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马未都:我有一把乾隆宝刀,鎏金镶玉,刀出鞘后为什么寒气逼人

无情的方盒
失眠的羽毛
2023-05-05 04:58:25

马未都:我有一把乾隆宝刀,鎏金镶玉,刀出鞘后为什么寒气逼人

最佳答案
现代的汽车
清脆的花瓣
2025-08-03 09:14:09

乾隆是一个爱玩的人,对于什么东西都愿意追求极致,无论什么都要更上一层楼。众所周知,乾隆是一个富二代,恐怕没几个人知道乾隆的奢侈程度到了什么地步?马未都手里头有一把鎏金镶玉的乾隆宝刀,那是相当的厉害,刀出鞘有一股寒气逼人。马未都手里的这把乾隆宝刀究竟什么来路?这把刀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模样?

宝刀配英雄,这是古今英雄梦寐以求的事情。话说乾隆也是一位好大喜功的主儿,什么事情都爱尽显奢侈。乾隆营造圆明园耗资何止亿兆白银?一把宝刀鎏金镶玉,那实在是小儿科啊!这把刀究竟怎么到了马未都手里头,小编查阅资料也不得而知。网络舆论一直以来认为马未都手里的文物,那是骗来的。实则不然,此言谬矣。在小编看来,马未都的做派还是比较正的,断不至于走歪路子。

关于这把乾隆宝刀的来路,小编暂且不做过多赘述。这把宝刀做工很是讲究,由西域上等好玉所作,雕工也是相当细致有水准。马未都所藏乾隆宝刀,应属玉柄刀。这种刀的外形还是蛮漂亮的,呈灰色。大家伙可别觉得,这玉器呈灰色就不是什么好玉,其实这是一种相当大的误区。乾隆时期,玉柄刀的工艺大多取自西域痕都斯坦制作工艺,相当繁琐,效果也是相当漂亮。

马未都手里头的这把玉柄刀长不过胳膊,短不过匕首,纯属一种把玩欣赏的道具。然而,大家可别小瞧了这种把玩观赏的玉柄刀,东西还是好东西,能够感受到一股杀气。估计大家伙看到这里,又觉得小编在这里瞎抡。这里头又有讲究了,且听小编为大家说说其中的讲究。马未都把刀拽出刀鞘的时候,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刀刃寒光带来的那种寒气。一把宝刀是否有杀气,主要还是看到出鞘是否能够给人带来震撼。

众所周知,一把刀的好坏取决于刀刃本身的锻造。这把刀厉害之处就在于,刀出鞘后有一股寒气逼人。一则,这把刀经人不少,聚集了不少人气,看起来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二则,马未都虽珍藏许久,可出鞘刹那依旧有一股寒气逼人。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马未都对于稀缺冷兵器的保养手段确实是高超,看得出他是一个冷兵器研究方面的专家。马未都的这把刀价值连城,单单乾隆把玩过的宝刀,这价值本就是无可估量的。

这把刀时间已久,看得出上头有不少包浆。这把乾隆宝刀,现如今在马未都手中。这把宝刀也让我们见识了乾隆皇帝的奢华与内涵,这真正的奢侈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乾隆宝刀正是如此,这也难怪乾隆被称为“最强富二代”,此誉也绝非浪得虚名啊!冷兵器发展到了乾隆时期也算是登峰造极,可是热兵器时代已经来临,冷兵器无可奈何的走向了没落。乾隆的这把宝刀也代表了游牧民族的一种文化图腾,还是很有点文化内涵的。

马未都在公开场合也是无不得意的说“我有一把乾隆宝刀”,他确实是得意啊!毕竟乾隆是历史人物,谁也没见过,能拿一把鎏金镶玉沾染帝王之气的宝刀,人生也是别有一番乐趣啊!或许,这就是马未都所津津乐道的收藏乐趣吧!这把乾隆宝刀出鞘有一股寒气逼人,能够想象出乾隆拿这把刀是何等的英气逼人?大家对于马未都这把乾隆宝刀有何看法?

最新回答
傻傻的冬日
清爽的外套
2025-08-03 09:14:09

马未都说陶瓷(下)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明末江山之争
顺治是满族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接下来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没入关之前还有天命、天聪、崇德三朝,天命是努尔哈赤的年号,天聪和崇德是皇太极的年号。皇太极改“金”为“清”。
清朝能建立皇权,很多史学家认为有偶然的因素。明末的腐败肯定会导致明朝的灭亡,但谁能最终拿下政权呢?当时有四支政治力量,第一支就是我们比较清楚的李自成的大顺军,而且他打进了北京,拿下政权,可惜只有三十多天。他这大顺军一丁点儿都不顺,稀里糊涂又被人打出去了。李自成把明朝灭掉,逼得崇祯皇帝上了吊,但由于他被胜利冲昏头脑,没有把握住天下。第二支是张献忠的大西军。张献忠的问题是树敌太多,杀戮无数,导致自相残杀过于厉害,所以他根本没有能力去拿下江山。第三支是南明政权,当时南方还有很多明朝残余的政治力量,也能组织起来小朝廷,称为“南明”,确实也坚持了一段时间,但势单力薄,偏安一隅,没有办法再……
应该是全本了

可靠的小海豚
激情的大白
2025-08-03 09:14:09

中国文人最崇尚的就是“文房四宝”,其中毛笔的放置也是一个大学问,衍生出了一种独特的手艺活:笔筒类瓷器的烧造。马未都就有一个乾隆笔筒,此笔筒极为罕见,与之同款的笔筒故宫也有一个。马未都视为珍宝,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在于马未都也说不明白此类笔筒的锻造工艺。众所周知,马未都可是古董行中瓷类项中的佼佼者。马未都手里的乾隆笔筒,究竟什么来头?为何马未都对于此类笔筒瓷器的烧造工艺不怎么明白?

与以往马未都藏品不同,他手中的乾隆笔筒没有较为传奇的捡漏故事。马未都也没有说,这东西从什么地方来,也没有说花了多少钱,搞到了这个乾隆笔筒。他只是一笔带过,说自己在北京某文物商店以较低的代价买的。这种事情怎么说呢?还是保留一丝神秘感比较好,说透了反而不好。

在人们的印象中,我们对乾隆的认知,往往就是一个十全武功的老人,很厉害的一个人物。殊不知人家也是有头有脸的富二代皇帝,这是个讲究人啊!讲究人自然要干讲究事儿,所用器物自然是物以稀为贵。乾隆这个笔筒真是个稀罕玩意儿,上下可以转动,还配有天干地支。因而,这个笔筒又被称之为甲子万年笔筒。这也能说明,制作者拍乾隆马屁多么的巧妙,一个甲子六十年人家还是万年,乾隆自然是视为珍宝。

这么个稀罕玩意儿,正是出自唐窑名家唐英之手。一个瓷器门类,能够以姓氏命名,足见其影响力。不得不说的是,清朝瓷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集中体现便是唐英为代表的唐尧。唐英老爷子一辈子跟瓷器打交道,六十年的蹉跎岁月都是与瓷器相伴。唐英作为景德镇的督陶官,一辈子兢兢业业,都是亲自上手烧造瓷器。督陶官如此敬业,偷工减料的行为自然少之又少。马未都对此深感佩服,如此这般的工匠精神实为罕见。

物以稀为贵,甲子万年笔筒仅仅生产了5件,唐英后又觉得寓意吉祥,便有生产了2件。但是流传于世的仅有3件,故宫有一件,马未都有一件,最后一件流落民间不得而知。如此高规格的瓷器,普通人想见一面都是很困难的,估计重出江湖也是一件让人眼红的事情。这些都不说了,咱着重说一说甲子万年笔筒的烧造工艺。甲子万年笔筒烧造工艺极为复杂,这玩意儿能来回转,要求非常高。

这玩意儿在烧制的时候,不像今天可以依靠先进的衔接技术,古时不同今日。所以,在烧制的时候根本不能轻易触碰,烧纸之时也要一次成型。可以说,7件成品的背后可能是成千上万件的残次品。马未都以研究瓷器见长,但是对于这么个稀罕玩意儿,也说不出怎么一回事。马未都更是坦然“烧造工艺我也说不明白”。

乾隆是个讲究人,甲子万年笔筒仅仅是他的艺术世界的冰山一角。现在世界级顶尖博物馆中的精美中国瓷器,多多少少都要有唐英的影子。唐尧精美却是殊为罕见,可与柴窑相提并论。马未都能搞到一件与故宫那一件同款,人家这捡漏的本事你是不得不佩服不行。大家对于马未都所藏乾隆这件甲子万年笔筒怎么看?

坦率的山水
陶醉的绿草
2025-08-03 09:14:09
如果说陈丽华的紫檀博物馆雍容华贵,那么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就是古色古香。
马未都是个传说。

他是我们这一代人,下过乡,支工进了工厂。可他兴趣广泛,1981年文坛首秀,《中国青年报》就用一个整版刊登他一篇小说----《今夜月儿圆》。

小说一发表即被中青出版社看中,调《青年文学》当编辑。

九十年代初,他与王朔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

从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现在已经成为收藏界大佬。

后来他在《百家讲坛》一开讲,就火得一塌糊涂。那原汁原味、风趣幽默的“马氏”语言,让大家就像听段子。

所以我说马未都在我们这一代是个传奇人物。

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设有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油画馆、门窗观、多功能馆、博物馆商店。

我特别喜欢陶瓷馆,老马能把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收集那么完整,而且我们河南的汝窑为魁。

为魁不为魁跟我八竿子都打不着,可我心里还是可得劲。

陶瓷馆的陈列从五代开始,代代都有重器。

五代时期的“越窑绿釉瓜棱带盖执壶”、唐代“邢窑白瓷罐”、宋金磁州窑色斑“桃花洞观音瓶”、明崇祯“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清康熙“青花枯枝花鸟纹梅瓶”,清雍正“祭蓝釉研药钵”、清道光“粉彩群仙祝寿象耳方瓶”等等,件件价值连城。

我在电视上听马未都讲到过“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的故事,这样的大罐在英国伦敦拍卖行拍出了23亿人民币的成交价,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

家具馆的展品也特别厉害。有件紫檀画桌,面板宽度达98厘米,是已知紫檀画桌中最宽者,曾为著名导演李翰祥的心爱藏品。临终托付马未都,如今是观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其中一个。

门窗馆,那个黄花梨款彩12扇围屏,原由美国人收藏,马未都2003年通过拍卖会买回来。还有清乾隆“紫檀七重檐宝塔一对”,也是马未都2003年“香港苏富比入港三十周年纪念拍卖会”上买回来的。

马未都的镇馆之宝还有个乾隆官窑粉彩大瓶,全世界仅有三件,北京故宫一件、法国吉美博物馆一件,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一件。

马未都的观复博物处处体现出细节。展馆优美的古琴曲,回廊角上的山石植物,商品休息室的免费清茶桶装水,都会让你有亲切感。

我和马未都是一个时代的人,他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很照顾,门票半价,当然,我付的50元门票也算对他事业的支持。

两好各一好,挺好。

干净的钢笔
活力的大船
2025-08-03 09:14:09

收藏可以一夜暴富,但更可能的是一夜返贫。 大部分的投资者都有赌博心态,有赌博心态,那就有极大的可能会失手。——马未都

每当我们走进古玩市场,看着琳琅满目的宝物,恨不得全都搬回家。但其实这些宝物的价值绝大部分都没有表面看上去要高,想要挑中那万分之一,非得要超乎常人的眼光不可。没眼光的人花了几十上百万也只会买个赝品,有眼光的人花几块钱就能买回一个珍宝,比如马未都就绝对是一个有眼光的人。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在北京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中,父亲马丹林原本是一位人民教师,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又毅然的弃笔从戎,投身于革命事业。解放后在北京定居,之后便是马未都出生了。

受到父亲的影响,马未都对于文学和历史有着很大的兴趣,他经常听父亲讲以前的故事,后来自己会阅读了,马未都更是博览群书,成为了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早年曾下过乡,插过队,回到城后还当过几年的机床工人。

在80年代初,中国掀起了一场文学热,但凡会写点东西的无不拿笔投稿,马未都也一样,在1981年他便发布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今夜月儿圆》。

《中国青年报》直接用一个整版发布了马未都的这本小说,还把马未都招了进来做编辑,可见对马未都才华的肯定。

有了一个体面的工作后,马未都的手头也渐渐的宽裕了起来。于是便开始收藏文物,到了90年代,马未都收藏的各种陶瓷、古家具、玉器已经达上千件。

后来,马未都便曾在一档节目中便分享了他在八十年代初从一个商贩手中收购"乾隆青花碗"的故事。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一段顶峰时期,御窑厂里的匠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人物,这一时期的瓷器从技术上来看,要比其他时期的做工更精细,而且不惜成本,出过不少脍炙人口的精品,马未都入手的便是一只乾隆时期的青花碗。

当时马未都在古玩胡同里已经小有名气了,这名卖古董的小商贩见马未都来淘宝贝,便主动的和他打了个招呼,马未都停了下来,在摊位上看了几眼。于是便看到了这只乾隆青花碗,这一问价格要8块。

马未都一惊,这8块钱在八十年代初可不少了,马未都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50块左右。这有买有卖,有喊价就有杀价。马未都一口就砍了3块钱,小贩苦笑着说道:"我这进货就得5块了,总不能做赔本的买卖吧?"几番讲价下来无果,马未都便走了。

其实马未都心里没底,他不能确定这青花碗是不是真的,结果他回家一查资料,心里越发笃定这碗是真的,于是马未都又返回,退一步以6块钱的价格买了下来。其实小贩也不懂文物的知识,他就是5块钱从别人那里便宜买来的,然后卖出去赚一两块钱的差价,赚点钱糊口。却没想到卖了一个真货,如今这乾隆青花瓷碗至少上百万。

要想在古玩市场混的风生水起,向来都是"三分靠运气,七分靠眼力",没有眼力只能像这位小贩一样后悔的蹲在路边骂街了,这也不能怪马未都啊。

酷炫的小蝴蝶
平淡的哑铃
2025-08-03 09:14:09

马未都在收藏界的名气不是一般的大,但凡是搞收藏的,基本上都知道他的鼎鼎大名。马未都收藏门类极其广泛,不仅有瓷器、家具等老本行,还有一些冷兵器、玉器等。至于马未都收藏的乾隆公道杯,就值得说道说道。公道杯特别神奇,杯子一倒满水就往外漏。为何会有这样的设计?

公道杯之“公道”二字,可是来头不小,语出《礼记礼运》,原文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由此可见,公道杯注重的就是公平、公正、客观。这一点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不谋而合,尤其在待人接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公道杯一般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喝茶,另一方面是喝酒。前者主要是主要是甄别茶水颜色,令客人都觉得自己是被公平对待。后者就是用来喝酒,就是马未都所收藏的乾隆太白醉酒公道杯。

马未都所藏乾隆公道杯设计极为精美,李太白居于酒杯中间,内部设计有一个瓷管。大家别小看这个瓷管,杯子一倒满水就往外漏的奇特景观全靠这一独特设置。根据马未都的说法,这里边有声儿是活的。马未都特意用一瓶矿泉水做了实验,随着水的逐渐加多,里边的“太白”小人就飘起来了。马未都指出,太白醉酒是传统的画面。

但是,马未都收藏的公道杯有一个问题,水倒满了却没有漏。马未都强调,一般来说水倒满之后,这里边的水就会漏出来。之所以没有漏出来,全在于这个公道杯出现了损坏。暂且不说马未都残器版公道杯价值几何,不妨看一看公道杯的水为何会漏出来。马未都解释,之所以水倒满了会漏出来,主要是利用了物理学中虹吸现象。

早在宋代,大文豪苏轼在《东坡志林》卷四中,就记载了四川盐井中利用唧筒,把盐水吸到地面。关于虹吸现象的原理具体细节,大家在中学时代都学习过,在此不做过多赘述。古人是非常会玩的,喝酒也好,喝茶也好,图的就是一个乐趣,是不能超过那个线的。一旦超过,那就不公道了,水就会漏出来。通过马未都收藏的公道杯,你就能看到古人真会玩儿。

马未都的乾隆太白醉酒公道杯虽然是一个残器,可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独特的酒文化。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玩儿,确实是有一定人文主义精神。反观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忽略了酒文化,变成了纯碎的喝酒,这也就失去了喝酒的乐趣。当然了,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件特殊的文物感受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还是相当发达的,最起码在运用虹吸原理上确实是玩出了花样。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的科学技术讲究经验,而不注重理论。换言之,我可以利用这一现象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稀罕物件,可想要从中的整理出科学知识,更高级别的使用,这就非常困难了。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不如西方,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一特殊的局限性,这又是另外一个沉重的话题了。

阳光的鸭子
长情的黑米
2025-08-03 09:14:09

大家都知道,读书最大的用处就是从书中汲取营养。 人生的幸福感跟你读书的多少是成正比的。有人说那不一定,我就不怎么读书我依然幸福。那我可以告诉你,你的幸福是浅层次的幸福,满足也是浅层次的满足,如果你想得到深层次的满足和幸福,那就必须读书。

问题是我们怎么养成读书的习惯。

为什么我们没养成读书的习惯呢?可能跟家长有直接关系。 现在家长都要替幼童去挑书。比如这孩子自个抱了一堆的书,家长就要拿过来审查一遍,这个不行,这个太浅了;这个不行,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这个也不成,这个你都读过了你怎么又买……然后家长替他挑一部分书,这是个很坏的习惯。

西方人认为习惯的形成比你读到的内容要重要得多,那孩子怎么形成习惯呢?就是他喜欢读书。你到国外的书店去看,如果有家长领着孩子,基本上是孩子在挑书,家长只管付钱,回家让孩子慢慢看。

人一生中最难改的就是习惯,比如我现在,尽管已经有大量的时间在看IPAD,但是很多东西我还是愿意看纸上的,这就是习惯的养成。所以当一个人的读书习惯养成了以后,你就不用管他了,内容取舍由他自己去决定,做家长的不要代替。

这三个阶段不是我定下来的,而是古人定下来的。古人认为人生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诵读。五岁到十五岁这十年是读书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最大的优点是记忆力好,所以这个阶段叫诵读,背诵,不要求懂。今天老让你弄明白是什么意思。比如小学生写作文,第一个就是中心思想,第二就是段落大意。古人认为四书五经这些著作都是高山仰止,怎么可能让一个孩子弄懂它呢?把它背下来就过关了。仔细想想,你能够背诵的东西,大都是你在十五岁以前的记忆。只要你能把经典背诵下来,对你终生都有好处。

第二个阶段叫学贯。学贯很容易理解,学会贯通。时间段定为十五到二十五岁,相当于今天的高中到大学毕业包括硕士什么的。这段时间读书,一定要学会贯通。

第三个阶段是涉猎。一般情况下,二十五到三十五岁是走向 社会 的第一个十年。这时候要不停地学习,因为你从学校学来的知识到单位往往都用不上。

诵读,学贯,涉猎,构成你一生的读书工程。

当然有了。简单地说,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叫精读,就是你的专业或者你喜欢的领域,你必须认真地读,最好的方法是做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想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精读这一关你肯定是逃不过去的。

另外就是粗读,这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粗读就是涉猎式的,这本书我翻一遍,很快地读完,大概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一类就是快速阅读法,是一个工作性的读书,就是你读这本书,每个自然段读第一句话,无论你多么想看也不看了,直接跳到第二个自然段,加快阅读速度,不用钻到里头去。比如第二天你要跟书的作者见面说我读了您的书了,然后跟他探讨他书中的什么事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工作的读书。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以致用。

我是主张读杂书,多涉猎的。我喜欢陶瓷,出过几本关于陶瓷的书,那么,有人或许要问:读科学的书对研究陶瓷有什么影响呢?陶瓷的各种颜色都是金属在高温下呈现的颜色,比如高温红和高温绿都是铜在高温下呈现的颜色,你读化学就可以了解这些。文学对陶瓷又有什么影响呢?它可以加深你对陶瓷的理解,陶瓷中有很多名词带有极强的文学色彩,比如白釉,文学描述叫“甜白”;黄釉,文学上叫“娇黄”。我在书中这样描写:“同样是白釉,康熙前三朝的白釉有不同之处,康熙的白釉硬,雍正的白釉腻,乾隆的白釉薄。”都是一种文学的感受。还有,都知道“甜白”是永乐的名品,我当时描写它是不硬而酥,跟雍正的白瓷比较起来,它是不腻而甜,跟乾隆的白瓷比较起来它是不薄而醇,这些描述也全都是文学的。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体会里面的味道。

读美学书对研究陶瓷也有助益。比如青花是波斯文化、蒙古文化和汉文化的结晶,青花出现后七百年来没有任何瓷器品种能与其抗衡,一直到清代中叶,粉彩才逐渐可以跟它并驾齐驱。粉彩恰恰也是外来的,是欧洲珐琅彩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再有就是青釉,瓷器中很多颜色都是客观颜色,如红黄蓝绿,唯独青釉是自然界中没有的颜色,是一种主观颜色。这种颜色是中国人创造的,在中国美学的框架中创造出来的,古人说“自古陶重青品”,青瓷在陶瓷中为最大的一支。

哲学跟瓷器有关系吗?听着貌似没有直接关系,但恰恰也有关系。比如有一种瓷器酱釉,颜色不好看,文人就赋予它一个漂亮的名称,叫紫金釉。它是一种收敛的颜色,既无青瓷的悦目,也没有黑瓷白瓷那么强烈,就在一个犄角旮旯待着。可从清朝开始算,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朝全都有紫金釉;很多瓷器品种最多就几朝,唯独这种瓷器从头到尾都有官釉。你想想,这是不是哲学问题? 我有时候开玩笑说,葛优就有点像紫金釉,葛优在男星里年轻时一副老相,演的都是小角色,但人家最终熬成了中国男一号,这就是一种生存哲学。

说了这么多,读书究竟有什么用也说不太清楚。但有一点,不管你是读专业书,还是读闲杂书,只要书读的多,对提高你的生活品质肯定有助益个读书多的人,生活一定是快乐的。

火星上的太阳
粗暴的枕头
2025-08-03 09:14:09

马未都,中国古文物界的一个奇才。作为一个学历只有小学水平的马未都,既出过书,又担任过诸多金牌节目的主持人,主讲者等,还在收藏界玩得风生水起,可谓是一个活脱脱的励志榜样!

(《收藏马未都》 )

在众人眼中,马未都给人的印象,学识渊博,才华横溢,风雅有趣,尤其是在诸多主持的节目中,总是能够把各种故事描绘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为此,许多人都被他的智慧和才识所折服。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人物,却也干过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傻事。

01 马未都在中国收藏界很有威望,但是却是个半路出家的“半吊子”

众所周知,收藏家的门槛都很高,因为一是你既要有钱,二是你更要懂得鉴宝。否则,纵使你再有钱,一旦不识货买的都是赝品,恐怕也只能赔得只剩条裤衩了。

而马未都玩古董,搞收藏,完全是个半路出家的“半吊子”,知其一,不知其二,并非完全懂。

马未都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之后干过几年机床铣工,1980年才开始搞文学创作。之后因为写了一部关于车间工人风花雪月爱情故事的小说,名为《今夜月儿圆》的而一炮走红。

也正是因为如此,马未都有幸被调到了《青年文学》出版社,成为了一名编辑。

当然,马未都能够在文化圈得以一举成名,还和那个叫王朔的小孩离不开关系。话说当年,小屁孩的王朔,在门口给马未都塞了一本自己的小说《橡皮人》就跑。马未都打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

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

马未都惊呼,这真是个“人才”,小说写得实在不赖,得帮他发表。结果,找到领导被告知写得太赤裸,不能发!

最后,《橡皮人》还是发表了,王朔成为80年代青年的信仰。

之后,马未都和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一个影视创作室,拍了不少的电视剧。也是从那时开始,马未都接触了不少的古代器物,收藏也渐渐有了规模。


本来,马未都玩古董,搞收藏,也不过是想体验一把当“顽主”的滋味,结果却不曾想到,一玩玩了几十年,玩出了高水准,成为了全国出名的收藏家。

然而,纵使玩了多年,对古董、瓷器、书画等文物有着比较独到的见解,但是也肯定不比人家的“术业有专攻”。

为此,就曾闹出过不少戏剧性的事情。比如当年马未都收藏过一幅名画,被他奉为镇馆之宝,结果被专家鉴定之后,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02 假货书画作品被马未都当成"镇馆之宝"

作为国内响当当的收藏大佬,马未都鉴定过不少的文物宝藏,虽然很少出现"打眼"的情况。但是,拿破仑也有滑铁卢的时候,更何况是“半吊子”出身的马未都。

马未都曾讲过自己关于收藏古董名画的故事。提到了自己"打眼"的经历时,不禁感慨道:

打这儿以后,书画方面我是再也不敢轻易碰了。

原来,早年间,他曾收藏过一幅名画,是为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作品。马未都将该名画作品视为“心头肉”,一直藏着掖着,生怕别人盗走,从不轻易拿出来给人看。后来,由于收藏品越攒越多,马未都就有了筹建博物馆的想法,等到博物馆终于建成之后,他决定把这幅画拿出来当作自己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

结果,却不曾想,大师也翻车。

03 领着专家一起看“假货”

等到时日都算好了,事情都办好了后,一切古文物都被井然有序地摆放到了该放的地方。开馆之日,马未都开心地邀来了一群故宫里的朋友来参观鉴赏。

在故宫里待的人,都是专家级别,没少品鉴各种古董文物。初次看到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专家们可谓是赞不绝口,马未都听了吹捧夸奖也是洋洋得意。

专家们一边走一边看,走着走着,走到了"镇馆之宝"面前。马未都看着大伙都站立自己视为珍宝的作品面前,忍不住为大伙介绍起来,说得有声有色,专家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结果,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专家仔细端详着画作,越瞧越不对劲,最后都不约而同地皱起了眉头。

马未都见状心头一阵寒意涌过,暗想:不好,于是赶忙把画作取出来给专家们仔细端详。

专家们研究了半天,给出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

马爷,你也有今天啊!这幅画是一件清朝时期的仿品!

听到如此晴天霹雳的答复,要说一般人估计要当场晕了过去。要知道都把它当成了"镇馆之宝",可见其分量有多重!

不过,马未都是个心胸大的人,他笑称:

本来就不踏实,现在不怕偷,不怕抢,我就敢把它挂客厅里看了!

听完,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总言之,马未都是个奇才,从最初一个毫不起眼的厂工,到全国著名的文化人,他的成功故事一直被当成是一个成功的励志典范。纵然他在“鉴宝”上翻了车,闹出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在收藏界的地位和威望。

一个厉害的人物!

对此你又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