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厂与永宣青花
元培学堂林晨雷老师讲座。 明清的瓷器大都讲的是官窑瓷器即御窑瓷器,比较有价值。 一、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明洪武二年,于景德镇珠山设立御器厂(于建文四年正式命名为御器厂)清代改称御窑厂,开创了明清官窑瓷器制作的历史。御窑厂在明万历晚期停烧,至康熙十九年恢复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时期。明朝开始用瓷器祭祀,需要大量瓷器,就建立起来官窑厂。 二、御窑的定义。 1皇家出资建立的窑厂。 2皇家派人驻厂督造。明代一般以工部官员或宦官为督陶官,清代一般以工部官员内务府官员或江西地方从四品官员为督陶官。 3产品仅供皇家使用,一般不对外出售。皇家使用的含义即只能在故宫使用,官员和王府也不允许用官窑。明代落选的脚货官窑瓷器,一般打碎就地掩埋,清雍正时期,脚货瓷器要求一并解运进京,清乾隆七年六月旨令唐英:御窑厂烧造之脚货瓷器,不必进京,即在本处变价处理。 三、洪武青花。 明洪武时期的瓷器继承了元代风格,器型粗大,胎体厚重,但青花发色不理想,色泽多发灰发暗,(可能是烧造温度不够高的缘故),洪武的瓷器装饰风格常以缠枝绕为主图案,以莲瓣,卷草,芭蕉,回纹为辅助图案。洪武时期瓷器釉里红比青花多,青花比较少见。而其它年代青花比釉里红多,因为釉里红对温度的控制比较严格。元代的青花比较粗旷,洪武的青花比较细腻, 洪武瓷器典型的花纹:菊花花纹。洪武菊花的独特性,菊花里面一层花芯,成格子状,外面两层花瓣,里面一层花瓣是白花,外边一层是蓝色。 洪武官窑瓷器没有年款,至今未见“大明洪武年制”,或“洪武年制”的官窑瓷器。 官窑年款自永乐开始,至宣德成为定式,唯一一件有铭文的的洪武瓷器,为上海博物馆的青花云龙纹梅瓶,有“春寿”铭文。 四、永宣青花(幽蓝神采) 建文官窑无法分辨,或归为洪武,或归为永乐青花。 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青花的稀世珍品,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永宣青花的价值意义非比寻常。 明代瓷器的三个高峰:永宣时期,成化时期,万历时期。 永乐青花釉面肥厚,釉色白中泛青(受元代的影响),图案以小笔触着色(细笔比较细腻),底部为细腻润滑的细砂底,(看上去比较粗糙,触摸起来比较细腻滑润)圈足常有火石红。 典型的永宣青花使用苏麻离青(郑和下西洋从伊朗带回苏麻离青,成色比较好,发色浓艳,),呈浓重青翠,如蓝宝石嵌于釉下,有晕散,有锡斑,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永宣青花的造型受西亚影响较大。 永乐青花压手杯, 胎体厚重,重心在杯子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世上仅故宫4件,杯底内部花心署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开创了官窑书写年款的先河。 永乐洪武的瓷器大多画青花,画人物比较少,至宣德时期较为多见,造型大都是碗,高足碗,普通碗,人物故事为二十四孝。 天球瓶是永乐年间开创的新器型。 尽管宣德朝仅10年,青花传世比永乐青花多。有进口苏料,与国产钴料混合情况,釉面常有密密麻麻小孔似橘皮样,称橘皮纹或棕眼。整体瓷器比起永乐瓷器灰暗一些。 器型与永乐时期大致相同,抱月瓶等。 宣德楷书款“德”字缺横,两种款,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宣德款识满器身。(口沿)名品:把莲纹盆,宣德青花莲蓬漏斗,宣德青花鸳鸯形砚滴。 以上内容为本次林晨雷老师关于明清瓷器的讲座,对其文字整理。
永宣青花瓷胎釉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
永宣青花瓷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长颈,瘦腹,台,颈部两侧各附一象首环耳。形制高大魁伟。
胎质洁白,釉色透明,青花色泽靓丽浓艳。自口至共绘八道纹饰,分别为缠枝菊花、蕉叶、云凤、缠枝莲、海水云龙、海涛、缠枝牡丹以及回文,层次清晰,繁而不乱。它造型精美雄浑,其纹饰的历史的、哲学的、人文的艺术价值高。是中国瓷器史上的巅峰之作。
相关说明
永宣青花,古陶瓷学界专有名词,特指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烧造的青花瓷。明代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
明永乐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号)历时21年,是明代国力强盛时期。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瓷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永乐朝前后期瓷器质量发生很大变化,永乐早期制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后期,而后期制品则与宣德早期相接。
《凤翔》:“精美贵重的文物,几座珍宝馆也陈列不了。”
古玩圈有一句行话,叫“估玩”,估玩的关键在于个人眼力,买对了,一本万利;买错了,自认倒霉。由于古玩市场很大,所以各种A货、“莆田货”层出不穷。为了抵制这种行为,央视开启了一档鉴宝节目——《天下收藏》。“和珅”摇身一变,化身主持人,拿起小锤子,掌控每一件宝物的生死。当专家鉴定完是赝品时,王刚就会拿着锤子,锤起锤落,留下一片狼藉。
但有句古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所以,即便是行业内的顶尖专家,他们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在《天下收藏》的一期节目中,专家鉴定失误,导致王刚砸碎了2亿文物,这件事最后是如何收场的呢?
2012年,河北省的一名中医医生付常勇,在给一名患者医治好疾病之后,这名患者对他万分感激,作为报答,给了付常勇一对“甜白釉压手杯”。当时付常勇一位懂行的朋友看到这对压手杯,就对付常勇说:“你这对杯子最少值2万元。”
之后,付常勇看到了王刚主持的这档鉴宝节目,想起了朋友说的话,就决定拿着这对“甜白釉压手杯”去看看这件古玩到底值多少钱。
联系好节目组,付常勇先根据节目组的流程签订了“生死文件”,这对于付常勇来说并不陌生,就像患者当遇到重大手术时签订“生死协议”一样,因为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节目组不会承担任何责任。付常勇犹豫再三,还是咬牙签了这份自愿协议书。
在节目录制现场,专家们仔细打量着这对“甜白釉压手杯”,全场鸦雀无声,付常勇的心情十分紧张,时间一分分流失,20分钟后,专家们回到座位,经过讨论,给出结论——“赝品”。
王刚听到“赝品”这两个字之后,熟练地拿起锤子,把压手杯砸了个稀碎,同时砸碎的,还有付常勇的心。付常勇拿着这些碎片回到家,心里不死心,想着万一是专家看走眼了呢?
于是付常勇托朋友联系了其他古玩专家,这次的鉴定结果让付常勇肠子都悔青了,经过这名专家的鉴定,这件压手杯实际上是明代永宣时期的官窑瓷器。
“官窑看明朝,明朝官窑看永宣。”永宣盛世,我国的官窑青花工艺水平和艺术造诣都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曾经有一件永宣时期的“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更是被拍到了2亿元的天价,有一位著名的收藏家还讲过“永宣青花瓷,有一件足矣。”
而付常勇的这件“甜白釉压手杯”,这位专家给他的估计同样是在2亿元左右,当然是在完好无损的情况下。
付常勇听后,怒血攻心,立刻找节目组联系,并且提出了让节目组赔偿。但是节目组拿出了刚开始签订的那份自愿协议书。付常勇看到节目组拿文件说事,没办法,开始走法律程序,付常勇把节目组告上了法院,但结果不尽人意,付常勇被法院驳回了。
不过虽然节目组依靠自愿协议书获胜,但是此事经过各媒体的报道,闹得沸沸扬扬,《天下收藏》这档节目,还是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