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宋代五大名窑如下:
一、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二、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三、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四、定窑
定窑为宋代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
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五、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一、真钧与仿钧
中国真正的钧瓷产际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真钧瓷,胎质纯精,坚实细腻,叩之犹如击磬,声音清脆悦耳。其釉色浑厚透亮,乳光晶莹,五光十色,相映生辉。这全赖于禹州大刘山和凤翅山五色瓷土这一独有的“地利”条件。那么,仿钧是怎么一回事呢?钧瓷始于宋朝,后来由于靖康之变,宋室南迁,禹州论为战场,窑工四处逃荒。由于钧瓷价值很高,于是在环境相对稳定的南方,便开始出现了仿钧瓷。到了明清以后各大窑系仿钧之风,也就日益兴盛。在仿瓷瓷中偶尔也会出现珍品,但它叫是不如真钧。清朝谷应泰在《博物要览》中关于“仿钧”时说“制有佳者,但不耐用耳”,清朝《南窑笔记》有提到仿瓷时说“胎骨轻脆,不堪鉴赏”。这些都简要地道出了真钧的仿钧的区别。
二、钧瓷与“官钧”钧瓷者,乃是泛指。而“官钧”是有局限性的,它指的是从宋朝徽守皇帝开始到清朝慈禧太后这段时期内,专为皇官内廷烧制观赏用瓷和生活用瓷的“官钧御窑”而言。少数“官钧瓷”也有当时派兵把守钦民窑烧制出来的。
在官钧里烧制出来的观赏用瓷,自宋徽宗起就有严格的钦定。其钧瓷底部大写数码是官窑区别于民窑的特殊标记。而一部分由民窑烧制出的官钧瓷则需在底部上烧制出钦定的内容和烧制人姓名。所以,清朝以后都是钧瓷产品,统称为古钧瓷。在古钧瓷中,足底有数码或有钦定铸文者又称为“古官钧”。而在古钧与古官钧中又分为两大类:古钧鉴赏珍品:经科学鉴定古老而又具有极高艺术鉴赏价值者。古、珍兼而有之。古均考古藏品:此为越古越好,不必苛求其珍。
三、钧瓷的划分钧瓷的品种有数百种,其高大者过人,其袖珍者手藏;然而钧瓷的品类只有三种:珍品、精品、常器。而珍品又有上珍、中珍、下珍之分;上珍之品,通常为仙家之物,偶有得者,也多为残瓷。中珍之品,在过去通为皇室御用贡品。据文献记载,每年也多不过36件,因此,现有所谓的钧瓷珍品,不过是中珍、下珍之品也!
钧瓷以釉色见长,器表没有任何人为的装饰,但由于釉的活动方式和流纹长短不同,在釉面上形成“泪痕纹”、“兔丝纹”,特别是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蚯蚓走泥纹”为经典。这本是一种缺陷,反而为人们所爱,所谓“有蚯蚓走泥者尤好”。
官钧为多次施釉,虽釉层较厚,但釉面平静肥腻,并时有流淌现象。官钧釉层有曲折的线纹,用手抚之则有感觉,此为官钧瓷器的显着特征―蚯蚓走泥纹,而民钧绝无这种现象。在者,官钧的窑变更为丰富漂亮,而民钧则少了一些红、紫的成分,但色调的反差较官钧要大。
元钧的釉层施得很厚,从流釉和胎壁显露的胎釉交接处可看到釉是反复多次施的,故光亮度一般均比较好,普遍有乳浊现象。由于釉层厚,流釉,积釉现象很普遍,在器物下腹,釉层的边缘呈垂珠状,釉面有蛋白石的光泽,普遍有粗大明显的棕眼,在积釉的地方有大小不等的气泡,有的早期中国瓷器产品气泡还有破裂。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报名:一五五七四八五七五四三(赵编导)栏目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德雅路480号(湖南电视台三楼)钧窑的底釉为青釉,所以元钧釉色很复杂,有灰青釉、天青釉、天蓝釉、乳(月)白釉、灰褐釉。有的有紫红斑、褐红斑、灰黑斑,这些斑纹和釉层流动浸润,有的像流动的岩浆,与粗犷厚重的胎体、凝厚的釉层很协调地配合,产生一种趣味天成的浑厚凝重效果。
宋代钧窑瓷器的釉具有釉层凝厚,釉质乳浊,釉层纹理深沉,釉面流动的特点,厚莹的釉层泛出宝石般柔美的光泽。由于铜的粒子对光波有选择性反射、吸收作用,烧成后在淡青釉中出现惊人的红彩效果,有的像成熟的秋海棠,在玻璃釉中红得浓艳欲滴;有的红得发紫,像盛开的玫瑰。天青釉上的红斑,宛如蓝天飘动的云彩,而整体通红的釉面则像令人心醉的晚霞,使釉面出现千变万化的效果,不少釉层有蚯蚓走泥问现象。
宋代钧瓷的釉色主要有:月白釉,其釉色以蓝为基调而淡,釉面有明显的棕眼。天蓝釉,具有釉层丰满,晶莹透彻的特征。宋代官窑施天蓝釉器物较多,而釉的变化亦较多。天青釉,为蓝色乳光釉的一种,较天蓝釉色淡,而又较月白釉色深。除单色釉外,钧窑还首创了利用釉的不同呈色机制,变换出不同的色彩进行装饰的窑变釉作品,灿如晚霞般的釉面与天青等色釉相互映衬分外绚丽,打破了单一青釉的格局。这种巧妙利用铜的还原理论而呈现的玫瑰紫釉色,青蓝交融,变幻万千,使原本就古朴高雅的陶瓷器物更加卓尔不群。玫瑰紫釉,为紫中有蓝,蓝中有紫的釉色。民均器物中的玫瑰紫釉器物精品,亦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虽然胎质、器型不及官钧精细、典雅,但釉色却别开生面。丁香紫,釉色较玫瑰紫较为沉重,亦为钧窑变釉的一种。葡萄紫釉,其釉色中紫的成分较多,较丁香紫明亮,且较少蓝紫相同的大色斑。海棠红,为钧窑窑变釉最为艳丽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