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管隔音棉哪种材料的好
下水管隔音棉哪种材料的好
下水管隔音棉哪种材料的好,声音经过管道内的反复折射会放大,因此在卫生间的下水道安装隔音棉是很有必要的,毕竟许多卧室带厕所,下水道声音太大就会影响正常休息,那么下水管隔音棉哪种材料的好呢?
下水管隔音棉哪种材料的好1包下水管可以选择玻璃纤维材料的隔音棉。
玻璃纤维隔音棉内部蓬松交错,有着无数的微小空隙,具有良好的吸声特征,可以根据声学需求制成墙板、天花板等,能够有效吸收房间内大量的声音,减少室内的噪音。
在使用玻璃纤维材料的隔音棉时,首先要按照管道的长度和直径剪好大小,铝箔纸也要根据大小剪好,注意铝箔纸要剪得大一点,把它们包到管道上去,然后用铝箔带缠结实即可。并且包裹时要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因为会有很多很小又短的纤维落出来吹到眼睛里,沾在皮肤上。
同时也要注意,在施工时,应将卫生间的下水管道整根全部封闭,不能只做局部处理,卫生间立管四周要用隔声板或者隔声棉等有隔声功能的材料对管道进行多层包装处理,后再采用轻钢龙骨或轻体砖将立管围砌,使管道达到良好的降低噪声、防潮的效果,尽量不要用木龙骨,防止木龙骨受潮膨胀而致开裂。
一、下水管隔音材料有哪些
主要有隔声毡、隔音棉、藤材、文化石、毛石墙等等,其中隔声毡、隔音棉是市面上使用比较广泛。使用的`隔音材料不同,采取的安装方法和隔音效果也会不一样。若要有效隔音的话,建议大家应该先减少震动,再降低噪音,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在隔音毡的单面上涂抹一些胶水,其次将其缠绕在下水道上,再将隔音棉缠绕在隔音毡上,然后在表面缠绕一层隔音毡,最后在表面缠绕一层管道膜就可以了。
二、下水管隔音棉施工注意注意哪些方面
1、为了降低下水管的噪音影响,一般都需要在下水管上进行隔音棉的安装施工,让下水管整个被包住,但是不可以只对局部进行隔音处理,否则隔音效果就会下降,难以实现隔音目的。
2、施工之前,应该用美工刀将隔音棉裁剪成适合尺寸,这样隔音效果就会得到加强。施工过程中,应该把隔音棉更柔软的那一面缠绕在下水管上,这样隔音效果会更好一些。
3、使用隔音棉进行隔音的时候,缠绕的隔音棉厚度一定要足够,只有厚度足够了,才可以起到良好的隔音效果。当隔音棉安装完毕以后,为了确保墙面的美观性,还应该使用龙骨和瓷砖在外围砌制一个立管,让下水管不会露出来。
下水管隔音棉哪种材料的好2一、卫生间管道隔音用什么材料比较好
1、卫生间管道隔音可以用龙骨和隔音棉,将隔音棉包在龙骨上面,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隔音效果,最后再对龙骨用涂料粉饰一下,整个卫生间就会特别的美观。
2、也可以使用实心砖进行垒砌,将实心砖包裹在管道外面垒砌完成之后,利用水泥砂浆对缝隙进行填充,最后再用瓷砖贴上,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成本也是比较低,也不会影响卫生间的美观,效果非常的好,这种方法比较普遍。
3、也可以使用扣板法,扣板法就是吊顶扣板直接做成框架包住管道,它不需要任何的瓷片,制作起来非常的方便比较适合在家装完成之后使用。
4、也可以使用石膏板法,和砌砖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比砌砖更加的节省空间,用石膏板将管道全部包裹住之后,再用瓷砖贴住,这种隔音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很多人家里也会选用这种方法。
二、下水管包隔音棉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我们在下水管包隔音棉的时候,一定要将下水管的整个管子全部都封闭,不要只做局部的处理。
下水管隔音棉哪种材料的好3卫生间下水管什么情况下需要加隔音棉?
众所周知,隔音棉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隔绝噪音的,如果没有噪音产生自然就不需要加隔音棉了。所以卫生间的下水管什么情况下需要加隔音棉取决于下水管会不会产生噪音,或者说噪音对家居人员有没有影响。
水瓶居家认为,以下这些情况下,需要加隔音棉:
1、高层住宅居住层数较低
高层住宅卫生间内主下水管是立管安装方式,楼上的住户的生活废水都会从下水管排下,水在排出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噪音,并且楼上的住户越多,排水的频率就会越高,这样低楼层的用户卫生间会有很大的噪音,影响人们的正常作息。这种情况下的卫生间下水管就需要给予加装隔音棉。
2、卫生间下水管存在弯头过多
一般主立管存在弯头的情况不太多,但是地漏、洗漱盆下的排水管、马桶下的排污管,几乎都是存在弯头的,楼上排的水流到弯头的时候,会在弯头处撞击,产生不小的噪音。因此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在弯头处加装隔音棉。
3、卫生间距离休息区域过近
目前很多户型的卫生间为了使用方便,距离最需要安静的卧室会比较近,甚至卧室内还有专用卫生间,那么这种情况,就需要在下水管上加装隔音棉了。
总之,房屋的卫生间存在如上三种情况的,就需要在下水管上加装隔音棉了,不仅立管需要加装,水平管也要加装,特别是弯头部分。加装了隔音棉可以有效阻止噪音的传播,给家居环境一片安静。
卫生间下水管不需要加装隔音棉的情况有哪些?
1、楼房顶层住户
对于楼房的顶层住户的卫生间,尽管也是有下水管立管的,但因为没有楼上住户向下排水,基本不会产生噪音,就算是楼下有一定的排水噪音,在我们对下水管普通包封后,这点噪音可以忽略。因此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对卫生间下水管加装隔音棉的。
2、独立卫生间
所谓独立卫生间就是楼上楼下卫生间不在一条垂直线上,下水管不是自上而下的,比如一些别墅,自建房等,这种卫生间内的下水管不需要加装隔音棉。正常的包封就可以了,几乎也没有噪音。
3、户内卫生间距离休息区较远
有些户型内可能有几个卫生间,有的卫生间只是作为客卫使用,距离卧室、书房等房间比较远。一般情况楼上住户也不怎么使用该卫生间,就算使用有噪音,在进行普通包封后,也并不会影响到居室环境。那这种情况就完全没有必要特地加装隔音棉了。
以上是卫生间下水管不需要加装隔音棉的三种情景,之所以给大家说这些是因为加装隔音棉是有一定的弊端的。
卫生间下水管加装隔音棉的利弊分析
对于加装隔音棉唯一的好处是可以隔绝噪音,这是利的一面,咱们不多说。
它的弊的一面如下:
1、增加费用。加装隔音棉增加费用这是必然的,首先是材料费要增加买隔音棉的钱,其次还有施工费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买单的。
2、占用一定空间。隔音棉之所以能隔音是因为它厚厚的一层,多孔的性质,而这个包裹在管道上,就会增加管道的直径,并且下水管都位于室内,占用室内空间,进行包封的话,必然会多占用室内空间。并且隔音棉太薄,作用也会比较小,太厚占空间。总之这是弊的一面。
3、不方便检查管道。尽管下水管不容易出现损坏漏水,但也不能100%的保证,有些接口还是容易产生漏水的,而包裹了隔音棉,这些接头什么的必然都是包上的,这样就给检查带来麻烦。这也是不利的一面。
地漏不合格,洁具密封性不到位以及下水道开裂。地漏不合格可以换成水封更深的地漏,比如说换成水封5cm的地漏。而洁具的密封性不到位会使得气味反渗,导致下水道反味更严重,因此洁具的密封性一定要到位。
火花塞作为汽车易损的消耗件必然存在使用寿命,在整个汽车使用周期要经历若干次更换。定期更换火花塞,对发动机性能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火花塞工况的好坏对汽车的动力及油耗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不同材质的火花塞使用寿命也不相同,普通的铜芯火花塞使用寿命为3万公里,铂金火花塞使用寿命可以达到8万公里,而铱金火花塞如果用车得当使用寿命甚至能达到10万公里以上。
因为火花塞在缸盖上,下端直接连入气缸,再加上火花塞螺纹连接处及高压线处较为脆弱,更换时操作不注意极容易损坏,因此,换火花塞时一定不可以大意和莽撞蛮干。
一、防止异物落入气缸
更换火花塞时最怕的就是这个。像比较多的是灰尘掉入缸内,因此更换时应对缸线附近的灰尘清理一下(可用气枪先吹一下);拆开火花塞时,更要小心螺丝、小螺帽、砂子等异物进入气缸内,一但进入且未察觉到,那必然是严重的问题,缸内掉入硬物会使活塞及缸壁受到重创,甚至使发动机有报废的可能。
二、冷车状态更换火花塞
要在冷车状态下拆装火花塞,因为热车时火花塞膨胀,螺栓和螺纹结合的很紧,热车更换很容易造成火花塞口螺纹滑丝和断裂;而冷车状态更换火花塞要比热车更加轻松,拆卸更容易,从而降低滑丝的风险。一但滑丝就麻烦了,必要时得开缸,这样费用就大了。
三、莫要损坏高压线
拆火花塞时需要先拔下高压线,有些汽车的高压线插得非常紧,此时拆卸时万万不可以心急。必要时左右上下慢慢摇晃,一定不可用力过大,否则会拉断高压线。插上高压线时一定要插到底,一定要用合适的套筒扳手拆装火花塞,且扳手要放正,以防止绝缘瓷被碰碎。
此外,为防止更换火花塞时灰尘、异物等进入发动机缸内,也需要先用气枪吹净要换的新火花塞;为防止将火花塞连接处的螺纹拧坏,不可用很大的力气来拧动板手,上紧时应使用力矩板手,一般汽车火花塞的拧紧力矩在25——30牛米之间;为了方便下次拆卸,可以在火花塞外表面涂些润滑油,让螺纹连接更加安全、可靠。
什么情况需要更换呢?
1
给油不出力
当你开车时,如果发现加速无力,或者踩下油门后觉得发动机出现明显异常抖动,那很可能就是火花塞性能下降的造成的。
火花塞性能下降会导致点火不畅,造成燃烧不充分甚至缺火,此时可能会有1缸或多缸停止工作,所以发动机会出现耸动或给油出不来力的情况。
2
等红灯时车哆嗦
停车等红灯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如果怠速情况下,发动机出现较明显的抖动,也有可能是火花塞出了问题。
当然发动机明显抖动不一定是火花塞出了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机脚垫老化或积碳过多造成的。出现这种情况,建议还是去一趟修理厂,找出问题根源。
3
启动困难或忽然死火
如果发动机难以启动,很明显就是点火出了问题,如果能排除冬季点火普遍困难或发动机维护不周的原因,那么就可以考虑是不是火花塞出了问题了。
而如果是出现无故死火,就很有可能是超过两个缸停止工作造成的,这个情况就很有可能是火花塞出了问题。
4、安装火花塞时,安装不紧造成的人为漏气,才是你应该关心的重点。
火花塞安装力矩过大,垫片过度变形,六角螺母有压痕,容易造成发动机拉缸,导致火花塞失火失效。力矩过小,不能起到预期的密封性能和传热效果,造成火花塞从螺纹处漏气,侧电极温度过高,造成火花塞失效!从而导致发动机点火失效,抖动。
现代汽车发动机的压缩比一般为8~11,火花塞工作时,受到的压力是从大约1个大气压到活塞上止点的8~11个大气压,再到做功冲程的30-40个大气压,周而复始,火花塞受到的压力,大致是在大约1-40个大气压之间循环。如下图所示。
如果火花塞没有按照厂家规定的标准力矩上紧,就会产生正真意义上的漏气,高温高压的气体慢慢的泄漏而出,缸内的压力就随即变小。
火花塞没上紧的漏气,会造成发动机无力,怠速不稳,高速容易熄火,油耗增加,甚至发动机无法启动,严重导致火花塞故障、发动机损坏的严重后果。
下图是一个示意图,特意将火花塞螺纹和缸盖螺纹之间的间隙表示的很大,特意为了表示漏气是如何造成的。
将大多数带垫片的火花塞以厂家规定的标准力矩上紧,垫片自然会被压平,如下图所示。
不带垫片的火花塞也需要上紧。
中国“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岛,是因为德国人百年前造的下水道?
这两天,全国不少地区迎来大雨。
随即,街道成河、车辆“水中游”的、视频就刷爆了网络。
而每当这样的城市因汛期内涝变成“看海胜地”时,青岛都会因“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标签饱受赞誉。有一种网络热传的说法是,“德国占领青岛17年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搞布满喷泉鲜花和七彩灯光的广场,却费九牛二虎之力把下水道修了。100年以后,全中国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被水淹的青岛。”
在一些网帖中,有人说“不管下多大的雨,青岛路面的积水从不会没过脚脖子”;某电视相亲节目中,青岛籍男嘉宾骄傲地对女嘉宾说“来青岛吧,我们这里暴雨天上下班永远不怕堵”……德国下水道真那么牛吗?青岛是否真不怕水淹?不怕水淹真全是德国人百年前的功劳?
近日,通过实地探访和调查,对诸多“传说”进行了求证,探明了诸多“神话”真相。
青岛下水道结构图。
传说一:青岛不怕淹,得益于百年前的排水系统?
真相:“德国制造”管网目前占比不到千分之一
不少网民认为,青岛号称“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很多网帖的依据,应该是源于南方某媒体2010年刊发的报道《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勇认为,德国建设排水系统的理念对青岛确有影响,但“青岛不怕淹靠德国下水道”这种归因太简单、不够客观。
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说,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还实地探访了仍在使用的266公里德国排水管网。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位于青岛前海一线,距离青岛著名景点——栈桥只有几百米远。管道口是一个约3米长、25米高的长方形,内部则与西北的窑洞类似。
网上曾有传言说管道内可以跑大卡车,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小轿车单向通行应该毫无压力。
专家认为,青岛极少发生严重城市内涝,是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温和气候水文条件和完善排水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此外,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传说二:德国造的管网附近都有神秘“油布包”?
真相:仅是多余零件随机存放,并非专门储备
另一个流传甚广的是关于“油布包”的传说:青岛下水道使用百余年后,有些零件需要更换,但青岛师傅不会修。他们打电话向德国那边求助,德国人淡定地说,根据德国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备件。青岛师傅按照线索找到一个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金属元件,虽历经百年却依旧光亮如新。
对于这个传说,黄绪达认为“纯属子虚乌有”。黄绪达表示,当年德国侵占青岛时,我们国家基本没有工业,井盖等一些零部件确实要从德国运过来。德国和中国距离很远,会多运一些零件作为备件,在完成管网建设后,德国人会把一些备件存在那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有工人在地下管网发现过一些配件,“但这并非德国人专门、精确放置,而只是一些多余的零部件随机存放在那里而已。”
网络上对这一传说也不乏质疑。3年前,有人在知乎提问“德国人修的青岛老城区的地下排水系统,有那么神吗”,青岛市城市管理局排水管理处办公室主任乔全荣的回答获得了两千多个赞。最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油布包”说法明显缺乏常识——“下水道一般是陶的、瓷的或者水泥的,不存在金属元件。”
还有专家分析认为,“油布包”传说有可能是根据德国别墅的故事演绎的。德国人当时在青岛建了不少别墅,他们离开中国后,有一些人对自己的别墅非常挂念,因此写信给后来的主人,提醒修缮并告知一些备件的存放位置。或许,“油布包”传说是人们对“德国制造”、德国“工匠精神”心生向往的一种过度演绎。
青岛安徽路地下排水管道的入海口,
这段排水管道是仍在正常使用的德国地下管网。
传说三: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雨污分流”城市?
真相:德国的确在青岛率先引入“雨污分流”模式
网传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这一点不假。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1900年德国首先提出“雨污分流”概念,并将青岛排污系统分为分流式和混合式两种。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管道,粪便和生活污水从一个管道流出,经处理后流入近海,雨水从另一个管道流出。“雨污分流”的工程从论证到完工持续了5年之久,德国人显示了特有的耐心和严谨。
据《青岛市志·市政工程志》记载,德国人在沿海的欧人区的地下管网采用“雨污分流”模式华人区则是“雨污合流”模式。德国人共建设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德国管网‘雨污分流’模式确实先进。一方面,它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排放不影响泄洪;另一方面,‘雨污分流’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黄绪达说,“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
不过,德国人当年做“雨污分流”的初衷,并不是想造福青岛的中国老百姓,而是想让殖民者享有干净卫生的宜居环境。在城市化开发初期,当地人随地大小便的生活习惯令德国人头疼不已,甚至引发过一场瘟疫。德国胶澳总督府在中国城市排泄物清运方式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地下管网“雨污分流”改良方案。
最近,一篇题为《德国良心下水道真相:曾坑惨中国人,排水效果全靠中国制造》的微信朋友圈热传,迅速获得“10万+”浏览量。“雨污分流”的设计是否“坑惨中国人”?青岛市档案局社会宣传处调研员张蓉可能比较客观:“老青岛的‘雨污分流’下水道大都集中在欧人居住区,这些污水经泵站加压后流经华人区的雨污合流管道再排入海中,相比而言华人区环境质量明显低于欧人区。”
传说四:奢侈的德国人给排水管道贴瓷片?
真相:不是钱多,管道底部贴上瓷片是为防止管道被杂质堵塞
去青岛市博物馆参观过的人,有不少对那里保存的一段蛋型德国地下管网印象颇深。心细的参观者还会发现,这段管网的底部贴着瓷片。因此,有传言说奢侈的德国人连排水管道都贴瓷片。
近日来到青岛市博物馆二楼,发现在《青岛史话》古韵悠长展区的展柜中,存放着一段德占时期的地下管道,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截面呈上宽下窄的鸡蛋形,下面较窄的半部分确实被贴上了暗红色的瓷片。
青岛市博物馆讲解员孙晓雯介绍,德占时期的地下管网大部分是“雨污分流”模式,也有少部分是“雨污合流”模式,博物馆保存的这段就是“雨污合流”管道的一部分。这段管道下端较窄的设计,使水流较少时保持一定的流速和动力。底部的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够快速流过,污水中的淤泥和杂质也能被一起冲走;而上端宽阔的设计则是为了水流较多时,能够实现快速流过、迅速排水。
这段管道的旁边,陈列着一个德占时期的下水道井盖,中间有一个字母“K”。字母“K”是德语“胶澳”(KIAUTSCHOU)的首字母,胶澳是青岛的旧称。青岛人把下水道井盖叫古力盖,这是德语“GULLY”的音译,也就是雨水管道的意思。这一名称一直延续至今,是德占时期下水道系统在市民生活中的一种延续。
青岛市博物馆保存的一段德占时期青岛下水管道,底部贴有瓷片。
传说五:德国人百年前就有污水处理意识?
真相:德国人对污水排放确实很讲究
黄绪达介绍,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如果排入前海,会对海滩造成污染;排入后海,则会污染港口锚地。经过严谨考证,德国技术人员最终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该地不仅水深,而且强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冲走。
据史料记载,后来德国人采取污水净化处理,通过管道集中送至市内几处化粪池,分别位于广州路、太平路、乐陵路、南海路等地,总容量500立方米,净化处理后排入团岛附近的海水中。由于这个排污口远离主城区,仅靠自然落差无法完成污水流动。为此,德国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点设立污水泵站,用电力发动机驱动污水加速流动,避免淤积。
张蓉表示,德国人对青岛的城市建设煞费苦心且着眼长远。在德国人看来,青岛地下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不是单纯市政建设,而是事关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迫切希望把青岛建成东亚的一个模范殖民地,彰显自身能力,与英、法竞争。因此,德国在青岛不惜代价地采用当时最新科技,并在市政建设、行政管理、路网建设、卫生保健等方面都采取了诸多政策和措施,客观上对青岛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公共设施产生了影响。”张蓉说。
传说六:任凭暴雨肆虐,青岛从来不怕被淹
真相:青岛防汛同样“压力山大”
陈勇说,其实青岛并非不怕淹,遇到风暴潮与强降雨叠加、台风过境或天文大潮,防汛压力也很大。防汛前,地方政府会彻底清理地下管网;汛期中,针对一些洼地等重点防汛点,会派专人值守,出现积水立即处理。“另外,遇到天文大潮,一些古力盖会被顶开。我们会在下方安装防坠网,防止人员和车辆等坠入。”
不过,虽然德国当时的城市建设理念直接影响了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但有些设计也给现在的城市防汛带来不少隐患。例如,胶济铁路穿越整个青岛市区,当时修建了多个地下涵洞让铁路穿行,这些涵洞成为目前城市防汛重灾区,几乎每年这些涵洞都会被淹。为此,青岛市在防汛期设置了警示牌,并派专人值守。
近些年,随着“海绵城市”成为热门概念,每年都有很多地方政府到青岛参观学习,有些地方甚至希望复制青岛的地下管网建设模式。
然而,正如乔全荣在知乎的回答所说,如今的城市与一百年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每条马路下都埋了十来种管道,不太可能像德国人当年那样修建“可以跑汽车”的下水道了。
此外,市政建设必须考虑成本问题,比如,使用8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100%不积水,3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95%降雨不积水,成本却相差数倍,到底如何选择?毕竟城市建设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一定要做到100%不见得就是最好的选择。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