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片收藏家为什么宋代纪年款以北宋年款为主?钧瓷的传说
首发式上,白明称,有句说辞叫“古瓷毛边不值钱”,但实际上,当一些珍贵完整的陶瓷或藏于馆舍、或流于商贾之后,中国古代陶瓷留下的瓷片开始变得贵重,收藏价值日渐走俏。图:瓷片装饰品 《片面之瓷》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力,配上精美的,结合收藏市场行情,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白明在发布会上说,在早期的古玩收藏领域,陶瓷最讲究的就是完整。比如一只明代的官窑大碗,不要说它有了残缺,哪怕口沿处有一丁点儿磕碰,世界陶瓷十大品牌,哪怕隐约让人发现一处“冲口”,其价值都将大打折扣。但经过不到20年的时间,名贵的“整瓷”或藏于馆舍,或流于商贾,或以天价面市,都不是普通收藏爱好者可触及,于是流失在民间的“片瓷”开始变得珍贵。白明透露,他收藏了6万余“片瓷”,并成立了一个主题博物馆。白明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2A区举行讲座。 瓷片收藏家白明邀市民鉴赏文玩 据报道: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今天拉开帷幕,本周六下午两点,著名瓷片收藏家白明先生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2A区新闻出版局版权贸易馆,与市民进行文玩鉴赏与交流。 白明是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人称“片儿白”,他推出的图书《打眼》是书市畅销书,《片面之瓷》是白明继这本书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本书结合收藏市场行情,道出了瓷片收藏的种种玄机。尤其是,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力,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娓娓道来。对于喜欢收藏的朋友,无论是刚入门的人,还是收藏多年的爱好者,都可以从中受益。(宋友范) 相关 瓷库中国讯 宋代瓷器上的纪年大多为北宋年号,只有少数为南宋年号,主要见于越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既有刻划、模印款,又有墨书、彩书款。 图:宋咸平元年见年款瓷器 磁州窑系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釉下彩书。越窑、龙泉窑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刻划。目前已发现北宋瓷器上的纪年款有“大观”、“大观元年制”、“大中祥符五年”、“庆历五(年); 七作,其年乙酉岁”、“治平三年丙午岁次九月一日题,匠人周明”、“太平戊寅”(即太平兴国三年)、“元封内用”、“元丰年”、“元佑年制”、“元佑四年”、“元佑七年三月口日莫”、“嘉佑口口月二十二日”、“元符三年仲秋佳制”、“元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史五”、“至和贰年记(碗)徐蒋大歌”、“明道元年”‘政和”、“政和三年”、“政和六年”、“咸平年造”、“咸平元年十―月三日张家记”、“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记”、“绍圣四年四月十六日钟博士谨记”、“绍圣五年”、“崇宁二年新婿”、“淳化二年”、“雍熙一年七月”、“熙宁四年”、‘端拱元年”,等等。南宋纪年款见有“嘉定四年月”、“绍兴永和舒家造”、“绍兴三年”、“绍兴五年”、“淳熙年制”等。总之,宋代瓷器上的纪年款,比以前各代数量明显增多,持别是内容单纯的年款明显增多,五花八门的大段文字则明显减少。另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北宋景德年间,真宗命景德镇烧造进御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但尚未见实物。至于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刻有“隆兴纪元春二月张冲珍玩”款的三彩人物纹枕,被认为是民国时期的伪作。专家认为北宋时期的釉下三彩人物的枕头的存在数量实在是稀有,瓷库中国温馨提醒各位投资者投资需谨慎小心。(苏梦) 相关瓷库中国讯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以其"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是众多收藏品爱好者竞相收藏的珍品,陶瓷网。关于钧瓷的赞美之词颇多,如“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金银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等。这些赞美的由来也是有一些小典故的,今天小编就给您讲讲关于钧瓷的传说故事。图:钧瓷荷口碗 相传宋徽宗时期,禹州官员将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钧瓷珍品进献朝廷,徽宗看了之后称赞其“奇珍异宝,精妙绝品。”遂命内侍将这些贡品尊、洗、壶、花瓶陈设于福寿宫中,并召皇亲大臣前来观赏。徽宗对其中一件八宝龙柄花浇壶尤为喜爱。一日爱女茂德公主与驸马蔡修进宫朝觐,被此壶的精妙技艺和神奇窑变吸引,观赏多时,不忍离去,想要又不敢开口,徽宗看在眼里,从案上几次拿起又放下,最后忍痛割爱,将壶赐予爱女和驸马。自此,公主每天用花浇壶灌上清泉水浇花,爱如至宝,而痛失至宝的徽宗却整天闷闷不乐。 一日,徽宗令太监先导,微服驾幸蔡京府第,见爱女茂德公主双手执壶正在浇花,徽宗两眼凝视花浇壶呆立不语。待公主放下花浇壶,叩头接驾时,徽宗才如梦初醒,令其免礼,但还是眼巴巴地望着花浇壶。茂德公主很聪明,见此情景早已会意,忙与驸马耳语,又回奏徽宗:“父皇喜爱花石,此壶浇花甚妙,宫中仅此一件,儿臣拿来,上渎天颜。况且儿臣观赏数日,已饱眼福,故奏请父皇,送回此宝以尽孝意。父皇何不令阳翟(今禹州市)官员设窑造瓷,广为流传。”徽宗顿时喜笑颜开,当即答道:“尔等陈词甚合朕意,当善视之。”次日临朝即传旨让阳翟官员召集名匠在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瓷器专用于进贡朝廷。
没有蒲岐四大古城的说法。
蒲岐古城
距今6000年后,大陆架上升,原来的海湾渐次淤积,出现新的滩地和新的滨海平原,即今日的乐清湾海岸线。先民们在山边高于海蚀崖、海蚀沟和海蚀洞处居住,采贝捕鱼为食。蒲岐地面上,人们围绕菖蒲墩高地聚居。
十二世纪,建造了蒲岐古城,以防海盗。十四世纪,倭患开始,蒲岐城砌石加固,从此定型。周长3里,计600丈,高22丈,宽2丈。城门4:东为海国门,西为半壁门,南为东来门,北为广升门,各有瓮城。后塞门楼4座,水门1座,敌台12座,窝铺24个,城垛750个,吊桥4座。
清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为避郑成功,颁布了迁海令,拆除城郭,人们全部迁徙内地。康熙九年(1670),居民返城,重修蒲岐城。道光二十一年(1841)蒲岐城又作修整。咸丰四年(1854)禀生张考吉、介宾叶廷芳和附生何跻瀛再度倡修。咸丰十一年(1861),蒲岐城最后一次修建,更名东门为保厘门,西门为安定门,南门为蔚文门,北门为镇武门。
20世纪60至70年代,城墙拆毁,仅留的四个城门和瓮城被列为乐清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岐千户所所址设在东街,现城隍庙后面,所旁的所池前几年填为平地。所的官兵由朝廷派遣而来。洪武二十年,崔兴带来旗军904名。蒲岐历任千户所指挥达59名。蒲岐千户所设正千户3员,副千户4员。分别担任掌印指挥、武略指挥、千书指挥、管操指挥、出海指挥、巡捕指挥、管屯指挥。千户以下设百户6员,镇抚1元,旗军由904名增至3000多名。辖台2座,烽堠8座。
嘉靖三十八年(1559),蒲岐设过营。温州设统陆兵九营(标营、左营、右营、中军营、前营、后营、蒲岐营、珠明营、炎亭营)。蒲岐营和中军营(温州)建立最早,其余各营陆续建立。共有水兵二支(游哨随征)驻扎温州。蒲岐营在乐清十四都,设名色把总1员,领哨官4员,兵494名。平时屯扎蒲岐城,汛期出哨霞堡、娄岙,御高嵩、前塘、后塘、清江渡一带。蒲岐营的范围东至台州府楚门所,渡江20里抵台州太平县,计80里;南至霞堡海口,计3里;西至乐清县,计30里,北至窑岙驿站,抵台州府黄岩县,计150里。
蒲岐营的陆路是霞堡、高嵩、后塘、清江渡等地,与台州交界处会哨,调有处州官兵沿途扎守。水路如梁湾、大小门、楚门一带与右营(石码)会哨。
蒲岐的古迹、文物很多,重点的罗列如下:
城门四座(各有内外城门)保厘门:蒲岐古城(建于宋淳熙年间)东门。明朝为海国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保厘门。为乐清县重点文物保户单位。蔚文门:蒲岐古城南门。明朝为东来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蔚文门。为乐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定门:蒲岐古城西门。明朝为半壁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安定门。镇武门:蒲岐古城北门。明朝为广升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镇武门。
晋砖:仓下村郡马垄出土。有“咸康五年(339)九月□日”字样。长375厘米,宽135厘米,厚4厘米,结构严密,质好。
南北朝砖:仓下村郡马垄出土。有“元嘉十三年(436)太岁丙子八月廿五日建”字样。长344厘米,宽154厘米,厚46厘米,侧有金钱纹和鱼纹。
宋压城砖:光绪丁亥年(1887)在南门城角出土中间刻有“绍熙甲寅”阴文四子。长一尺二寸,厚一寸二分,宽四寸余。绍熙系宋光宗年号,甲寅为五年(1194)。《蒲岐所志》曾载:“宋淳熙间方盛,始筑蒲岐城。”淳熙为光宗父孝宗国号。此砖或是增筑时纪念物。
王十朋读书处:在娄岙狮子山(龙台山)西北首山际。南宋王十朋少时曾寄居舅父万规家(在万泽),攻读于此。万规在此创办万泽书塾。后万庚改办义学。
宗文书院:又名文昌阁,原在东南城郭下。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十创建。嘉靖间被倭寇毁。清康熙乙丑年(1685)十二月移建城上。乾隆间圯。嘉庆丁巳(1797)生员童炳蔚等损资重葺。邑令王大任有记。光绪辛卯(1891)十月廿四重建。
朱塘头:东门外至岐山下,长达1000丈,又称蒲岐海塘,明弘治十一年(1498)建成,为温州郡巨大工程。明朱谏有记。
霞堡古陡:在霞堡村。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清朝多次损资重修。设有闸夫一名,按时供给工食银两。
南朝墓葬群:分布在仓下郡马垄。1980年发现“元嘉十三年太岁丙子八月廿五日建”坟砖。印有鱼纹、网纹。1982年发现残墓一角,北墓壁残长1米、残高130米、阔111米。墓底平铺墓砖三层,随葬器三件及瓷片等。
华秋洞:蒲岐古代深水港口,有碑,后掩埋堤塘下。为右代至建国前通往海岛的主要港埠。南宋有航船通京(即杭州)。今属南岳镇。
陈璠墓:宋太医院大丞。御赐归葬岐山。
连南夫墓:在烟墩山西南凤凰山岙中。连南夫系湖北应山人,北宋致和二年(1112)进士。授颖州(今安徽阜阳)司理参军,调任校书郎。宣和五年(1123)以太常少卿出使金国,联金抗辽,旋任濠州知州。建炎三年(1129)任显谋阁学士,建康知府,旋调泉州。绍兴初以宝文阁学士知饶州,捍御有功。绍兴六年(1136)改任广州知州。官至四品,属历史人才,民族英雄。因金兵南侵,山河阻隔,落籍乐清。墓葬于此。
十八家山:在岐山仰天河。明永乐八年(1410)十月初五日,倭犯蒲岐所,千户(武略指挥)崔兴、百户冯春等守卫崖头嘴,遇倭船大至,由寅激战至申,壮烈阵亡。墓葬仰天河十八家山(又名十八家冢),有十八家指挥墓葬于此。
明威将军崔海墓:在烟墩山双井头西首黄狗盘山坑中,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崔海抗击倭寇在小芙蓉以身殉国,追功二级,封为明威将军。
倭儿墩:在霞堡小教场一带,古战场边十八家山之下。明朝埋葬倭寇之处。原有多处,后人平为地种植作物,今仅留一处较完整。
三姑坟:在岐山仰天河山冈上,有三座土墩。相传有三女五代时为避战乱乘舟飘风到此。人问其来历,答三姐妹,俄而饿死气绝,埋葬于此。
东岳庙:在积庆堂前厅。建于清初,气象宏伟,前坦有石狮和洞桥,庙内有两廊殿堂和戏台,规模广大。
崇真道院:《隆庆志》载,元至正间建立。明天启五年(1625)改移常清道院。有额。庠士陈戴阳曾授徒于此。有“芙蓉花记”。清康熙间圯。乾隆二十六年(1761)春,州同金以正损资重建。
博明堂:旧名泰安寺,又名东庵。在东北角,明嘉靖已丑(1529)建。清康熙间寇毁。乾隆甲申(1764)春重建。五十六年(1791)毁于飓风。五十九年(1794)重修。
晏公庙:又名旗纛庙,共四处:一在西街,明永乐二十年(1442)冬建。清康熙间毁于耿王乱,乾隆庚午(1750)重建,道光十一年(1831)冬重建;一在东街,明正德二年(1507)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建;一在水门头,明万历三年(1575)建;一在北街城下,明隆庆二年(1568)张姓所建,崇祯间毁,清康熙重建。
(省志:神姓晏,名戍仔,江西清西镇人。元初输文锦于上都,因而尸解,人以为神,立祠祀,后著灵江湖间。明初封“平浪侯”)。
七姓殿:又名半街殿,清初由崔、平、周、鲍、杨、李、宣七姓人士兴建。在北门村半街。
旌忠庙:在北门外山门桥山,祀宋海州通判侯畐。宋景定五年(1264)六月春旨建。赐庙额。元大德八年(1304),县领马福京重建,有记。明正德十五年(1520)十三世孙廷训请旨重修。崇祯二年(1629)正月二十八日毁。清光绪辛已(1881)裔孙爵封(天敬)重建。
迎恩堂:在西城外。明永乐间倪西峰鼎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僧远大募捐重建。岁贡生臧嘉有募缘疏。
杨府庙:一在西城外山麓,明嘉靖壬午(1552)正月廿九日胡笃斋创建,清康熙间,毁于耿王乱。乾隆六十年(1795)冬重建。嘉庆九年(1804)圯。道光十七年(1837)增葺。一在东城外北首,清康熙间建。道光九年(1829)冬火,十八年(1838)重建。一在南门外塘下,同治间建。一在下岩打水湾,建于明。一在娄岙大沙头山脚下。
按:神姓杨名精义,唐太宗时人。生子十人,父子入山修炼。惟五子名圣历,官枢密使,三子任车骑常侍,七子名圣法,为招讨将军,俱在仕途。一夕,拔宅飞升,事达于朝,三子闻知,皆挂冠归里,亦修炼登仙,屡著灵圣。
上沙殿:在得银桥东。清康熙间建。道光五年(1825)重修。
普照寺:在仓后(即仓下)。明正午间建。清康熙间僧徐恺重建。乾隆间风圯。道光十一年(1831)仍建。
常清道院:在蒲岐城东南角,又称道观。明嘉靖十九年(1540)邬少源建。
霞堡辖台:又称烟墩。明代兵台和烽火台。在蒲岐南门外岐山。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视察乐清沿海卫所时建。底部方形,每方长达64米。顶呈圆形,直径27米。喷火口形状鲜明。西侧有四栋三进、石柱穿斗梁两缝的库房。
芮指挥衙:旧志在北门西北角。左即芮衙池系芮成驻地。后改崔衙池,系崔海驻地。
金盏银盘:侯宅村祖传。是有盏带托盘的酒具,为祭祀侯畐等侯氏先祖祭器,金质。盘直径158厘米,内饰双龙抢珠图纹,中央置盏,盏高36厘米,直径58厘米。盏外有花草图四幅。此器共有18件。后陆续被窃,在清朝重行仿制,银质。有阳文“同治重建”字样。
铁藏: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正月二十五日,所主秦煌、崔海等议设,以压积庆寺。用银、铁数百斤铸成,内有赤金一两定心。高一尺,厚一尺三寸。
明朝火炮:崔贤攀祖传,2005年发现,铜质,5节,竹筒形。长327厘米,外径82厘米,内径63厘米。
青瓷碗:2005年7月崔氏古墓出土。
青瓷双耳瓶:二只,2005年7月崔氏古墓出土。
大定通宝:2005年7月崔氏古墓出土。
宣统学堂文凭:南门崔氏收藏。长69厘米,宽275厘米。四边有双龙抢珠图纹。右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二十一日内阁奉上谕朕钦奉”,左有“宣统二年(1910)五月二十七日给”字样。系崔杰(炉青)毕业于浙江省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文凭。
蕨类植物化石:在蒲岐崖头嘴、双屿发现,茎叶清晰。系二亿年前裸蕨向种子蕨进化期间植物化石。
蟹化石:1957年于蒲岐双屿陡门建筑清基时出土。蟹盖、肚、足特征明显。通长88厘米,宽35厘米。
明·重修蒲岐千户所教场碑记:赐进士第江西吉安府知府、前南京兵部武选司郎中致政荡南朱谏撰,赐进士第出身直隶泗洲判官司前南京兵部文选司郎中主事笔山侯训书并篆额。
兵道示碑:在仓下河头陈氏祠堂壁上。碑高065米,上残,宽04米,下宽046米。小字模糊不易辨认。立于明代。
太平庄:在北门城下。
纱照屏:崔氏舍置。在南门中街。
天灯:明永乐十五年(1417)设在东街城隍庙前。因西北郭屡遭火灾,清康熙间改置街头。
城隍庙:宜德九年(1434)建,后遭火。崇祯三年(1630)重建。清康熙毁于寇。乾隆壬午年(1762)重建。
按:神名函玉,太平县(今温岭)人。康熙间发粟赈饥。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廿三日敕封任此。
关圣庙:初在南城外东南角,明建文四年(1402)春,各指挥世袭创建,清康熙倾坏。乾隆戊辰移建城内南门。嘉庆七年(1802),讯主李得升倡损增建。
积庆堂:明永乐间建于西南城角。相传胡官军、王军兵损资倡立。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月十五夜,倭寇混入,军民逐退。至清熙十五(1676)毁于耿王乱。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
瓷片收藏可以让人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片。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瓷片的收藏价值
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瓷片收藏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像个“大工地”。如此的“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打桩筑基,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诸多不同年代堆积的文化层,因“掘地三尺”而见天日。几乎每个城市,均有基建带来的“抢救性发掘”。而一块工地,只要历史上该处有人“安居乐业”过,古瓷片被挖掘出的例子便不胜枚举,繁复缤纷。以往,也许偶然有爱好者来到工地寻寻觅觅,图省事的只需花包香烟钱,请推土机师傅手下留情,就能在推土掩埋之前,拾捡起一些有年代、著名窑口、图案完整而稀有的古瓷片。更多的情况是,这些古瓷片在施工者的“视而不见”中被掩埋。甚至,为了土地不含“杂质”,有些工程处还专门请人来拾捡这些“麻烦”,然后集中敲得更碎,倾倒河沟或掘坑深埋。无数古瓷片也许失去了再“见天日”的机会。
伴随着国内历史上的第4次收藏热潮掀起,在媒体的宣传鼓噪、周边收藏人士增多的影响带动、以及完整古瓷器传世少、价格越来越昂贵使一些初学者却步的情况下,拾捡无赝品、几乎“零成本”的古瓷片之风在这两年内陡然兴盛。以至于一旦一个新工地开工,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淘宝者”前来搜索;推土机师傅也“嗅觉灵敏”,附带主动“帮助”施工单位捡起混于土中的古瓷片然后“待价而沽”。古玩地摊、网上平台上,古瓷片的交易也开始“火”起来。
长期被藏主忽视、“不待见”的古瓷片,如今境遇稍稍改变,其价值到底何在
首先,中国是瓷之国,自东汉以后,瓷器出现,窑口陆续遍布大江南北,官窑、民窑、外销瓷,宋五大名窑,明永宣青花……瓷器的生产总量数以亿计。瓷器的特点是易碎,但神奇之处在于,碎了之后被掷弃到任何地方,无论是丢进河里,还是为泥土逐渐掩埋,这些瓷器依然千年不腐烂、消解,青瓷的花纹、图案及至釉下的“青花”均永不凋谢。山水、庭院,人物,花鸟,走兽……曾经的碎片待到重见天日之时,只需擦去泥土、积垢,水中一洗,即清亮如新。时代的特征、文明烙印一目了然。中国幅员辽阔,瓷器生产虽历时漫长,但除了宫廷、达官贵人之收藏,民间保存的古瓷完整器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而古瓷片浩繁如海,灿然若星,真正存留完整图案者,也不是太多。加上许多古瓷片虽埋在大地中却不知具体在何处,有机缘在当下这个时代见天日且图案纹饰完整、稀缺者,总体而言,更是数量有限。
古瓷片的优点在于,它们“出土”后几乎没赝品,除非这瓷片所属的瓷器当初是仿品,但碎骨后到今天,因时间久远也成了文物。
瓷片收藏前景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毛李镇现有“一大遗址”、“四大古墓”、“六大寺庙”
“一大遗址”即荆家城遗址,位于付黄村4 组,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含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传说这里是古时农民首领陈友亮生息过的地方。
“四大古墓”即位于殷河村1 组、晋代时期的王家墓群;位于钟桥村9 组、春秋战国时期的岳王冢;位于南岳村 2 组、明代时期的罗家冢;位于付黄村4 组、元代时期的望子台。
“六大寺庙”即蒿台寺、南华寺、天台寺、三汀寺、东岳庙、玉城寺。 万亩湖水浩淼,千亩荷叶连天。湖中心有一个一百多人居住的小岛,宛若世外桃源。这个湖便是借粮湖,这个岛叫老颧嘴。围湖而建的12个组组成了借粮湖村。借粮湖村位于沙洋县毛李镇,与潜江交界,是县级示范村,也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以前分散、低矮的房子已被整齐排列在路两旁的楼房所代替,房前成排的樟树正开着淡黄的小花,吐露芳香。借粮湖村依着借粮湖而建,放眼望去,是成片的青青水稻、一望无际的蔚蓝湖水、摇曳生姿的粉红荷花,景色美不胜收。借粮湖原有3万多亩水面,是沙洋三大湖泊生态养殖基地之一。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因天干无雨,别处都闹着饥荒,唯独借粮湖一带老百姓因水源充足,粮食喜获丰收。本地一在外地为官的人看到自己管辖内的人民陆续饥饿而死,便回到家乡,向乡亲借粮赈灾。善良的人们倾情相助,帮他所辖地的人民度过饥荒,于是人们便称这湖为“借粮湖”。借粮湖水质清澈,湖内长有莲藕、菱角、蒲草,是沙洋保存最好的原生态湖泊之一。每到六七月份,荷花盛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成了这里的一景。这里还憩息着大群的白鹭、野鸭、獐鸡,多了一些灵动色彩。清晨日出,傍晚日落,彩霞满天飞,映照在湖中,水天一色,中间不时有鸟飞过,有早出晚归的渔民唱着歌划着小舟驶过,远远望去,恍若仙境。
老颧嘴位于湖中央,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住着26户人家,小木船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工具。村里买了机动船,做运输粮食、肥料和接送大批游客之用。渔民靠岛吃岛,以养鱼、种水稻为生。加固堤坝,种植了护堤林。如今,白杨已长得高大整齐,像士兵一样守护着这些人家;在各家的自留地上,他们不仅种植柑橘、柿子等经济林,还种上各种蔬菜、花卉。花儿盛开,刚挂的果实结满枝头,有一种喜满人间的感觉。这里还可以看到几幢新建楼房,白墙红瓦,在绿树映衬下,像一幅水彩画。这里民风淳朴,白天几乎家家都不锁门,相处得像一家人;这里的农民勤劳能干,只要还能劳作,不管多大年纪都不会闲在家里。天时、地利、人和,这里的村民憧憬着美好明天:修建环岛观光公路,修通各家通往湖边的小路,让交通便利起来,让旅游带动村民富裕起来。在湖里划着木船观景,在岛上徒步参观,但见清澈的湖水、绿色的小岛、白色的鹭鸟,还有时不时立在路边看着行人的野鸡,自然和谐,构成了一个温馨的世外桃源。 毛李镇窑场村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因在古代就生产墙砖和生活陶器而形成街道,在当地名气较大。本地现保存南北两处大型古窑遗址。当地人介绍说,北窑烧陶,南窑烧砖。首先到北窑遗址。这是一座位于长湖边的老窑,形状像一座小山包,高约10余米,底部周长各百米左右,顶部周长约50米。山包上种植着棉花和芝麻。此窑从解放前到“文革”后期,一直在烧制缸、盆、壶等陶器。改革开放后,由于陶制品滞销停产,窑口塌陷,后来当地农民就开垦种了庄稼。在北窑四周,发现许多陶片,有上釉和不上釉的,有老的也有新的。这里从古到今确实是一处生产生活陶器的大型窑场。
来到距北窑500米左右的南窑。这是一处紧靠长湖岸边的特大型古窑址,呈品字型,窑口坐北朝南,高约15米,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50米。窑口虽然塌陷并已改种庄稼,但残砖、断瓦、陶片、瓷片等布满四周。站在窑顶看东南方向,那里的地形高高低低,一看就知道是过去取土留下的痕迹。长湖岸边,在长约200米的湖边,布满了残砖、陶片和部分瓷片,水中堆积着废砖、废陶及窑场的其它废弃物,约有50-100公分厚。大都在湖水长年的冲刷下形成了砂砾和瓦砾,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处窑场专用的码头遗址。幸运的是,在长湖边和水中捡到了大量的瓷片,还发现了一块与荆州古城墙砖一样大的废砖。古老的地名、大型窑场、湖边码头、大量的残砖废瓷,这些都展示出一处古代大型窑场遗址的轮廓。
毛李镇窑场村古窑遗址的发现,是荆门发现的第一座古代州衙建造的大型砖瓦及陶器烧制窑场,对研究荆门古代的砖瓦陶器制造及水运等的发展历史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探讨古代“重点工程”的部署、管理和监督有现实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