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瓷片的途径有哪些?
收藏瓷片当然可以与整器收藏一样,到古玩市场、地摊、乡下等地方去淘换,,但还有一些特殊的途径值得一提。途径一:野外捡到宝贝。在过去,陶瓷基本上都是生活用品,人们打碎了可能就会扔了。几百年以后,这些瓷片就埋藏在地下。特别是像北京、西安、南京这些历史文化古城,往往一动土底下就有瓷片。因此建议一些朋友,也可以像搞地质、生物的人常到野外采集标本一样,去野外收集瓷片。比如可以经常到正在修建公路的工地上去楚摸踅摸,这就是很好的时机。途径二:抓住城市建设的机会。搞基本建设与城市改造会有很多土方工程,经常会有一些瓷片出土,而通过这个方式淘换来的瓷片一般都是真品。此外,瓷片的种类与数量会因地区而定。比如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古都,明清时期的瓷器非常多,尤其是明代。再比如,古城扬州唐代的瓷片较多,因为当时它是一个港口,所以在扬州比较容易出现盛唐时期各个窑口烧造的瓷片。同样,杭州是南宋的者p成,瓷片也非常多,据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土了很多南宋时期的瓷片。因此,有些人出差或旅行时,会来到一个地方有针对性地重点收藏一些瓷片。当然这种收藏方式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并且不影响他人施工。通过这个方式淘换来的瓷片是不违法的,而到窑址去挖掘却是不被允许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四中兴建一栋教学楼时,出土了大量明代早期的瓷片,确切地说是洪武时期的瓷片。更早的在20世纪70年代时期,北京现在的北二环,出土了很多元代或明初时期的瓷片。北二环当时是明代的城墙,永乐时期建明代城墙时,基本上是两边打墙、中间夯土,有很多明代的瓷器等都埋在了城墙地下。因此,许多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在北二环捡到过精美的明青花瓷片。途径三:枯井下觅宝。瓷片容易埋在地下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时的垃圾不像现在这样集中处理,儿乎就是就地掩埋的状况。其中枯井也是瓷片藏身的一个地方。因为当时人们饮用井水,当一口井不出水时,人们就会把碎瓷片等填到井里,或者是打水时不小合落下瓷器。枯井下的瓷片一般保存得都比较好,因为那个时期地下水位比较高,有利于保护瓷片少受损失。
违法。
只要是文物捡到都要上交国家。哪怕捡到残缺的文物,也是要上交给国家的,千万不要据为己有,那都是犯法的。被发现后首先会制止这种行为,瓷片会被收缴放回原处,初犯以口头警告为主,情节恶劣的会被依规惩戒。
工地拉运渣土的渣土车污染问题解决方案:
1、工地出入口安装冲洗台与智能监控系统。每一台驶出工地的车辆都必须从冲洗台经过,智能监控系统自动拦截渣土车,并对其进行冲洗监控,不清洗不放行;
2、工地出口处的路面必须做硬化处理,否则不让施工;
3、工地出口处必须安排保洁人员,一旦路面被污染,保洁员要立即清理掉。
加强工地和渣土管理方案建议:
一、各工地监管部门要结合日常宣教,向企业讲清工地渣土扬尘治理措施和标准,告知相关责任主体违反扬尘治理有关规定将受到的行政处罚依据和数额,引导其自觉履行扬尘治理责任。
二、各工地监管部门要严格将施工围挡、主干道硬化、清洗设施配备、围挡喷淋、是否按要求安装监控并联网、是否安装号牌识别和道闸设施、是否有防治方案和专项防治资金等作为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审批的前置条件。扬尘治理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的,不予办理审批,不允许开工建设。
三、对工地渣土扬尘治理不力的工地及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实施严管重罚。对不按照要求进行整改或者逾期不整改的,依法责令停工整改,并按照有关规定将其不良行为纳入渣土处置信用管理体系,情节严重的进行通报批评、立案查处,并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并与市场准入、评优评奖、资质晋升、招投标等相挂钩。
四、工地渣土扬尘治理工作既涉及不同监管部门,又涉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为提升工地渣土扬尘治理效果,必须按照“谁的辖区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谁污染谁防治”的原则,界定建设、市政、交通、各建设指挥部等部门在工地渣土扬尘治理中的监管责任及属地管理责任,努力实现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
五、建设一套智慧渣土综合监管平台和工地监控系统连接,实时监控工地内的进出车辆是否正规、监控进出车辆是否冲洗、监控工地内的扬尘数据是否超标、监控工地内的出土方量是否超出申报、监控工地内的设施是否完好、监控工地内的堆物是否码放整齐等,并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和消纳场。
六、全面推进施工安全与扬尘治理监管信息化建设,推行远程视频监控及在线PM10实时监控,工地主出入口和重点部位都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