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官窑的鉴定方法有哪些

幽默的鱼
忧虑的日记本
2023-05-04 23:00:21

官窑的鉴定方法有哪些

最佳答案
坦率的裙子
积极的黑夜
2025-08-04 23:59:58

官窑广义是指朝廷开设的窑场,狭义是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官府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开设的瓷窑场。官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一。你知道怎么鉴定官窑嘛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官窑的鉴定,希望能帮到你。

官窑鉴别方法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斑点,擦不掉,这是由于釉中含有玛瑙缘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多次施釉烧制而成,其难度极大,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而易流散,今天我们所见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特别是其呈现出的如玉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无法做到的。

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浅的颜色品种。另还有其它多种颜色。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开片的角边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边、四边、五边、六边,形成没有规则的不等形。开片的边弯曲回旋多变化,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第一种(此第二种开片情况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类似冰或云母层层开裂)、百圾碎片,属于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较特殊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官窑中的汝官瓷同大众熟称的汝窑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这种叫法不一定合适)。这类器物釉层比通常汝瓷稍厚一点,带有一定光泽和略微透明度,胎色为香灰,烧制方法也是支钉或垫烧,裹足或露足

6、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幅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有的器物常有一条纹从底部曲折延伸到顶部不断,或中途又折返回来到底部,也有称这种纹为牛毛纹的(除颜色如下一条所述的牛毛色外,更强调的是其形态多变化)。但大多为普通的开片纹,有称其为龟背纹,依据开片大小走势形成,或其包围面积大小差不多,或差异较大。但总体上说,纹路状态比较活泛。

7、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最著名为鳝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鳝鱼之污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来于裂纹中自己从内部逐渐生成的,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即胎内老色长久渗出所为,在放大镜下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就像深夹于缝隙间的褐色的已凝结的老锈(褐色偏红或偏黄有深浅,属于牛毛纹的其色有的线段深、有的线段浅、有的线段变白,如同牛毛的自然态),其间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纹,再过几百年也会逐渐生成鳝血的颜色(如一些器物鳝血纹并未全布满或连续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纹正处在延续生成变化中)。鳝血色这种老锈感对鉴定非常有效,往往对一件真品的属性起到极关键的作用。此外,白裂纹器物也不少,其纹色属白或无色态。

8、汽泡:以失透润泽型为例。其特点如古人形容该类宋官窑瓷汽泡时所说的“聚沫攒珠”形态,放大镜下可见如吹出的液体沫般一个泡紧挨一个泡,如下面三种:

1)细密形。汽泡极细小密集。30倍放大镜下仿佛密集细小针尖紧挤在一块儿。80倍放大镜下,如煮米粥,汽泡分多层,上层汽泡仿佛从被煮烂雾化的米粒肚子中钻出,而下层有更小汽泡浸在模糊雾状背景之中。

(2)雾态形(难见汽泡型)。30倍放大镜下平润模糊如雾态。能见一些极小汽泡浮出表面或难看到汽泡。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处球形白色雾团中埋藏有数量不多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的汽泡。比正常的“聚沫攒珠”汽泡量少得多,也有专把这类在30倍放大镜下看不到多少汽泡的定为无汽泡型。

(3)密集形。30倍放大镜下可见汽泡密集紧挨如阵,泡比第一种略大些,个别偶尔可见一两个大汽泡在某一区域,可称为“寥若晨星”。80倍放大镜下可见多层泡,大泡于上,中小泡于下,泡外均为雾态充斥粘连。

官窑瓷器简介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 是一种交叉而非重合关系。

“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特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足是其特色。诸如:官窑出战戟、这种瓷器和汝瓷、哥瓷、宋钧瓷、定瓷合称中国五大名瓷。

南宋渡江后,江北名窑均毁于战火,景德年前,赐江西昌南镇名“景德镇”,尽迁各地名匠于此。元代忽必烈又在此设浮梁瓷局,除皇家专造外,还将战争中俘获的所有陶瓷业工匠均发配到昌南居,在此基础上,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这个拥有得天独厚的高岭土资源的昌南古镇,正式成为中国官窑的集中地,千年窑火一直延续至今天,营造出一脉独具特色的昌南盛世。

北宋官窑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南宋官窑南宋时先后设立了“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垫烧时,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至今杭州凤凰山麓尚留有: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址等历史遗迹,现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址遗址上建有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最新回答
时尚的水壶
包容的哈密瓜
2025-08-04 23:59:58

北宋 汝窑 青瓷水仙盆 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中,常以“少贵似晨星”、“晨星真可贵”等形容文物的珍贵稀有。尤其有“赵宋官窑晨星看”一句,可知乾隆皇帝珍视如宝贝的文物,正是宋朝官窑瓷器。 南宋 官窑 青瓷花式洗 汝官之谜 所谓宋朝官窑,藉由文献的记载,可知是指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至于北宋官窑,除了根据文献的记载之外,也有学者参考了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以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窑址的出土状况,借此思考汝窑作为北宋官窑的可能性。 南宋 官窑 青瓷长方盆 在宋人笔记中独占鳌头的汝窑,其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青瓷的烧造与使用透过宋人笔记,如“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或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呈现出汝窑作为宫廷用器的史实。 另外,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124年中指出,高丽时代的青瓷外观和汝窑相似,而清凉寺窑址出土了和高丽青瓷相似的标本,同样透露出汝窑和境外窑业的交流。 官窑,一般指专为宫廷烧造用器的窑场。北宋徽宗设置官窑,即文献中的京师官窑。然而截至目前,始终未能发现具体的窑址,样貌为何也就无从确认。如果考虑到南宋官窑的部分器型也和汝窑相似,那么在官方用器的视角下,汝窑或许就是北宋官窑。 北宋 汝窑 青瓷椭圆洗 南宋遗影 北宋末年,金军攻破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定都临安,史称南宋。为了重建正统王权,南宋朝廷仿效北宋制度,设置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的修内司窑以及比旧窑大不侔矣”的郊坛下窑。这两个瓷窑就是我们今日所称的南宋官窑。 南宋 官窑 青瓷龙纹盘 近人对于南宋官窑的探索与研究,可以溯至1930年代中日学者的采集与调查。虽然当时还未能分辨南宋官窑的真正内涵,但是从中酝酿而出的青瓷鉴赏趣味,以及想要解开谜团的意图,一直持续至今。尤其是浙江省杭州市老虎洞窑址发现之后,多数学者因此接受了郊坛下和老虎洞正是文献记载中的两个南宋官窑。 南宋 官窑 青瓷三登方壶 考古发掘者在浙江省杭州市发现了郊坛下窑也在凤凰山附近发现了老虎洞窑。通过对两个窑口出土标本的检视,一个应该是文献记载中的郊坛下官窑,另一个则可能是修内司官窑。两个窑口的开窑时间不尽相同,但烧瓷时间彼此互有重叠。 元 青瓷鱼耳炉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传世器中有些作品如实地反映出了两个官窑的产品类型,但是也存在一些到目前为止没有办法比定、品质相对显得更为精致的实物,显示出另有未知的南宋官窑存在的可能性。 南宋 官窑 青瓷葵花式套盒 青韵不散 瓷器鉴赏可以从器型和釉色两个方面着眼一种器型从出现到转变,牵涉到时代风尚的嬗变。同样地,釉色也反映出官方或一般市场的品位。 北宋 汝窑 青瓷碟 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在此之前因窑中自然落灰形成如同披覆着青釉般质感的作品,称为灰釉陶或原始青瓷。至八、九世纪,青瓷已经成为重要的鉴赏品类。陆羽《茶经》中的类玉,诗人陆龟蒙笔下的千峰翠色,均是歌咏青瓷的比喻。传世的12至14世纪青瓷,无论是汝窑的天青釉南宋官窑的冰裂纹、龙泉窑的梅子青和哥窑的开片纹理,都因产地、烧制时间的不同而表现出个别的差异。 同样地透过窑址采集到的标本,也得以揭开包裹在瓷釉底下的秘密。无论薄胎厚釉厚胎薄釉,乃至足端齐整和不经修饰的相异做工,正是鉴赏过程中值得记忆、参考的重要依据。

完美的铃铛
暴躁的酒窝
2025-08-04 23:59:58

不知道朋友们平时对中国历史有多少的了解。中国5000年历史,遗留下来很多文化精髓,留下很多艺术瑰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一种瓷器——官窑瓷器。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官窑瓷器,但是具体的什么是官窑瓷器,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所以小兔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官窑瓷器的介绍,希望能够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中国的官窑瓷器。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 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官窑也称御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

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好了,那以上呢就是小兔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官窑瓷器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够让大家对官窑瓷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呢,关于官窑瓷器小兔还有几句话想跟大家讲。瓷器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希望有实力收藏官窑瓷器的朋友们能够爱护它,文物脆弱、珍贵。让我们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得意保存,流传下去。请大家继续关注土巴兔吧。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宋代五大民窑除南宋官窑、汝窑和哥窑外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窑!但其余二窑都有民窑产品和“官供”产品,官供其实就是朝廷的定制产品。真正意义上连续烧制的官窑在明洪武后期开始,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说的官窑,是指朝廷指派督窑官常驻窑口,按照宫廷的图样,用最讲究的工艺、最好的烧制技术,不计成本地烧制瓷器,并批量把成品进贡朝廷。用大白话说就是皇家窑口!
其实,早期的官供和官窑产品质区别并不大,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官供最早出现在唐代越窑,称“秘色瓷”,这在1987年4月法门寺塔地宫出土14件的清单上有明确标注,为皇家供奉。五代时期的龙泉窑也为朝廷烧制贡瓷,宋人称“秘色瓷”,为“龙秘”。宋人庄绰的《鸡肋编》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益加工巧。”“钱氏”即五代江南一带属于吴越国的钱氏王朝统治,依据“禁廷”的“制样需索”,为朝廷烧造“贡品”(本人在《艺术市场》077有专门论述)。
南宋时期龙泉窑的主要窑口溪口烧制的黑胎厚釉类产品,质量、工艺、艺术上甚至超越南宋官窑,并没见民间陪葬同类产品,说明溪口产品不是民用的,龙泉县志也有记载“州县官尝不得见”而直进宫廷,这也是个有力的说明。所以,在前几年经过国内专家统一论证,浙江博物馆的龙泉溪口薄胎厚釉类标本全部更换标牌为“龙泉官窑”,整器存世量甚至少于汝窑!
随着考古的发展,五大名窑的冠名有被颠覆的可能。“素烧”指为了厚釉又不流挂,而不惜工本数次进出窑,上数道釉的一种工艺,这个工艺只有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哥窑。其他窑口则为一次施釉、一次烧成的民窑烧制模式(指元中期以前的单色釉历史),更何况龙泉还烧制哥窑(这有明确记载,为一楼更正,现在龙泉的大窑称弟窑)。
以上为本人回答您问题的原创(除引用历史记载外),大致说明官窑的意思、模式及发展,也说明了五大名窑的今身及今后的展望,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