再有人出海,兵部官员甚至焚烧了郑和浩浩荡荡满挂荣耀的船帆、苦心经营多年的造船厂和耗尽心智的造船图纸、航海日志、航海资料。一代先行者开辟的航路就这样葬送在火海。明人一炬,遗恨千古!随后,明朝陷入了彻底的禁海政策———外贸商人被处死,外语教学被严令禁止。及至清朝政府,甚至规定———片帆寸板不许出海,界外不许闭行,出界以违旨立杀!———一个民族的航船就此搁浅了几百年!
几百年来,我们想祭奠我们的航海先辈,竟很难找到一片帆布或者船板。我们只能在外国博物馆里借阅一眼流落他乡的海图复印件,只能从外国考古发现的只言片语中解读一二,只能从外国人打捞的中国帆船遗骸中吊祭我们先人的风骨和英灵。中国孩子知道哥伦布、麦哲伦和凡尔纳《80天环游地球》的多,详知郑和的少,这是何等的遗憾!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三宝公庙一到春节就香烟缭绕、摩肩接踵的场面相比,中国的郑和纪念馆显得落寞孤独,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我国史书中关于郑和缺乏应有的篇章,寥寥几笔,差谬多多。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盘点上一个1000年里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探险家,30多位探险家名列其中,惟一的亚洲人郑和赫然在列。外国人尚且如此,我们不应轻薄了自己!
几百年来,郑和似乎并没有受到民族功臣应享的礼遇。郑和下西洋,是实现个人精神追求和道德价值的一大步,更是中华民族迈向文明的一大步,他为此付出了自己的后半生,甚至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令人遗憾的是桨声帆影之后,中国经过了几百年不应有的平静和缄默。不错,郑和是一名太监,但是他并没有像李莲英、安德海等一样在深宫高墙内结党弄权满手血污,而是肩负民族大义、高扬和平风帆踏波远行,他是真正的男人!我们不应忌言郑和的太监身份,那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的痼疾,郑和本人也是一位受害者!他把一个被人鄙视的封建肌体的恶瘤———宦官,做到了如此辉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应该公允地评判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
几百年来,郑和的历史贡献和深刻意义似乎没有被世界全部认识。海面上从来就没有风平浪静,制海权一直是争夺的焦点,炮火连天,海浪如沸,各国都在为资源、为疆域而战。回望600年前的征帆远影,假如没有郑和船队游弋海上,调停纷争、震慑强梁、安抚弱小,中国周边不可能有和平安定的环境,沿途诸国不可能刀枪入库、铸剑为犁、发展生产,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部落之间,不知道还要厮杀多久,世界文明的脚步还要滞行多久;假如没有郑和的探险之旅,人类的脚步还哆哆嗦嗦地离不开海岸线,跨洋贸易、洲际交流还要经过漫长的摸索,中国也不可能有造船工业、纺织工业、陶瓷业、医药业等的繁荣和发展。和平利用海洋,推进文明进步,是郑和下西洋的初衷,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几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落后就会挨打,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就很难保证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100年前,梁启超先生长叹:“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伽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郑和的征帆落下,开放的帷幕也訇然以降。明朝中叶到鸦片战争,中华民族上演了闭关锁国300多年的闹剧,也上演了割地赔款、屈膝求和、丧权辱国的悲剧。假如当年威震海陆的郑和船队余威仍在,就不会有后来面对列强战舰的惊恐万状与束手无策,就不会容忍外国渡海者海骚腥风地杀进龙颜威严的皇宫,就不会有大清帝国的园林在强盗的大火中痛苦的呻吟与永远的耻痛,就不会在朱棣为奖掖郑和而赐建的南京静海寺内签下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就不会有甲午海战悲愤的仰天长嚎!舟停桨歇无奈何,万马齐喑究可哀,先行者成为挨打者,探险家的家园沦为冒险者的乐园,这酸楚的历史,腥风依然,血痕犹在!历史不会因忘却而驻足,也不会因假设而改写,更不会因觉醒而重演。洞开的国门不会再关起,哪怕是门外电闪雷鸣、虎豹四伏。
扬“天国之威”而已,同样的大航海,欧洲步入高速发展,中国却逐渐落后
郑和是维护和平的勇士,是倒在征途的英雄。他的生命之帆塑成一座丰碑,耸起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郑和下西洋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民族的行为、一个国家的行为,是中华民族的一次跨越。我们应该以民族的名义、以国家的名义给予他英雄的荣耀。
我想我们应该至少有一部影视巨制来再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及郑和的伟大形象,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熠熠生辉的形象走进孩子们的教科书,成为永远的丰碑。在600年之后、21世纪的曙光中,在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国际社会主题的今天,让我们面对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面向波涛汹涌的蔚蓝色的大海,酹祭郑和之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