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天元藏·荐

殷勤的小蜜蜂
深情的水蜜桃
2023-05-05 01:23:51

天元藏·荐大清乾隆年制哥釉青花粉彩瓶

最佳答案
悦耳的金毛
耍酷的睫毛膏
2025-08-04 12:43:04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它脱胎于陶器,经历了无釉、有釉、单色釉、多色釉、釉下彩、釉上彩, 并逐步发展成为五彩、斗彩、粉彩瓷器等。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绵延千年之久而不断发展创新,是兼具了实用性的艺术品,声名远扬,价值无限。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大名窑(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在瓷器烧制上技艺精湛,所致瓷器无一不是传世珍宝,因烧制艰难而数量极其有限,很少流于民间,保存不易,异常珍贵。      自汉代到唐朝,是中国古瓷从原始瓷器到趋于成熟的时期,宋元代继续发展,明清达到顶峰。哥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明晚期至清乾隆时期发展壮大,其细碎的纹理、肥厚的釉层、精致而细腻的质地使其一经出世便成为当时瓷器生产争相效仿的宠儿。对瓷器有所了解的人们都知道,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因为工艺复杂、身世神秘所以传世量极为稀少,哪怕清代乾隆时期制作数量有所增加,却也因为后期的战乱和岁月流逝等原因,导致现在存于世的哥窑瓷器数量极为稀罕,市值飞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品高回报率和保值率的了解加深,中国名瓷在收藏市场上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价格。2010年苏富比在伦敦的拍卖会上,出现的宋代哥窑瓷便以100万英镑成交;2011年保利拍卖会上,一件大清乾隆年制仿宋代哥窑贯耳穿带方壶也以621万成功拍出。      近日,深圳市天元文化有幸徵集到了一件大清年制哥釉青花粉彩瓶。如上图所示,此件瓷瓶高245cm,底径为6cm,口径为85cm,盘口,细颈,垂腹,圈足。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犹如凝脂,瓷器表面还有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学名“金丝铁线”,开片小而细密,有“百圾碎”的风范。     此器将青花的绘画风格与粉彩的制作工艺相融合,用色大胆,融合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特色,以仕女生活图景为主题,构图严谨,人物形象勾勒生动,高雅而美观,艺术造诣极高。       青花和粉彩都是清代较为典型的瓷器类别,此件哥釉青花粉彩瓶底部款识清晰,无疑是典型的大清仿宋哥釉精品瓷器,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俗和瓷器制作工艺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历史文化考究价值。目前,大清乾隆年制的哥釉瓷器已经难觅踪影,此一瓷瓶一经露面,无疑会在高端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大放光彩。     中国瓷器早在几百年前传入海外,便赢得了一致好评,打开了国际市场。该件瓷瓶保存完好,纹饰精美,字迹镌秀而立体,是研究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和社会风俗的重要实物佐证,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一件珍罕的高端艺术品收藏投资精品,值得珍藏!

最新回答
欣喜的大树
单身的大山
2025-08-04 12:43:04

哥窑胆式瓶(故宫博物院)

哥窑葵花洗(故宫博物院)

哥窑青釉鱼耳炉(故宫博物院)

宋哥窑五足洗(上海博物馆)

南宋哥窑葵口碗(上海博物馆)

明成化景德镇窑仿哥窑碗(上海博物馆)

“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这是乾隆皇帝作于1781年的《咏哥窑葵花碗》中的诗句,道出了哥窑之美。有人将哥窑瓷器的开片纹片戏称为茶叶蛋上的破碎纹路,也不失为一种解读。这种被称为“缺陷美”的哥窑瓷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考究历史,原是烧造工艺所致,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开片纹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导致的后果。前人论宋代五大名窑:“雨过天青话汝窑,如冰似玉品官窑,金丝铁线论哥窑,夕阳紫翠赏钧窑,洁白无瑕鉴定窑。”“金丝铁线”是哥窑的标志性特征。

哥窑瓷器上布满了黄黑相间的裂纹,即“金丝铁线”,金丝指细碎的开片,呈,铁线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因为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开裂。由于烧造哥窑瓷器的土质含铁量较高,胎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烧成的瓷器由于口部边缘釉薄,隐露胎色而呈紫色,底部未挂釉处显现出铁黑色,故又有“紫口铁足”之称,对此,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早有提及:“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乾隆对哥窑瓷器甚为喜爱,题咏诗词共有21首,涉及盘、碗、洗、瓶、尊、炉、枕、砚等造型。宫廷工匠遵旨将其镌刻在器物上,部分流传至今的作品为今人了解乾隆朝对哥窑瓷器的鉴赏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其实不只是清朝皇帝喜爱哥窑,明朝皇帝早已树立了榜样,尤以宣德与成化时期为盛。如成化时期创烧的一种仿哥窑八方高足杯,继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尚。高足杯形制玲珑俊秀,装饰典雅精美,其釉质肥润,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但没有宋代哥窑“酥润含蓄”之感。口、足釉色及“金丝铁线”纹也较宋代哥窑片纹规整,少天成之趣。

明、清至今,哥窑一直被视作名窑而进行仿烧。从传世和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看,景德镇御窑厂在明代宣德年间已成功仿烧哥窑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哥窑瓷器的造型多摹仿古代青铜器,这种设计思路源于中国古人的复古思想。古人认为理想社会出现在夏、商、周三代,将周朝视为礼制的代表。帝王倡导恢复古礼,用器也开始追摹古风。无论是上古玉琮、商周鼎彝,还是历代名窑,只要造型契合用意,都可仿造,用于宫廷陈设。特别是在宋徽宗以后,不少官府和民间用瓷都以商、周青铜器为楷模,复古之风从此连绵不绝,影响深远。常见的有三足双耳乳足炉、胆式瓶、贯耳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盘口瓶等,也有盘、碗、洗、罐之类。这些仿古瓷器或许曾作为礼器摆放于古人祭祀大典之上,进而在民间演变成焚香、插花的优雅生活点缀。

哥窑瓷器造型追求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致凝厚,如同堆脂。釉色多呈灰青、粉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质温润,釉面泛酥油光,如人脸之微汗,即所谓“润泽如酥”。哥窑器物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显微镜下呈现“聚沫攒珠”的效果。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即指哥窑瓷器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是辨别真假哥窑瓷器的一个传统方法。哥窑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明、清至今,一直被视作名瓷而进行仿烧。从传世和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看,景德镇御器(窑)厂在明代宣德年间已成功仿烧哥窑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一些地方窑受哥窑瓷器影响,也曾结合当地实际烧造出颇具地方特色的开片釉产品,如江苏宜兴窑、广东石湾窑、福建漳州窑等。

明、清两代仿哥窑(釉)瓷器,一般着重仿釉色和开片装饰,造型既有簋式炉、贯耳瓶、八方杯、葵花式洗等仿哥窑产品者,也有当时流行的各种式样,如笔山、水丞、象棋等文房用品,以及花觚、葫芦瓶、杏圆瓶、琮式瓶等陈设器。仿哥窑始于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记载:明仁宗当太子时,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窑器,但永乐仿哥窑器,至今未能找到传世品。台北故宫藏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瓷款的哥窑盘和碗,但是否为明仿,尚有争议。属成化款的仿哥窑器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质细洁、白净致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黄两种,釉色滑润,光泽度很强,开片整齐。成化以后,明代仿哥窑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时,又恢复仿哥窑生产,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其胎质较厚。乾隆以后继续仿烧,官窑多书本朝款。清代在仿哥窑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蓝釉哥窑、绿釉哥窑及哥釉青花和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的品种。民窑仿哥窑盘一种,底有七个酱色支钉,俗称“七星盘”,为雍正及乾隆早期瓷器。

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开片纹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导致的后果。釉面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面,疏密天成,窑工发现后认为是废品,上报督陶官,请求报废处理。管理者看问题的眼光毕竟与窑工不同,他们在破碎的釉面上发现了一种天然的韵律美,能带给人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于是将本欲丢弃的器物保留下来,并且由此开始刻意追求这样一种独特的美。经过窑工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瓷器釉面开裂的规律,哥窑瓷器就此诞生。 当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选,壹伍贰,伍陆,贰捌,陆玖零肆。伍女士 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大名鼎鼎的哥窑却不见宋代文献记载,直至元末,才有一个叫孔齐的人写过《静斋至正直记》,上有“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一语。他的意思是告诫世人,当时有一种哥哥窑作品特别像古官窑器,“不可不细辨也”。由此可见宋以后的古董随时随地都可能有人作赝。吴方言中“官”、“哥”二字发音几近不分,所以也有人认为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官哥”乃同类作品。实际上许多宋官窑哥窑作品在各类图录中也叫得随意。较真的说法是官窑基本不开片或开大片,哥窑开大片或开小片;官窑以灰青色调为主,哥窑以奶为主。哥窑由于烧造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导致出现釉面开片,俗称“碎瓷”,这一缺陷后被文人充分发掘,推至审美最高层次,遂让哥窑以其缺陷美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获得社会认可,成为自明清以来皇家及民间推崇的对象。尤其宋哥窑,被藏家视为拱璧,拥有一件即可傲视同侪。

难过的向日葵
背后的饼干
2025-08-04 12:43:04

哥窑一向例为五大名窑之一,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曾记载说:“旧哥哥窑出龙泉。”色青,浓淡不一,亦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东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价格高在于哥窑系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清帝曾作诗赞道:“铁足圆腰,宣成踵此夫华纷。”足见皇帝对哥窑的器重。的存世量很少,和的历代宫廷旧藏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1992年,(香港)以1000万港元以上的价格拍卖过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2006年,一件清雍正“仿哥窑八卦纹龙耳宝月瓶”以232万英镑成交。近年最贵的有成交记录的价格大约是3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

哥窑瓷器近几年拍卖市场价格:

LOT号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拍卖公司状态

0092金代哥窑米黄釉贯耳瓶2,30000-2,30000万4,02500万2015-11-08澳门中信官网已开通拍卖结果

0059宋代哥窑葵花洗1,88800-2,98800万3,24800万2013-09-01香港嘉德利拍卖结果

0027南宋哥窑贯耳瓶1,98000-3,96000万3,24044万2017-06-29荣盛国际官网已开通拍卖结果

0118金代哥窑米黄釉双耳瓶2,20000-2,20000万2,87500万2015-11-08澳门中信官网已开通拍卖结果

5131元哥窑倭角方洗30000-35000万2,64500万2017-12-18北京保利官网已开通拍卖结果

0157宋哥窑梅花洗1,80000-1,80000万2,35750万2010-12-30澳门中信官网已开通拍卖结果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着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哥窑瓷器极其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再则,哥窑瓷器的烧制工艺极为繁杂,它成器后那种浑然天成的开片及裂纹即便是由经验丰富的老道工匠操控,也无法完全呈现预期的艺术效果。这件哥窑葫芦瓶呈现青绿釉,代表了哥窑瓷器釉色之美,其工艺精湛,匠心独具,具有无与伦比的收藏价值。

想了解更多哥窑瓷器相关信息请私信小编点击关注收藏转发更多小编精彩内容小编长期推送艺术品相关信息

欢喜的棉花糖
正直的发夹
2025-08-04 12:43:04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哥窑瓷器的特点为釉色以青为主,但浓淡不一,也有**、淡紫色的哥窑瓷器;釉面上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纹路交错;哥窑瓷器紫口铁足,黑胎厚釉。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官窑,历来受人关注,而哥釉即是哥窑瓷器上面所上的釉。

哥窑追求极简之美,不像青花,斗彩,珐琅彩在纹饰上那么的“花哨”,那么的绚丽,哥窑基本没有任何纹饰修饰,追求的是本身金丝铁线这种特有纹饰的简约美。下面是我有幸见到的一件哥釉青花执壶,在这跟大家分享一下~
此哥釉青花执壶重5085g,圆口圆肚的造型成就了极有内涵的容量。壶口与壶身之间有一小耳可执与手上,壶嘴的存在也十分具有艺术感,并与小耳在同一水平线。壶身布满的犹如冰裂纹般的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组成金丝铁线。足部有一模印仿古铜器饕餮纹装饰带,其上均涂抹酱褐色化妆土,以模仿铁箍效果。此壶整体造型独特,年代久远且保存完好,壶身还泛着一层淡淡的油光,十分难得,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历史文化考究价值。

中国瓷器早在几百年前传出海外,便赢得了一致好评,打开了国际市场。据了解,哥釉青花瓷器在如今拍卖市场十分受欢迎,在一场由香港炎黄国际拍卖公司举办的2018年秋季大型拍卖会上,一件哥釉青花云龙纹四系壶拍出了525万的高价!印证了哥釉青花的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