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雅瓷 YASI 怎么样

难过的白开水
有魅力的绿草
2023-05-05 07:25:46

雅瓷 YASI 怎么样?

最佳答案
迷人的牛排
温暖的河马
2025-08-02 02:42:44

《雅瓷,一个精致文化成长的故事》源南中国有一座燃烧不息的城市,古书中描绘那里的窑火印红了整片的夜空。优雅的柯氏姐妹恬淡从容,俊俏的脸庞似乎沾了景德镇的高白瓷泥,分外明皙。从频繁出入中国顶级拍卖会的艺术经纪人,华丽转身致力定位出一个精致的文化品牌,柯氏姐妹不敢以推广人文、艺术使命自居,只是生命历程中,用心而切身的体验后,油然而生的一项决定。“这个时代可以再从容一些,再享受一些。我们不愿做艺术品金融化的推手。只想和大家一起发现生活的根本精神。”柯氏的目光投向了窗外精致的小院。 艺术是生活的必需品 “好的瓷器不应该只是挂在墙上。她可以是我们手中的一只茶杯,一日三餐的一捧福碗,或是书桌前的一盏手绘明灯。艺术当然是生活的必需品。我们不断在努力将文化融入每一日的衣食住行,雅瓷的精致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小柯轻轻地捧起了这几日刚出窑的福底碗,这是雅瓷的景德镇研发团队新烧制的生活艺术品。 “庄子先生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原来我们都有一个误解,认为欣赏美只是看画展、听音乐会……但庄先生说美就在你身边,在天地万物之间。可能你走过一条街道,看到梧桐叶子飘落,刹那间就感到一种莫名而又莫大的快乐。”雅瓷的创始店隐于上海市南京西路的静安别墅之中。上世纪三十年代,蔡元培、于右任、孔祥熙……诸多名流志士曾居住于此,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革命、学术事业。这或许是雅瓷创始店选址的缘由。店前有一落精致的小院,院里一棵不知年纪的桂花树述说着每一个中国人关于庭院的梦想。“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也许这是每一位伫足院中的客人那一刻最想吟诵的诗句。生活美学的体验生活中有许多博大精深的乐趣,总是让人乐此不疲。雅瓷惊喜地发现“生活美学”这一概念,希望带给每一位朋友更好的生活美学体验。店内不定期的雅集,会与朋友共享雅瓷最推崇的十件乐事:赏器,会友,吃茶,闻香,读书,静思,睡起,漫步,轻食,小饮。 通常内心丰富的人不需要太多外在的东西,但需要与之相反的宁静和闲暇。“我们总是身体太忙,思想太闲。”这真是掷地有声的警句。“好多刚接触瓷器的朋友都会谦虚地说:我不太懂。但是常有小朋友来到这里就再也走不动了。有一回,一小男孩儿使出了他最大的力气说:太美了! 我想那一刻他一定与艺术产生了共鸣,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诠释。好的东西自己会说话,会有独一无二的生命,我们要做的只是庆幸与之相见。” 雅瓷的现在与将来 从古至今,追求完美的景德镇制瓷艺人都会把烧制略有残缺的瓷器堆放在瓷片山上。每当看到堆积如山的废弃瓷片,都会感慨,要出一件好的瓷器真是太不容易了。做品牌、做文化同样也是如此,十年、二十年……也许青春真的就献在这里了。 “不过现在还不错,我们开出了第三家分店,有了自己的签约艺术家,产品研发团队和更好的窑口,外带一个颇有远见的品牌总监。偶然得知日本的百年老店有十万家之巨,甚至有千年老店,我想关键在于真诚和用心。我们当然也有这个志气!”柯氏姐妹的温存里透着不一般的坚毅。未来的一切,就像景德镇窑炉的那扇门,成百上千次地打开又关上,每一次都给予制瓷艺人们多么深切的期盼……

最新回答
美丽的鸭子
犹豫的热狗
2025-08-02 02:42:44

我们此次三天半的景德镇之行,全程都有赖章武老师的张罗和安排。而“景德米亚”这个词,就是他首创的。“景德米亚”是一种景德镇特有的艺术精神,自由、热情,又充满了创造力,类似于波西米亚。而景德米亚之夜,也就是每夜在景德镇的新文化地标陶溪川,在他的陶溪书馆里举办的文化沙龙。

所谓沙龙,其实也不算是,因为章武老师很少特意布置与款待,十分随意,有人来了就开酒或泡茶,就南腔北调地谈天说地,也许章老师都不知道来客的名字;若想走,那就推门走,完全不用客气。这样轻松自在的空间,想必全国也找不出几处。

那么我就来聊一聊,我在陶溪书馆里认识的几位老师。

说他是景德镇一哥,那还真没人敢质疑。来之前就知道章武老师的标签:资深媒体人,景德镇观察员。

章武老师是新华社驻江西的记者,本身也是江西人,他在20世纪90年代来到景德镇,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深度参与了这里十大瓷厂改制的过程,之后每年都会把大部分时间留在景德镇,一方面研究陶瓷制造工艺,另外一方面就是研究景德镇近现代陶瓷史。

可以说,他是景德镇制瓷大师们的代言人与义务推广人,也是来景德镇定居的艺术家们的领路人,大家来了景德镇,第一站都是奔他这儿来了解情况、做出规划。我们此次景德镇之行,也是刷他的脸,才能与数位制瓷大师与著名的陶瓷研究者近距离接触。

我不知道他的确切年龄,按照他的履历来看,应该有五十多岁吧。可是,看到他的时候完全不会去猜他的年龄,他跟谁都能聊到天昏地暗,各种新诞生的梗与流行词,不停地从他嘴里蹦出来,他随便一个玩笑可能都是一个坑,在这里送上一个大写的服。

哎,岁月这种东西,在他身上仿佛只有沉淀与发酵的功效,将景德镇的人文与陶瓷的历史,发酵出来各种有趣的故事与段子。第一次见面,我就成了他的迷妹。永远穿着红衣的武哥,真是个有意思的人呐。

在景德镇的第一餐,就是在九段烧掌门人在陶溪川里开的文化餐厅“九段本因”中吃的。席中,与段老初次见面,他带着标志性的鸭舌帽,话不多,也不喝酒,我能感觉到,这是一个老顽童。

据说段老师曾为日本客商代工烧制青花瓷,段老师的画工细腻又雅致,1996年被时任新华社记者的章武老师发现,喜欢得不得了。后来章武老师带了韩国商人朴先生来参观,朴先生每年来景德镇超过12次,也是个老江湖了。章老师问他:“若陶瓷能评段位,‘段窑’能评几段?”朴先生回答说:“九段。”从此,段老师的“段窑”更名为“九段烧”。九段烧如今是景德镇的三大知名窑口之一,与贵和祥、小雅并称景德镇三大现代官窑。

九段烧自始至终始终都坚持纯手工,从不在外找人代工,从普品到收藏品即使如此。日本著名设计大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在写《设计中的设计》一书时,曾经来到景德镇,在九段烧待了大半天,最后他选入这本书的6个杯型中,有5个都来自九段烧。这就意味着,九段烧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认同,完全担得“现代官窑”的美誉。

每只九段烧都有一个手写的底款,其中除“妙手丹青”外所书字体都为瘦金体。据说,九段烧的底款也是经过几经更迭的,刚开始叫“段窑”,后来直接写“九段”“九段珍藏”“景德九段”,一直到2010年,才确定下来了用“妙手”系列。目前九段烧底款有“九段妙手”“妙手青花”“镇民恪制”“妙手燔功”“妙手丹青”“妙手禅心”。

“妙手”取自陆游的《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意为技艺高超之人,亦有妙手天成之意。如今的九段烧青花瓷,按照画功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最好的是“九段妙手”,其次是“妙手青花”,最后是“镇民恪制”。

其实,欣赏瓷器与喝茶是一个道理。好茶喝多了,自然就能分辨出什么茶不好,博物馆里的珍品瓷器和当代精品瓷器看多了,自然也就知道什么是普通匠人的作品,瓷器的质地、画工、造型、釉色,都明明白白在那里诉说着自己的身份等级。

九段烧还有个特点,几乎全部都是日用瓷,比如盖碗、公道杯、茶杯、茶叶罐等,对于喝茶之人,平时就可以用得到。价格也比较可爱,从1K到数万不等,天猫就有卖,即使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也有能力收藏几只。

有点动心了,送自己一只当生日礼物?嗯,好主意!

罗国新老师被称为景德镇的文化碎片“拾荒者”,他用十几吨历代官窑陶瓷碎片,串联起了中国陶瓷的文化史和文明史。

我们花了一个早上的时间在罗老师的工作室里,也就是景德镇历代瓷器研究所,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物馆里面。

罗老师戴着高度近视眼镜,江西人把近视眼叫作瞎子,所以罗老师得了一个花名:瞎子哥,简称瞎哥。

他有严重的口吃,这一点常常被人当段子讲,但只要谈起瓷器,他就会立刻兴致高涨起来,让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瞎哥是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上世纪八九十代就开始做陶瓷生意。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迷上收集历代瓷器碎片。

2009年他将生意收尾回到景德镇,开始在建筑工地和各个窑口的废墟中“拾荒”,截至目前,罗老师耗尽家财,已经收藏了十几吨老瓷片,尤其是元青花和明朝成化年间的老瓷片。

在他的工作室里,桌子上摆满了他复原的珍品,有些东西如果是完整的,价值都是过亿的,即使是复原的,也很有商业价值。尤其是一只龙纹蛋壳杯,杯壁轻薄如纸,更惊人的是,里面还能看到一条雕出来的龙!这样的工艺,如今已经无人可以做出。

房间里还有一个简单的展览柜台,里面的碎瓷片,几乎都能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明成化瓷器的书上找到。

更神奇的是,他也去了鬼市,而且又花了5000块钱买了七八片明成化的碎瓷片,他随手拿起一片,都能在书上找到原型。而且这种功力主要体现在他去鬼市、工地、废墟这种地方淘宝的时候,打眼一看,就知道那块是他正好缺少的。这是怎样的积累才可以练就的火眼金睛啊!

就连我们的司机师傅都知道,“他把所有钱都花在这上面了”。瞎哥自己说,已经研究了十年,现在回家太少,孩子都有意见了。

我默默在心里给瞎哥点了无数个赞。

景德镇文化圈里,大家都知道“东郊米其林”的名号。这是一家门脸特别不起眼的餐厅,正式名字叫“啄老家庭厨房”。

来之前,东方老师就给我们打了好几遍预防针:“这家店环境很差,但是菜超好吃。老板长得就像黑社会大哥,戴个大金链子,特别傲娇,爱吃吃,不吃滚。”好好奇啊!

走到门口一看,破败的红砖门脸,连个像样的大门都没有,看到门口贴着一个告示:每周一休息。今天不就是周一吗?还是姜武老师面子大呀!

门口有一尊金色的塑像,东方说:“老板就长这样!”穿过狭窄的满是各种老旧瓷器的大堂,爬上一层楼,就来到了餐厅里,好像是在一栋居民楼里,客厅里有几张桌子,还有几个包间。

我们已经预定了两个包间,包间都不大,仅够放下一个十人左右的大餐桌。装修比较简单,基本与毛坯房无异,唯一有印象的是墙上挂着的几幅美人图。

刚坐下没多久,啄老就进来了,黑衣黑裤,光头小眼,满面通红,显然已经喝了不少,然鹅,我并没有看到大金链子,他今天戴的是一条大银链子。

他取下来跟我们说:“这是我今天早上在鬼市上淘到的,是一只鹰的嘴巴,你们觉得怎么样?”我们传着看起来,跟啄老的气质还真搭!简单粗暴,勇猛剽悍。

我手机找不到了,所以没有拍到他的照片,有点遗憾。但是他家的菜真是好吃得不得了,小河虾之嫩,远超我吃过的淮扬菜。腊肠、米粉扣肉、碱水粑都好吃得叫人停不下筷子,豆腐和青菜这种常见的食材,居然也有惊艳的味道。

不过他家需要预约,打电话的时候,请一定使用你最温柔的声音,声音太大或者声音太小,或者不讲礼貌,老板都有可能会拒单哟!

追寻的豆芽
神勇的棒棒糖
2025-08-02 02:42:44
陈炉古镇是耀州窑延续烧造,炉火至今不灭的陶瓷基地,烧制的日用瓷产品坚实耐用,装饰图案简洁明了,洒脱奔放,趣味雅俗共赏,广受民众的欢迎,产品远销国内外,由于在其漫长的制瓷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工匠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华丽瓷章,使耀州窑在中国陶瓷文明史中影响深远,地位显赫,并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名窑之一。

耀州窑所烧制的产品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往往能突破材质局限,随机应变临时发挥,创作出好些衍生品,在生产生活中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瓷器品种涉及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盆、罐、缸、壶、碗、盘、盏、碟、灯、杯,各类家居陈设器,礼仪祭祀器外,还有瓷臼、瓷棰、瓷碾槽、瓷井圈、瓷柱础、瓷门墩、画轴头,衣钩,拉手,鸟食罐,猪食槽等杂件。

瓷乡瓷韵如烟海,积淀丰厚史悠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上的孩子,童年都有其有别于它乡的游戏内容。因其生长地域环境的不同,使得娃娃们也多是靠山者玩山,近水者玩水,而生长于瓷镇的孩子们只能玩泥巴、玩瓷片了,因为陈炉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瓷镇的娃娃们在其快乐的童年生活中,依靠古镇千百年来瓷器烧造的丰厚遗存,依靠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泥巴、瓷坯、瓷片,以及一些特制的小孩玩具消遣嬉戏。

进入七十年代后期,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供儿童玩乐的项目日益丰富,家长也稍有能力给娃娃们买一点玩具了,之后又因国家提倡生育计划,娃娃数量减少等因素,使早些年流行于古镇,娃娃们乐此不疲的各种游戏项目,也与当今儿童渐行渐远,以至消失殆尽,谨书此文以寄幽思之情。

一、摔宝窝

摔宝窝也叫摔泥炮,五、六十年代古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人丁兴旺,一个家庭少说也有四、五个孩子,整个镇子千百户人家,娃娃的数量可想而知,又由于当时人们普遍都不富裕,大人辛勤劳动能顾住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已是不易了,根本淡不上给娃们买玩具。但天性调皮活泼,贪玩好动的少年儿童,在泥巴、瓷坯、瓷片随处可见可得的大环境中,自能开发出各种乐趣和玩法。在众多游戏项目中,最简捷方便的玩法便是摔宝窝了。玩时,娃娃们溜进制瓷作坊,从泥场挖点练制好的泥巴,男女娃娃聚在一起,每人先用馒头大的一块泥巴,用手捏成一个大泥窝,底部尽可能薄一些,然后对着泥窝吹口气,抡起胳膊把泥窝口朝下,用力摔在地面,只听叭的一声,泥窝底部因空气的挤压,蹦出一个大孔,这种游戏叫摔宝窝。等几个娃把各自的宝窝都摔烂了。大伙便一起查看检验,看谁的宝窝蹦出的泥孔大,选出最大的宝窝后,其他的娃就要从自己挖来的泥巴中,取一部分揉成和那个泥孔大小一样的泥球赔给胜者。如此反复捏了摔,摔了补,到最后看那个小伙伴赢的泥巴多。虽然泥巴有的是,又无啥成本,但事关胜败,娃娃们也是争强好胜性格,都是愿赢不服输,故也玩的很是认真,往往为赔泥的大小而计较不休。有时候挖来的泥巴不是太多,而参与玩耍的儿童又多,便改变赔偿办法,即用和胜者宝窝泥孔大小的泥片来给胜者补孔。

二、捏泥巴

捏泥巴也是男女娃娃都喜欢的游戏,娃娃们挖来泥巴,随心所欲想啥捏啥,根据自己的意愿,捏出自己想做的东西,花草动物,桌椅床凳,食品人像,锅碗瓢盆等。有些心灵手巧的娃娃会用泥巴捏制口哨,晒干后,央求在窑场干活的大人给入窑烧成。口哨多以动物为原形,有狗羊牛鸡猴猪鸟等造型。多笨拙质朴,基本上不太注重外形,只求哨音响亮,吹瓷口哨也是孩子们相互联络的信号,召集其他娃娃时,不用上门去叫,只要在他家附近吹口哨就行。

三、摆演演

摆演演,陈炉人把小孩玩过家家称作摆演演。可能是和小孩多以废瓷盘瓷碗瓷碟为道具,以罗列摆放为兴趣的原因吧。男女娃娃们一同玩耍,取大一点的废瓷盘瓷碗当做锅当做案,小一点的废瓷器当做是吃喝用具,采些花草树叶当做食材,模仿大人做饭过日子。这种游戏很有意思,小伙伴们以顶缸捶或石头剪刀布游戏决出胜负,胜者便是家长,有权支排其他小伙伴在摆演演时的角色和任务,即谁烧火,谁做饭,谁取水,谁采摘,谁洗涮等。在玩的过程中,常会有一些童谣融入其中。如:一溜溜摆豆豆,八个娃娃叫舅舅。格格能开黄花,前边走来你大妈,浑身上下都罢了,就是屁股太大了。罗罗面面,杀公鸡擀细面,你一碗我一碗,给你叔叔剩一碗。小媳妇尖尖脚,半夜起来压饸饹,细又长吃起婵,先给爷爷捞一碗,吃完饭又扫院,看这媳妇倩不倩。毛儿毛儿上天去,给你爷爷装烟去,毛儿毛儿你回去,给你爷爷端茶去。红萝卜蹲,白萝卜蹲,红萝卜蹲了白萝卜蹲。罗罗面面,油糕串串,猪肉扇扇,蜜糖罐罐。娃娃勤爱死人,娃娃懒掉到河里没人管。摆演演是一项能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综合娱乐,动手动脑玩游戏,快活自在娃娃迷。

四、发悠

发悠是以烂瓷瓦片为道具的一种投远游戏,发悠类似于住在河边的娃娃们玩的打水漂。只是因为陈炉到处是窑场,废瓷瓦片随处可见,娃娃们便以此为乐,开发出各种玩法。参与玩耍的小伙伴们,每人拾几块瓷瓦片,站在地面画出的一条发悠线上,把手中的瓷片用力扔出,一次一片,比赛谁扔的远,陈炉人把这叫发悠。有时小伙伴也会选择远处某棵树或某家人墙上的一个小砖洞,作为发悠目标,比赛看谁能打中树杆或者扔进洞,凡此种种娱乐花样,都是娃娃们自己定制游戏规则,无需任何投资。一辈又一辈古镇少年儿童在这简单至极的游戏中,产生的快乐和满足也是不可限量的,远去的岁月中,一代一代陈炉古镇的孩子们就这么一天天成长。

五、打佬

打佬是一种男孩子玩的投掷游戏。那时的孩子们都能自己动手,用废瓷器打制玩具,选厚一点的盆底或者瓮底残片,用砖块敲击边缘,使其成为和巴掌大小的圆饼状,孩子们把这瓷圆饼称做佬。一般是两个娃玩,由顶缸捶决出胜负,胜者把自己的佬用力扔出,越远越好,负者用自己的佬瞄准胜者扔出的佬投掷击打,打中者为胜。若没打中,胜者可拣起自己的佬击打负者落地的佬,由于是瞄准投掷,虽未打中他人的佬,却也距离接近了,故往往很容易被后者打中,如这次又没击中,反击者则会轻而易举打中他人的佬,击中者为胜,又扔出自己的佬,让对方去打,如此反复。

六、打官

打官可称其为打佬的升级版本,多个娃娃可以同时进行,寻一块空地或谁家窑背,大伙齐动手找来三块大一些的盆底或瓮底残片,按前中后顺序竖立,间距是一步远,用小瓷片或砖来支撑稳固,便是靶子了。然后从前一个靶子算起,后退二十步,在地上画一条线,几个孩子以顶缸捶的方法,决出投扔顺序后,便依次序用自己的佬作武器,站在线外击打前方竖立的瓷靶,击中前靶算一分,中靶二分,后靶三分,得分多者为胜,打官者可根据自己的手劲和瞄准程度任意选择瓷靶。得胜者可用右手中指弹输者脑门一次,弹脑门陈炉娃称做弹卯疙瘩,要不就是用食指外关节刮输者鼻梁子。一轮完后,重新竖立靶子,开始下一轮比赛,以次类推,直玩至尽兴。这种就地取材随手自制玩的游戏很是方便,且大多是玩完便丢,第二天玩时再找来或者重新做,所以古镇孩子们动手制作玩具的能力都比较强。以瓷片做玩具,又是投掷类游戏,故磕磕碰碰,伤手伤脚的事经常发生,但那时没谁把这当回事,小伤口流点血不算啥,同伴们会随手抓取一些细尘土按在伤口上止血止痛,一边按一边说“面面土贴膏药,不到三天就好了”,说也奇怪,那时真的很少有什么伤口感染,孩子们也很少忌讳什么,血一止住,便又投入玩耍,三几天后,伤口便愈合了。

七、抓子

抓子多为女孩子们玩,男娃玩的较少。孩子们拣拾一些黑釉瓷或白釉瓷碎片,厚度近一公分,用砖块敲击成二分硬币大小的圆片,这如棋子状的瓷片便称为子,分五子、七子、八子等玩法。以抓五子为例,每人手执五个子,两个娃玩,谁先抓谁后抓,也是以石头剪刀布或顶缸捶的胜负而定。玩时,两个娃娃面对面,席地而坐,手抓五子,手心向上抛起,从空中只接其中一个子在手,其余任其自然落地,复又抛起手中的子于空中,然后快速拾起地上的一个子,且必须在抛于空中的子落下之前用手接住。若没拾起地面的子或是抛在空中的子没接住落了地,便告失败,一般抓子都是三局两胜制,胜者可用食指外关节刮输者鼻梁子,以显得胜之优越。这种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游戏,最为女娃们喜欢,那时候的学生娃们常在课余时间,随便找个空地,就地一坐,便玩的不亦乐乎,全不怕土不怕脏。七子、八子的玩法和抓五子相似,只是增加了拾取的难度而已,即根据地上落子间距的分布情况,第一次抛子拾起一个,第二次抛子拾起两个,第三次全部拾完,任何一次拾不起来或是没接住空中落下的子即告失败,另一个娃再抓,反复不停,直玩到尽兴。

八、打钉子

打钉子,玩具以孩子们自制的佬和废铁钉为主,玩法和打官有点相似。几个娃娃,每人准备一些铁钉,随便找一个场地,放置一块砖,然后每人放一枚钉子在砖上面,做为标靶。再从砖开始向后退二十步,在地上画一条线。同样以顶缸捶或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出投掷次序,投掷者站在线后用手中的佬瞄准标靶,用力抛击,目的是打中砖块震下或直接铲下砖上的钉子,落下的钉子便为击中者所赢。第二个娃再以同样的方法击打,直至砖上的钉子掉完为止,又开始下一轮比赛。若真有手劲大运气好的娃,一次抛击将砖上的钉子全部打落地,大伙便重新放钉子,重新开始。现在想起也是可笑,那时的孩子们为了自己的钉子不被别人轻易赢去,有聪明的娃便把直钉子砸弯,引得大伙竞相效仿。赢了的娃娃得了好多弯弯铁钉,很是自豪骄傲,如得胜的将军一样,输了的便只能到处去找寻铁钉,准备资本以利再战。孩子们最喜欢到饲养室外给牲口钉铁掌的大木架下去找寻钉子,那时作坊泥料、燃料、生产生活用水、瓷器的转运等都是牲口驮运或马车拉送,故牲口颇多,经常会给牲口换钉新的铁掌,每次都会有拔下的废铁钉。那年月孩子们没有零食,常常装一衣兜没用的烂铁钉和瓷佬,这些游戏不仅练了孩子们的手劲眼力和动作协调性,也使他们在遍布古镇的废瓷碎片中,自得其乐。家长们多忙于生计,很少干预孩子们玩乐,任其胡成。

九、拉碌碡

这是爷爷、爸爸们给自家宝贝蛋蛋特意烧制的一种瓷质碌碡,形状和麦场上的大石碌碡一样,只是体量极小而已,一般直径十余公分,长度稍大于直径,两端正中心掏个小窝,便于固定碌碡架,用粗铁丝做架子,再系一节细绳,让娃娃拉着滚动满院跑,以激发娃娃走路跑步的兴趣。这种小碌碡多是一些家庭男娃少,大人十分溺爱孩子,才会给做的一种玩具,在大多数孩子眼中,算得上是那个年月的一件奢侈品了。

十、狼吃娃

以废瓷片为道具的益智类游戏,和跳棋有些近似。在地上用瓷片横竖各画五条线,共二十五个交接点,捡十五块小瓷片做娃,捡三块大瓷片做狼。两个小孩以顶缸捶胜负,决定谁当狼谁当娃,娃站三行,每个交接点上站一个,狠占最边一行,两头各立一个,中间立一个,空出的交接点为共同活动区域。狼先走第一步,有道是狼动弹娃叫唤,狼走一步,娃走一步,只要娃在狼前且娃身后交接点空出,狼便跳到空点上,将这个娃吃掉。若有一个娃落了单,而两头狼都有机会吃娃,则娃娃反而无事,有双狼不吃娃的规则。总之是狼和娃在画定的棋盘上周旋,斗智斗勇,看最后是狠把娃吃掉,还是众多娃娃把狼围困,狼被娃围困不得动弹便是娃胜,反之娃被狼吃的七零八落则狼胜,胜利的一方弹输者卯疙瘩,重新开始下一局比赛。

十一、老婆挡路

老婆挡路,两个娃玩,每人各拣两块相同颜色的瓷片,即这个娃的瓷片是白色的,那个娃的瓷片是黑色的,随便在地上画一个大大的〈区〉字形框架,一共五个交接点,两娃对面而坐,把瓷片放在各自面前的两个接点上摆好,顶缸捶胜者先走第一步,把自己的瓷片放到中间的点上,且不可一步把路挡死,只准走封口一边的瓷片,对方即可把自己的瓷片走到对方空出的点上,如此反复,直至同颜色瓷片的一方把活路挡死,另一个颜色的瓷片不能走动为输。采取三局两胜制,赢的一方弹输者卯疙瘩或是刮鼻梁子,以显胜者荣耀。

十二、倒窑

倒窑是以废瓷片为道具的益智类小游戏,两个娃娃每人准备25块大小相对一致的碎瓷片,面对面席地而坐,在地上用瓷片画出两行五竖的一个长方形方格,一人五个空格,每人每个格子里放置5块小瓷片,由顶缸捶胜者先走。胜者可随意抓取自己面前方格中的5块小瓷片,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在每个方格中投放1块瓷片,放完再抓下一格中的所有瓷片投放,直到出现空格,即可赢得空格后一格中的所有瓷片,赢得的瓷片不再投放。第二人再依此法抓取瓷片放置,最为有效且赢的最多的是空格后,一格中有瓷片,后又空出一格,这样便可以连赢两格,叫做吃把捎尾。如此一路反复,直到格子里瓷片因数量减少不能玩为止,最后看谁赢的瓷片多,最大赢家弹输者卯疙瘩或刮鼻子,然后重新开盘玩下一局。

十三、背豆腐钱

所谓豆腐钱是一种形状似豆腐片的支烧垫片,常用来垫烧一些极小瓷器的正方形垫片,边长两公分左右,小窑货用来垫烧酒盅、水盂、烟葫芦等,因是一次性使用,故每次烧窑都会废弃很多。这种垫片规格通一,很受孩子们喜爱,他们常以此为玩具,用来背豆腐钱或是倒窑。玩法是把十余个垫片放在手心抛到空中,然后用手背去接,能接多少算多少,紧接着再次抛到空中,这次用手掌从空中抓取,两次累计,抓住多者为胜。此游戏用来训练孩子手眼的协调性和在空中抓取瓷片的准确性。三局两胜或一局定输赢,胜者弹输家卯疙瘩或刮鼻梁子。

十四、举重

旧时古镇的娃娃们,会随时随地生出种种玩耍的念头和玩法,有大一点的孩子会选择顶拐、骑马蹬仗、跳高、跳远、翻跟头等徒手游戏。还有一种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举重,一群孩子比赛谁力气大,他们以砖块或瓷锁为重物,大伙轮流举,看谁举的时间长,举的砖块大。常规短砖重十五斤,长砖重二十余斤,瓷锁是用泥巴烧制的,分三十斤、四十斤、五十斤几种规格,是以前瓷镇青少年强身健体的必备物品,可惜后来逐渐减少已至灭失,现在已很少见到了。笔者藏有一个重三十斤,底部32X17公分,高18公分的瓷锁,可以说是弥足珍贵。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娱乐形式已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基本上初中生的玩乐已多靠智能手机了,小娃娃们也受家长和社会群体的手机依赖症所影响,一个个玩起手机来,比我们六零后还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游戏,不是我不懂,是这社会变化太快。追忆童年,瓷镇那些小游戏终将沉入历史长河中,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