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窑瓷器鉴定与马未都如何鉴定瓷器?
元明清瓷器是现代人们收藏鉴赏的重点项目。由于元明清瓷器是生活用瓷和艺术瓷的极盛时期,历时很长,品种繁多,涉及古陶瓷的年代、窑口、器型、纹饰、用途、胎釉品质、彩瓷品种、底足工艺、款识、做旧手法等许多内容,对其中每一项的研究都可以说是专门学问。今天就和大家简单说说明清民窑瓷器鉴定的方法。
一是观察明清瓷器是否符合那个朝代的器形特点,不符合的是仿品。如明代的青花瓜棱圆罐,器形大多矮胖敦厚,清代的青花瓜棱圆罐,器形则上下修长,且是磨口。再比如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清代康熙年间的棒槌瓶,虽然后朝也有仿制,但在器形上与前朝都有一定差别。把握了这些差别,便可分辨出是真品还是后朝仿制品。
二是观察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是否协调。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处理恰到好处,仿品一般很难做到。
三是观察明清瓷器外观线条是否流畅,过度自然,给人以美感。如果外观线条僵硬,处理草率,过度不自然,则基本可断为仿品。从器形上鉴别古瓷器真伪,最好是拿被鉴别对象与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器物相对照,仔细观察口沿、耳、肩、腹以及圈足是否相符,从而得出鉴别依据。
马未都鉴定瓷器
收藏古瓷,首先要对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状况有所了解,因为各个时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马未都鉴定瓷器时可以从器形、胎质、纹饰、款识、底足等五个方面进行识别。
器形: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古董瓷鉴定可以通过传统的实物上手目测鉴定方法来判断,眼力鉴定,此种鉴定方法是通过一些对于瓷器有丰富研究以及鉴赏经验的鉴定专家或资深收藏者来进行鉴定。通常在鉴定古董瓷器可以通过瓷器的款识、器身上的纹饰、器型、胎釉等方面入手。
款识:每个朝代款识的书写都不相同,官窑跟民窑的款识也是不相同,现今的传世藏品以及仿品都是以明、清两代的瓷器较多,这些明、清的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年代特征。比如说,明代款识就有“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所以,款识是鉴别断代的方法之一。古董瓷器鉴别真伪的几个简单小办法
纹饰:每个朝代根据当时的民风,特别是当朝帝王的喜好,会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是器身纹饰的题材、内容、手法以及工艺技术等,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固然,纹饰也是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明代初期,永宣时期的瓷器中的青料会有晕散以及下凹的斑痕等当时特有的现象,这是后代的仿品都无法准确仿造再现。清朝雍正时期仿的永宣年间的器物,通常会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的方法来刻意仿较永宣青花的效果,但是因为钴料的不同,也就没办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端。又比如,成化斗彩瓷器的纹饰当中有种“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现象,画人物时衣服的纹路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同着着单衣。这些细微的时代特征,通常会被后朝及现代仿造者忽略。
器型:每个朝代因为民风不同,在器型有也会有一定的区别,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明大粗”的说法,明代风格相对比较粗矿,在于器型上也是比较喜欢粗矿型的,旁边器型都会比其他年代来的大粗的感觉。古董瓷器鉴别真伪的几个简单小办法
胎釉:古有“胎为骨,釉为衣”的说法。我们在鉴别胎质的时候,可从器物底物没有施釉的地方入手,分辨胎土淘炼的纯净度以及烧结的缜密程度。因为每个时代淘炼的方法有区别,明代以前的相比清代、民国时期,胎土中的金属含量以及杂质为较多。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三)掌握住明、清两代款识的规律
根据款识以定瓷器之新旧真伪,是鉴别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并且各有其特征。只以明代款识而论,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识,首先要注意其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肩等八笔的特征,都须认真加以领会和对比,以有助于识别真伪。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写仿款的人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处。既然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动。这种破绽,只有多结合实物反复印证方能看出。
(四)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
由于时代和地区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鉴别一件陶瓷器时决不能离开这方面的细致观察。
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但是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的方法加工处理后,也可以将此种“火光”去净(如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即能找见破绽和不自然的光泽)。相反地,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有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灿烂如新(如遇到此种崭新的旧瓷,须从器形、釉质、色彩、纹饰、款识等几方面详如考虑)。
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景德镇建立御厂烧制宫内日用瓷,在这些瓷器上的纹饰中,用以代表皇家身份的龙纹至少分为角龙、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等数种。
角龙角龙即头上长角的龙,通常称为虬龙蛟龙,是景德镇御厂最常使用的龙纹造型。体形可用上文九似来形容,如角似鹿,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等。明清时期,五爪龙纹被官方垄断,代表帝王,民窑瓷器上不可使用。
元朝制品中的角龙形象凶猛生动,龙爪基本为三爪、四爪与五爪。明初洪武永乐朝的角龙造型仍与元代大致相仿(图3),至宣德时期,龙纹显得更加粗犷威武,明中期又趋于精细纤秀,明末则大多显得草率羸弱。清代龙纹的演变与明代整体类似,甚至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势有不少关联。总体看,历代角龙造型各有其时代特点,根据鳞片、爪形以及头部等诸多细节,基本可以判断出大致制作时期。
应龙应龙指有翼的龙,俗称翼龙飞龙。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后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浮游逍遥……《吴志·吾粲传》中也曾提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随着对应龙不断的神化,清康熙年间东轩主人又在《述异记》中渲染道: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
应龙的图案纹饰较早就出现在古代铜、玉、漆器以及石雕、绘画当中。南宋时期,浙江龙泉窑曾制作过应龙纹饰的瓷器。官窑瓷中应龙的出现略有些晚,到明初永宣御厂瓷迅速发展阶段,应龙纹才与其他绘画素材一起纳入御厂瓷纹饰中。明代史学家焦f在《玉堂丛语·文学》中记载:景陵(宣德帝葬于景陵,所以此处代指宣德)一日禁中阅书,见龙有翼而飞者,讶之。遣问之阁中,三杨辈皆不能对,上顾诸史官曰:‘有能知之者否?'陈继时在下列,出对曰:‘龙有翅而能飞,曰应龙。'问所在,曰:‘见《尔雅》。'命取《尔雅》视之,信然。由此可以推测,应龙纹应是该事发生后才出现在宣德官窑瓷的纹饰中。
明宣德、成化时期,应龙纹使用较多,成化朝继承延续了宣德朝纹饰,但也带有自己的风格。根据当时应龙纹双足与飞翼的特点,应龙纹可以进一步分为双足三爪羽翼类鳍足羽翼类双足龙爪蝙蝠翼类以及鳍足蝙蝠翼类等多个种类。清朝建立后,应龙纹制品不多,御厂多仿制明代宣德、成化名品,较少创新制作本朝特色的应龙纹器物。
夔龙战国至汉代初年成书的《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介绍过一种神兽:东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一些古代文献说夔是蛇状怪物,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夔,神魅也,如龙一足。总之,夔因似龙而被称为夔龙。
夔龙纹在宋、元两朝及明洪武、永乐官窑器中也都没有发现,最早绘画夔龙纹的御厂瓷仍是宣德制品。从器物纹饰看,当时的夔纹造型清晰,无鳞、有兽状双足。为区别其他夔纹,可称其为兽足夔龙。宣德夔龙具备猪嘴、双足、有翼、卷草尾等特征,非常接近当时的应龙纹,仅是龙身较短、无鱼状鳞片、口吐番莲而已。因为明清时期的夔龙形象多为口吐蕃莲,所以俗称含花龙。成化朝的夔龙纹除兽足夔龙外,还有三爪夔龙(即双足绘为龙状三爪)。器物种类在当时发展出各种造型、釉色。清朝雍正时期,御厂还制作出五爪夔龙,应是由成化三爪夔龙纹演变而来。清朝进入鼎盛时期之后,曾为主图案的夔龙纹锐减,作为辅助纹饰的夔龙纹(图12)骤然增多,那些源自青铜器、珐琅器中的拐子龙随处可见,与各类彩釉、纹饰相互搭配,产生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螭龙一般将螭解释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即《说文》所说无角曰螭。但从明清官窑瓷器看,所绘螭龙多为独角,偶尔双角,几乎没有无角的情况。螭龙纹是原始社会形成的图腾标志之一,在古代建筑以及青铜、玉、陶瓷等工艺品中经常出现。《宋书·志第八》中记载: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钮,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描述秦始皇玉玺上雕刻螭虎,随后各朝纷纷仿效,常以螭为钮制作宝玺。
虽然明清官窑瓷中经常使用螭龙纹饰,但洪武、永乐御厂中并没有发现螭纹瓷器,其使用上限暂时推断为宣德朝,与应龙、夔龙纹的始用时间大致相仿。宣德时期的螭龙皆为四足,爪数可细分为三爪、四爪和五爪三大类。总体看,其强悍雄健的体形与当时流行的龙纹极为相似,特点是身上缺少鳞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形状。当时的螭龙形象多作口叼灵芝,可能是借鉴夔龙口含蕃莲造型的结果。
宣德御厂的螭龙形象确立后较长时间没有太大变化,明成化、正德以及万历等各朝螭龙纹基本保持了宣德时期的造型特征,仅是不同时期所用青料与彩釉略有差异。到了清代,官窑瓷中出现唇上带龙须的螭龙以及兽足螭龙。例如一件雍正青花釉里红天球瓶上绘画了各种不同造型的螭纹,既有兽足,也有龙爪,展现出当时御厂所用螭龙的多样性。另外,乾嘉时期经常出现足攒花、灵芝等螭龙纹,这些都说明螭龙纹在不断变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