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五彩瓷的历史溯源

雪白的金毛
激昂的面包
2023-05-05 09:46:25

五彩瓷的历史溯源

最佳答案
舒服的雨
自信的小海豚
2025-07-30 01:50:40

彩绘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五彩瓷的出现是在继承和发展汉族传统彩绘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宋时期,北方著名瓷窑磁州窑所烧造的白底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绿彩等品种,无疑是明清五彩瓷器的先声。 天时五彩瓷器成熟于明代,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所促成的必然结果。“天时”是指明代全国几大著名的瓷窑,均出现衰落的趋势,尽管还有不少地区在生产各类陶瓷,但无论从产品的质量还是数量以及产品的多样性方面,均无法和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釉里红瓷及釉上彩绘瓷媲美。如浙江龙泉窑仍继续烧造青瓷,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器虽然仍为人们所钟爱,但在陶瓷的胎釉和制作工艺方面却无法和景德镇的瓷器相抗衡。至明代中期,景德镇的瓷器几乎占据了当时全国的大多数市场。大量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景德镇陶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繁荣的瓷器生产中心。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当时景德镇瓷窑遍地,一派生机。明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记录了景德镇当时的繁荣景象,“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地利景德镇具有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这是形成瓷业中心的重要因素。景德镇四面环山,从祁门的大洪山向西贯穿江西的昌江流经景德镇。景德镇位于昌江中下游,距上游祁门140公里,距下游的波阳(曾名鄱阳)90公里。在景德镇附近有东河、南河与西河三条支流。东河源于浮梁东乡的东源山,仝长60公里,流经出产瓷原料和燃料的瑶里、界首、高砂、王港、鹅湖等地,于浮梁旧城注入昌江。南河发源于婺源西南山中,全长45公里,流经盛产瓷土原料和燃料的浮梁南乡之程村、东流、湘河、湖田等地。西河发源于安徽至德县,全长约50公里,经浮梁北乡的祁门、港口、大洲、三龙等瓷料和燃料产地。昌江各支流流经的地方,多为陶瓷原料和燃料产地,在历史上对景德镇的瓷业发展至关重要,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燃料供给和陶瓷产品对外运输的重要通道。这可以说是“地利”。人和所谓“人和”,是指由于明代全国许多名窑逐渐衰落和北方的战乱以及各种原因,各地身怀技艺的制瓷工匠汇集景德镇;外来人才和当地工匠的融合,迅速地推动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新发展,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构筑了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基础。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在景德镇设置了御窑厂。御窑厂平时有饶州府的官吏管理,每逢大量烧造时,朝廷便派宦官至景德镇督陶。御窑厂烧造的陶瓷数量很大,不惜人力、物力,追求“至精至美之瓷”。《明史》记载:“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御窑厂所用的工匠技艺熟练而高超,并且“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因此,御窑厂的制作均非常精致,不惜耗时费力,精美的五彩瓷由此产生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明代五彩瓷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阶段:洪武、永乐为初创期,宣德至正德为发展期,嘉靖、万历为成熟期。洪武至永乐时期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当时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产品青花、釉里红的生产。然而从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洪武釉上红彩可以判定,洪武时期的红彩瓷器已为“五彩”瓷的蓬勃发展造声蓄势,可以说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彩瓷辉煌的序幕。洪武时期的五彩瓷器很少见,主要原因是洪武朝御窑厂设置较晚,当时所造瓷器应为民窑所烧。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所发现的洪武时期釉上红彩龙纹残片(图2),“盘壁表里各画五爪红龙两条及云彩两朵”。其构图动感十分强烈,笔意潇洒劲利,龙纹图案空间安排疏密得当,云朵画法也生动活泼,充满意味;胎壁匀称,轻且薄,对光透映,里外龙纹叠合为一,表现了明初高超精致的制作水准。器物虽小,但图案纹样布局合理,是明初釉上彩制作成就的展现。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只是明初才出现于景德镇。另外,明洪武《五彩束莲纹玉壶春瓶》,也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印迹。它在造型上缺少明代中期的隽永秀美而显得比较粗犷,在尺度、比例上一些细节处不够严谨,装饰上还留有元代的多层装饰的遗韵,莲纹画得粗放活泼,但从整体看已和元代造型有很大的区别。关于永乐时的釉上彩瓷,过去未曾发现过釉上五彩,只有釉上红彩,如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明永乐《红彩龙凤纹墩式碗》、《红彩云龙直口碗》。1986年,冯先铭先生曾在景德镇“见到一些新发现的永乐彩瓷,这批瓷中有白地釉上红彩、青花红彩、白地孔雀绿彩、白地刻填酱彩、白地刻填酱彩加绿彩、黄地绿彩等。冯先生认为,这些彩瓷品种的发现,说明了明后期的多数彩瓷在永乐时期已经开创。宣德至正德时期宣德窑生产的瓷器品种之多是空前的,单纯的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彩。有文献记载:“彩瓷始自宣德。”但从近年考古发现,洪武时已有红彩出现。然而宣德时所烧红彩,较之洪武红彩更加鲜艳,并且色调有浓重和浅淡之分。“宣窑五彩深厚堆垛”,也许就是指这种色调浓重的红彩。河北安次县曾出土明宣德《红彩缠枝八吉祥三足炉》,其红彩色呈黑紫,深暗凝厚,表面无光,纹样线条粗犷。宣德时红彩是釉上红彩和五彩的开端,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宣德以后,明代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共28年。这一时段,在陶瓷史上称为“空白期”,在传世作品和非景德镇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从未见过一件可以确认为这三朝的官窑瓷器。《明史》记载,英宗于宣德十年正月即位,曾一度减免征役、造作。御窑厂亦曾停烧。《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三年,“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戍口外”。正统十二年,“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景泰五年,“减饶州岁造瓷器三之一”。天顺三年,“光禄寺奏请于江西饶州府烧造瓷器共十三万三千有余。工部以饶州民艰难,奏减八万,从之”。从这些文献来看,正统时期对景德镇烧造瓷器有严格的限制,其他两朝也在减免瓷器的烧造。这些举措,对景德镇陶瓷在这三朝期间的发展必定产生影响。近年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不少学者加强了对明代这三朝的研究,推断这时期陶瓷发展大概有几种状况:其一,宣德末年留有未完成的瓷器在三朝完工而仍书宣德款或不落,这一推断来自于成化早期官款器的胎、釉的情况及彩绘图案和宣德官窑并无太大区别。其二,政治的不安定,宫廷内乱以及社会经济的衰退,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其三,上层统治者在兴趣爱好方面的转向,也可能是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景泰年间特别流行一种铜胎掐丝珐琅器,这种工艺历史已很久远,但在明景泰年间制作最精,最为著名,后世便以“景泰蓝”来称谓这种铜胎掐丝珐琅器。综其所述,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官窑瓷器的烧造方面,的确存在停滞的现象,但从其他资料来看,民窑烧造的瓷器从未间断过。1988年,景德镇在明御窑厂遗址西侧,发现了明正统官窑堆积层。这一发现将随着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更多的问题。明成化朝共23年历史,但在景德镇烧造的宫廷用瓷器的数量却很大。《明史·食货志》云:“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记述:“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故宣不及成。”《博物要览》记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方面的情况,一是成化时御用瓷器烧造数量很大,二是五彩瓷的质量愈加精美。但是成化窑瓷器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斗彩。关于斗彩将另篇叙述。为研究之方便,我们根据约定俗成,将以青花色作为一种颜色用于陶瓷装饰中的作品称为五彩瓷。成化时的五彩,己相当成熟。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所藏的明成化《五彩莲池禽戏纹盘》,内外两面都用红色的颜料画轮廓,没有用青花勾线,而盘面图案中的莲纹采用色泽明艳的进口青料。图案以鸳鸯莲纹为主,构图精巧活泼,彩绘技巧纯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画面中使用了不少黄彩,主要图案以黄彩打底,上面再以红色渲染,使色彩更显浓艳厚实。这件彩瓷证实了明代彩瓷所谓“黄上红”的彩绘技法,开创于成化,非始于嘉靖。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明弘治朝的彩瓷基本是成化风格的延续,其中最有特色的品种是刻花填彩。刻花填彩的制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图案纹样,上透明釉时将刻好的图案留出,将其用高温烧成后再在白釉露胎的瓷器上施彩并用低温烧烤即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弘治款《五彩云龙纹盘》便是典型一例,龙纹在釉下胎上刻成,釉上用孔雀绿、矾红、黄等色彩绘,它标志着釉上五彩的制作已进入成熟时期。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另一件黄地绿彩器《娇黄地堆花绿彩赶珠龙高足碗》,侈口窄唇,深碗壁,高圈足;碗外壁堆饰双龙戏珠,间饰云纹;内壁光洁无饰,薄胎黄釉,花纹以绿彩填饰。碗心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款,加填绿彩。这些白地绿彩、黄地绿彩为弘治时最主要的品种。明正德时烧造的彩瓷,其造型、装饰除继承前代传统外,还在创新中确立了正德朝独特的风格。正德五彩是在白釉器上直接另绘五彩纹饰,这种工艺,采用较广。正德白釉五彩器制作精细,使用较多的是红、绿、黄三彩,绿色多为翠绿和孔雀绿,绿色浅且闪黄。有些器物重用黄绿彩,红彩做点缀,或以套色来烘托纹饰,增加装饰画面生动活泼之感。正德五彩瓷的装饰,除传统的花鸟和穿花龙、翼龙纹饰外,还以阿拉伯文或伊斯兰图案为纹样作装饰,成为正德五彩瓷又一鲜明特征。嘉靖至万历时期明代五彩瓷器经过数朝的发展,到嘉靖、万历时已是相当成熟,质量和数量蔚然可观,开创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嘉靖朝瓷器生产量在明朝最多,由于采用“官搭民烧”的做法,出现了官窑民窑竞烧的局面。同时瓷器的对外输出也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陶瓷品种的创新。《景德镇陶录》记载:“制作益考,无物不有。”嘉靖釉上五彩以红、绿、黄、紫、孔雀蓝、黑彩描画图案,其中红、绿、黄为三主色,亦有金彩等多种色彩的五彩器。嘉靖《五彩云鹤纹罐》,造型圆浑饱满,纹饰粗犷豪放,通体以青花加红、绿、黄三色彩绘;黄鹤均先以红彩勾画轮廓线,再填以黄彩,杂宝及朵花点缀其间,主题纹饰上下分别绘变形莲瓣纹及蕉叶纹,整个画面热烈而不浮躁,非常典型地显示了嘉靖五彩的特点。嘉靖五彩瓷器的装饰内容丰富,有以龙凤为主体并配以水波、祥云纹的图案,也有以花卉、禽鸟为主题的图案,还有以婴戏或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图案。《五彩天马纹盖罐》造型端庄,胎坚釉润,主体纹饰绘四匹天马,形象夸张简练,极富动态,其他配衬纹饰有彩云、海水纹,整个画面不使用青花,属纯正釉上五彩作品。在国内外许多博物馆中,嘉靖五彩瓷传世品很多,其中大器较多,如大罐、大缸、大盘等。嘉靖五彩器,多数有六字青花楷书款。明代万历窑的五彩瓷仍以前代风格为主体,没有新的创造。万历时五彩的装饰改变了前代构图清新疏朗的风格,以图案纹样满密为胜,特别是采用镂空工艺。装饰的内容仍以龙凤花草为主,并有婴戏、八仙、百鹿等图案。也有用雕塑手法来表现的,并带有道教色彩。另有以吉祥内容为题材的,如福、禄、寿这些祝福的吉语用得较多,更显出了平民化、市俗化的意味。《博物要览》载;“漏空花纹,填以五彩,华若云锦。”以镂空工艺和五彩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是五彩瓷在明代出现的新品种。万历款《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是典型的镂空五彩装饰。该器运用镂雕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纹样繁密,多而不乱,镂雕工艺与施彩搭配得巧妙无比,色彩热烈,红、黄、绿、青花等诸多色彩把整个器物烘托得艳丽华美。嘉靖、万历五彩器的共同特点,即装饰繁密、色彩绚丽,制作工艺和造型大同小异,因此常被归于一类器物。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绿彩,而万历五彩则不然,这是两朝五彩瓷之间的重要区别。明代的五彩瓷博取中国陶瓷艺术近千年的精华,从初创到发展以至成熟,从洪武、永乐到嘉靖、万历,无论是五彩瓷的颜料,还是彩绘工艺、烧成工艺都已达到历史上的高峰阶段,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万历青花瓷器特点: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2、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中期兰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3、装饰工艺技法,有镂雕、镂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主题不清,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圃,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万历青花瓷器鉴赏和收藏 万历朝官窑瓷器生产从未间断,传世品很多。其官窑青花瓷器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作品承袭嘉靖风格,后期作品下启康熙风格。万历朝时烧造瓷器数量很多,大器型所占比例大,大罐、大缸、大觚、大瓶、大盘、绣墩等很多,小器型如盘、碗、笔杆、文具等也一应俱全。万历官窑青花小件瓷器的胎子相当精细致密,大器稍差,釉子光润肥厚,足内施亮青釉。万历早期使用回青,青花颜色艳丽泛紫,中晚期使用国产青料“无名异”和元子等,呈蓝中泛灰的色调。万历时期的纹饰繁密,稍显凌乱,但也有疏朗清秀的,还有的在青花瓷上镂空纹饰,别具一格。这一时期的大器很多,一般都有接胎痕迹,底足无釉。小件瓷器常见有各式盒子、笔杆、笔山、盘、碗、香薰、炉、莲瓣形洗、烛台、各式托座、执壶、盆、璧瓶等,有的修胎较精细,有的则稍粗。盒类瓷器多变形,不平整,撇口碗的口沿有极小的凸起边,盘塌底严重,碗、盘足内有跳刀痕和火石红色。万历官窑青花款多六宇双行楷书,笔锋有力劲秀,也有较粗扩的。万历民窑青花瓷器胎子洁白,有粗有细,同是碗、盘,也有厚薄之分。釉子白中闪青、光润。青花颜色有浓艳闪紫的,也有蓝中泛灰的。绘画比较潦草。常见纹饰有狮球、婴戏、高士、人物故事、山石花果、鹊桃、石榴、荷塘游鸭、鸣凤、进宝图、蕉石玉兔、达摩、魁星、布袋和尚、仙翁、螃蟹、团螭、梅花、向日葵、山水等。仙翁的脑门很高,像冬瓜;螭虎、狮子的头很圆,稀疏的长发后飘;小孩儿的头大,后脑勺大,和身体不成比例。此时瓷器上绘的山水风景画面,绝大多数是背景,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则主要在天启。万历青花民窑款有年号款,也有古语款、赞颂款、图记款等。如福、寿、金玉满堂、玉堂佳器、“富贵佳器”等。 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到清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清代陶瓷之所以能使人为之倾心和陶醉,一是体现了制作工艺的精致细腻,不少作品有一种高雅的格调和雍容华贵的风姿;二是有一种一般民窑无法比拟的优越感,带有强烈的贵族化意味。就五彩瓷来说,华贵深凝是它的总体面貌。康熙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瓷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实际上就是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康熙时蓝彩烧成后的色调,其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康熙五彩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得娇艳动人。康熙五彩瓷光艳照人,很重要一点是在烧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流动或损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不足。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鲜艳,光泽明亮。这说明康熙时烧造彩瓷的工艺已十分成熟。《饮流斋说瓷》记载:“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康熙五彩瓷,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只重色彩而不讲究造型的粗率画风。其施彩较明代均匀,勾勒轮廓所用线条以焦墨为料,笔锋劲挺有力,后用油墨彩料,笔触圆润柔和。“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陶雅》中对康熙民窑五彩瓷器的评价是客观的。康熙民窑五彩器的纹饰,由于不像官窑那样受束缚,题材丰富多样,除了花卉、梅鹊、古装仕女以外,还有戏曲人物等。在描绘各种形象时,勾画的线条简练有力,在乎涂各种彩色后,给人一种明朗感。当后人以雍正粉彩与其比较时,雍正粉彩显得细腻而柔软,康熙五彩则显得劲利而结实,因此被称为“硬彩”,也被称为“古彩”。《陶雅》载:“康窑蓝绿皆浓厚,故曰硬彩。雍窑则浅淡而美观,有粉故也,其无粉者亦羼以他之淡汁,在诸色中推为妙品康熙中期的瓷器彩绘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沣源、及“四王”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瓷器装饰方面的内容有一部分贴近社会生活,或警世寓意,或祈福求寿。如康熙三十年之后,朝廷广开科举,弘扬汉文化。瓷器装饰上书写诗文词赋,有“独占鳌头”、“米芾拜石”等内容的画面,便是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另外,五彩器中还有描写战争的场面,如俗称“刀马人”的戏剧故事和清装人物骑射的图案。这与当时康熙帝吸取明亡教训,告诫子孙要发扬骑射的满族传统,倡导习文尚武的政治背景有关。康熙《五彩水浒人物故事图盘》以《水浒》中三位绿林豪杰为题材,构图疏密得当,三个人物描绘得十分生动,人物表情刻画人微,所有人物采用纤细而劲挺的线条勾勒,彩绘技巧十分精湛。人物脸部不上彩,整个画面用彩沉稳,彩色丰富而不浮躁,其中黑色深浓如墨,蓝色清亮,红色如枣皮,亮而不浮,老成,几种色彩搭配和谐,十分完美,充分体现了康熙五彩的特征,是五彩艺术精品。康熙五彩由于色彩丰富,红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画面色彩沉稳、热烈而不浮躁是其鲜明特色。康熙五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陶瓷艺术基本要素——造型与装饰方面分析,有几点十分突出。造型方面康熙五彩选择的瓷料精细,拉坯修坯端正细微,一丝不苟,坯体接口不留痕迹,这一点和明代不同;瓷胎是经过精心修坯的,但造型气势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质朴的感觉,这一点与清后期造型过于雕琢、轻薄之风亦不相同。康熙时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器造型都很规矩严谨、古朴端庄,这和原料制备、制坯成型等工艺技巧的纯熟密不可分。康熙五彩瓷造型品种很多,大的造型所占比例也多,如尊、觚、鱼缸等都超过前代。康熙时造型新颖,许多器物开陶瓷造型之先河,反映了制坯技术的精熟。如观音尊、棒槌瓶、玉兰花觚、葫芦瓶等,造型饱满、挺拔,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装饰方面,康熙五彩的装饰突出了瓷绘艺术的特征,更加强调艺术感觉,少了一些市俗气,多了一些书卷气,或者说更接近了绘画艺术,但又不是模仿绘画,仍保持了鲜明的瓷绘语言。可以说,明清绘画对康熙陶瓷装饰影响是巨大的,在瓷器装饰的构图上吸收了中国画的一些章法,从表现技巧上看,无论是勾线填彩形式的,还是没骨小写意形式的,都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影响。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康熙五彩已打破了前代五彩勾线平涂的模式,并吸收了西洋绘画的透视表现方法,在色彩处理上也注意了深浅、明暗,使画面具有层次感、立体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陶雅》云:“康熙五彩能力最大,纵横变化层出而未穷也。”其“人物衣褶最为生动,树则老千槎芽,花则风枝婀娜”。这些评论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康熙五彩装饰的艺术特征。康熙五彩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独步于中国陶瓷艺术殿堂,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雍正时期雍正五彩和盛极一时的康熙五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数量减少,二是在色彩上改变过去以浓艳为主的特点,趋于淡雅,图案装饰也从繁复变为疏朗,笔意由遒劲趋向纤弱。这种变化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粉彩已成为当时的主流产品,它的制作方法、审美取向势必影响五彩,雍正五彩在绘制工艺上就结合了粉彩中多层次的技法,从而取得清新静谧的效果;二是雍正五彩在彩绘颜料方面仍以红、黄、蓝、绿、紫、黑、金等色为主,但彩绘效果已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雍正以后,五彩瓷逐渐被新的彩瓷品种所替代。从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代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瓷业的发展同其他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随同国势之日衰,逐渐走下坡路。这正如《陶雅》所载:“中叶以后,深厚固不如康熙,美丽也不及雍正。惟以不惜工本之故,犹足以容与中流。嘉、道以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清末五彩已不再风骚独领。

最新回答
笑点低的白羊
温婉的小刺猬
2025-07-30 01:50:40

辨别真伪。康熙五彩瓷罐底部的一块白印是用来辨别真伪的特征。康熙五彩瓷,清代康熙朝生产的五彩瓷器。康熙五彩突破了明代以釉下青花为主要色调的五彩瓷器。发明了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成为真正的釉上五彩。

暴躁的小猫咪
美好的衬衫
2025-07-30 01:50:40

及至清代,特别是在康熙年间(1662~1722),五彩瓷器的工艺有了明显的发展。康熙五彩除红、绿、赭、紫等色外,更发展出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同时在五彩中加用了金彩。其蓝彩烧成的色调,浓艳程度超过青花。黑彩具有黑漆的光泽,衬托在五彩的画面和周围花边中,加强了绘画的立体效果。金彩的运用也突破了明代嘉靖年间在矾红或霁蓝等上描金的单一手法。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的五彩更娇艳动人。明代时的五彩,由于色调不够丰富,故彩绘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斗彩为主流,康熙五彩则根本上改变了这一主流方向。釉上五彩一般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白瓷上进行彩绘,然后在彩炉中经低温烧烤而成。假若炉温过高,将出现颜色流动而破坏画面;假若温度过低,则釉彩就光泽不足,附着力差。所以明代的五彩时有光泽晦暗的现象,而康熙五彩大多已是彩色鲜艳,光泽清澈明亮。由此可见康熙时期的五彩瓷器把传统的釉上彩瓷工艺推向了高峰。

兴奋的蓝天
优美的小松鼠
2025-07-30 01:50:40
一、人物纹饰特征1 人物形象早期人物形象硕大,顶天立地,主体突出,笔法写意,生动豪放。中期以后以刀马人物为题材,绘画细腻,且人物也潇洒飘逸。到了康熙晚期至雍正,人物缩居画面一角,形态弱小纤细,着色也浓淡不一。2 面部及五官的画法康熙五彩瓷器用笔简练,但下笔准确,表现力强。所以画面部及五官时,因人的身份、精神与个性不同画法也就不同。但简练突出并不等于简单草率,因此画眼时,特别注重点睛,而这一点是用侧锋将笔端的长毫斜笔重按,使人物眼珠藏在眼帘内,成一条黑色短线,显得含蓄传神。至于武将,可用中锋点睛,使其看来圆而突,表情便显得不怒而威了。嘴巴的画法,男人大而方,女的则为樱桃小嘴,老人的当然是扁而瘪,小孩则为圆而突。面部的画法,男的多为国字脸,女的当然是瓜子脸,老脸变成申字形,而童脸扁圆苹果样。但康熙五彩瓷器的人物脸形,肯定多是走样而不端正,而正是如此,才能突显其表情万千的精彩。3 人物及衣纹的画法五彩瓷器画人体,均用红笔画线,来表示手足、胳膊、肚皮的肌肉与肌肤。康熙瓷器的彩绘,主要是以线条立形的陶瓷绘画,所以人体裸露部位如面部或胸腹皆不上色。这种上色的情况还是到了乾隆以后才开始出现。同样的在衣纹上,线描的功力更是立竿见影,行笔挺拔而流畅自然,绝不拖泥带水,没有衣纹纷纭纠葛的现象。在康熙的彩绘里,男人往往腰裙宽大,裙头却短,显得腰肥体胖。康熙五彩瓷器中的皇帝、官员或书生,都挺着一个突出的肚子,展示其养尊处优的身份。女人皆是衣袂飘逸而贴身,内外分明,绝不含糊。衣裙连成一套,使其看起来更为窈窕,步履轻盈。二、人物的意象造型1 人物比例 站立时,头与身体的比例是一比七;挺坐时则头身应是一比五;盘坐时则为一比三点五,这是画人体的黄金比例。2 身段武将都不露颈,因此胸腹特挺,威风凛凛,展示个头大的英姿。晚清及后期的武将一般就胸颈拉扯,身段臃肿不堪,形象颟顸。美人则都是削肩,突出身材的修长及苗条,就像现代模特儿,高挑健康,举手投足都带劲,而且康熙五彩瓷器美人皆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表情逗人。反观清末彩绘美人,一般受了晚清画家改琦、费丹旭的影响,虽是无肩,却娇弱无力,脸带病容,反映了晚清时代国家孱弱无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老叟的画法都无胸,使老人家看起来脊椎弯曲,挺不起胸,有风烛残年的感觉。当然,康雍盛世,老年人仍表现出硬硬朗朗,精神矍铄的面貌,所以不管是垂钓下棋,骑驴过桥,他们都直着腰板,秀骨当风。清末以后,国力日下,老人家总是佝偻着身子,挽杖独行,或伫立江边,露出望水兴叹的哀伤表情。那童子的画法就浑圆无腰,好像和合二仙,身躯短,肚皮大,两眼距离大,憨态十足,天真而惹人喜爱。康熙的婴戏图,给人和和美美的感觉,孩子的动作手舞足蹈,爽快利落。清末时彩绘的孩童就显露一幅无所适从的样子,呆板而欠缺表情,像个小大人,脸部眉目千篇一律。男人就一般意象而言,正面人物如清官,其面部轮廓分明,相貌忠厚,而反面人物额窄颌尖,唇薄眼斜,文人学士则印堂饱满,地角方圆。三、传神寓意的人物神态康熙五彩瓷器人物除了典型文化及概括化,更注重传神和寓意,也就是所谓情溢于象,而神藏于形。主张以形写神,并且形神兼备。人物神态配合其身份,一目了然。好像丫头,一定要俏皮嗲笑,则娇容带羞,书童憨态毕露,公子则英俊倜傥。最妙的是这些人物的性格也形诸脸上,似嗔似喜,都在眉目之间,这是后代仿品无法掌握到的精神面貌。当然,一系列的典型动作如“纨扇上举扑流萤,纨扇下垂忆深秋”,还有“文生爱扇胸,武生爱扇肚,浪子扇背脊,无赖扇屁股”都只是一些戏剧造型,只得其形而难得其神。最具体的动作,正派人物如清官、书生,一定是高视阔步,气宇轩昂,反派人物如奸人小偷,则踉跄鼠行,形容猥琐,女子则款款莲步,典雅端庄,老人家步履稳重,面部祥和,小童生跳活蹦,喜形于色。

冷傲的雨
畅快的外套
2025-07-30 01:50:40
在一部中国的陶瓷史中,康熙朝的瓷器烧造是享有盛誉的一个朝代。不仅其青花的分水法着色能分出多至七八个层次,成为历朝青花分色之首,代表着青花瓷的最高水平;在彩釉瓷的烧造上,其品种之多,烧造成就之高,也是为历朝所不及。如何区别康熙朝与其他朝代彩釉瓷的不同,下面介绍一些简易的鉴识要领。
要识康熙彩釉瓷,首先要看得懂康熙瓷。康熙朝的瓷、胎和制作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它的胎质与明代有很大不同,除极少量的浆胎瓷器外,一般的康熙瓷胎质均是坚硬精细,胎体厚重,少杂质,含铁成分非常少,所以,胎色非常洁白,官窑瓷尤甚。但因属手工淘胎,不可能细如粉状,因此,细察仍可见颗粒状以及底部有点点黑色铁质沉淀和缩釉点。这也是鉴识康熙瓷的一个重要特征;康熙瓷的釉质非常坚密,釉胎的结合特别好,釉面极其光润。康熙朝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是一致的;在制作上,凡康熙瓷的器底均能见到明显的旋纹痕;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个时期圈足的特定作法,比如,早期制品的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数有缺损;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凡有两层台的器物,其折角处都极为挺直,等等。
到康熙朝时,一道釉器出现了不少新的品种,向着色彩多样的方向发展了。在一种釉色中,又可以分出几种色调,因此,品种十分丰富。主要有白釉、祭红釉、豇豆红釉、郎窑红釉、霁蓝釉、洒蓝釉、天蓝釉、茄表蓝釉,和黄釉、绿釉、酱釉、黑釉、豆青釉、茄皮紫釉等。现择其要者而分述之。
豇豆红釉这是本朝红釉器中最名贵品种之一,因其釉色如豇豆而名。它在高温铜红釉中烧成难度极大,故少有大件器。一般器内为白釉,外壁由工匠用吹釉法,以竹管蒙上细纱,分几次将釉料均匀地吹于器物外壁后高温烧成。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和烧成焰性的影响,釉面必将出现水渍般的现象以及有点点绿斑。这既点缀了器物之美,又成了鉴识的一个特征。豇豆红仿制极难,雍正时已不纯正。清末、民国初的仿品,均未能达真品的幽雅娇艳,往往偏于灰暗,水渍斑刻板,且少见绿色苔点。
郎窑红在康熙红釉中,除了淡雅的豇豆红外,数深艳的郎窑红最为名贵了。此类瓷器釉质肥厚,色泽浓艳奔放,多大件器,多见瓶类器。其特征是釉面光亮,器物内外均有开片;口沿因流釉下垂,有轮状白线,洁白整齐,俗称“灯草边”,底足旋削十分讲究,保证流釉不过足,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底部为透明的米**或苹果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绿底”,偶有本色红釉底,但绝无白底;凡郎窑红器,均无款,凡有款者,即非郎窑器。后仿者不能做到所有特征都到位,仔细观察,可看出破绽。
霁红又称祭红、鲜红,此类釉器,大都系官窑祭器。其釉色,不像郎窑红的浓艳透亮,也不似豇豆红的柔润淡雅,而是失透深沉,呈色均匀,釉如橘皮。底为白色,且大都有款,上以青花书写“大清康熙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双圈楷书款。现代仿品较难仿出橘皮釉纹,这是辨别要领。当代高仿品的字体和釉色可以貎似,但青花料非古代呈色,且红釉色调发飘,另有作旧之痕,仔细辨认,可以鉴别。
洒蓝此种釉器系仿宣德的品种,是将以钴为着色剂的洒蓝釉喷吹在坯体上,犹如洒落的水点(因而也叫“鱼子蓝”),再罩以透明釉,以高温烧成。除少数有官窑款外,多系民窑无款。多数辅以描金装饰,尤以洒蓝开光描金为多,但描金部分常因时间久远而剥落褪脱,致使文字和图案模糊不清。因烧造容易,后世仿品较多,但可从其器形、图案纹饰和制作特点来加以鉴别。有的有补描金彩的现象,仔细观察,可发现所描有不能吻合之处。
天蓝釉呈晴天蓝空之色,呈色浅淡,而雍正略深,乾隆时在积釉处微泛淡黄绿。大多是官窑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且无大器。后仿品在胎、釉上与真品有较大差距;霁蓝釉器也是釉呈失透,釉面如橘皮,色泽匀润稳定。多官窑制品。碗、瓶类器内壁施透明釉,外壁施蓝釉,唯盘类器有里外均施蓝釉的;康熙黄釉器均属官窑,以仿宣德、弘治为多,但在造型上有区别,只要能把握时代特征,不难鉴别。此外,康熙黄釉较弘治偏深。
釉上彩和斗彩康熙朝的釉上彩除了明代使用的红、绿、黄三色以外,已能成熟地运用釉上蓝彩。康熙的五彩已不再借助于釉下青花,而纯粹用釉上彩表达,色彩已多达红、绿、黄、蓝、紫、黑、金等七八种。康熙粉彩属发轫期,品种尚不多,通常能见的有两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上加有胭脂红彩。康熙素三彩多见在黄、绿、紫三色搭配,此外更增加了釉上蓝彩。康熙斗彩以官窑小件器为多见,大多有官窑款识。民窑器较少,一般无款。康熙斗彩青花线条粗犷,填色凝厚艳丽,部分色彩表面有小黑点。斗彩加暗花为康熙朝所独有。由于年代久远,在釉上的绿、黄、蓝彩上一般均有明显的蛤蜊光出现,这是判断是否康熙瓷的一个重要特征。后仿的釉上彩器除了在重量上常显得偏轻外,并无蛤蜊光。伪造的蛤蜊光不仅浮于表面,而且常不自然,显得板滞,缺乏灵动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