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民窑青花有什么特征
清朝民窑青花特征包括:胎釉、青料、造型和纹饰
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
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造型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纹饰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
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扩展资料:
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的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
而且由于当时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形中也刺激了民窑青花瓷器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产以民窑居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龙纹盆,金代,口径69厘米,高205厘米,底径395厘米,1987年出土于磁县官台窑遗址。国家一级文物。
518是国际博物馆日。刚从国家文物局在西安市召开的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终评会及颁奖仪式现场获悉,磁州窑博物馆的"黑与白的艺术"荣获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是自1997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以来,我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第六次获此殊荣,也为国际博物馆日增加了节日的喜庆。
2006年12月13日,河北省磁县磁州窑博物馆新建落成并对外开放。该馆根据磁州窑独特的装饰艺术--白地黑花,黑白对比、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选取了"黑与白的艺术"为陈列展示主题,既确立了专题艺术博物馆的陈列定位,又准确地概括了磁州窑瓷器的基本特色。"黑与白的艺术"陈列展览面积2524平方米,展线总长度480米,展出珍贵文物400件,辅助展品186件,278张。
此次陈列展览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宗旨,又坚持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统一的展示理念,突出了四个亮点,也是获取奖项的四大法宝:一是序厅居于博物馆中央,磁州窑典型的馒头窑外形以及烧成色壁砖和匣钵为装饰的圆形内墙,突出表现"窑"的氛围。顶部装饰系两个层次构造的白地黑花大龙盆"龙纹"图案和龙凤罐"葵花纹"图案,外沿为放射状铝合金格栅吊顶,寓意磁州的泥土经过磁州窑的幻化,变为"黑与白的艺术",上升到顶部,达到高度的升华并形成广泛的影响。深色陶砖地面托起的整个序厅,简洁,明快,精致,大气,主题突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是"化境黑白"厅是整个陈列的核心展厅,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文物,特别是宋金元鼎盛时期的精品器物集于一堂,洋洋大观,前所未有。并将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紧密结合,在内容设计上深"挖"瓷器的内涵,分别提炼出诗词曲赋、绘画纹饰、历史故事、装饰工艺四项内容。第二部分主要帮助观众从考古意义上解读磁州窑器物。磁州窑器物从哪里来?它在地下是怎样一种状态?器物的里里外外是什么样子?这些正是一般观众所想了解的。
三是瓷片柜、瓷片架和一个可直接上手触摸的瓷片箱,为观众仔细了解瓷器的里里外外提供了可能。大体量的瓷片墙则形象地表现了磁州窑观台窑址四个考古阶段的地层情况,真实地反映了窑址地层构造和地层风貌。与瓷片柜、架、箱和瓷片墙相连的是模拟遗址场景,场景面积12米×75米,现场为框架玻璃平台,高12厘米,玻璃板下面是布满瓷片和草丛的遗址原始地表。遗址背景片18米×32米,背景片前配置不同型瓷窑的结构图和考古现场照片。整个第二部分,空间视觉开阔疏朗,气氛浓烈亲切,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充满了人文情怀。
第四亮点:"美器由来"展厅是最后一个高潮,解决观众心中自然产生的疑问--瓷器是如何制造的?726平方米的空间,展示的是全场景生产工艺,即把取土、练泥、成型、施釉、装饰、入窑的全过程,用实物、雕塑、模型、背景画、投影、灯光、拟声等手段将当年制瓷情况用1:1的比例,精细、形象地再现出来,亲和力、感染力较强,形神兼备,一目了然。观众经过序厅的引导,循序进入"窑火初燃"、"化境黑白""余蕴悠长",至此,圆满有力地划上了句号。
这项精品陈列是从全国上报的50多个申报项目中,经过初选、终选等激烈竞争,最终以其雄厚的实力脱颖而出,为河北赢得了荣誉。
该项"黑与白的艺术"陈列展览工作由省博物馆馆长、博物馆专家谷同伟主持。期间,磁州窑博物馆建设及陈展工作得到有关省领导,磁县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市文物局在业务上给予积极指导和扶持。
柴窑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
柴窑是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所烧,出自当时的河南郑州,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等7县。那里本来就适合做陶器,又因为当时世宗姓柴,故名。当时亦称御窑,从宋朝开始改称柴窑。
柴荣规定,烧制出来的合格钧瓷只允许在宫廷里使用,残次品全部当场毁掉,不准流入民间,以致现在那里还到处留有残渣碎片。
扩展资料:
郑州市新密月台原名“阳子台”,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弭邑城,当地盛产煤炭、铝石、黏土、石灰岩、玉石和翡翠石,黏土和翡翠石是烧制钧瓷的上乘原料。月台村依嵩山支脉傍洧水,生长着大片的桑树林,桑树是烧制钧瓷的好燃料。
这一切,使这里具备了烧制钧瓷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唐朝时候起,这里就开始烧制钧瓷。到了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在此建立了专门烧制皇宫钧瓷用品的官窑群。 时柴荣的弟弟柴贵是虢州防御使,将月台交他管辖,柴荣命柴贵监管钧瓷的烧制,烧制钧瓷的窑就叫做“钧瓷柴窑”。
为了保证质量,柴贵调集民间最优秀的匠师和艺术师,精心设计,严格配方,不断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性地在釉泥中掺入玛瑙、翠玉、黄金等原料,集科学配方、火候控制、流畅线条、图案造型、时代风尚和人的灵魂感悟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