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大帮忙看一下这些瓷片有价值么
284285286不像宋,依我看像五代的,窑口不好说,有争议
298299是天青的钧窑,像宋也像辽金
296是景德镇湖田窑的影青,也是宋的
青花都是清中期的普通民窑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论,对瓷器的新老认识也不例外。瓷器英文叫CHINA,它是我们中国人的独创,是我们老祖先把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等其他少量金属氧化物,用手工加简单机械烧制而成的器物。从材料学来说,无论新瓷器、老瓷器,它们都是由胎、釉、气泡三部分组成。胎称钢玉晶相,釉称玻璃相,气泡称为气相。胎、气泡为稳定相,要降解需很长时间;而釉为非常稳定相,他要朝稳定相过渡,地表状态下一、二百年就会发生细微变化,它的本征时效特征,侵蚀时效特征,疲劳时效特征就会显现出来,这些特征统称为古瓷釉面自然老化微观特征。之所以称作微观特征,是因为人眼是不容易观察到这些特征的,必须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到。而本征时效特征是釉内的,侵蚀时效特征是釉表的,疲劳时效特征是整体的,在它们共同作用下,新老瓷器就会呈现不同的特质。而这些微观特征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差异是很大的,这些古瓷釉面差异很大的自然老化微观特征,注定是人工不可复制的,只能是时间和大自然所为。事物的区别,就在于微观特征差异性。因此,从痕迹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时间留下的印迹)和材料学(古瓷三个相及釉面三个自然时效)入手来辨别新老瓷器,如同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及心电、化验、B超、CT等技术手段诊断病情一样,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对瓷器的玻璃相,既非稳定相也就是釉面用80倍放大镜观察,来寻找其釉面自然老化的微观痕迹,即本征时效,也就是非稳定相向稳定相过渡所产生的各式结晶体,也叫析晶,这些晶体放大镜下是有差异的,有的如白雾,有的如白点、冰碴、棉絮、松枝、雪花等。侵蚀时效是指釉面长时间受周围酸、碱、卤素离子的侵蚀而产生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坑凹斑痕。疲劳时效是指釉面老化,分子结构酥松及相互置换而产生的相关变异,如有的老瓷釉面长期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浆光润如玉,一些釉面放大镜下,光线的折射使釉内已不清晰,变得混浊,结构的酥松使一些釉面脱落,一些老瓷片也变得不割手。上述本征、侵蚀、疲劳时效特征,都是古瓷釉面老化内在的本质的客观反映,就如同医生看病找到了病灶一样。而这些古瓷釉面自然老化的微观特征,是人工制作不出来的。因此,这些微观特征,也就成为我们区别新老瓷器的有力证据。再结合不同瓷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胎、釉、工艺、纹饰、韵味、老相等要素,运用掂、摸、弹、听、嗅等方法,做到经验与仪器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统一,成本与市场相比较,物质与精神相印证,综合分析判断,排除人为作旧因素,即可基本判断出器物的新老与朝代。因此说新老瓷器是可认可辨的,这也是目前识别新老瓷器科学的、可靠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也是藏家普遍认可的。这就是:宏观断朝代,微观定真伪。
老瓷器的收藏要注意瓷器品的年代鉴别-----
宋代景德镇影青瓷,以湖田窑为上,湘湖、黄泥头、瑶里等窑次之。湖田窑瓷器胎质细密,工艺精湛,釉色莹润,声响清脆,完整器物市场价格高昂,即便优质娃娃碗(7寸口径)价亦在万元左;此类上乘瓷器,残损者也价格不菲。包括景德镇湖田窑址博物馆在内的国内诸多博物馆,都对湖田窑上品残瓷备加呵护,即足以证明其收藏价值。湘湖、黄泥头等窑口,所产瓷器胎质粗拙,制作随意,声响沉闷,艺术价值在湖田窑基础上要大打折扣;即或是精品,也比湖田窑普通品种稍逊风采、湘洲、黄泥头窑等属平民产品主要生产窑口,产量相当大。
如宋元时期的皈依瓶,一般瓶、壶、罐、碗、盘等日用粗瓷,平民百姓墓葬中有大量出土,市场价格一直都不高,近几年因市场关系及收藏家收藏品位的提升,价格进而回落,收藏家花不了几个钱,就能在南昌滕王阁市场甚至在上海、杭州古玩市场中的江西人手里,收到较完美的有点意思的影青瓷。湘湖、黄泥头等窑口也生产一些赏瓶,如环耳瓶、贯耳瓶、玉壶春瓶、荷叶口瓶、大小油锤瓶、蒜头瓶,大都有缠技印花,有一定工艺价值,完整无缺的中小型器物,成对卖八百、千元,并不算贵。影青碗盘中,也有刻划花的,比印花的要贵、影青瓷中的素面无纹碗盘,南昌古玩市场一般售价十几元、几十元不等;极普通的,三五元一个也很多见,且少人问津。
元代景德镇窑影青瓷粗者较多,很少有北宋末南宋初那样的精细物.然枢府瓷、青花、釉里红是元代的独创,名贵而稀少。珍贵瓷器出土还是以江西为多。江西人也懂古瓷价格,偶尔有所见,索价均很高。这几种瓷器,即使破损,也有不少人肯出高价收藏。近两三年。景德镇有人能弄到元代枢府官窑遗址上的残件,将枢府瓷碗盘底足接上部新胎做旧,有的甚至达到形神兼备足以乱真的境界。此等器物最易蒙人,收藏家们‘检漏’走眼,损失就得以万元计了。景德镇还有人能往元青白釉瓷器注入釉里红,做工非常到位。由于是老胎,此类“元釉里红”也让不少收藏家走眼放血。在元代高档瓷充斥十场的情况下,收藏家们花心而追求元代高档瓷残片,也是有意义的,是有眼光的表现。
鉴赏家张浦生先生的儿子在南京以3000元得一元青花瓷片,竟喜之不胜,宝而珍之。去年六七月间笔者在南昌古玩市场亦见到元枢府残碗,然想杀价检漏很难,结果还是以高价收入囊中。在古玩市场只要够档次的古瓷,不管品相如何,终归有人认五清代青化瓷较明代有较大区别。乾隆之前青花瓷仍是景德镇瓷业主流,且制作精良,颇具收藏价值。乾隆之后青花瓷无论品质、釉色、工艺均远不及乾隆之前的产品;价格似乎也以此为界,有明显差异,无论官窑民窑一概如此。从文物市场与民间交易情况看,买卖双方往往为是否乾隆前后产品而争执不休。乾隆之后青花瓷的滑坡,使其后的古瓷价格亦难以提升。前几年江西不少人收藏大量乾隆以来普通青花碗盘,现在欲出手变现,但价格不理想,有的还要亏损一些,戏称被“套牢”。尤其是目前景德镇陶瓷艺人水平普遍提高,制作“乾隆古瓷”属小菜一碟,只需以略高于新瓷的价格都能买到,导致原先真正收藏了乾隆前后古瓷的收藏家的古瓷价格不能回升。陶侵仿古达到可以乱真或基本可以乱真的水平,使收藏家们感到迷悯和悲哀。但这是市场经济初期的必然,无人可以阻挡,收藏爱好者进入收藏圈时应当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碗碟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虽然每次使用后都会清洗干净,但用久了后也难以避免他们会越用越旧,甚至还会磨损。加上如今碗碟的种类、品相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看,不少人看到好看的就想着换一批。不过,那些旧碗碟又该如何处理呢?能随便丢弃吗?即使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老祖宗已经给出了答案,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听老人告,结果就碗碟不能乱扔,即使要扔也有所讲究,这其中有何依据呢?
第一、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每到过年,大家都会天只新碗,其中便包括碗、碟、筷,图个吉利。不过,即使有了新莞,对于旧的大家也是能用就用,不太能用的便存放起来,不会把它们随便扔掉。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碗碟是吃饭的工具,有饭碗之意,代表着我们的事业、家庭,与我们关联作为紧密,因此不能随便丢弃,这是从小大人们便会交代好好的端着饭碗不能打翻的原因之一。
第二、当然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由于我们使用的多是瓷碗,若是打翻了难免会出现碎瓷片,人要是不小心滑倒了,可能也会造成流血事件,所以如此告诫也是为了我们的安全着想。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科技技术同样也有所进步和创新,市面上除了陶瓷类的碗碟出现外,玻璃、骨瓷、银器等各种材质的餐具也应运而生,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加入了很多观赏价值,而且价格也有所层次。不过他们的出现其实也都是为我们的一日三餐做服务,生活中若真出现了不小心打碎碗的情况,大人还会一边说岁岁平安,一边用布包好碎碗,然后妥善处理。而对于那些出现破损或不用的碗碟,最好不要直接将他们扔在垃圾桶或垃圾车中,在处理旧碗碟的时候,最好还是将他们包裹好后再扔,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同时也保护别人,以避免就碗碟会误伤到其他人。
第三、除了丢掉之外,那些不用且完好的旧碗碟还能怎么处理?首先是售卖或捐赠。在你眼里,那些没用的旧碗碟对于不少人而言可是一个个艺术品,再加以涂改利用之后,不仅能用以装饰,还能出售,因此市面上也常会有人进行收购,最后就是自己二次利用。对于那种完好无损地大声晚,我们可以转借他用,比如作为花盆等儿小碗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改造后,做成盆景,托盘,事物等,对于那些比较贵重或具有意义的,我们也可以包装好后收藏起来。不过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自己用过的旧碗碟即使完好也不适合再送给他人使用,这也是为了避免有病菌细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