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么是瓷片,瓷片和瓷砖有区别吗?
瓷砖大家都不陌生,运用越来越广泛,功能也越来越多,那么瓷片和瓷砖有什么区别呢?今天给大家分析一下:区别一:概念区分 瓷片指的是片,一般用来装饰墙面。但是瓷片是不与墙面直接接触的,而是与墙面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瓷砖虽然也可以装饰墙面,但是瓷砖是整块的砖,不是片,粘贴之后是与墙面完全贴在一起的,中间用水泥沙子固定。 区别二:厚度区分 瓷砖和瓷片虽然都有一个瓷字,但是厚度存在很大差距,瓷片的厚度比较薄,分量轻。但是瓷砖比较厚,分量比较重。这一点也决定了两者的不同用途和不同的粘贴方法。如果瓷砖用瓷片的方法粘贴,就会造成瓷砖的坠落。如果瓷片会瓷砖的方式粘贴,就显示不出好的装饰效果。 区别三:防滑区分 一般的瓷砖是用来铺地板的,所以必须具备一定的防滑功能,而且防滑效果越高越高,但是瓷片正好相反,瓷片是用来装饰的,因此越光滑越好,如果光面不光滑,就说明质量不好。 区别四:归类不同 瓷片是属于瓷器,属于陶瓷,跟家中的花瓶或者盘子等材质是一样的,因此归类为瓷。但是瓷砖属于地板,属于砖,是烧制而成,二者的制作工艺有很大差别,使用的材料也不同,属于不同的门类。 总体来说,瓷片和瓷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因此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认清。我说得够清楚了吗?都明白了吧,很高兴为你解答,真心希望能够帮到你哦,请给个赞哈!
家居装修中,可选择的材料众多,比如说油漆、 墙纸 、 瓷砖 、瓷片等等。其中瓷片和瓷砖只是一字之差,很多业主在购买时傻傻分不清楚,要买瓷砖结果买到瓷片,导致师傅施工时无从下手,产生浪费或者退换货的麻烦。因此我们在购买之前一定要了解好 瓷片和瓷砖的区别 有哪些。
一、瓷片和瓷砖的基本定义
1、瓷砖是家装中常用的建材,可以用在墙面或者地面,是耐火的金属(或半金属)氧化物,经过研磨、混合、高温压制烧结而成,它是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比如说抛光砖、仿古砖都属于瓷砖的一种。其中抛光砖更加坚硬耐磨,因此适合用多数室内空间中比如用于阳台,外墙装饰、洗手间、厨房等等。仿古砖是从彩釉砖演化而来,实质上是上了釉的瓷质砖。
2、瓷片指的是用于墙面的内墙砖。它是通体砖内薄层贴片,坯体的表面通过打磨而成的一种光亮砖,但是相比通体砖而言,抛光砖表面更加光洁得多。与普通的釉面砖相比,瓷片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釉料的色彩,它的技术含量要求相对较高,经过千吨以上的液压机压制后,高温烧结而成。
二、瓷片和瓷砖的区别
1使用范围不同:
瓷砖是指有瓷面的地砖,适合贴于墙面和地面。而瓷片是表面有瓷面的薄层贴片,只适合贴于墙面。
2分类、厚度不同:
瓷片与瓷砖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厚薄程度不一,瓷砖厚度相对瓷片来说厚比较多,瓷片属于很薄的一种。
3表面要求不同:
瓷片与瓷砖表面要求差异也比较大,瓷片越光滑平整质量越佳,而瓷砖要求表面具有一定的防滑性,允许粗糙度。
4内部质地不同:
瓷砖对内部要求不是很严格,而瓷片内部要求非常严格,不能存在一星半点气泡。因为气泡的存在会让瓷片很容易受冻碎裂,因此在选购时要特别注意。
5使用寿命不同:
瓷片的寿命相对来说较短,一般市面上的瓷片寿命为七年 左右 ,因为其吸水率较高,用久了容易出现裂纹,甚至断裂的现象。因此在选购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购。
文章结语: 瓷片和瓷砖的区别 大家清楚了吗?瓷片表面更亮,看起来款式较高档,但是寿命相对瓷砖而言较短一些。各有各自的优点,在购买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1、康雍两代的官窑器特别讲究修足圈边上的釉。它是在上釉之后在足圈顶部内外各修一刀使足背两边的釉修整齐。且仅仅留下不到一个毫米的胎露出来。整齐划一十分精细,一般民窑品是做不到的。2、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竹刀子修理工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3、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
4、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5、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
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
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
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
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宋代官窑瓷底
6、底足老气自然,无泥浆粉土及其它洗不干净的人为物,无人为作旧而被复烧的痕迹。
元青花底部
7、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却没有多少缺釉的小圆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
8、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会对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无祠堂名号也会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洪武瓷底部
9、景德镇的瓷器多是在挂釉以后方将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后再挂釉。所以细看江西瓷的外足釉与坯的分界,釉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而止的,这一点与日本制品迥然有别。
古瓷中明代制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迹,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总是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试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制品很相似的,但从未见有模仿这种削足之癖。
有时虽然很难用肉眼判断,然而如果用放大镜一看便可大体了然。当我们鉴别明瓷与清瓷的时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们的器形、釉色以及图样等各方面综合来看,不过有时也会陷于迷惑而莫知所是。此时如能注意一下这种削足之癖,便会成为鉴定上的一个有力线索。
10、护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护素胎,便于均匀上釉。乾隆和现代伪作天球瓶的圈足处护胎釉差别很大,乾隆的护胎釉经过高温氧化,闪闪发亮,而赝品根本不见有芝麻色护胎釉。
11、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觉,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旋纹会留在器物的内壁,竹刀修胎的痕迹会留在器物的外壁及底部,竹刀修边胎的地方会留下“竹刀纹”。新器(赝品):釉薄光滑,呈贼光,无包浆状,即使用“氢氟酸”处理过的器物,其光泽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呈不自然状。
赝品的胎有人工和机制二种:人工拉坯的胎没有竹刀修胎的痕迹(因是用铁刀修胎),机制胎的连手拉坯旋纹都看不见,而且胎土紧密,含粉状,无含砂粒的感觉,呈“软、湿”的状况。
12、旧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干燥状胎釉形成一体的感觉。新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湿”状,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视觉,即使经特别做旧处理过的器物,也无法呈现胎釉连成一体的视觉。
13、旧器的胎脚因年代的风化,不同程度上会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体呈现出一片自然、干燥、统一的色泽。新器的胎湿现刚出炉状,或因化学物的造假,变得太黑,太旧的状况,整体无法统一,呈现胎釉分开的“湿”感觉。
14、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底足露胎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15、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16、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
17、仿品胎土与古代瓷胎有别。从胎的质感观察,有机械淘泥、练泥和快速陈腐的表现。
人造旋底、火石红?
18、研究瓷片的好处(优势)之一是能非常真切地观察古瓷的胎。由于是残片,其断面便将器胎的所有信息暴露无余,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气孔状态、颗粒状态、胎质纯度、杂质状况、吸水性能、硬度等等,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窑口都有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这是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视角。而这些信息却是整器难以完充分披露的。
整器基本为釉层包裹,只在器底接触面(外底、足端处)及漏釉缩釉处显露“冰山一角”,且这些有限的“露胎处”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实信息,而常常是“假象”――往往是陶衣(化妆土)、氧化层(火石红)、酸碱腐蚀层、霉斑污染层、污物堆积层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
人造火石红
而这些“假象”过去常被玩赏瓷器的人(包括一些古玩铺出身的老行家)认定为胎色(胎象),写入书籍,误人不浅。盖因他们从不研究瓷片,仅凭“底足”来研究某代某窑的胎色胎象的。(又往往注重官窑器或珍品,怎可能磕下一点来观察真实瓷胎,而又不屑于民窑大量残破古瓷,不入他们的视野)所以他们得到的所谓古瓷器胎的的信息既少而不真实。
这种把假象当作瓷器胎象的错误古代也有,比如将汝瓷的胎说成是“铜骨”。实际上“铜骨”是汝瓷的胎的氧化现象,它确实存在,并且普遍,但却不是真正的胎色,真正的胎色前人也有说到,就是“香灰胎”。
但什么是“香灰胎”?你最好别去焚香炉前找印证,因为古代的“香灰”是与现代“香灰”不同的,你最好是直接观察汝瓷瓷片,然后你才会明白什么才是古人说的“香灰胎”。
19、仿品特征:底足修胎不规整,棱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觉。足底为粗砂底,不光滑。胎釉结合也疏松,釉面稀薄,混浊。
20、真品的底足内的青花款,放大镜下肯定能看到气泡。仿品没有。
21、一般古瓷底足露胎处其胎质有一种熟性.因年久有一些灰尘浸入,但灰尘已吃进胎内,与胎结合紧密。新仿品露胎处的胎有生性.其灰尘浮于表面,也有的是用胶与泥土混合粘上去的。有些古瓷由于原料的特殊性而显出独特的颜色.也是仿品所不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