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怎样鉴别古董瓷器

温婉的电脑
冷酷的信封
2023-05-04 18:18:01

怎样鉴别古董瓷器

最佳答案
甜美的斑马
动听的黑米
2025-08-06 00:54:33

一:老瓷器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泽,光泽里含油,这就是所谓的宝光,新瓷器光泽直白,无油;老瓷器外面的釉释挂上去的,很厚,释透明釉。仅此一点可以避免买到新的瓷器。所谓民间的看宝光就是这个技巧。这点过去师傅也是传男不传女的。 其次:老瓷器的的断面通常的米粉状,有空隙。新瓷器很密实,现代机器做出来的。 二,根据青花的色泽判定判定明代或者清代,辅助判断:瓷器的底足造型,明代挖足过肩,清代泥鳅背。青花釉里红的纹饰具体断代用的。 三,世纪九十年代,造假者发明了“蜡僵土”粉碎后裹烧去新瓷火气的方法。新瓷器按古代样式画工做好烧成大多仿宋元古瓷 ,再用含有蜡僵石的杂土,粉碎成细面后裹瓷重烧。烧出来后新瓷火气全无。河北省邯郸一带用此方法烧制出的白釉剔黑花梅瓶,让不少收藏家上了当。鉴定这一类瓷器,看线条内是否存有“蜡僵”残土。这种器物虽无火气,却暗淡无光。注意造假人常用胶粘墓土涂瓷器底部和内里。若遇小口梅瓶,观察瓶内有无手拉坯的流畅连贯的旋纹,是否同外部光色不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内建筑业兴盛,盖房修路,不断有古代窑址面世。特别是金元钧窑,沿太行山东侧发现很多。窑址里没有完整器,残瓷碎片不少。造假人信息灵通,80元买一个碗底,回去后重烧。河南安阳有几个人,专门干这个活。他们把碗底买回后,从禹县请来烧钧瓷师傅,按照钧窑的样式立坯,按照钧窑的釉料上釉,有的还加了铜元素做红斑。用这个方法造出来的假钧瓷,多运往北京古玩市场,把京城里的“玩家”耍的不轻。辨认这些假钧瓷,先要看造型,是哪个年代的。真的金元钧窑瓷器,大多坚硬压手不厚重,假器为了掩饰接胎痕迹,多上厚釉掩盖。另外看釉光和棕眼,新器釉光扎眼,棕眼少。有的用腐氢酸去光,釉表失光显暗,失去了钧窑的硬闪光度。有的用硫酸腐蚀,遍体小眼密集,嗅起来隐显酸味。仿钧瓷上假红斑同真红斑也不一样,真红斑从里到外紫、红、蓝三色,色与色分界明显,假红斑颜色单调。老玩家看瓷先看底,遇到这一类真底假坯的,可一定要看仔细。 还是用那句老话来说,只要第一眼不对,就值得怀疑。造型、窑口、胎骨、釉色、绘画手法、装烧方法,逐一对证看,看钧窑必须综合都对,有一项对不上号,就不能当真的买。 要想收藏真品,必须学会辨假。除上述介绍的几种造假手段外,近几年青铜器造假还有用电镀仿黑创光的,书画方面利用现代制版技术照相透影再加手描,书画做旧用冷冻和紫外线照射的等等。新文物法允许民间收藏的条款激活了中国的古玩市场,许多懂行和不懂行的竞相下海,许多人刚下海便让浪呛了。古玩市场上有假所以必须辨假才感到有意思,但是,那些呛水的退回岸上也很可惜。 时代在前进,造假的技术也会不断更新,每一个立志古玩收藏、爱好古玩鉴定的朋友,都应当从收藏室里走出去,到窑址学鉴瓷,到玉雕厂学鉴玉。公安局里有警察做“卧底”,搞文物鉴定的如果能有机会探知造假秘诀,肯定能提高鉴定水平。千万不能照本宣科,以为多读了几本介绍文物的书籍就成了专家。那些书籍是前人的经验,只能参考不能照搬。时代前进,文物鉴定也要与时俱进。

最新回答
醉熏的雪糕
无语的水蜜桃
2025-08-06 00:54:33

元代景德镇窑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窑生产的瓷器。此时景德镇窑除生产传统的青白瓷,还成功地创烧出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高温铜红釉瓷、高温钴蓝釉瓷等品种,使景德镇一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瓷器产地,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制瓷工艺方面,元代景德镇工匠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法制胎,提高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为烧制大件器物创造了必要条件,标志着制胎工艺的重大进步。
至正型青花瓷器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代表元代青花的最高水平。长期以来陶瓷研究者对元代瓷器,尤其是景德镇青花瓷器认识不清,主要原因是考古学上没有找到鉴定元青花的标准器, 无从对其进行对比综合研究。英国大英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收藏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器身上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此瓶造型很有气魄,青花构图丰满,口沿满绘缠枝菊花,瓶颈上部绘并列蕉叶,下部绘流云飞凤,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最圆鼓出会海水云龙,下部绘波涛纹,足部绘缠枝牡丹纹,底边绘一周变形莲花瓣,每个莲花瓣里有朵云和杂宝。这件作品揭开了元青花的真面目,成为断代研究的标准器。结合伊朗阿底别尔寺庙、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印度、埃及、菲律宾藏品,中国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旧鼓楼大街窑藏、河北保定窑藏、江苏金坛窑藏、江西高安窑藏、湖南常德元墓以及东北地区出土的元青花瓷排比研究,证明14世纪中叶以后景德镇青花工艺已经成熟,形成完美的时代风格。至正型青花瓷器的特点是胎体厚重拙实 ,胎料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铝含量较高,达到2024%;釉层凝厚光润,釉料中氧化钙含量较低,为879%,钾、钠含量增加到582%。青花原料比较复杂,有国产钴料和波斯钴料,优质青花瓷器用波斯钴料,此种颜料蓝色浓艳幽靓,有深色结晶斑块,结晶出釉面略微下凹,显出金属浮光。经测试,这种波斯钴料含锰量低,含铁量高,还含有砷元素。至正型青花瓷器器物种类很多,有碗、盘、杯、盏托、高阻杯、罐、长颈瓶、梅瓶、扁壶、匜、三足炉、斛型瓶等。造型特点是器物规格较大,气魄雄伟,胎体厚实,胎料不够细腻,在放大镜下常能见到泥料中有芝麻花似得小黑块。烧成后露胎部分常出现火石红一样的黄衣子。青花花纹内容很多,有莲花、番莲、团菊、牡丹、松竹梅、牵牛花、栀子花、芭蕉、瓜果、海棠、灵芝、山茶花、葡萄、枇杷、龙、凤、仙鹤、鸳鸯、奔鹿、麒麟、狮子、海马、游鱼、昆虫、以及太湖石、柳林、建筑、栏杆等。人物形象广泛出现,有蒙田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亚夫细柳营驻军、三顾茅庐等历史故事。这些故事画面与元代流行的戏曲、板画、小说内容一致,在各种纹饰中处于突出地位。图案纹饰有卷枝蔓草、缠枝花卉、蕉叶、锦纹、海涛、细浪、莲瓣、如意头、回纹、杂宝等内容,对主题花纹起到良好的烘托作用。至正型青花瓷器还有一些突出特点,如器物胚件修饰不够精细,烧成后常有夹扁、翘棱、剥蚀等现象。画面满,落笔重,层次比较繁密,花大叶小,枝蔓如藤,叶如葫芦形。至正型青花风格一直延续到明初,到明洪武晚期至永乐年间,新风格才逐渐形成。
元代枢府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生产的一种卵白釉瓷器。它是在宋代青白釉瓷器成就的基础上烧成的。这种瓷器为白胎,部分制品胎体较薄,大多数厚薄适中,比宋青白釉加厚,像鹅蛋青一样,湿透光润,人称卵白釉。由于在印花纹饰中多出现“枢府”字样,人称“枢府瓷器”或“枢府瓷”,烧制这类瓷器的瓷窑称为“枢府窑”。元政府设枢密院,主张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物;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有“枢府”字样的青白瓷应为元朝官府如枢密院订烧的瓷器。现已判明,景德镇湖田窑区是烧造枢府瓷器的窑场。枢府类型的青白瓷器质量高低不等,纹饰也是有的复杂严谨,有的简单,有的甚至没有花纹。枢府类型的瓷器在元代宫廷各类用瓷中占第一位,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枢府釉瓷器数量很大,全国各地元代墓葬、窑藏、海外各国,包括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都大量存在,可见这类瓷器不只限于元中央官府一级使用,在民间使用也很广泛。枢府釉瓷器以碗、盘、高足碗、杯、长颈瓶等器物为多,如侈口、折腰、小圈足碗很为人们称道。装饰花纹以精美的印花缠枝花卉为主,还有刻花、划花、尖瘦莲瓣、水波纹、水波游鱼等纹饰,堆贴梅花、联珠纹,画金彩、红绿彩(即元五彩)等装饰比较稀少。枢府瓷器到明初还在生产,南京地区一些明初墓中有发现,大约在明中期停止生产。元枢府瓷器的烧制是元瓷工艺提高的表现,为明初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参见“枢府窑”、“卵白釉”、“元代卵白釉瓷器款”。
元龙泉 元代(1271~1368年)浙江龙泉窑烧造的青瓷制品的简称。元代龙泉窑基本继承宋代龙泉窑的艺术风格,产品有两类,一类为传统的龙泉青瓷,另一类为紫口铁足的仿官窑产品。传统龙泉青瓷胎呈白色或浅灰色,其显微结构为长石—石英—长石系白瓷。胎质细密,可塑性强。釉色以青为主,也有少量青绿色。釉质为粘度强温度高的乳状石灰碱釉,经1200℃烧造后,釉色乳浊青绿,色调柔和。龙泉青瓷全部为轮制,工艺过程为选料和泥,拉胚成型,精修胚胎,然后装饰、罩釉,阴干后入窑高温烧成。元龙泉的产品主要以生活日用器为主,有各式碗、盘、杯、罐、瓶、执壶等,元代中期以后也生产大瓶、炉、瓷塑、佛像等陈设品。日用器中碗最多,器形与南宋差别不大,属元窑仿宋窑器。大型的罐、盖罐、盘、碗等则是元代龙泉窑典型的代表作品。这些大型器一般制作规整,挂釉仔细,制造精心,成品率较高。其中大多数作品为贡器或作为商品运往京城与国外。元龙泉窑的装饰方法繁多,主要有刻、划、印、贴花、堆塑、镂空和褐色点彩等。纹饰题材极为广泛,其中花卉最多,常见的有莲、荷、菊、葵、牡丹等。此外也有龙、凤、鱼、鸟、等动物纹及八宝、八卦和各种吉祥文字,如“福”、“禄”、“如意”、“进宝”、“天下太平”等,还有少量印有八思巴文字,亦含吉利之意。罩釉工艺不像南宋时运用多次上釉技法,最多采用两次上釉,釉层比南宋青瓷薄,也欠滋润。元代龙泉窑瓷作为商品常与丝织品、佛像等被运往国外,近年在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埃及、索马里、土耳其、法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发掘出龙泉青瓷,尤其是1976年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打捞出的大量中国瓷器,能断定为元代龙泉青瓷的约占青瓷总数的一半以上。其量之大,品种之多,不仅对研究元代龙泉窑的生产规模、制作工艺、装饰特征很有意义,同时也为了解元代海外贸易及贸易航线,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元代其他地方窑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以及龙泉以外的地方窑瓷器。比较著名的有河南钧窑、河北磁州窑及山西霍窑等。元代烧纸钧釉瓷的窑址分布很广,河南以外,河北、山西等省也有烧造,窑址数量及分布面积大大超过宋代,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体系。在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发掘中,钧窑瓷片的数量在各窑口瓷器中占第二位;出土钧窑瓷器的元代墓葬及遗址遍布北方各省及自治区。元代钧窑系瓷器的造型有碗、盘、瓶、炉、罐、执壶、花盆、杯、钵、高足碗、梅瓶、枕等。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有的饰以紫红色彩斑。元代磁州窑继续生产传统品种,烧制磁州窑风格瓷器的瓷窑遍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甘肃、陕西等省。产品以白瓷及白地黑花瓷为主,其黑色花色彩偏褐,不如宋器黑亮,器型以大罐、盆、瓶类居多,各种形式的碗、盘、杯、碟、壶、枕、等也十分普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婴戏、龙凤、飞禽、鱼藻、花卉等,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体型硕大、胎体厚重是元代磁州窑瓷器的时代风格。山西霍窑以烧制仿定窑白瓷为主,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盘、碗内底及底足一般留有5个小支钉痕,与定窑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风格和时代特征。

害羞的黄豆
潇洒的大神
2025-08-06 00:54:33

胎底:宋代钧瓷精美绝伦,除审美特征外,还有更多的理性特征,时隐时现。例如钧瓷的底款,除刻有“奉华”、“省符”等宫殿名字外,多以“一二三四……九十”编号,这是陶瓷作品中唯一的,特有的现象。目前对数目底款的推测大致分四种。(1)为了搭配花盆与花托。《南窑笔记》一书解释道“有一二数目字样于底足之间,配合一付之记号也”。(2)为了釉色的区分,《陶雅》、《饮流斋说瓷》认为,一三五七九单数代表朱红色器物,二四六八十双数代表青蓝色器物。(3)为了区别器物大小规格。《钧瓷志》、《钧窑史话》认为,出土瓷片乃至传世宋钧,均可以看出,数目表示器物的尺寸,也即高低大小。以“一”为最高,口径最大,依次减,“十”为最低,口径最小。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底款数字是区别使用级别、规格的,是宫庭文化的反映,是“钧不过尺”的定位,“九五之尊”的物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前因,是宋代理学家物化其理论的象征。持该观点为当代钧瓷美学理论家“润雅斋”的群体。

胎体:

宋代官钧的胎是一种浅灰胎,很致密。从胎体观察,钧瓷的原料选择很严,因为从露胎的表面到胎心没有杂质,没有颗粒不均匀的现象,也没有沙子。原料的加工相当精细严格,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是细密、均匀,没有断裂和大小不均匀的颗粒。捏练和陈腐均很到家,成型烧出的器物致密程度通体一致,没有任何鼓泡、变形现象,也有紫口铁足的特点。民钧的胎质相差较大,有的叩之可有金属声,有的则是声音发糠,但总的倾向是胎质粗松。官钧在施釉上一般及底足,较少露胎,而民钧则露胎较多。

元钧窑瓷器的胎体粗厚,坚硬结实,与宋代为宫廷生产的用品灰青胎钧瓷完全不同,胎色发白,颗粒粗,小孔及裂隙易察觉。

附图一张:


   鉴赏:金·钧窑天青釉花口瓶收藏品,花口,长颈,球腹,喇叭高圈足。沿口捺花,肩胫各凸弦纹一道。圈足底露胎一周,余皆满施釉。沿口花边釉薄色黄,口内略呈蓝紫窑变。釉呈天青色,釉下气孔小而深,满布牛毛细纹。釉面亮泽,些许淌釉,铜红釉要烧成如此均匀的天青色,非常不易,及其难得。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_^#

朴素的鸵鸟
无奈的蓝天
2025-08-06 00:54:33
钧红与郎窑红
 
钧窑的种类很多,釉色是以具有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主。在上面杂有红色乃至紫色,或深、或浅、或呈斑状、或呈放射状,其变化真可说是复杂微妙得难以形容。我国古诗中曾有称赞它为“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而在西洋学者中间也有所谓“即使是对于陶瓷器毫无兴趣的美术爱好者,看见它也会忽然变成了陶瓷爱好者”一类的称道。构友钧窑基调的青色,主要是由还原的铁和多少混在釉中的磷酸所生的乳浊现象组合而生。
关于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详加说明。其红色也和“牛血釉”一节里所说的同样,是由于还原的铜呈胶体状态进入釉中所致。紫色是由红色与青色两者所组成的。红是铜呈胶体状态的红。青是在乳浊现象的青中加铜的胶体,而稍带一些还原铁的青色。此外,在紫色釉的表面还有带暗绿色斑点的,这是因为冷却时进入的空气将铜氧化,所以生成和郎窑红的第一层相仿佛的釉调。而且还有类似由这种胶体的铜色与还原的铁色,以及蛋白石一样神秘的青色等复杂组成的溶合两种釉的产物,使复杂微妙、新鲜夺目的釉色层出不穷,而这些都是必然的结果。
钧窑里面时常有和色地不同的呈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这些叫做“蚯蚓走泥纹”给钧窑平添了一种美感。其生成方法与黑釉油滴的生成方法大体相似,是在坯体挂釉干燥的过程中釉发生裂隙,然后就这样去烧成。裂隙虽然被釉流塞,但因为裂隙中早已流进了比较其他部分粘力弱的成分,所以唯独此处釉的成分多少发生些变化。若是乘其尚未与其他部分的釉充分混合的时候使窑冷却,就会单独使此处变成和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
钧窑中还有一种是在具有蛋白石光泽的美丽的淡青色地上现出鲜艳的紫红斑。这种紫红斑的生成,一般多有故意加入铜分而使然的,不过也有偶然出现的。因为这种红色只要极少量的铜就够了,所以说即使在釉内没有故意加铜,例如在窑的天井或窑壁乃至邻近的器物上附有铜分,而其中极少量飞散在这种瓷器上时,也会生成紫红斑。
像这样故意使铜蒸发并使胶体的铜着于器物表面而现出红色的方法,无论是在我国或日本的古代都很少发现其遗迹,然而在古代波斯的釉内却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方法。现代作品中用时也会看到用盛着氯化铜液的器物,放在挂白釉的器物旁边用还原焰煅烧,使铜蒸发而着以红色的。但是作成的东西和历来的红色釉相比,显得非常浅薄而缺乏深厚的趣味。如果放在显微镜下来观察,就可以发现这种红色并没有像在牛血釉中所见到的五层,表面上只有薄薄的一层用铜着成的红色,再下面就是不含铜的无色釉,而且是直接罩在坯体上的。火焰红
在清代的铜红釉中,有一种夹杂着闪青闪红色的紫色的瑰丽釉色,那种在纯红的颜色上如青紫色烟一样挂着的,看起来好象是燃烧得极旺盛的火焰,在我国普遍都把它叫作“火焰青”、“火焰红”或“火里红”,也有的一概名之为“窑变”的,在西洋大家都称之为 “Flambe”。这是由于郎窑的窑变而产生的。其红色和上面所讲的同样,是铜的胶体颜色,闪青的紫色是由铜的胶体青色与乳浊现象的青色以及红色组成的。
但这种乳浊现象却和钧红之由于磷酸造成的不同,而是因为釉中生有小的针状结晶所致。假如在釉中有小的结晶发生,就好象在空中的尘埃与水蒸气的作用一致,将釉所遇到的光分散而发生乳浊现象,反射出一种特别的青白色来。这种小的结晶在釉中加入锡等物质时最易出现,但在釉中含铝较少而硅酸多的时候往往也会产生。清代的窑变大约就属于后者的。所谓“窑变”,有人说是因为还原焰和氧化焰的不同作用,是由还原的铜红与氧化的氧化铜的青色两者组成的。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无稽之谈。如果将窑变的碎瓷片用显微镜去观察,便可以一目了解。其青色部分呈也有只靠氧化铜生成的,然而特别多的却不是氧化铜,而是极明显地有着许多小的针状结晶,这些都起着呈现青色的主要作用。
现在综合前面所讲的要点如下:
(一)铜的颜色极不稳定,因烧窑的火焰性质不同而现出绿色或青色,以及各种色调的红色乃至闪紫色。
(二)绿色和青色是在用氧化焰在烧含有铜分的釉时现出的颜色,这些都是由釉中所熔的氧化铜变来的。
(三)青色比较绿色的呈色困难。如釉中碱金属过多,虽然可以成为青色,但碱金属多的釉其缺点是抵抗湿气的力量较弱。
(四)红色是由于未化合的铜变作红色胶体散布釉中而成。
(五)现出红色只要少量的铜就够了。当铜的掺和量在05%以下时所出的颜色最好。
(六)烧成火焰是用还原焰,最后只需要一点点氧化焰。
(七)最后引进来的还原焰,是在作成红色胶体上不可缺少的。但如果超过限度,就会使红褪色而倾向绿色。
(八)釉内若加入锡或铁的氧化物,将有助于铜的还原和红色胶体的生成。
(九)牛血红釉中的某些部分,其红色的铜胶体层几乎是在同样地扩展着。
(十)桃花片的柔和颜色,是因为铜胶体错综复杂地散布在釉中而造成的。
(十一)为制成桃花片,要用性质不同的釉挂上两三层,在最下面的釉应使其含有铜分,然后加热挥发而将铜复杂地分布在釉的每一层内。
(十二)在烧成桃花片的时候,如果氧化焰超过其完成上所需的限度,桃花片将会转变成苹果绿。
(十三)钧窑的红色是由铜胶体生成的,紫色是这种红与青的混合产物;青色是以磷酸所生的乳浊现象的青色为主,另外再加以铜的青色胶体而成。
(十四)郎窑窑变的颜色,与钧窑紫色的呈色方法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这种场合下所生的乳浊现象,并非因为磷酸引起的,而是由于釉中铅分不足,以致在釉内发生小的结晶所造成的。
(十五)如果在窑的天井、窑壁或邻近的器物中含有铜分,往往会因其铜分的挥发而使原来不含铜分的釉表面生出红色斑。以上主要是根据J W 米勒的研究结果所作的解释。此外小森忍在这方面也作过多次实验,他曾就桃花片、美人霁、娃娃脸一类的所谓“红色釉系”的上下层釉加以分析,并且指出下层釉较比上层釉熔融度要高,其成分大体为:
上层釉中需要加入一些有效的还原剂如锡盐,铁盐或灰类等,其成分大体为:
这种釉色的变化,当还原作用适合时呈红色,过度就会使色调发暗。在用中性焰或氧化焰烧成时呈紫、青、绿色。如未能完全熔融,便呈灰鼠色乃至暗紫色。若熔融过度便褪色成为橙和白色。至于有所谓“绿苔”即发生绿色或黑绿色的斑纹时,并不是因为结晶作用,而是由于釉泡的现象。
红釉中的鲜红色无疑是最上乘的,一般名之为“美人霁”,“桃花片”、“宝石红”、“娃娃脸”等。色调稍暗的称为“豇豆红”、“乳鼠皮”等。其余红紫、绿、青等色也各有所谓“葡萄蓝”、“苹果绿”等美丽的名称。小森分析明代红色釉的成分不外下面数种:
关于郎窑红的制作方法,有的文献曾认为是应用了“西红宝石的粉末”,事实上可能是指的南欧所出的红色玻璃。虽然这种釉的成分十分复杂,一时还不能断然肯定,但是从来在一般高火度釉的成分内,大多可以看到有硼酸质或铅质的痕迹。而西城和西藏地方一向盛产硼砂,当时作成一种玻璃而应用,或自南欧输入了红色玻璃而应用到釉料中去,这些可能性都不能说不存在。因此根据这种技术观点来推论,有人主张即或将郎窑的名称看作是介绍西洋美术有功的郎世宁,似乎也不无道理(实际上“郎窑”是因康熙时期的督窑官郎廷极而得名的)。
此外尚有所谓“积红”,过去多把它看作是郎窑的一种,然而近来在景德镇地方,从制作方法上常与郎窑加以区分。普通在烧制铜盐的红色釉时,本来是应该用还原焰烧成的,但因坯体成分不同而往往发生氧化作用,从而使色调受到妨碍。这是由于坯体所含的粘土成分,挥发其机械水及化合水而使铜盐氧化的缘故。换言之,当坯体硬化至某种程度时,釉便失去还原作用。所以在一度硬化的坯体上,如果施以此种釉,就会因其还原作用完全而使釉的变色减少。乾隆以后的红色釉,多采取这个方法在一度烧至瓷化的坯体上施釉,于是才有所谓积红的出现。
这种积红系的红色调,其产生固然比较稳定,但是缺乏霁红和郎窑红那样的胎与釉溶合而出的深厚滋润之感,同时没有苹果绿或绿苔的出现,而且釉光不足(对于郎窑的宝光而言,似乎可以称这种釉为浮光)。釉色近乎牛血红的色调,缺少光泽的较多,而釉的垂流也少。至于这种釉的成分很类似炉均的红紫釉。
广东石湾窑中还有一种所谓“广东郎窑”。这种仿郎窑的作品具有过度的红色釉,溶融度也较其他的低,在红色釉中属于最普通的一种。特点是坯体为灰的所谓“炻器”胎,所以很容易与其他红色釉作品区别。
总之,我国的铜红釉起源于宋代,至元、明、清各朝都有新的方法出现。据目前所见,不仅有出土的大量实物,而且有文献可考。例如早在著名的河南修武当阳峪窑窑神碑(建于北宋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元),碑文内就曾有所谓“当阳铜药真奇器”、“铜色如朱白如玉”的明确记载。可以说依靠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逐步提高、多次改进,终能将最难制作的铜的鲜红釉调,用简单的方法获得成功。难怪后来中外陶瓷界要大为惊异,并且不断在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了。
例如,1848年是L。A。萨尔维达(Salvetat)在对我国明代的霁红釉作过一番化学分析后指出:氧化铜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因而在调合成分时,较比所要的铜还需要多量的铜盐。后来如法国Th。狄斯克(Deck)、德国贝安祖利(Buenzuli)都曾从事于这方面的研究。
1879年在法国的塞握尔(Sevres)制瓷厂有Ch,雅夫(Yauth)G 。杜太利(Dutailly)二人继承萨尔维达的研究,并且发表了他们的见解说:“铜红釉是因氧化锡的存在和强度的还原焰而出现的。氧化铜被还原成金属铜,溶解在釉内依靠缓冷而呈色”。对于这种说法,德国的塞格尔(Seger)博士反驳说:“釉的红色并非只靠强度的还原焰烧成,而是以使还原焰与氧化焰相互发生为主要条件。对于呈色来讲,其影响最大的却是在于烧成时气氛的适当组成”。他并且指出:“氧化铜在01~015%时呈暗红色,05~10%时呈鲜红色”;又说:“因为将暂时还原的金属铜变成了氧化亚铜,所以添加2%以下的氧化锡或氧化铁,这样可使红色的呈现比较容易。”又说:“若将釉组成钡釉,可以便于获得纯红色”。另外,在日本许多陶瓷学者的研究里,也明显地证实了钡釉的效果。1889年,罗兹(Lauth)发表见解,认为红色釉之呈色是由于金属铜的存在。塞格尔曾证明红色釉的呈色是因为Cu2O所致。现将这种釉料录之如表13。
表中三种配合除白色瓷釉外,最好都用还原焰烧成熔块,Cu2O含量少,则透明性强而且色浓;含量多,则透明性弱而色淡。瓷釉之加入,可使熔块生成温度降低。一般Cu2O含量在05%时,便生成不透明的红釉,在01~015%时生成酷似金红色的透明红釉。其烧成方法比较组成尤为重要。如果还原过强则成金属铜,所以需要时时烧以氧化焰。SnO2及Fe2O3还原后极容易氧化,可以促进Cu2O的生成。塞格尔是用薪柴作燃料,采用以下的烧成法,即烧火初期使用氧化焰,自暗赤热至SK010时用强还原焰。自SK010~05每15分钟约烧氧化焰1~2分钟,其次用氧化焰烧之,至SK4以后用氧化焰或还原焰烧化。
1930年,F.乌尔兹(Wurts)根据试验指出红色釉的呈色是由于铜的胶体溶液。其最适当之烧成法为:自赤热初期至烧成温度,始终均宜用强还原焰。但如煤烟过多时,可间断地使用氧化焰数分钟。SnO2的作用为还原为还原触煤,且使红色浓厚,加入少量的Fe2O3可使之成为闪蓝紫色的色调。B2O3也能使之销带紫色。高硅酸釉则生成美丽的淡红色。
还有一种铜红釉,其作法只是将釉的表面还原而现出红色,在釉料熔融后使用油类、瓦斯或锯屑以使其发生还原焰,然后再加入马弗炉(烤窑、隔焰窑)内烧成而现出鲜红色。这个方法曾经塞格你(Seger)和佐尔奈(Zolngy)研究和发表,后来在英国的皇家多尔顿(Royal Dalton)工厂大肆生产。
 此外,法国的弗郎切特发表其研究结果,认为“在碱金属铅釉内含有多于铜分的氧化锡时,其呈色作用较好。必须用还原焰以后再用氧化焰去处理,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哈达尔认为:“在釉的组成分中,使其含有碳化硅而用氧化焰烧成,也可以获得铜红釉。”
总而言之,红色釉系的铜红釉不能只靠釉料的成分,最重要的是取决于烧成阶段。因为在烧成时用还原焰将釉中游离的金属铜变作胶体状态或亚铜盐,使其扩散于釉内而得出红色。尤其这种还原的程度必须恰到好处才行,否则将会功亏一篑,甚至得到相反的结果。
分享

无辜的楼房
懵懂的饼干
2025-08-06 00:54:33
何谓古钧瓷?根据现代文物收藏和古董界的习惯认可,古今以1911年划界,即1911年以前生产烧制的钧瓷谓古钧瓷,1911年以后烧制的钧瓷叫现代钧瓷,我们也沿用这种划界方法。钧瓷自隋唐创烧至今千余年,对流传和出土的古钧瓷进行鉴定,无论在学术研究和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看到的古钧瓷有真有假,真的叫古董,假的叫赝品。古钧瓷的收藏中最大的风险就是真伪。拿真品价格买到一件赝品无疑不仅不能升值,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收藏古钧瓷时,真伪的鉴定至关重要。
古钧瓷鉴定的内容,概括说来是“辩、断、定、察、评”五项内容,也称为鉴定钧瓷的“五鉴”,即“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察优劣、评价值”15个字。
辨真伪
辨真伪就是辨别被鉴定的器物是真是假,是老货还是新仿。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任务,也是主要任务。又是以下几项鉴定内容的前提、基础,是一件古钧瓷器收藏等级、收购、销售价格、出境放行与否的第一要素,也是进行古钧瓷学术研究的基础。
社会上出现仿古陶瓷(即古代某些陶器瓷的复制品和仿制品),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对某些古陶瓷的爱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如雍正帝酷爱宋代名窑瓷器,内府所藏尚不满足其把玩需要,便常将宫藏宋瓷真品交御窑厂仿造。这种情况历朝都有,只是仿的多少不同,仿品质量优劣有差异而已。199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举办真品与仿品对照展览,其中清代仿宋代钧瓷无论型、胎、釉、色都十分讲究,几乎乱真,可见当时仿钧水平之高。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盈利。自元明以来,许多人雅好古名窑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价值日高,且供不应求。于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伪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仿古作伪之风最为盛行时乃清末民国年间,主要是西方列强入侵,多次大规模掠夺我国文物,更包括大批陶瓷,当时的西洋人东洋人便知我国古陶瓷精美绝伦,无限爱慕,便来中国大肆购买,或托中国人代买。这一时期古代名窑瓷器价格更是十分高昂,于是许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仿制钧窑瓷器向洋人们销售。
钧窑瓷器仿制品的大量出现应该是近几年来的事。现代仿钧的产地主要还在河南禹州市的神垕镇,这里不仅有烧制钧瓷的优良传统,而且还集中了一批当今最优秀的钧瓷制作高手。神垕镇的钧瓷制作近几年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釉色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现在有些收藏者不喜欢新货。在这种情况下,神垕钧瓷也生产不少仿古瓷,如尊、瓶、炉、钵、碗、盘等,其造型一般是仿宋、金、元时期的民窑器形,制作工艺和斑彩装饰也力求与之相似。仿古瓷的制作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人为地将之做旧,充斥于古玩市场,不仅会对古钧瓷的形象有所损害,而且也容易使古玩市场产生混乱。
由于仿制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难度越来越大,但如果掌握各个时期钧瓷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造型特征、纹路、胎质、釉质釉色、工艺特征等,熟悉仿品作伪的方法,再依靠一定的科学手段,分辩真伪就有一定的把握。
断时代
鉴别某件古钧瓷的相对烧造年代叫“断时代”或“断代”,又叫“分期断代”,“器物排队”。“断代”,是为了查明器物制造的相对年代,尽量缩小时间的包围圈,使之接近历史真实。古钧瓷的断代(当然排除有纪年标志在外)是相对的,不能机械地按照历史纪年来看待。我们认为断代工作起了缩小时间界限的作用,使被鉴定的器物接近它历史真实年代,所以它不是绝对的。
钧瓷始烧于唐代,历经五代,成熟于北宋初年,兴盛于北宋晚期,钧窑技术普及于金代、元代,衰于明代,清代景德镇有仿制,比较成功。晚清奉旨恢复禹县烧钧瓷,经民国至今再未间断过,现在达到了钧瓷的昌盛阶段。钧瓷烧造上下达1 000多年,因此对每件钧瓷鉴定到哪个年代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与辨真伪乃一个问题的另一面。在鉴定时对古钧瓷器年代的断定,学术界形成了一些不成文,但成习惯的规定,一般明代以前的器物,能走出朝代即可。再细一点,那些历时较长的朝代,如唐、宋,能分出早、中、晚更好。在鉴别时应特别注意,那些能定出绝对年代的器物,在科学上最有价值,往往作为标形器,作为研究资料。这种绝对年代,多由器物本身铭文显示。明代以后(含明代),要求能定出以帝王年号为阶段的相对年代,如明天启,清乾隆等。
断时代与辨真伪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在古钧瓷中,有一些古人仿古器物,它们既不是被仿对象那种真品,也不是今人作伪,对今天来讲,它们也是一种古代钧瓷,精者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宋元时期小窑仿名窑器,明清时期仿宋代名窑器,等等。对这类器物时代的鉴定,要说出仿品的时代和被仿对象,如乾隆仿钧窑鼓钉洗、葵口花盆,等等。对这类确属古人仿古器物,仍应充分重视,它们照样有一定的收藏、研究、陈列价值,只要我们拿准了是否为仿品,仿制时间,不至于鱼龙混杂,就算可以了。
定窑口
定窑口即确定古钧瓷器物的产地。这一点,对宋代以后的古钧瓷尤其显得重要。禹县是钧瓷的故乡,境内窑址就达百余多处,并且影响到其他地域,北到内蒙古的赤峰,南到广东的石湾,东至浙江、江西,西到山西、陕西等。宋代以前钧瓷烧造范围小,窑口比较容易鉴定。如宋钧官窑烧造时间短,传世器物很少,而且清代仿制较多。金、元时期是钧窑技术普及发展时期,全国烧造范围大,窑口多,鉴定判别窑口就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鉴定者要对各窑口钧瓷的工艺、原料、当地气候、甚至风俗习惯都要有所了解。例如,从钧瓷器物的胎、釉等工艺上看:
胎:古代各窑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什么料烧什么货,所以大体上是各窑产品各具特色。现代科学的方法是通过仪器测出各已知窑产品胎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微量元素的成分,将要鉴定的器物测出胎的成分与已知窑口产品胎料的元素组成对比,来确定器物的窑口。现在以郑州大学高正耀教授为主的古陶瓷实验室就利用反应堆中子活化分析和加速器质子X荧光光谱分析的(PIXE)方法,测定不同窑口器物釉胎中微量元素的差异,制定图谱,建立数据库,来判定不同窑口器物。但是,当所鉴定器物不便测试时,只能用传统的鉴定方法,即通过观察胎体的色泽、火候、胎质等来判别。有丰富经验的古陶瓷鉴定专家,用传统的方法也能鉴定的相当准确,现在古钧瓷的鉴定主要是采用凭经验鉴定结合科学鉴定的综合方法。
釉:各窑工艺技术往往形成传统风格,因而形成各自比较固有的特征,比如元代钧窑的天青、月白色釉,不同窑口都有明显的差异等等,这些显著特征是我们从釉着手判别窑口的依据。当然,不能绝对化。同一窑口器物,由于时间不同,烧成时的情况不同,釉色也不一样。
工艺:各窑口所处地域不同,历时长短不同,技术影响、技术传承不同,原材料、燃料不同(如宋以后北方窑多以煤为燃料,南方多以木柴为燃料),窑场经营性质不同(如官窑不计成本,产品选料精良,装饰雕绘精细,相同品种、器形不多,次品销毁,而民窑追求利润,产品造型、装饰大多力求简洁、适用、美观,同类型品种、器形多等),反映在工艺上就大不一样。
器形:各窑性质不同,社会环境、地理位置不同,产品在器形上差别很大。一般说来,官窑产品器形单调,造型保守,少创新,而民窑产品器形多样,形式活泼,创新多,变化多。从地理、社会环境上看,各窑受当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制约较大,产品器形不很相同,如北方窑多产瓷枕,南方较少。北方窑所产钧瓷器物形体较大,南方窑所产器物形体较小,等等。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要鉴别陶瓷器的窑口,必须很熟悉我国各时期、各主要钧瓷窑场产品的特征。
察优劣
当一件器物真伪窑口判断准确后,还要观察优劣。就是把好的一方面察出来,劣的地方也察出来。从收藏的角度就是看器物的品相好坏。首先是器物的完整程度,有没有毛病和整修痕迹。例如:口磕、重皮、毛口、毛边、磨口、轧口、截口、冲口、釉泡、棕眼、斑点、漏釉、粘沙、磕伤等。这些都是影响器物品相等级的因素。察优劣需要鉴定者具有一定的钧瓷专业知识,对钧瓷的工艺、不同时期对器物质量的要求标准以及对古钧瓷的修复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在对古陶瓷鉴定中,历代行家已经总结了很多察优劣的方法,并把古陶瓷器物上出现过的毛病定名分类,并有详细解释,本节后面就附上这些专用术语,以利于掌握古钧瓷器物鉴定的有关知识。其次是器物的造型、釉色、胎质等,就是从艺术的角度、审美的角度观察总结器物的优点和独到之处。从钧瓷艺术品欣赏来说,对钧瓷的优劣分为外六相内六品,这在钧瓷欣赏一章会详细介绍。这里的察优劣主要是察器物的完整程度和烧成成色。
评价值
器物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评价古钧瓷的价值,是在前面四鉴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是真,器物的真是关键,作为古钧瓷只有是真品才有历史价值;第二是时代,一般时代越早价值相对越高;第三是窑口,官窑器比民窑器价值高;第四是器物的优劣,主要指是否完整,有无损伤,这在经济上尤其重要。在很多情况下,一件残损器物有时一钱不值,瓷器届有句俗言“瓷器掉了毛,不值半分毫”。在文物拍卖市场上,各方面均相同的完整的和残损的两件器物,残者价值至多值完整者的十分之一价。再一个是这件器物的艺术价值,也是察优劣的内容,人们收藏、购买多以此为主要标准。就古钧瓷而言,美与否,视其造型、釉色、纹路、窑变釉画等等。这些,在经济上更决定古钧瓷器的价值差异。例如,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晚期器物价值连城,而年代较早的平常器物却所值不多。
在评价古钧瓷价值时,“珍、稀、少”是决定其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重要因素。世上的东西都是“物以稀为贵”。如是完整器物,属稀少者,自然万分宝贵,可提高文物级别,或拍卖价格,就是残片,凡属珍、稀、少者,科学价值也特别大。例如钧官窑的瓷片,由于稀少,其价值可谓 “黄金有价钧无价”。
古钧瓷鉴定中评其价值,可概况一些共同的客观标准,如完整器比不完整者价值高;“物以稀为贵”,历史上生产得少的,或难得一见的,或出土传世极少者,或带铭文者,其科学价值自然高些,如钧官窑器历来价值比较高。价值高的古钧瓷器,必须胎质坚致,釉色鲜明,釉质莹润,造型优美等。但从经济上讲,就无一定之规了。中国古钧瓷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拍卖的最高价格,据目前所知,一件宋钧窑浅蓝色洗,在美国卖得280万美元( 1989年7月24日美国《新闻周刊》报等),随着世界市场上中国艺术品热不断升温,中国艺术品包括瓷器的经济价格还会升高。所以评鉴一件古代钧瓷的经济价值,就绝无定论了。

从容的丝袜
笨笨的画笔
2025-08-06 00:54:33
是的,在有点年代的瓷器上经常能在胎釉结合处、露胎处等地方看到一种橘红色、橙红色或是褐红色的现象。我们一般叫这种现象叫做火石红,它是由于胎釉中游离的+2价铁被氧化形成+2价铁的一种特殊显色现象。

丰富的百褶裙
大意的啤酒
2025-08-06 00:54:33
我来回答上面的问题吧,瓷房子的设计者和馆长都是一个人,叫张连志。土生土长的天津人。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侨商会副会长
天津市动物园名誉园长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博物馆学系客座教授
上海**艺术学院文物研究院荣誉院长
加中企业家协会董事长、总经理
天津市加中友好交流协会会长
天津市中巴友好协会副会长
澳大利亚同乡联谊会荣誉顾问
天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天津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巴西圣约瑟市荣誉市民
当代行为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