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鉴定宜兴紫砂壶
如果想证明是不是一把好壶,最好的方法是去鉴定机构,因为茶壶不能看外表和埋在地下来判定,就像塑料袋,埋在地下几百年也可能不腐。有印章的不一定是好壶,假的太多了,重要的是紫砂泥的质量,如果用普通陶土,混入了化工染料,如氧化锰、呈的氧化铬、呈蓝色的氧化钴和呈绿色的氧化铜,都是对人体有害的。紫砂就是砂,断面是微小的颗粒物。简单方法:好的紫砂壶的壶盖和壶体是严丝合缝的,倒满水的壶甚至提盖子也能整个壶提起来,并且仔细看壶口、壶盖中心线以及壶把三点一线。这可能是非常好的了。。。如果想买好的,介意你找个诚实点的人,不要专业的,因为一个紫砂研究所的所长都认为加化工染料的东西正常,人品问题,只知道钱了。不过市面上这种造型的壶我是不会买的,只注重外形了,好的壶烧成后有一种如同砖瓦那样的土旧色,拙朴而不鲜艳。用正宗的“紫砂”壶泡茶,绝对对身体有益。
不论是瓷器鉴赏,还是瓷器鉴定,
上手亲自触摸与感受都是必不可少的。
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观感和判断,
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
但瓷器的手感是一个微妙的感知体验过程,
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作为后盾,
虽因人有异,却也异中有同,
下面是本人总结的瓷器的九大鉴定诀窍,
或能助你一臂之力!
1、轻重感
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
2、干湿感
有句话说:“古瓷会出汗”。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涩、干而滞、干而燥,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钝滞、刺耳的摩擦声;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却虽比较干,却有润、滑、爽的感觉,无论如何揉搓与摩挲都绝对不会出现干涩刺耳的摩擦声。
3、润涩感
新旧瓷器润涩感的差异十分明显和巨大。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而且是越古越润、越老越爽。
4、软硬感
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5、温凉感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6、生熟感
生熟感是手感与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
瓷器也像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烧成温度低,在1150度以下,则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则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则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则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
7、滑滞感
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润、滑腻、滑爽有别,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无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滞必新,是滞就新!
8、粗细感
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同。
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简易、粗糙、率意,其粗细感最为粗糙;古代官窑瓷器,尽管技艺水平和用工选料方面为历代之最,但终究逃脱不掉历史自然衰变的法则,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现代的新瓷那样精细,反而略显粗糙。
9、凹凸感
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突出特征。
望采纳,谢谢
元青花的鉴定方法都是通过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没有明确的方法,这里给出几个经验之谈供参考:
一、元青花一般胎体厚重,上手感觉适中;
二、器底无釉,多数器底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黏有填砂。
三、青花色泽有浓艳、灰浇两种,均有铁锈斑;
四、具有圈足外墙斜削处理,往往留有浸釉时的手抓指痕,露胎部分呈褐红色;大件器底无釉露胎部分常黏有较大面积的釉块。
五、分段制造,拼接而成,接底痕迹十分明显,特别是罐类内壁釉面有不平状。
六、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鉴别技巧:
一、在收藏交流学习中一定要找对门路和结识良师,包括书籍资料一定要寻找正确,参考图标选用确保正确。
二、我们也是从学习标本入手的,标本就是古瓷碎片。这些珍贵的古瓷片,正是认识元青花、熟悉元青花、掌握元青花特性的法宝。通过大量的摸索研究总结,才能让我们的收藏研究达到从量变到质变升华,才能练就出一双火眼金睛去鉴别真伪,淘得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