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一老人用45天在瓷片上刻出万里长城,你觉得老人的作品怎么样?
在看到老人的作品后,带给了我两个字“震撼”,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在瓷片上雕刻,而且雕刻成品栩栩如生。如果老人距离自己很近,真想去实地拜访一下,亲眼见证这一神奇技艺。
这位老人住在山东淄博,她手中掌握着一门家传手艺,能够在瓷片上雕刻。让众多网友叹为观止的作品,是一幅万里长城雕刻画面。这幅作品,老人用了45天的时间。
通过视频资料,我不仅看到了老人的这一幅作品,还看到了很多其他作品。对于老人的作品,我有着下面这两个评价。
一、每一幅都很精美有关万里长城的作品,相信我们见过很多,最常见的便是画作。这位老人用自己精湛的手艺,将万里长城“搬到了”瓷片上面,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技艺。
瓷片给我的印象,除了光滑以外,质地还很脆。想要在这上面作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方面瓷片的光滑,使得摩擦力大大减小;另一方面瓷片面积小质地脆,稍有不慎就会破碎。
这位老人的作品中,每一幅都很精美。雕刻有昆虫、动物,也有佛像和风景,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
二、充满了艺术之美瓷片本就给人一种精美感觉,别说是在瓷片上雕刻画作,就算是烧制而成,带有花纹的精美瓷片,看上去也非常的漂亮。
老人所雕刻的作品,会根据作画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瓷片做底。雕刻过程中,辅以不同颜色瓷片,成品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看到了老人雕刻的金蝉,也看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蚂蚱。被雕刻到瓷片上后,看上去栩栩如生,使得瓷片变成了收藏品。
如果没有发达的互联网,我想老人这门手艺,就会被埋没在当地。也正因为发达互联网存在,使得我们能够,见证各类能工巧匠的手艺。
吃饭是一件重要的事,吃饭是一件快乐的事,吃饭是一件严肃的事,吃饭是一件比天大的事,因为民以食为天。如果撇去一切的浮华,比如各种 美食 ,各种饮料,各种优雅的吃饭环境,各种精致的餐具,各种一起吃饭的**姐。那么吃饭就是这简单,如上图,一人手里端着一个碗,碗里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快乐轻松的吃饭氛围。
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这个中国 历史 上重要的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别是农村人,生活习惯还是沿袭着古代的方式,比方说吃饭。平常吃饭,基本都不会在家里吃,一般就是这样,端个碗,一帮人围在一起边吃边聊。一碗饭吃完了,一个村子也转完了。
吃饭是一种文化,就是因为每天都要吃好几回饭,人们养成了固有的吃饭方式,这是很难改变的。这样的围聚在一起吃饭的氛围,是以前农村人最喜欢的。不需要管你和旁人的碗里是什么食物,因为大家的生活状态都差不多,没有谁比谁强多少。上图是老人把自己咬不动的食物夹给年轻人,当然年轻人也不年轻了,但是这已经是习惯了。
在那些时代的人们,吃饭的时候,就是喜欢聚在一起。比方说村口的大槐树下,晒粮食的大场地,这些人们平常聚集聊天的地方。而这样的吃饭也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交,或者说文化。要不人们见面都这样问候“吃饭了吗?”上图就是在小树林聚集吃饭的场景。
那时的人们虽然生活水平不高,但是简单就是快乐。没有优雅的环境,有的却是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没有精致的餐具,有的却是一人一个大海碗。没有许多的美味的菜肴,有的可能就是一碗自己家里加工的面条。吃饭的时候还可以给旁边的母鸡扔一点食物,上图就是这样的自然吃饭环境。
人们每天的劳作是很辛苦的,吃饭就变得比城里人重要得多,要的不是精美,要的是量,一定要能够吃饱。谁也不会太在乎吃的是什么,只要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吃的放心,吃的舒心啊。哪怕是有两头牛从你的饭碗前路过,也浑然不觉。
八十年代的家庭都有很多的孩子,有多少?看上图的家庭四个孩子,当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孩子,还有亲戚的孩子在家里寄养的。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现象,那时的孩子入学率不高,自己太忙的时候,只能把孩子放在亲戚家里寄养了。而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那时的亲戚才是真正的亲戚,关系要比现在的亲近的多。
而有时候人们是要请全村人吃饭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了你请全村人吃饭,失败了全村人去你家吃饭。上图就是全村人去一家吃饭的情景,也就是吃大桌。红白喜事的时候,这样的场景是很常见的。
版权所属,严禁转载,抄袭必究,部分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