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宋代五大名窑

端庄的日记本
着急的可乐
2023-05-05 09:45:55

宋代五大名窑

最佳答案
幽默的大树
聪慧的小懒虫
2025-07-30 01:45:03

宋代五大名窑有: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汝窑瓷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

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紫口铁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

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称“金丝”。“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宋代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为主。

钧窑典型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

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定窑造型以盘、碗最多。

扩展资料

文化历史:

宋代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尚往来之传统沿续几千年,陶冶了华夏古国万千巧夺天工的奇珍异宝。两千年以前,人们以青铜器为礼,上礼天地君主,下礼亲朋好友,青铜文明曾磅礴一时。然而,自陶瓷从泥火中诞生以来,青铜淡出,陶瓷,集天地之灵秀愈见精美,逐渐成为礼器的主流。礼送陶瓷,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习俗,陶瓷所承载的礼品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五大名窑

最新回答
跳跃的秋天
温暖的蓝天
2025-07-30 01:45:03

在河北,能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民族文
化遗产,当属古代瓷窑中的“四大窑”,它们是:代表隋唐
北方白瓷的邢窑,列入北宋五大名窑之首的定窑,以白地黑
花艺术影响了南北一大批窑场的宋金磁州窑和世纪之交在国
内考古界引起强烈反响的井陉窑。它们在中国灿烂的陶瓷文
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邢窑: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在我国制瓷史
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
局面,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
造了条件。邢窑的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论对我国还
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从20世纪
起,中外学者开始注意了对邢窑的研究。明清时代,我国出
现了一些博古著作和陶瓷著作。如明曹昭著有《格古要论》、
谷应泰著有《博物要览》,在这些著作中都提到唐代邢窑白
瓷。我国学者对邢窑的真正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之后开
始的,作为我国第一代古陶瓷专家的吴仁敬、陈万里、傅振
伦等都对邢窑关注有加,但所知的仍是一些“内丘白瓷瓯”、
“邢瓯”一类的词汇,至于它的真正产地、范围、产品以及
发展进程等很少被人提及。
从50年代初开始,国内的几代工作者便为解开邢窑之谜
做着不懈的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权威陈万里曾几次到内丘实
地考察,未能发现邢窑,史学界专家杨文山等人50至70年代
屡次到内丘、沙河、邢台等地考察,同样失望而归……
1980年初,临城县陶瓷厂成立了“恢复邢瓷技术小组”,一
年时间,小组在临城境内共查出包括祁村、岗头、山下等在
内的古瓷窑址17处,神秘的邢窑揭开了一角面纱。1981年春,
欣喜不已的考古工作者,在临城县召开了由中央、省、地、
县和新闻部门参加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为邢窑之
谜付出了几十年心血的老专家们在会上激动地表示,这标志
着邢窑与邢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者寻找邢窑的信心,调
查工作进入冲刺阶段。1982年至198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贾
中敏等人在内丘县境内共查出邢窑遗址20余处,1987年,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组成的邢窑考古队开始进入内丘、临
城工作,共对内丘城关、临城祁村、山下等处进行了发掘。
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52座灰坑,4座晚唐五代时期的
窑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隋代薄胎透影细白瓷的面世,为此
后邢窑的精略分期断代及对邢窑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认识、
了解提供了可能。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邢窑是隋唐北方白
瓷的代表,对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他们提
出:邢窑的发展特别是白瓷对邻近诸窑诸如定窑、平定窑等
有很大影响;邢窑的薄胎细瓷已基本上达到了欧洲“硬质瓷”
的标准,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定窑:北宋五大名窑之首
在北宋时代,“定汝官哥钧”五大瓷窑名满天下,而第
一者为定窑。定窑以白瓷驰名,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
各地瓷窑所仿效,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
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
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馆都以拥有定
器为荣……林林总总奠定了定窑名扬海内外的地位,于是中
国陶瓷界将五大名窑之首的桂冠戴在了定窑的头上。然而人
们却不知道,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几代考古工作者
为发掘定窑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写就了多少鲜为人知的
故事。
20世纪30年代,中国陶瓷界的泰斗人物叶麟趾先生到曲
阳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了曲阳的定窑遗址,年过半百的老
先生兴奋不已,马上向国内外考古界发布了定窑在曲阳的最
新考古学说。此后,小小的曲阳便开始迎接来自全世界关注
的目光和中外古陶瓷学者们的实地考察。50年代故宫博物院
三次派人到曲阳县调查,证实曲阳县灵山镇的涧磁村及东西
燕川村为北宋定窑遗址。1960年至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
队决定对涧磁村定窑遗址进行试掘,辗转数天,队员们才到
达这里,远远地一片白花花的“小山”便引起了队员们的注
意,那是什么?走近后所有的人都惊呆了,那些“小山”原
来是堆积起来的磁片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壮观的景
象”,平时见多识广的考古队员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
叹。虽然仅是一次试掘,但成果也颇为惊人。地层中包含晚
唐、五代、北宋时期的文化堆积,晚唐灰坑5座,五代窑炉
1座,北宋残墙两堵和瓷泥槽2处,上自晚唐、下迄金元遗物
251件。
1985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对定窑最大规模的一
次发掘。与第一次试掘不同,此次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
燕川村、涧磁村等7个地点的发掘工作同时进行,仅施工人员
就达几百人。收获是惊人的,窑炉、料场、水井、沟、灶、
灰坑等遗迹和大量瓷器、窑具及钱币、铜、铁、石、骨器具
相继出土,仅瓷片就有30万片,这在几大窑址的发掘中是极
为罕见的,而其中款识“龙”、“花”、“李小翁”等瓷片
属于首次发现。重要遗物如白釉卧女枕、尚药局瓷盒更是引
起了专家们的关注,尚药局是宫廷专司医药的部门,在全世
界只有一件尚药局文物标本流失在瑞典,1985年的发掘却出
土了数片标本,弥补了国内没有尚药局文物的空白,而且为
国内外的专家研究古代宫廷医药制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定
窑再一次轰动了世界。1986年定窑就被确认为国保单位。
正是由于定窑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近日有消息说定
窑将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此最高兴的莫过于参加过定窑
发掘的几代考古工作者,正如刘世枢所说:“我们对文物进
行发掘或者保护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想这个遗址将来会怎么
样,因为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那是分内的事,而现在回头去
看,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那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为子孙留
下了一笔历史的财富。”

殷勤的睫毛膏
虚拟的咖啡豆
2025-07-30 01:45:03
定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定窑的 历史 背景,希望你喜欢。
定窑的历史背景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 化妆 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到20世纪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进入了复苏期。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在仿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制 成功 了仿古、 美术 、日常三大系列工艺产品200多种,产品在国内展出屡屡获奖,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定窑的基本简介
在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故名。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

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发现定窑
有关定窑的文献记载很丰富,时代最早的当属现藏于曲阳北岳庙的《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碑阴处铭文包括有:“冶将”“冶副将”“都知瓷窑”等与瓷窑管理有关的官职名称(王丽敏等《曲阳发现<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文物春秋》2009年6期);另一条被定瓷研究者们广泛引用的材料是《王子山院和尚舍利塔记碑》,内容中出现了“充龙泉镇使钤辖瓷窑商 税务 使”瓷窑税务官职衔,龙泉镇即今定窑窑址所在地(董涛撰、周斯亿等修《光绪曲阳县志》,光绪三十年曲阳小学堂本)。由此可知在唐代中期,曲阳已存在制瓷业并受官府的监管。五代还出现了税务使收取课税,不仅证明确有瓷窑,而且规模可观,管理有序。古代瓷窑址一般以州命窑,曲阳古属定州管辖,也是其主要的集散地,因此称为定窑。

有人做过专门的统计,宋至清时期文献和方志中有关定窑的记载三十余条,元朝人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 天下 白”的赞誉(刘祁《归潜志》,卷八“联句亦诗中难事”条,中华书局,1983年)。刘氏所言的“花瓷瓯”是指定窑白瓷上那种以模印、刻画为主的装饰而言,其工巧富丽的程度,与花釉瓷器相比毫不逊色,可谓独步一时冠绝当世。宋代大文豪苏轼赞誉定瓷:“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轼著《苏东坡集》(上),卷三“试院煎茶”,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43页)。苏东坡北宋元祐年间曾知定州,对辖区内的定瓷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懂得 饮茶 器具在茶道中的重要性,道出了定瓷与好茶的相得益彰。南宋太平老人所著《袖中锦》给定瓷以极高的评价,把定瓷与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认为皆为“天下第一”的名牌产品。《邵氏闻见录》中记有宋仁宗一日去张贵妃处,见宫内陈设有一件“定州红瓷器”,仁宗问怎么来的,贵妃回应说是某大臣所献,皇帝听后震怒,训斥其不守戒禁,私自接受大臣的馈赠。说明定窑不仅白瓷天下知名,也产红瓷器,且在当时也属珍贵 物品 ,并为达官贵人所喜爱(邵伯温撰《邵氏闻见录》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13页)。

定窑虽因其在中国陶瓷史中的重要地位而屡见于文献记载,但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人们依据文献资料在河北中部寻找定窑窑址,根据“窑以州名”的认知,认为窑址在定州,结果考察定州本地并没有发现窑址,窑址遗迹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上田恭辅《关于定窑的考察会》,陶雅会,1925年。尾崎洵盛《支那陶瓷小考》,宝云舍,1934年)。

1934年,时任北平大学工学院教授的叶麟趾先生,这位背负实业报国留洋归来的学者,决心揭开这个历史之迷,他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首次报道定窑遗址在河北省曲阳县的剪子村(即涧磁村)和仰泉村(也就是燕川村)(叶麟趾《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北平文奎堂书庄,1934年,第10页)。

1941年,日本人小山富士夫根据《古今中外陶瓷汇编》的记载,跟着日军扫荡的队伍进入了曲阳,对定窑遗址进行了一次调查,获取了一定数量的瓷片,同年他以《关于定窑遗址的发现》为题 报告 了窑址的情况(〔日本〕小山富士夫《关于定窑窑址的发现》)这批材料后来由东京根津美术馆结集出版(根津美术馆《定窑白瓷》,东京,小学馆,1983年)。

诚心的网络
踏实的方盒
2025-07-30 01:45:03
汝窑: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今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和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均发现汝窑烧造。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中国北宋、南宋、明朝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
官窑: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官窑,毛公洞第一(今江苏扬州一带)。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像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哥窑:“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钧窑: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建窑,耀州窑,钧窑,作为中国传统瓷文化正宗,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还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等等,难以一一叙述。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于是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仍然不得要领。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计其数,因都未见过这批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了。1955年,禹县(今禹州)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定窑: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原属今定州市)的涧磁村、野北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