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元代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是颜值很高的国宝文物,你认为呢?
今天被这款青瓷器物震撼到了,它是镇馆国宝之一,小小器物,大大能量!元代龙泉窑出品的青瓷舟形砚滴,做工别致、精美绝伦,让人惊叹!
先来大致欣赏一下这款小文物~~~
青瓷舟形砚滴,全长162厘米,宽65厘米,高91厘米,因为是一种文房用品,用于砚台磨墨添水,故设计小巧,便于单手抓握。
全器作舟形,有仓棚和艄棚,船舷两侧置有栏杆,仓内塑有人物,为男女二人席地而坐呈交谈状。仔细可看见,仓棚沿左边搁油以木浆,棚顶落有一笠帽,左边有一着蓑衣佝偻的艄公作取笠帽状。
如此精致的“小可爱”,任谁都会爱不释手!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同大多数文物一样,此款青瓷舟形砚滴的偶然发现和重现于世,也是比较传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宝瓷自然不会被蒙尘。
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浙江龙泉的当地农民在外面闲逛时,走到了一处名为“严儿”的古窖里,他不经意踢到了一块硬东西。
等他拔出来一看,立即欣喜万分,他捡到的这件东西做工相当精巧、别致,让这位老人爱不释手,但他并没有据为己有。
老人将这款小物件交到当地文物部门,没有要任何形式的奖励。正因老人深明大义的举动,我们才见到这款稀世罕见的青瓷宝物。
这款就是大名鼎鼎的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全称有点长,我们分解一下,意思就是指“在元代时期的青瓷名都龙泉窖里,出品的船形砚滴”。然而,最初这款青瓷砚滴,并未引起关注,只收藏在老人所交付的温州市文管会里。
当地收藏家和考古专家认为,它只是一款烧制水平过低的古窑窑底货,故未作进一步研究而让它遗落在这个小地方。直到一次出展的偶然机会里,这款舟形砚滴被一位专家看到,于是它才重现于世,并且获得陶瓷专家的一致认同。
在196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龙泉青瓷》,就是以这款舟形砚滴作封面的,因为这款器物是龙泉青瓷的杰出代表。至此,这款展示了古代工匠高超技术和浓厚文化底蕴的青瓷宝物,才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闯出了自己的浩大名气。
而后,这款青瓷舟形砚滴,由温州市文管会迁移到浙江博物馆收藏,并成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我们再来仔细端详一下这款宝物~~
上面提过这款元龙泉舟形砚滴,全长162厘米,宽65厘米,高91厘米,是一件宋元时期的新式文具。从这款器物的整体看,是一艘小船的形状,整体优雅大气,船身造型精巧别致,细节线条流转非常自然。
小船的中后方架着一顶船蓬,船蓬边上立着一位披着蓑衣、身形微微佝偻的艄公,细节处理相当到位。船舱下部是掏空的,用作可供笔墨的储存水,船首位置上雕刻着花朵式样的出水口,便于水从此口流水。
因而,这款舟形砚滴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的青瓷品。专家说过,砚滴不仅是用来储存水的文具,还是书房重要摆件。像元代舟形砚滴这类的砚滴,在明朝时还被称为水中丞、水注、水丞等,这都是基于它的用处和精良做工来称谓的。
其实瓷器文具,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比如那时的圆形三足砚、蛙形水盂、兔形水盂等,都是我国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体现。
现在说说古代著名的青瓷名窑、江南第一名窑—龙泉窑,以及古代青瓷的神韵魅力。龙泉青瓷不仅釉层水润、釉色青碧,而且光泽秀丽、晶莹剔透,如同翡翠一样。其他釉色还包括梅子青、月白、粉青、豆青、灰蓝等。
南宋时期,龙泉窑渐入佳境,青瓷以另一种面貌现世,统治者为解决财政问题,鼓励对外贸易和出口瓷器,龙泉青瓷得以行销全世界。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颇为著名,但你听说过“陶瓷之路”没有呢?这便是!日本陶器学者将瓷器的海上运输之路称为“陶瓷之路”。
由此,对外贸易的大量需求刺激了青瓷作坊的大量涌现,以及制瓷技术的迅猛提升和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当时人们非凡的审美水平。
据说,当时官员及技术人员常常监督龙泉窑制作。
元代时期,龙泉窑主要替皇宫烧瓷,故此结合了蒙古文化中来自草原的奔放豪迈与大气,另出土的八思巴文瓷器就是力证。龙泉青瓷在传统继承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新的突破。
从古至今,龙泉青瓷的精良制作技术、诱人的釉色和精巧别致的做工,震撼了一代代瓷器爱好者。
因此,龙泉青瓷被称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以及“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确是实至名归。
(文中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元代瓷器的特点
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
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
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
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一般大件器物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虑。
关于元代瓷器
元代官窑瓷器吸引现代收藏家和“另类投资者”,可分三大品种:一为釉里红,二为青花,三为卵白釉枢府瓷,皆为景德镇所设立的“浮梁瓷局”烧造。
元代青花瓷以大型器为精,配合娴熟画法,辄予人磅礴刚健之感,甚引人入胜;但保存完整者极少,藏于中外各大博物馆的珍品不足200件;流落民间者甚稀,故身价倍增。
元代釉里红乃于中期创烧,呈色不稳定,常常发黑发灰,红色不鲜纯,且见晕散,盖釉里红属釉下彩,要用铜红作着色剂,以高温烧成,初期技术难以掌握,烧至摄氏1250度以上,铜元素易游离而散失;在还原过程中压力亦不稳定,难以变成呈鲜红的氧化亚铜,故烧成品少,釉彩纯正者更如凤毛麟角;历来拍卖多数以天价成交。
至于卵白瓷,精粗不一,压模印花制作水平参差;早期釉含铁多,白中泛青,后期釉层厚而失透,以致纹饰模糊,上品现已难觅。收藏家多偏重釉里红与青花。
元代另有烧制一种青釉器,甚受人忽视。例如附图就是元代较少有的青釉葫芦形瓷注子,高约13公分,富时代特色,乃继承宋代青瓷制作技术,但不如宋代者洁净莹润,传世完美品极少,十分难得。
瓷器的鉴别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博底足。大致说来,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质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但也物有极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清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中何时代的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之处,大都可以看出胎质火化的特色。华物例如元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多较洁白细腻而且很少含有中杂质,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这些一方面标志着胎土淘炼方法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进中华步,同时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试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论华物,因为选料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粗细,虽亦不免含有微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华中点,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摸多有温润细腻之感。而明末清初中华的砂底器皿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则比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质一向以纯洁细润著博称于世,迎光透视多呈牙白或粉白色,并且具有一种如脂如乳的莹润光泽。而博华雍正官窑仿成化的瓷器尽管在造型、纹饰和色调方面都有相当成就,同时其釉质、胎质在表物面上看来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则呈纯白色或微闪青色。
中国最珍贵的瓷器是汝瓷,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汝州市而得名,形成过“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现今存世的古代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扩展资料
产品特点: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天蓝、豆绿、月白等釉色。汝窑的天青釉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质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
产品荣誉:2009年5月,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河南日报联合举办的“河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推选活动拉开了序幕,经专家评议组对50个候选单位认真评选,汝瓷最终被授予“河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汝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