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代瓷器中的灯草口
由于在高温状态下釉层熔融垂流,致使器物在口沿处釉层变薄,显露出白色胎骨,形成一道白边,俗称“灯草口”。
因工艺不同,“灯草边”的特征也有区别,如明代宣德红釉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郎窑红则是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
宣德的红釉器在口沿部位都有处然形成的一线白釉,俗称'灯草口';红釉的积釉处显现青灰色,最厚处气泡密集,这是宣德红釉的时代特征。宣德后,铜红釉一度衰落,清康熙时,才又仿宣德红釉烧制了著名的郎窑红、霁红等品种。
扩展资料:
红釉瓷器一直是烧造难度较大的品种,要烧得纯正的红釉瓷器并非易事,因此往往是不惜工本追求完美的官窑器物。
清乾隆霁红釉玉壶春外壁整施霁红釉,色调沉静光润,釉层肥厚滋润,口沿处呈“灯草口”状态。瓶体因由简约线条勾勒而成,不加过多装饰。整件器物型制流畅秀雅,釉色温润,格调富丽。
官釉色质古雅,备受乾隆皇帝的喜爱。翰海春拍推出的“清乾隆 仿官釉贯耳瓶” 釉面光洁,其整体造型端庄稳重,线条饱满。所施官釉,淡雅隽永,开片细密,遍布全器,气息古朴。霁红釉于清代雍正时期创烧,乾隆时广为流行。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鲜亮凝重——大明宣德红釉瓷器欣赏
参考资料来源:中证网-北京翰海2018春季拍卖会即将开幕
郎红釉瓷器特点为脱口、垂釉、郎不流。
观其里釉和足底有米**、微青色、白色三种,郎红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郎红釉瓷器色彩绚丽,釉面光洁透亮,在光照下有明显的光泽感,郎红釉汁流动性比较强,所以在烧造时郎红釉瓷器的上半部分会裸露出白胎,即脱口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一般铸二层台,底部会出现一层积釉,颜色为深褐色。
明、清景德镇窑的红釉瓷器,在焙烧中,器物上部釉汁向下流动,口沿部分釉层减薄,釉层里的铜红胶体粒子下坠,使器口呈色变淡,宛如一圈灯草围于口部,故称灯草边或脱口。
二层台
圈足基部缩于器壁,如同置于二层台上。流行于明末经清至民国时期,以康熙时期为多。常见青花、五彩和粉彩器。
郎红釉瓷器是以铜为着色剂,在高温的条件下烧制而成的。郎红釉瓷器对于温度要求很严格,一般要达到1300摄氏度的高温才能烧制成功。所以,郎红釉瓷器的颜色浓郁,犹如初凝的牛血。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