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钧窑的传承谱系
卢钧目前已传承至第六代,传承接续表主要如下:第一代:卢振太卢振中第二代:卢天福 卢天增 卢天恩第三代:卢广东 卢广同卢广华 卢广学卢广文等第四代:卢瑞臻第五代:卢忠信第六代:卢志军第七代:卢鹏飞卢振太(1825~1892年),清末恢复钧瓷的奠基人。原籍河南密县,少年随父逃荒到神垕镇定居,与胞兄振中当陶工兼务农业。清光绪五年(1879年),兄弟二人在田间发现许多瓷片,经雨冲刷,阳光照射,光彩夺目。他们捡回询问老人,得知是钧瓷残片,顿生烧制钧瓷之决心。二人四处奔波,学技术、找原料,进行试烧,因耽误农活,再加生活困难,振中气馁,与弟分居。振太意志坚决,典卖家产,废寝忘食,继续试烧,在临终前,将三个儿子天福、天增、天恩叫到床前再三叮嘱:“我是烧不成钧瓷了,你们要接着干下去,一定要烧制成功。”后来,他的儿子们继承父志,终烧成功,为恢复钧瓷做出重大贡献,被称为神垕“钧瓷世家”。清光绪五年(1879年),卢振太、卢振中兄弟,在田间发现许多经雨水冲刷后显得格外鲜亮、晶莹的瓷片,便捡了一些回去问镇上的老人。当得知是心仪已久的钧瓷碎片时,他们遂萌生烧制钧瓷之意。二人四处奔波,学技术、找原料,进行试烧。卢氏先祖卢振太虽然倾尽毕生心血,依然没有看到魂牵梦绕的钧瓷,在临终前嘱咐自己的三个儿子天福、天增、天恩继续试烧,三个儿子继承父志,终烧成功,为恢复钧瓷做出重大贡献,被称为神垕“钧瓷世家”。卢天福(1855~1900年),卢振太长子。才智过人,勇于创新,在父亲试烧的基础上,不辞辛苦,继续努力,甚至变卖家产亦在所不惜,经过多年努力,终于烧出仿古钧瓷雨过天晴器。后又深究原理,和识者切磋,在天晴器的基础上,创制抹红、飞红、大火蓝加彩等工艺。开始时,彩斑暗淡,后经改进配方,终获成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神垕柏灵翁庙戏楼落成,他献钧瓷宝瓶一件,安装于戏楼屋脊之上。卢天增(1858~1918年),卢振太次子。擅长制匣钵和烧窑,在家和长兄三弟一起烧造钧瓷。清末,禹州知州曹广权兴办钧兴公司,他协助弟弟天恩烧成不少好的钧品。卢天恩(1862~1925年),卢振太三子。擅长造型、配釉和烧制,在用风箱炉烧制钧瓷方面经验丰富。他能掌握火候,预测窑炉温度变化,眼看炉内火焰,便知火温高低,甚至能断定再拉几下风箱就可停火。天恩所烧钧品,大都晶莹玉润,色泽纯正。1903年烧出一件金斑闪烁、五彩渗化的钧瓷寿桃,人人赞赏,开封一古董商闻讯赶来以300银元购去。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曹广权在神垕创办钧兴公司,天恩担任领作匠师.从事钧瓷研制。曾烧出不少精品,为宫廷和收藏家珍藏。1914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办万国商品赛会,天恩率领钧瓷名师赶制一批钧瓷参展,使失传已久的钧瓷又声震海外。卢广学(1878~1935年),卢振太长孙,卢天福之子,自幼追随父辈学习钧瓷制作工艺。卢广学善于学习、性格坚毅,尤其善于分辨原料和窑炉温度气氛控制,其烧制出的作品五光十色、绮丽灵动,为钧瓷的恢复特别是色彩变化控制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卢广同(1885~1950年),卢振太之孙。广同博才多艺,能写善画,书法功底深厚,善颜、王、欧、柳诸体,许多人登门求字,他的绘画精细逼真,写生神速。卢广同还善于雕刻,对宋钧造型仿制甚佳,借古传今,形神兼备,端庄凝重,类多样美。所制梅瓶、虎头瓶、观音瓶、平沿笔洗、玉壶春等器物,为神垕陶瓷界所追仿。卢广东(1890~1977年),男,禹县神垕镇南大街人。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第二届委员会候补监事委员,河南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广东出身钧瓷世家,因家贫无力求学,8岁即跟父辈学习烧制钧瓷,12岁已成为得力助手,17岁已能掌握钧瓷制作工艺。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重视钧瓷的恢复和发展,1955年,广东被神垕第一瓷窑生产合作社(后来的禹州市钧瓷一厂)请回从事钧瓷研制。1955年,年逾花甲的卢广东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了朱德委员长等的接见,倍受鼓舞。经过208次的试烧,终于在粗瓷窑内搭烧成瓜皮绿和天蓝色胆瓶等第一窑钧瓷。1958年,卢广东和几十名钧瓷艺人,在专家的指导下,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烧制了直径12米大的花盆、瓶子、罐等钧瓷陈列品。1962年,卢广东又到北京、广州、景德镇遍取百家之长,经上千次试验,终于使钧瓷达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境界,小批量产品出口到日、意、英、法等国。1973年秋季广交会上150种钧瓷20万件被抢购一空。1977年,87岁的卢广东,怀着他奋斗一生终于恢复了钧瓷技艺的满足离开了人世,轻工部、河南省政协、河南省第二轻工业厅都发来唁电悼念,为铭记他的功绩,在获国家“金杯奖”后,禹县钧瓷一厂又授予他“功绩永存”的镜匾,由家属保存。卢广华(1894~1955年),幼年随祖父学艺,18岁即精于陶瓷造型、配釉、烧成等工艺。1929年,被禹县职业中学聘为陶瓷技师。因文化水平低,不善传教,特别是窑变神奇,学生短时间掌握不了,官府竞以“藏奸保密,教学不力”为名,将其逮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得以保释。1936年夏,禹县职业中学改名陶瓷职业学校,由县城迁往神垕镇,又聘请卢广华为技师,讲授陶瓷课,传授钧瓷技艺,培养了不少艺徒。卢广华在造型、釉色、烧成、制匣钵方面技艺娴熟,特别是造型和釉色有独到之处。所制钧品,样多式古,色泽秀丽,细腻柔和,精致淡雅。他擅长天蓝和天青釉,其中天蓝色釉色纯正,釉面有彩霞,手感光滑,釉面形如龟甲;天青色如万里无云的晴空,细腻柔润,可与玉媲美。其代表作有折沿盘、花瓶等。其仿宋钧瓷,神真形切。卢广华在钧瓷刚刚恢复的1955年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遗作折沿盘为国家珍藏。卢广文(1894~1962年),精通钧瓷配釉和烧制方法,勇于在实践中打破常规,创新立异。新中国建立前他为恢复钧瓷费尽心机,甚至不惜变卖家产,还不断遭受反动派的欺辱。新中国建立后,他先到神垕第一瓷窑生产合作社(即禹州市钧瓷一厂)积极投入钧瓷恢复事业,日夜操劳,献秘方传技术。1956年与陶瓷专家沈明阳先生密切合作,经多次调试釉料比例,寻找较好呈色配方,创制出新型搅红釉。继而又研制成鱼肚白,朱砂红和蓝釉带彩斑等,使钧釉配方技艺有新的突破。他用肉眼观察火温,极为准确,人称一绝。卢广文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于1962年病故。卢瑞臻(1901~1955年),卢天福长孙,一生颇为传奇。卢瑞臻身材修长伟岸,性格聪敏勇猛,嫉恶如仇。自少年读书识字、研习钧艺,同时精炼国术搏击。1944年5月日军攻陷神垕后,卢瑞臻愤于伪镇长恶行,夜间执利刃潜入其宅刺杀得手,后身披血衣投奔国军抗日前线抗击日寇,解放战争期间为解放军收编,1952年以解放军人身份退伍,携战斗奖章、军刀、公文包等奖励回归神垕,重持卢钧窑家业直至去世。卢忠信(1922~2009年),卢瑞臻之子,自幼随祖辈学习,尤善手拉坯、器形结构和釉色研制。卢忠信敏于学习,视野开阔,改革开发初期后在其子卢志军(卢三)窑厂内担任顾问、研发工作,历经市场化时期卢钧窑从作坊到公司化、从守旧复古到借鉴引进外地先进工艺的整个过程。卢志军(卢三),1958年生,陶瓷工程师。卢志军痴迷于陶瓷研究,又具备一定的商业头脑。从继承卢钧窑家业开始,卢志军就敏锐的意识到钧瓷的研发、特别是釉色配方烧制方面的实验,需要长期稳定的大量资金投入。在当时的国民经济条件下,私营的“边实验边销售”模式基础既不稳固、卢钧作品的高价值性恐怕也难以走向市场,卢志军立即确定了“以白瓷养卢钧”的模式,将神垕千年的钧瓷、白瓷产业合二为一,一边生产销售白瓷,一边以利润支持钧瓷研制,这个模式是至今卢钧窑钧瓷工艺稳步发展的立足所在。卢鹏飞,1982年生,卢志军长子,自幼痴迷陶瓷艺术,毕业于英国赫尔大学,兼具东西方视野,善于对世界各地陶瓷动向的掌控和新技术的引进,自2009年主持卢钧窑的硬件全面升级改建工作,负责卢钧窑的技术开发和品牌运营。
固镇是浍河下游北岸的一个县级小城。
京沪高铁、京沪铁路从县城两侧一东一南穿过,虽然,它们最终在遥远的北方汇合,但是,在这里却象一把铁钳弯成弧型把固镇小县城厚厚实实的钳住在广袤的淮北平原上。
去固镇看秋,并不是因为它有别于其它地方什么特殊的风景,只是它在我心目中占有永远不可泯去的印痕。
重要的它是我童年、少年生活、求学的地方。十六岁那年,随着父母工作中的一场“浩劫”结束,因父母调去外地而离开它。四十年了,只要一想到它脑海里便有春潮来袭的暖意或是秋风扑面的清爽,一种无法抗拒的情潮冲入心怀。
中秋夜读书,偶读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作者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读到这一段,攸地,让我在这夜晚,独于书房孤灯下,边聆听窗外蛰鸣,边如烟的思绪缕缕散出去了——想到固镇。
我的祖籍在山东栆庄李店,这是一座紧邻微山湖和大运河北岸的一个小山村。自上个世纪的48年秋解放军打淮海战役,身为三野某后勤干部的父亲率领一支汽、马车队和担架队随部队来安徽,转业工作、娶妻生子,安家定居淮北地区后,那个鲁南的小山村就只成了父亲常常念叨的老家和我及兄弟填写身份表格所要表述的籍贯外,已经不是意识上的故乡。事实上,我已经把固镇认同为自已心中的“故乡”。
因此,读了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后更加思念固镇。
一夜无眠,次日晨,决定约一位朋友一起去。很快,我们俩驾车行驶在去固镇的路上。
车子出了城郊,便感受到了浓重的秋意了。特别是车子行驶二十公里后进入固镇境内,直觉感受到秋的浓重中在远处的田野上已勾勒岀一种带有直观诗情般的画面了。
我们有意放缓车速,透过车窗玻璃来悠哉游哉凝望着一片片消逝在视野中的秋色。
穹顶之中,东升的太阳被一块块棉絮状慢慢堆积来的云所形成的厚厚云雾遮住,灿烂的光芒透过云层依然散发出淡色的霞光,看上去,天空的画面则像一位国画大师在一张硕大的宣纸上,渲染撒抹出的一幅重彩、轻描的山水画;这一幅国画变化无穷、奇形异状,一朵朵在苍穹间飘浮的云朵则在不断变换着它的姿态或形状,不一会几朵云凝聚在一起便形成若大的云海,云谲波诡之中产生如万马奔腾之咆啸或江潮拍岸,卷起千堆如雪的浪花之壮美;散开了,便是三三两两,呈现大则状如虎、马、牛之动态,小的则如兔、犬奔跑之势的场景。
车子向前行驶。突然像进入一条金色的邃道,原来公路两侧是一行行笔直高高的大杨树,这个季节,所有杨树的叶子仿佛涂了深黄的颜色,遮天蔽日便构成一层暖意的空间;不过,有不少叶子开始落下来了,在风中没有旋转,叶子就像一叶小舟驶向水面那样很优雅的落下,散散落落在两侧草丛间……
车子所驶过的毎一个村庄都有一条连接公路的乡村水泥路。秋风吹拂过的路面很干净,路是村庄联系外面世界的纽带,村庄被树木包围着,可以看见从村子林中飞出的许多鸟儿,在村子上空盘旋,这种景象会让人想到一幅静物似的油画:静静的村庄,小路弯弯,还有小桥流水……
或许外藐寂静的村庄应该还是热闹的,我以为诚如我现在的心,外表的冷淡中,已有内心的翻腾了。如果不是坐在行驰的车里,我一定会近在咫尺的去观察。
车子快进固镇城的时候要过一座桥。桥是东西走向建在河面上的,水自然是由北向流淌的,不过在远处折了一个大弯,依然东流去。
波光闪烁的水面上有几只在白鹅在碧绿的水草间悠悠地游动着。据说这条不太出名的河年代也是久远的,只是它存在的 历史 没有让人写入史册,不过,小时候,我和伙伴们在河里嬉戏游泳,曾亲眼见过大人从水里摸出生了锈的枪、钢盔等,甚至还有大小不一的瓷片,我也捡摸到几块,最终又一一打水划溅落在水的深处。捡拾的东西,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人考证的,但是,在我的记忆深处在那时即打上了深深烙印,以为这就是一条悠久的河。
车子终于抵进城区。这一路,虽然,没有体会到郁达夫笔下的那种: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但是,在刚一踏上固镇土地领略到秋的景象那一刻时,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一种思乡情归来了。
也许固镇的秋在别人的眼里就是这样的简单,没有复杂的可书写的东西让人惊喜,可是,对于我的直觉感受简单才是伟大,真实、朴实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我除了生命里会依然热爱这块土地外,更会喜爱,热爱固镇的秋天,秋天的万物变幻的颜色不仅是这块土地的色彩,更是不了情。
这块土地在几千年来人类沧桑史上也有过它许多的情缘,过往的岁月中,更是守住了四季中不同时序的情,依如 美食 ,若咀嚼了,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