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唐墓中,专家想寻找一块瓷器碎片,却意外发现“神秘”金币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北邯郸的磁县,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座规模庞大的东魏古墓。经过考证,墓主人是东魏时期的一位公主。最让考古专家们感到诧异的是,在这位公主墓中,还出土了2枚西方帝国拜占庭(即东罗马帝国)的金币。为什么在东魏的墓葬内会有拜占庭金币呢?难道墓主人是拜占庭远嫁过来的公主?面对这重重的疑问,且看我给您一一揭秘。
(本文所有,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事情还得从发现这座古墓开始说起。磁县的村里有一处杂草丛生的高地,似乎好多年都没人耕过,几位村民就准备将这里开垦成农田。就在挖土的过程中,陆续掘出来很多青石板,而且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启开最后一块青石板,竟然出现了一个黑乎乎的墓洞,质朴的村民们,急忙联系当地文物局的工作人员。经过考古队的仔细勘察,专家们断定这是一处规模庞大,等级较高的东魏古墓,那么墓主人是谁呢?
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发掘,在这座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不仅有彩绘陶器、精美的瓷器,最让人觉得惊诧的是,墓室内竟然布满了华丽的壁画。壁画上,除了常见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还有大量的羽人以及凤鸟和兽首人身像等等的图案,俨然就是对墓主人升天的真实写照,甚至还有一副完整的人物出行壁画,显得十分富贵和绚丽,因此专家推测这位墓主人身份一定不低。
专家们通过对墓志铭的解读,发现墓主人竟然是个13岁的小姑娘,叫做茹茹公主。这就让专家们很纳闷了,在东魏历史上也没有哪位公主叫茹茹呀,就在人们都疑惑不解的时候,又有了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发现。
当时有一位马专家,他在清理墓室的时候发现了一件瓷器缺一块,他就重新对墓室做了一次仔细的筛查,希望可以找到缺失的碎瓷片。可瓷片没找着,却意外发现两枚拜占庭金币,这就让马专家感到十分的纳闷——东魏的墓葬怎么会有拜占庭金币呢?这金币和墓主人有什么关系吗?难道这茹茹公主是东罗马人?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终于发现了茹茹公主和拜占庭金币的关系。
茹茹公主的确不是中原人,但也不是东罗马人。根据《北史蠕蠕传》记载,茹茹即蠕蠕,系北方柔然国的公主,她5岁嫁入中原,与东魏宰相高欢之子高湛,结为娃娃之亲。可是很不幸,她在13岁的时候就因病而逝,于是便厚葬于此。这两枚拜占庭金币怎么解释呢?专家们最终在史书中找到了答案。
位于地中海的拜占庭是个千年帝国,从公元395年建立到公元1453年灭亡,共计1058年,该国对应中国历史则是东晋后期到明朝中期。而在此期间, 拜占庭帝国和中国的历朝历代也都有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唐朝时期,两国来往十分密切,在《旧唐书》,《西域传》和《北史》等史料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并且称拜占庭为拂菻国。而当时茹茹公主所在的北方柔然国,与欧洲地区的贸易往来也十分频繁,因此拜占庭金币就流入到了柔然国,柔然人喜欢黄金,他们认为黄金有避邪祈福的作用。因此专家推测,茹茹公主自小就佩戴有拜占庭金币习俗,而且自始至终也都没有离身。
虽然谜团解开了,但这位5岁离家的茹茹公主,在中原孤独地生活了8年,最后病逝他乡,也许至死都没有能再看到父母一眼,完全可以这样说:她为自己的国家献身的精神,真的是太感人了。
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操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
盗墓技术,归纳为“望”、“闻”、“问”、“切”四字诀。
“望”是望气看风水。老盗墓贼经验丰富,又多擅长风水之术,故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毁的古墓坐落何处,只要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宝物必多。
“闻”即嗅气味。有此奇术的盗墓者专练鼻子的嗅觉功能,他在盗掘前,翻开墓表土层,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从泥土气味中辨别墓葬是否被盗过,并根据土色判断时代。
“问”就是踩点。善于此道者,往往扮成风水先生或相士,游走四方,尤注意风景优美之地和出过将相高官之处。他们一般能说会道,善于与长者老人交谈讲古。每到一处,均以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身份拜访当地老人,从交谈中获取古墓信息与方位。
“切”即把脉之意。指发现古墓之后,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棺椁,这种功夫不仅需要丰富的盗墓经验,而且要有体察事物的敏锐感觉。
擅长此道者往往根据地势地脉的走向,如给人把脉一样很快切准棺椁的位置,然后从斜坡处打洞,直达墓室中棺头椁尾,葬品,前几年曾国藩墓即被用此法盗掘。
扩展资料:
盗墓贼盗墓常规过程:
一、看地形
“看地形”,很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明白诀窍的人在几公里以外就能看出来。有些盗墓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来“四处转转”尤其喜欢下“很细很细的雪粒”那种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关。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别。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二、挖洞口
探好位置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挖洞口了。
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有的洞口只有一个污水井盖那么大的口子,打开以后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三、进入墓室
一般来说,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那么心里就有数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
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过去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前进,东西都在土里)。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盗墓盗墓,总是被传得神乎其神 ,人性的贪婪总会让他们走向危险的道路。文物对于国家而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古至今,盗墓贼一直都很猖獗,为了避免文物被盗,国家还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止这种行为。
可还是有人在无视法规做这样的事情,那么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古文物的价值太高了,一旦获取一两件就可能拥有一辈子花不完的财富,但是古墓的寻找并不是简单的,而一位盗掘过价值上亿文物的盗墓贼,却亲口讲述寻墓秘技:找到砂砾石就行。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姚玉忠,是盗墓界“神奇”般的存在,他被很多人冠以“祖师爷”和“盗墓第一人”这样的奇称,这些名字也并不是空穴来潮,姚玉忠挖掘的古墓数量非常多,经多人的供述,只要是姚玉忠发现的地点,那么就一定会有古墓文物出土。久而久之,姚玉忠的名声也逐渐大噪,慢慢的还有很多人都说姚玉忠会看天象,天空之中的星星就是他找寻古墓的一大方向。
在我国古代,还有一本盗墓之书,书中记载着如何来找寻古墓的方法,其中更是有用松树和柏树以及雷声来辨别古墓方位的技法。这部书就是古代盗墓贼所写的《万墓追踪》,但是他的这本书上的方法并不好用,因为很多时候要依靠自然是不定时的。那么姚玉忠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直到有一天,因为一人独自在山上乱转引起警方注意而被追拿归案的姚玉忠,终于说出了他寻找古墓的秘诀,就是寻找砂砾石。因为在古代,人们建造古墓的时候,往往都是为了追求风水宝地,但是很多时候风水宝地的寻找并不轻松,于是人们为了有一个风水宝地,就会将自己的墓地所在之处人为改造出风水宝地,将一些水道用砂砾石堵住,就这样根据古代丧葬文化的发展,姚玉忠从中研究出了道理。
他每天都会去寻找这样的地方,一旦找到砂砾石,再研究一下当地的风水之地,那么大概可以推断出古墓的所在之处,所以姚玉忠才会成为一个盗墓高手,而姚玉忠因为盗墓从中就获利了上亿元,有着如此本领的他,如若起初选择考古事业,那么他也会为考古研究作出很大的贡献。对于这件事,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雄伟又清晰绵长的山脉,一层又一层的缠护之山,里面必定有王侯将相的墓葬。古墓中变幻莫测的机关,神秘的殡葬文化,流传千年的宝物,每一样都令人神往,《寻龙诀》、《盗墓笔记》的大火,让"盗墓贼"这一神秘的地下职业出现在普通大众眼前,去千年古墓中探险让无数年轻人跃跃欲试。
然而,现实毕竟不是小说,现实中的古墓并没有小说中的那么惊险刺激,真实的盗墓贼也没有小说的主角光环,每次都能死里逃生。何况,随着时间的变化,千年前的风水宝地早已千变万化,古墓更是难以寻找,那盗墓贼是如何辨别古墓位置的呢?
真实存在的"摸金校尉"小说《寻龙诀》中,盗墓分为摸金、卸岭、发丘、搬山四大门派,其中摸金是技术含量最高、规矩最多的门派,这一门派中的人被称为摸金校尉,然而,"摸金校尉"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
根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第一次出现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写道:"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传言,曹操为了补充军饷,特地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样的军衔,专门用来盗墓取财,于是考古界常说"汉墓十室九空"。
然而,在南北朝之前,"摸金校尉"只在陈琳的这篇檄文中出现过,陈琳降曹后,说这是袁绍逼迫他写的。"摸金校尉"这一官职正式出现在正史上,是在南朝时期,是宋前废帝刘子业所设立。刘子业荒*暴虐、性格古怪,做出这样的事并不奇怪,这也是正史上唯一记载盗墓官职。
除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史书上再无任何盗墓官职的记载,更没有盗墓门派之分。不是所有盗墓者都有资格被称为"摸金校尉"的,盗墓者分为民盗和官盗,"民盗"就是民间的盗墓团伙,一般由单人或者几人组成,而"官盗"却是统治们组织的盗墓团伙。
其实上,不管是"摸金校尉"还是"发丘中郎将",指都是官盗。最便捷的取财之道,除了偷窃抢劫,就是盗墓了。比如孙殿英为了筹集军饷,就盗了慈溪太后的陵墓。
厚葬与盗墓厚葬之风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历史,古人"视死如生",人死后灵魂依然还在,死亡只是换个地方换种形态继续生存。人们相信,生前享受的东西,死后都能带走,王公贵族往往会在墓中放置大量的金银珠宝作为陪葬。数千年来,民间有各种不同的丧葬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等,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丰厚的陪葬品。
殷商时期,就有贵族用丰厚的财务作为陪葬,举办厚葬仪式,陪葬品也越来越丰富。到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的各项礼仪制度已基本成型,丧葬形式也更加的完善,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
春秋战国时,各国的统治者、贵族依然为自己修建华丽的陵寝,显示自己生前的显赫和死后的荣耀。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成为古今中外第一个封建王朝君主,死后自然也要彰显出自己的丰功伟绩。秦始皇的皇陵,完全就是帝都的皇城和宫城的翻版,大量的金银珠宝、奇珍异品,还烧筑了大量的士兵陶俑象征着强大的军事实力。秦始皇陵后来成为历朝历代皇帝陵墓的样板。
不仅仅是皇帝,皇亲国戚、王公大臣,都凭借手中的权力和财富,为自己或者亲属举办厚葬仪式,这样不仅是表达对死者的感情,更可以向社会炫耀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厚葬文化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厚葬之风越演越烈,就连普通的中下层老百姓,为了维护人情脸面,即使财力不允许也要竭尽可能的办一个奢侈体面的葬礼。
宋朝时期,皇室成员基本都是厚葬,宋英宗曾说"毋过华饰",但仍是调用了四万六千多人修建自己的陵墓,还花费了"内藏钱百五十万贯、细绢二百五十万匹、银五十万两,助山陵及赏责",可见帝王陵寝是多么的奢华。不光修建陵墓是笔巨大的开销,就连他们安葬后,也要安排人员进行维护和祭祀,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盗墓记载,是周代末年,一人挖掘古墓,得到一颗刻画了八十个字的玉印,这颗玉印后来到了李斯的手里,引起了李斯辨别古字的兴趣。古代地势变化不大,王侯将相的陵墓往往修建的十分巨大而且醒目,非常容易找到,能够轻易得到大量的金银财宝,何乐而不为。
关于古代盗墓者的技术,没有详细的记载。直到清末,才开始对盗墓技术有了一些记载。当时专业的盗墓者被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擅长"巧力",快速取物是他们的目的,对于打盗洞是十分的讲究。
盗洞是方的还是圆的,是在棺前还是棺,都有自己的讲究。为了方便快速打盗洞,还研发了"洛阳铲"这样的专业发掘器械。而南派则讲究"技巧",尤其是对风水的运用,深厚的风水知识能够帮助他们精准的定位大墓的位置。
改变"风水" 的砂砾石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势的变化,很多曾经辉煌的古墓早已不见了踪影。很多古墓都是无意中被发现的,像秦始皇陵就是一位农民在挖地时挖到的,山西在修建地铁时也发现了不少古墓。
古人修建陵墓讲究风水,现代风水地势早已变化,难道就找不到古墓了吗?有经验丰富的盗墓者(姚玉忠)曾说:不管风水如何变化,总会留下痕迹,只要找到一种石头,地下很有可能就会有古墓。这种石头就是砂砾石。
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修建陵墓十分看重风水,在风水学中,最好的墓葬必须同时兼有"风"和"水",最佳位置就是背山面水的地方。可是,满足这一条件的地方少之又少,好的地方又被前人占据了。
于是,他们将地势低的地方填高,或者是改造堤坝改变水流,人为的修建出一个"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而这些工程都需要用到砂砾石,寻找砂砾石其实就是为了寻找古人大兴土木的证据。
厚葬成风,盗墓随之而生,二者之间就像是相互竞争的孪生兄弟。陵墓中的防盗措施在逐渐的升级,盗墓贼也在不断的总结经验向下传。到了现代,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必定熟知风水和各朝各代的陵墓特点,才能准确的找到古墓。
从古至今,都有相关法律对墓葬进行保护,不过古代的法律只保护本朝代的陵墓,而现代的法律规定了任何的盗墓活动都是违法行为。古墓也是中华民族的遗产,我们不能私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