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常常借用什么手段

拉长的乌龟
玩命的白昼
2023-05-04 14:29:29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常常借用什么手段?

最佳答案
怕孤单的身影
称心的季节
2025-08-10 13:06: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三国瓷器三国时(220 ~ 265)的越窑瓷器胎质坚致,优质瓷的胎色呈淡灰色;釉面青亮光润;纹饰较少,只有划或印的网格纹、弦纹、水波纹等,贴塑、模印纹则比较丰富,如在谷仓上贴塑出人物、动物、飞禽、 龟蛇、佛像、建筑物、铺首等。另外还有一些雕塑艺术造诣很高的瓷器作品,如捧钵蛙式水注、鸽形杯熊灯、兽柄虎子、跪羊烛台等。三国时常见的器型有:碗、盘、碟、盒、罐、洗子、盘口壶、钵、盆、水盂、虎子、唾壶、耳杯及殉葬用的灶、鸡笼、犬、羊、猪圈、谷仓等明器。两晋瓷器西晋时期(265~316)的瓷器还是以越窑为代表,胎体普遍比三国时略厚,色灰;釉面厚而均匀,呈青灰色,有的闪黄。装饰方法主要为压印、刻划、贴塑、核印、捏塑等。常见的纹饰有网格、联珠,忍冬、菱形、锯齿、水波、梳篦、楼阙、舞乐人、祈祷人、禽鸟、家畜、佛像、铺首、辟邪、朱雀、白虎、人物等等,器型除了三国时已有的盘口四系壶、洗、盆、虎子等以外,还有扁壶、鸡首壶、尊、熏炉、灯、瓷俑等。器型矮胖,盘、碗、钵等器口沿略薄,但底很厚,器足多做成兽蹄、熊形、龙首、虎头等形状。优秀之作常把器物巧妙地雕塑成鸟兽等形状。西晋时少数青釉瓷器上有不规律的褐色斑点,这最初的褐色斑点似为无意中点染上的。东晋(317~420)青瓷的胎釉情况与西晋相似,但在装饰上却大相径庭。西晋纹饰追求华丽而东晋趋于简朴,光素无纹器很多,有的只有几道凸弦纹或梳篦水波纹。继东汉瓷器上出现了莲瓣纹之后,东晋晚期使用渐多。另外,西晋后期出现的不规则褐色班点,东晋时已普遍使用。这时的褐色斑点一般有规律地点在器物的口沿,器盖或者鲁眼、鸡冠、羊角等部位上。东晋时也有些动物形象的尊,砚滴等(如蛙形水盂),但已不是西晋时的写实样子,而只是在水孟上塑出蛙首及四肢或干脆简单划几笔。南北朝南朝时(420~ 479)佛教监行,表现在瓷器上是大量使用莲瓣纹。既有在碗、盘、钵、罐上划单线、双线或三线莲瓣的,也有褐色斑点点绘简单纹饰的,还有浮雕贴塑仰莲、覆莲的大尊。南朝瓷器胎体细密,广泛使用化妆土,加上烧窑技术的提高,釉面颜色青翠,玻璃光很强,有很细碎的开片。施釉一般采用浸釉法,因此釉层较厚,施釉不到底,有垂流现象。南朝器物普遍瘦高,造型优美,盘、碗、罐大多还是平底, 但已出现假圈足。这时的鸡首壶鸡头比东晋时还要高,鸡冠耸起,嘴部有孔,有的和腹部相通,已起到流的作用了,把手连接盘口的一端比东晋时更高,有的做成龙柄。南朝时出现的盏、盏托及盅盘,是从汉代的耳杯及托盘演变而来的。南北朝时,南方青瓷渐渐传入北方,出土文物证明,北魏晚期北方已经能够生产瓷器了。北朝的制瓷工匠最大的功绩是创烧出了白瓷。北朝瓷器一般实用品多,常见有盘、高足盘、碗、杯、缸、瓶、壶、盒、罐、灯等。大多数光素无纹,有简单的弦纹,寥寥无几的划纹或捏塑花边,部分有纹饰的多划、贴、塑莲瓣,有的瓣尖部凸出翘起,纹饰多粗犷稚拙。壶、罐、瓶、尊多塑二、三、四、六不等的系,方系、桥形系、泥条系均有。北朝也有鸡首壶,鸡头高昂、露出胸脯,相对处龙柄连肩,龙头扎进盘口,作饮水状。

最新回答
能干的河马
典雅的黑猫
2025-08-10 13:06:30

明代彩瓷的发展是多线路的,许多品种是在同时或者在同代先后出现,在工艺上也很相似。但每一种瓷器又均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前文专门论述过五彩瓷艺术,下文将分别介绍同时期其他品种的彩瓷艺术。 青花五彩的称谓,应该从其彩绘工艺的方法进行判定。“五彩”是针对以红、黄、绿、紫和青花等五种主要色彩而言,如果以这五种颜色分别在瓷坯和瓷胎上画彩,就是我们前章所述的釉上五彩。而青花五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其工艺与斗彩异曲同工。那么何为“青花五彩”,何为“斗彩”,区别主要是在青花的使用方面。斗彩是采用青花料勾勒纹样的轮廓线,烧成后再在轮廓线内填釉上彩,青花在斗彩中所占位置很重要。青花五彩不用青花勾线,青花只作一种颜料来点缀图案,如有勾线也是极少的。五彩只是将青花料作一种颜色来用,青花起辅助作用。因此青花使用的量就是判断两种不同工艺的标准。
中国陶瓷工艺制作涉及范围很广,技法各异,明代彩瓷品种很多,长久以来,文献只以“五彩”统称,到乾隆年间《南窑笔记》才提出“五彩”、“斗彩”、“填彩”等新说。因此,鉴赏时要注意器物以哪种工艺为主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判断。
青花五彩瓷是宣德窑所开创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彩瓷,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明代文献记载:“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贵。”青花五彩的特征是以白中泛青的瓷胎,配以一定的青花,再以丰富的釉上彩来装饰图案,具有玉质般感觉的瓷器显得非常精美。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收藏的明宣德款《青花五彩鸳鸯莲池纹盘》,充分展示了青花五彩的工艺特点,装饰纹样采用了青花色彩平涂、青花勾线填彩几种手法,是典型的早期青花五彩器。
青花五彩器自明宣德创烧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历经了二百多年,烧造了许多精美佳作。明嘉靖、万历是青花五彩发展最盛的时期,开创了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嘉靖青花五彩多为官窑生产,由于青花色料改用回青料或加石青,所以色调表现为蓝中泛紫,十分浓艳,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矾红彩料的大量制作和使用,也使五彩更加显得色彩亮丽,带有枣皮红色的矾红与蓝中泛紫的青花料,搭配起来很协调,具有新颖的风格。这种色调,持续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万历青花五彩的制作数量很大,质量很高,在明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有其明显的特征。一是器物形制大,追求造型高大奇巧的特点。二是装饰华丽,绘瓷所使用的青花不仅作局部色彩点缀,而且还和红彩、绿彩共同当作主色调用。同时还将镂空工艺和彩绘结合。装饰内容广泛,常用的装饰纹样达几十种之多,最常见的是龙凤纹,还有蟠螭纹、花鸟纹等。
明代天启年的青花五彩也有其特征。在造型和装饰方面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汉族传统风格的,一类是具有日本风格的。这类具有日本风格的青花五彩瓷器是在何种背景下生产的,现在尚无定论,通常说法有二:一是中国工匠按照日本订货要求生产的,二是日本的陶瓷艺术家在中国学习时所制。清康熙时青花五彩,显著的成就是对青花的运用。由于康熙中晚期青花成就显著,对青花五彩亦产生影响。
康熙青花五彩,早期作品胎体较为厚重,瓷质坚硬;中晚期则变得胎体轻薄,装饰纹样绘制精细,色彩明快艳丽;所用青料青翠明亮,彩绘工艺上运用了“分水皴”的技法,使得画面效果更加鲜亮。尽管康熙朝釉上五彩发展极快,并发明了釉上蓝彩,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并没有影响青花五彩的继续发展。清代青花五彩保持着独有的特色,一直烧造至晚清。 嘉靖、万历期间,各种色地彩瓷数量{艮大,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制瓷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青地闪黄鸾凤穿宝相花等碗共五千八百……紫金地闪黄双龙花盘碟六千,黄地闪青云龙花瓯一千四百六十,青地闪黄鸾凤穿宝相花盏、爵一万三千五百二十。”说明当时产量很多。这些品种有黄地红彩、红地绿彩,黄地紫彩、黄地蓝彩、柿地绿彩、黄地绿彩等品种,其中有的品种要三次烧成。俗称“黄上红”的瓷器,其工艺是高温烧成瓷胎,然后浇上黄釉,再以900℃左右温度烧成黄釉瓷,然后用矾红彩在黄釉上涂地,露出纹样,低温烧烤即成红地黄花器,由于红彩罩在黄釉上,看上去便是红地黄彩了。因为采用多层上彩上釉,此种瓷器色彩显得沉稳厚重,是一种工艺讲究的制品。嘉靖、万历时色地彩瓷品种很多,造型也很丰富,除了盘、碗,还有瓶、盒、罐、尊、炉等;纹样多为云龙纹、凤纹、缠枝花纹、人物、婴戏、瑞果等。这些色地彩瓷在造型、装饰、色彩、工艺上都为明代陶瓷增添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开创了既有强烈色彩对比,又能沉稳安定、艳而不俗、雅而不乏的陶瓷审美范例。

刻苦的康乃馨
单薄的大树
2025-08-10 13:06:30
种类 一、釉下彩 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下面为釉下彩。釉下彩的特点是彩色画面不暴露于外界,而处于透明釉的覆盖下,既不会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和腐蚀,又不致有沾污或污染的危害。 中国传统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高温青瓷釉下彩,用黑褐彩绘画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齐的彩斑作装饰。此时虽然青釉及彩色的呈色不太精美,但在工艺上是一个创举。其次是唐代长沙窑釉下彩,晚唐、五代越窑的釉下褐彩。长沙窑釉下彩是青黄釉瓷器的表面呈现褐绿色或蓝绿色绘画的山水人物、花卉花鸟纹饰或题写诗句。这一装饰方法对我国古代彩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民间瓷窑中首先烧制釉下彩的重要瓷窑之一。据考古调查,河北以观台和彭城为中心窑区,以及河南鹤壁窑、禹县扒村窑和登封窑、修武的当阳峪窑,山西介休窑等,都生产釉下黑彩瓷器。器表为白地黑花装饰或釉下黑彩划花、绿釉釉下黑花、白釉釉下酱花等。北方磁州窑系釉下彩的发展为元、明、清景德镇彩绘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时的青花、釉里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最突出的釉下彩瓷,也是景德镇的传统名瓷。青花瓷在元代达到成熟阶段,明清两代大量烧制。釉里红在元代为初创阶段;明代釉里红传世品极少;清代釉里红烧制技术已很成熟,产量也有所增加。清代釉下彩中还有康熙时期创制的釉里三色、晚清宣统时期的釉下五彩等。 二、釉上彩 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为釉上彩。釉上彩的特点在装饰上由简单到复杂、彩色由一种到多种,不但色彩鲜艳光亮,同时装饰艺术性更强。 中国传统的釉上彩瓷器,最早是六朝时期的点彩装饰。这种点彩于西晋晚期出现,到东晋时普遍应用。南朝时褐色点彩仍然流行。据考古发现,北朝出现黄釉绿彩、白釉绿彩。这些简单装饰打破了早期青釉瓷器清一色的格调。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彩绘图案纹饰,是在宋、金时代北方瓷窑中出现的,如定窑的金彩描花,磁州窑的釉上白地黑花、褐花,山西、河南等地的黑釉铁锈花,金代釉上红绿彩、五彩等。还有南方吉州窑的金彩描花。这些宋、金时期南北方釉上彩绘对后来景德镇彩瓷的大量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元代以后,受金代彩瓷的影响,色彩方面逐渐丰富起来,从一种至多种。元代磁州窑彩瓷、景德镇窑的彩瓷,除红、黄、绿彩外又出现了金彩、孔雀蓝彩。到了明代景德镇釉上彩开始大发展,从釉上单彩到釉上五彩,极为丰富。釉上单彩中,红彩、绿彩和金彩较为突出。清代釉上彩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珐琅彩、粉彩、胭脂彩、墨彩、浅绛彩以及各种颜色釉上加彩等。 三、青花加彩 青花是我国传统名瓷,为彩瓷中的一个大类,属釉下彩。用青花与其他釉上彩结合的彩瓷极为丰富,如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青花五彩、斗彩,青花可与釉上一种到多种色彩相结合装饰瓷器的画面。将这些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综合到一起,划为一大类,即青花加彩。概括说,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构成完整的图案或图画,这类彩瓷称为青花加彩。 从明清两代大量传世品看,这类彩瓷非常之多,出现这种彩瓷最早的是明永乐时期的青花金彩,以后又有宣德时期的青花红彩、青花五彩,成化时期的斗彩,弘治、正德时期还有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隆庆、嘉靖、万历时期青花五彩、青花紫彩、青花红黄彩等。清代各朝除继续制作以上一些品种外,还出现了釉里红五彩。 四、素三彩和色地彩 素三彩是指景德镇烧制的一种低温彩釉瓷器。主要特征是器表纹饰不施红彩、显得素净幽雅。我国传统习惯将非红色称为素色,所以“素三彩”是根据我国传统习惯而定名的。一般素三彩瓷器以黄、绿、紫三色多见、有的加施白色、黑色、孔雀蓝色、金色等等。素三彩不一定施三种色彩,在一种器物上凡没有红彩装饰的多色彩瓷都可称素三彩。从传世品看,明代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几朝皆有出品。清代康熙素三彩最著名,此外还有光绪仿康熙素三彩等。 色地彩是景德镇陶工在制瓷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装饰手法制作的一种彩瓷,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色彩为地,再施一种彩为饰,各种色彩互相交错使用形成“一地一彩”的瓷器,如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绿地黄彩、红地黄彩、紫地绿彩等多种色地彩瓷。色地彩瓷亦属低温彩釉瓷器,有的学者将色地彩列入“素三彩”或称“杂彩”。从传世品看,最早色地彩瓷是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黄地绿彩、绿地紫彩。明正德、嘉靖、万历品种繁多,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色地彩瓷品种。清代各朝继续烧制。 中国彩瓷的装饰方法 一、釉下彩的装饰方法 一般来说,釉下彩就是用彩料在成型的胎体上绘画纹饰,然后再施一层透明釉,经过1200—125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 考古学家发现,三国青瓷釉下彩,晚唐、五代的越窑釉下褐彩,北方磁州窑的白地黑彩、黑褐彩,这些釉下彩的装饰方法,不是将彩料直接画在胎体上,而是画在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的胎体上再施透明釉。因为早期青瓷胎体呈青灰色,宋、金时北方瓷胎土粗糙有杂质,古代工匠为了提高瓷器的质量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遮盖胎的逊色,以便增加瓷器的美感。釉下褐色和釉下黑彩经科学家测定,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铁元素在低浓度下还原燃烧出青色,氧化时呈;高于3%的浓度呈褐色、酱色;如果再高,则易呈黑褐色或黑色。 唐长沙窑的釉下褐色彩斑及褐绿彩绘有的微微带点红色,据科学家研究,这是由于使用彩料中的铜元素在还原性气氛下,其铜的含量在千分之几时,易看成红色,浓度越高越易成绿色,若在氧化性气氛下极易生成绿色或蓝色。 元、明、清时景德镇烧制的青花、釉里红,为釉下彩名品。青花是以天然的钴矿为色料绘于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后,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瓷器。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的河南巩县、宋代的浙江、元明时代的云南玉溪等地都有青花瓷的出现,元、明、清景德镇成为青花瓷的中心产地。 釉里红瓷器烧制难度较大,所用的彩料为铜的氧化物,绘于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后,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釉里红瓷器。但铜在高温下极易扩散、挥发,因此氧化铜彩料的配制、研磨技术以及烧成的温度等工艺要求很高,所以对还原焰的掌握必须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功亏一篑。由于铜元素所具有的特性及工艺难度,所以釉里红瓷器初创阶段精美的产品不多,传世品极少,到清代康熙年间,才真正烧制出艳丽的釉里红瓷器。清代康熙时发明的釉里三色,有的称为釉下三彩,在制作时要在胎体上浮雕山石或花朵,然后用含有钴、铜、铁三种元素的彩料,分别绘画纹饰或涂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呈现出青花釉里红、豆青,有的还有粉白色为一体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到乾隆时仍有制作。 清宣统时期湖南醴陵还发明了釉下五彩,即将各种彩料直接绘画在瓷器的胎体上,再施一层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烧制方法简便,并提高了生产率,是近代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新成就。 总的来看,中国传统釉下彩瓷是利用钴、铁、铜和锰四种主要元素的着色效果和笔绘技巧装饰而发展的一类名瓷品种。 二、釉上彩的装饰方法 釉上彩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高温釉上彩,一种是低温釉上彩。高温釉上彩是指在用着色彩料彩绘经高温一次烧成的彩瓷。在传世品中,早在西晋后期,青釉瓷器上出现的黑褐色点彩及北方磁州窑的黑褐色彩釉都将彩料绘在生釉上经高温一次烧成的。这类高温釉上彩的色调比较单调,大多是用一种黑色或黑褐色装饰。由于在高温下烧成,高温釉上彩的彩料多数向釉内扩散,比低温釉上彩牢固。磁州窑彩瓷所用的着色彩料主要是含铁的矿石,当地称“斑花石”。含铁的多少直接影响色彩,色料中的含铁量减少时就呈赭褐色甚至浅茶色,用量加大才能形成深黑色。据科学家化学分析,黑色的含铁量是褐彩含铁量的一倍以上。 低温釉上彩是将备好的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白釉或其他颜色釉瓷器上彩绘纹饰,然后置于炉中低温烤烧(烤花时的温度800—850℃),是经过二次烧烤制成的。常见彩色有红、蓝、绿、紫、黑、白等色,所用彩料多为天然矿物,主要是含铁、钴、铜、锰等呈色元素。这几种基本色料要调配使用,才能满足彩绘时深浅、浓淡的需要。如铁红(矾红),有油红、珊瑚红、枣皮红;金红有胭脂红、胭脂紫;有铁黄(釉)、锑黄(彩);绿色有低温陶胎绿釉,瓷胎釉上绿彩(松绿、葱绿、湖水绿),中温型的孔雀绿。另外还有几种与钴元素调配的,釉上蓝彩,金红与钴蓝配制的茄皮紫,钴与锰配制的“姹紫”,以及铁黑等。烤彩温度要严格掌握,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色调。宋、金时期北方磁窑的彩绘及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各种釉上彩绘瓷器,都是用这种装饰方法。 彩绘在明代以前多为单线平涂,无论是花卉花鸟或是山水人物,画面线条刚劲有力,古朴雅致。清代各种釉上彩绘色彩艳丽,画面生动活泼,立体感强。 三、青花加彩的装饰方法 青花加彩都是先将青花纹饰烧成后,再在带有青花纹饰的瓷器釉面上进行彩饰,然后经二次炉火烤花烧成。釉面上彩完全按瓷画设计的要求进行,由一种到多种。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五彩,成化斗彩,弘治、正德时期的青花绿彩,或青花红、绿彩以及清代的青花胭脂彩、青花粉彩等都是用这种方法制作。 成化斗彩是在以青花加彩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加强了青花纹饰的绘画。综观成化斗彩的装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青花原料在瓷胎上勾出纹饰的轮廓线,罩上透明釉,烧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青花双钩线内填以所需色彩,由一种到多种不等,形成釉上彩,而后再入炉烘烧而成。这种装饰方法制作的斗彩画面多为二方连续的图案或多种不同形式的图案。有的书将这种装饰手法称为“填彩”。另一种是用青花原料在瓷胎上勾出纹饰轮廓线的全体或主题,同时还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纹饰,罩上透明釉,经高温烧成青花瓷器,再在瓷画上根据纹饰的设色需要,用多种方法施彩,然后再经炉火烘烧而成。施彩方法,除填彩外,还有覆彩(即在青花纹饰的上面覆盖一层彩色)、染彩(即在青花纹饰的边缘渲染一些彩色起到烘托作用)、点彩(即有的画面青花纹饰为主,用釉上彩稍加点缀)等。这类彩瓷的器表纹饰展开后宛如一幅绘制精巧、色彩宜人的工笔画。 另外,青花粉彩,亦是清代雍正与乾隆时期值得称道的釉下彩与釉上彩争奇斗妍的产品。 四、素三彩和色地彩的装饰方法 素三彩的烧制从传世品看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低温彩釉陶器,一类为低温彩釉瓷器。唐三彩、辽三彩、金三彩为低温彩釉陶器,是由东汉低温釉陶发展而来的。三彩釉陶的烧制方法是用粘土做胎成型干燥后,入窑素烧,温度为1000℃一l100℃;然后在胎上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彩釉料,入窑釉烧温度约850℃—900℃。主要色彩为黄、绿、白、蓝等,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产品。 真正意义上的素三彩是低温彩釉瓷器,明代由景德镇烧制成功。在制作时,先将设计好的图案花纹,在用瓷土做的坯胎上进行刻划,干燥后置于窑内经1280℃—1320℃高温素烧成瓷胎,然后再根据纹饰设色的要求,在瓷胎上施低温彩釉,将各种彩釉分别用笔填涂于所设计的花纹图案中,也有的将一种彩釉一次浇满全器,再剔去一部分,剔去的部分是需填涂其他色彩的地方。最后入窑釉烧,温度为850℃—900℃。也有在先烧好的白瓷器上,绘低温彩釉纹饰的,多为清代制品。 总之,素三彩是我国在制瓷工艺上高温素烧胎与低温釉烧相结合的一种制瓷技法。 色地彩瓷的装饰方法与素三彩相同,也属低温彩釉瓷器。从外观上看,以一种彩釉为地,再施一种低温彩釉为饰的器物。如黄地绿、黄地紫、绿地紫等。 参考资料 >明宣德三年,朱瞻基皇帝利用进口纯黄铜一批,仿宋瓷器或者更早的青铜器型一些样式,制作据说三千多件的"大明宣德"铜炉,因皇帝亲自监督并聘请能工巧匠,经过了不止于6次以上的提练,采用失蜡法以及手工精刻而成的铜炉那一批,可以说是开创黄铜铸件的先河,其无论是铜质、皮壳、铸造工艺,达到前人古人,后无来者!再有,因为有大明书法家沈度的四字"大明宣徳"作为底款笔迹,更显得无比珍贵!

贪玩的犀牛
自信的小蝴蝶
2025-08-10 13:06:30
陶瓷器上的款识,实际上包括了一切记号。并且这种记号随着时代、生活环境、用途不同而千变万化,特别是款识的种类,更多丰富多彩,除了纪年、干支款外,还有陶工款、堂斋款、器用款、诗用款、吉祥与款、记号款、后加款、仿款等等
一、纪年款
(一)宋代纪年款
1宋“景德年制”款。按照文献记载,景德镇窑以皇帝年号命名官窑纪年款,始自宋真宗景德年间。但以“景德年制”为款识的景德镇宋官窑实物,至今未能发现。
2宋“至道元年”款。“至道元年”(995)款为宋定窑器署款,而且刻饰在瓷器外壁上,具有题铭记事性质。
3宋“明道元年”款。“明道元年”(1032)款为宋代虎纹瓷画的署款。由于受绘画载体材质理化性质的影响,宋代纸绢画遗存甚微,因而此器显得十分珍贵。
(二)元代纪年款
1“至正十一年”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磁州窑菊纹罐上的“至正十一年(1351)七月二十九门河东陈家翔造”款铭,为元磁州窑民窑器款。
2“至正年制”款。近年,黑龙江省扶余县古代墓葬出土的釉上彩缠枝番莲纹碗碗底“至正年制”款为明代嘉靖、万历间的仿款。
(三)明洪武款
明洪武年间,皇廷御器,按照需要临时下达国内几个重要产瓷区烧造。如果需用量大,则调工匠赴京(今南京)置窑烧制。对此,明万历版《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作了具体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九十年代,南京明故宫故址出土了洪武官窑残器。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洪武”纪年款的官窑器。
(四)明永乐款
1永乐官窑款。永乐初年,明代皇廷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烧造的御器,书写“永乐年制”四字款识。永乐官窑款,大多为篆体。或用青料书写,或在胎骨上刻饰,再用透明釉罩盖。
(1)青花书写篆体“永乐年制”官窑款,笔道浑厚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折角处为圆角,结构严谨整饰,气象雄浑豁达.款外围双圆圈,或围图案,或围花纹(例如鸳鸯、狮子滚绣球、团花)。
(2)刻或印篆体“永乐年制”官窑暗款,篆体“永乐年制”暗款,刻或印饰在器内底心或内壁,字体风格与青花书写篆体款相近,款识外围单,有的单圈外围花饰几何纹。
(3)楷体永乐四字官窑款,明景德镇御器厂故址出土的永乐釉里红残器口沿,用釉里红书横式“永乐元年”或“永乐四年”。
2历代寄托永乐款后世仿款,笔道生硬折角。
(1)明万历寄托永乐款,半行书半篆书,朴质稚拙,有的仿款“年”字犹似“季”字,款铭外围一圈练条般的装饰带,款字大多安置在器内底。
(2)明天启、崇祯寄托款,字体犹如万历寄托款,款铭外围的装饰带,或由延绵的涡纹组成,或由双排练条般的花式构成,装饰带比万历寄托款的装饰带更为宽阔。
(3)清康熙寄托款,康熙寄托款的字体,具有明万历天启的遗风,但比万历天启时流畅自然,款铭外不加圈栏,也无花饰。
(五)明宣德款
1官窑楷书款,宣德官窑款,好似出自一人之手,清秀端庄,浑厚遒劲。“德”字沿袭汉碑中的古体,字的右半边“心”上没有一横,而成“德”字。而且双人旁的两撇,斜度较大。字体风格深受明初书法家沈度的影响。宣德官窑款,以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为常见,其次为青花“宣德年制”楷书款。
2官窑篆书款,篆书款极为少见,但景德镇明代御器厂故址出土了两件双圈篆书“宣德年制”四字青花款残器。款识料色浓淡不匀,刚朴肃穆,富有永乐官窑四字篆体款的遗韵。
3官窑款的色相,宣德宫窑器载款的器底釉面,白中闪青,晶莹滋润,并有橘皮纹。宣德官窑款,一般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或在进口料中适当掺入一些国产青料写就。呈色多为浓重的纯蓝,深邃处有铁的结晶斑,但款铭色泽浓淡不一,并同覆盖款铭的透明白釉紧密结合,使得笔划的四周,好像蒙上了一层白雾。用八倍以上的放大镜在强光下审视,款色多雾暗而下沉,器身和口内、足内釉薄处,有明显的牙;浓釉处微闪淡青色。
4宣德官窑款的布局,宣德款,落款位置变化多,或底足,或器内心,或口沿,或肩部,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宣德款识遍器身”。
(1)宣德官窑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多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双圈是用毛笔借助旋转陶车在圈足上写就,显得工整规矩,但圈线的色料浓淡不一,圈线的粗细也不一致。如果落款位置在器壁上,则多采用单行横排,外面不加圈栏。
(2)宣德官窑楷书“宣德年制”款,有的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有的单行横排,无圈栏。
5历代仿宣德款,自明嘉靖至民国,历代都有仿宣德款的窑器,但仿款的字体风格与宣德款,特别是宣德官窑款有明显的差异,笔法走势不是过硬,就是太软,或者过于工整,或者草率行事。仿款色泽,涣散、浅淡又浮于上面。
(1)明嘉靖仿宣德官窑款,嘉靖仿宣德官窑款为楷书,敦重而缺乏宣德官窑款那种刚劲浑厚的神韵。“年”字写法又与宣德款截然不同,而与“正德”款中的“年”字相近。有的学者把它视为“正德”仿宣德款的作品,但从仿款的呈色上分析,青中泛灰蓝,属嘉靖时回青与石子青混合使用的色相。另外,载负款字的器底釉面,白中略泛灰黄,釉薄而平滑,无橘皮纹,也富于嘉靖器物的特征,加之瓷画的构图、色相无不闪烁嘉靖瓷器的风采。
(2)明万历仿宣德款,万历仿宣德款识的器件较多,仿款一般为楷书,但属信手写来,与宣德本款相去甚远。
(3)清康熙仿宣德款,多为楷书,字体结构有的富有宣德款的遗韵,但款字书写偏瘦。有的康熙仿款,“德”字与宣德款迥异,其右半边“心”上有一横。有的康熙仿款,采用行书而与宣德款迥然有别。
(4)清雍正仿宣德款,楷书,多采用竖排三行构图方式,有的径直写“大明宣德”,规矩有余,活泼不足;敦重有余,浑厚不足。
(5)清乾隆仿宣德款,格调不一,有的过于浑厚而显得臃肿,有的单薄,缺少阳刚之气,与宣德官窑款相去甚远。
(六)明天顺款
英国戴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收藏的“卵白釉印花凤纹盘”的盘心间印饰的“天顺年造”款,乃属目前所知的天顺朝惟一带纪年款瓷。对于它的年代,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它是元代“天顺” 年(1328年)枢密院在景德镇御土窑定烧的器物。因为此盘壁的印花凤纹间,印有“枢府”二字;第二种意见则认为它是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官窑器。其理由:①元代创烧的卵白釉瓷,一直延烧到明代天顺年间;②其型制和底足与元瓷不合,而与明瓷接近;③款识的布局与排列也不具备元瓷特征。由于笔者未看到实物,对于他们的是与非,无法下结论。只好向读者客观介绍这两种观点。
(七)明成化款
1官窑款
(1)字体特征。明成化官窑款,犹如出自一人之手。用笔自然,肉中有骨,柔中见刚,既挺拔瘦劲,又笔道圆润。孙瀛洲先生在谈到成化官窑款识的字体结构时说得好:“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七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窄千年应悟,成字一点头肩腰”。孙先生说的第一句是指“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不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笔,撇直而生硬。第三句是指“化”字的单人旁和“七”旁上端相平,或接近相平。第四句是指“制”字的下部“衣”的第二笔一横,很少越过右方的立刀以外。第五句是指“明”字右边的“月”,上窄下宽,“年”字呈肥胖状。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的与头平,有的与肩平,有的在腰际。
(2)色相特征。成化官窑款,大多采用青料书写,少数以色釉拔白的技法来表现(见图典第17页)。青花书体款字的青色,沉淀浓淡不一,青料四周好像浮雾欲盖,在强光下,用放大镜审视,款字上隐现一层云雾和如珠的气泡。
(3)布局。成化官窑款常以竖排双行形式来构图,一般安置在器底,外围双方框或双圆圈。围饰的方框用手工画成,线条规整度欠精密,并遗有因运笔轻重不匀而留下的浓淡不一的色料痕。围饰的圆圈,由于在陶车上操作,较为规整,但也往往遗有色料浓淡的烙痕。明成化官窑款,也有少数横排一行或单排作半环形排列,安置于器物外壁口沿处。
2民窑款
成化民窑款,一般分为“大明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造”两种署款方式。民窑款识多为楷书,但与官窑字体有别。其中“化”字书写较别致:字的左边单人旁中的一撇长而刚劲,撇下的一竖较短;右边的“七”旁,笔划转折有力而呈锋刃状。
3历代仿成化款
成化官窑器,胎骨细润晶莹,造型玲珑秀奇,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画面淡雅幽婉。早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成化窑器就身价显赫。对此,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野获编》有所记载:“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历代仿成化款的窑器很多。
(1)明嘉靖仿成化款,半楷书半行书的字体,其中“成”和“化”,颇得成化款的遗韵,但“年”字书写独特,中间一横特别长,与嘉靖某些本款较为接近。仿款外围双圆圈或不加圈栏。
(2)明万历、崇祯仿成化款,万历、崇祯仿成化款,书写草率,“成”字中的一点,大多点在腰际,少数点在肩上。仿款的写法也多,有的写成“大明成化年制”;有的写成“大明成化年造”;有的写成“成化年制”;有的写成“成化年造”。“年”字中间,往往写成三横。
(3)清康熙、乾隆仿成化款,清代仿款,多为楷书,规矩端方,缺乏成化官窑款那种柔中见刚的神韵。
(八)明弘治纪年款
1官窑款。弘治官窑款多为楷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篆书官窑款。
(1)楷书官窑款字特征。弘治官窑楷书款,字体工整灵秀,笔划纤细柔和,一改成化瘦硬劲挺之风采。从款字的结构来看,大”字的横划较短,结体瘦长, “弘”字左边的“弓”大,右边的“厶”小;“治”字的水傍三点,绝大多数低于“台”傍。“台”傍的“口”部底下 横常突出,形如“口” 。“制”字下面的“衣”部的横划,常常超过上面的“制”部。
(2)官窑篆书款的字体特征。弘治官窑篆书款,存世已不多见。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地绿彩高足杯上的篆书“弘治年制”官窑款来看其字体,特别是“年”、“制”二字,有永乐、宣德官窑篆体款的遗风,显得浑厚雄健、挺拔秀美。
(3)官窑款识布局。从存世的弘治官窑器来看,其款识绝大多数为“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双圈款,款字书写比宣德、成化官窑款要小,但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较大,因而整个款识所占器底的面积要比宣德、成化官窑款大。款识外面双圈的笔线比成化款细微工整,接笔痕也不像宣德、成化官窑款那样粗犷泼辣。
2民窑款。弘治民窑纪年款,有“大明弘治年制”和“弘治年造”两类。字体稚拙,“年”字多作“ ”与“ ”,与官窑款相去甚远。
(九)明正德纪年款
1官窑款。明正德官窑款,以楷书“正德年制”四字和“大明正德年制”六字为主,其中又四字款为多。
(1)款字特征。正德官窑六字款的“大”字, 横笔划稍短,开脚均匀。“明”字的“日”旁和“月”旁不齐头,“日”比“月”稍微低些。“正”字上面的横划较短,底横最长,而且上中下三横都平整。“德”字同宣德官窑一样,“心”上缺少一划成“德”字。“年”有两种写法,一为“ ”,一为“ ”。
(2)布局。正德官窑款,以四字或六字楷书款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有的用青料书写,有的用红彩描成,有的用刻款来表现。正德官窑款大多安置在器底,其字体比弘治款略大,布局也比弘治官窑款更为疏朗宽松;其款识所占的底足面积比弘治款还要大些。安置在底足上的“大明正德年制” 六字官窑款的排列有两种方式:一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一为双行竖排,外围双方框。民窑款也为双行竖排,一般外围双圈。四字官窑款,款识大多安排于底足,少数横排一行布列于器口外或内沿下,或直排一行于器壁,个别作半环形安排于圈足内口沿下。横列于器口沿下的官窑款,则以横列一行,外围双方框的形式展现。安置于底足的六字官窑款,字体较大,布局疏朗开阔,外围双圈或双方框。不少双圈六字官窑款,开阔到近足墙下。
(3)款字色泽。正德官窑青花书写款,色泽分深浅两种。浅淡者色呈灰暗,与青花器纹饰的色调一致。正德官窑红彩款,深者黑红,浅者艳丽。
2民窑款。正德民窑纪年款,有三种表现方式:一为“正德年制”四字款,外围双圈;一为“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外无圈栏;一为“正德年造”四字款,外无圈栏。
(十) 明嘉靖款
1官窑款
(1)字体特征。明嘉靖官窑款,多为楷书,未见篆书。运笔遒劲,笔粗色浓,结体健美,刚柔相济,苍劲中飘秀逸。从款字结构来看, “大”字通常开脚较宽,一撇一捺均顿笔明显。“明”字的“月”旁一撇,弯曲明显。“嘉”字中部的“吉”字,下面的“口”部较为宽扁。“靖”字左边的“立”旁位置较高,常与右边“青”旁的上半部看齐。由于嘉靖皇帝掌国长达45年之久,明代后期,景德镇御器厂掌写款识的陶艺家另换他人,尽管其署款沿用前辈字体,但字体风格毕竟有所变化,例如“靖”字左边的“立”下移,“嘉”字中间一横加长。
(2)布局。嘉靖官窑款大多以“大明嘉靖年造”六字款为常见,很难见到四字官窑款。款识大多安排于底足,少数横排一行,布列于器口外或内的沿下,或直排一行于器壁,个别作半环形安排于圈足内口沿下。安置于底足的六字官窑款,字体较大,布局疏朗开阔,外围双圈或双方框。不少双圈六字官窑款,开阔到近足墙下。
2民窑款
嘉靖民窑款,虽为楷书,但与官窑款的字体有别,笔力欠苍劲。嘉靖民窑,除了“大明嘉靖年制”外,还有“大明嘉靖年造”,但不见“嘉靖年制”四字款。
3清康熙仿嘉靖款
康熙早年,一度禁止民窑在瓷器上署本朝年号,不少窑产权且寄托前朝款识。他们的仿款,不去临摹原款,而是按照书写者自己的功力信手写来,圆润有余,刚气不足,因而与嘉靖官窑原款相差甚远。
(十一)明隆庆款
1官窑款
(1)署款方式发生变化,明隆庆在历史上只存在六年,景德镇御器厂的制瓷工艺与艺术风格,相去嘉靖朝无几,但署款方式却发生重大变化。嘉靖官窑款,绝大部分都是“大明嘉靖年制”,而“造”字款(即“大明嘉靖年造”)仅见几例。隆庆官窑款,则一律改署“造”字款,即“大明隆庆年造”。
(2)字体特征。隆庆官窑款字,笔划挺拔劲利,顿挫有力。款字中的“隆”字,书写独特,其右旁下部,有下述三种变化。
(3)布局。多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或双方框,也偶尔可见一行竖排。围饰款识的双圈或双方框,往往线条粗细不一,转折也不太规整。
2民窑款
隆庆民窑款有“大明隆庆年造”、“大明隆庆年制”和“隆庆年造”三种署款方式。民窑六字款,无论是“大明隆庆年制”还是“大明隆庆年造”,均无圈栏。民窑“隆庆年造”四字款,一般外围单圈或单方框。隆庆民窑字体自成一格,与隆庆官窑截然区分开来。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迷人的牛排
激情的芝麻
2025-08-10 13:06:30
宋定窑 孩儿瓷枕故宫博物院藏国家一级文物
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图罐22789亿元
“锦香亭”图罐 4917万元 47160000港币
双葫芦纹瓶 4998万元 499827193元人民币
明成化全球惟一的成化斗彩孤品大斗彩三秋杯
明喜靖彩釉大罐598万美元
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404万港元
明成化青花狮子滚绣球纹碗碗781万元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缸1045万元
明宣德青花柬莲纹板沿大盘308万元
明宣德青花留白缠枝牡丹纹大罐418万元
明成化青花菱龙纹高足碗418万元
明洪武釉里红如意云形缠枝牡丹菊纹大碗385万元
明宣德青花双凤穿牡丹纹小瓶913万元
明宣德青花折枝枝牡丹棱口八方四足花盆4173万美元
明宣德釉里红青花高足杯3744万美元
明永乐青花缠枝玫瑰花纹大碗445万美元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11638万美元
明永乐清花缠枝瓜纹小罐660万元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11548港元
清乾隆粉彩百子纹双耳瓶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葫芦瓶
清乾隆郎窑红胆瓶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盉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花觚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六方瓶
清乾隆青花龙纹天球瓶
清乾隆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
清乾隆青花双耳扁瓶
清乾隆青花仙鹤纹带托爵杯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蝠纹花口瓶
清雍正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通高104cm,口径5cm,足径54cm
清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高66cm,口径145cm,足径6cm
清雍正粉彩镂空团寿盖盒通高132cm,口径217cm,足径129cm
清雍正粉彩团蝶纹碗,高68cm,口径135cm,足径47cm
清雍正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高62cm,口径12cm,足径46cm
清乾隆青花蝠果纹葫芦瓶
清雍正粉彩葫芦纹碗高58cm,口径119cm,足径46cm
清雍正粉彩梅花纹碗高5cm,口径92cm,足径38cm
清雍正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花鸟纹碗高45cm,口径92cm,足径36cm
清雍正粉彩雉鸡牡丹纹盘高5cm,口径355cm,足径215cm
清雍正蓝料彩山水图碗,高55cm,口径10cm,足径39cm
清乾隆粉彩八桃天球瓶,高 506cm,口径119cm,足径177cm
清顺治五彩牡丹纹尊,高58cm,口径195cm,底径18cm
清雍正斗彩缠枝花纹梅瓶高263cm,口径55cm,足径119cm
清雍正斗彩如意耳蒜头瓶高26cm,口径52cm,足径118cm
清雍正斗彩团花纹罐,高172cm,口径84cm,足径78cm
清雍正粉彩牡丹纹盘口瓶高275cm,口径63cm,足径86cm
清雍正粉彩人鹿纹梅瓶高166cm,口径32cm,足径61cm
清雍正秋葵绿釉如意耳瓶,高263cm,口径53cm,足径11cm
清雍正五彩仕女纹罐,高341cm,口径146cm,足径153cm
清雍正粉彩花蝶纹瓶,高376cm,口径41cm,足径116cm
清乾隆粉彩百鹿尊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花石锦鸡图瓶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锦鸡图瓶(同上)
清乾隆御制黄釉青花跃龙捧寿纹六方瓶
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六方瓶
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六方瓶(同上)
清乾隆胭脂红地粉彩缠枝花卉纹尊
五彩加金花碟纹攒盘
清乾隆粉彩八吉祥盖碗
清乾隆粉彩百寿纹表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卉纹大碗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鸟纹凤耳瓶
清乾隆粉彩蕃莲纹花觚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卉纹大碗
清乾隆粉彩福寿纹双耳瓶
清乾隆粉彩果蝠纹葫芦瓶
清乾隆粉彩花果大碗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葫芦瓶
清乾隆粉彩竹石花鸟灯笼瓶
清乾隆粉彩竹石花鸟灯笼瓶(同上)
清乾隆高士笔筒
清乾隆各色釉彩大瓶
清乾隆 黄地青花花果纹盘
清乾隆炉均釉唇口瓶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纹贲巴壶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双耳瓶
清乾隆粉彩众仙捧寿纹双耳瓶
清乾隆窑变釉卷口六棱瓶
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清康熙,高49cm,口径67cm,足径26cm
清乾隆酱地描金凸雕灵桃瓶
清乾隆蓝釉描金龙花口瓶
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5280万元
清乾隆粉彩瓜棱瓷鼻烟壶通高6cm,腹径31cm
清乾隆珐琅彩山石花卉纹小瓶高91cm,口径16cm,足径2cm
清乾隆珐琅彩双环瓶高141cm,口径55cm,足径64cm
清乾隆釉里红三果纹梅瓶高296cm,口径61cm,足径112cm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高18cm,口径26cm,足径55cm
清康熙郎窑红釉凤尾尊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清康熙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高192cm,口径33cm,足径35cm
清乾隆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高89cm,口径14cm,足径16cm
清乾隆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通高214cm,口径9—52cm,足径10—6cm
清乾隆珐琅彩开光山水诗句瓶高26cm,口径121cm,足径121cm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高175cm,口径68—48cm,
清道光红彩绳纹状元红酒坛通高15cm,口径48cm,底径6cm
清乾隆粉彩菊花鹌鹑图瓷鼻烟壶通高62cm,腹径26cm
清康熙釉里红团花锯齿纹摇铃尊1244万港元
清乾隆茶叶末釉描金蝙蝠纹带葫芦瓶5048万港元
清乾隆粉彩九老图灯笼瓶528万元
清乾隆黄地绿彩八吉祥五蝠捧寿图折沿盘460万港元
清乾隆黄地粉彩福寿万代图葫芦瓶403万美元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凤争珠图双龙耳扃壶8049万美元
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花卉龙把多壶
这些都是国宝级的瓷器,还有一些国宝级的瓷器没有统计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