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东四大街的历史
提起东单东四大街,北京人习惯称之为“银街”。而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王府井寸土寸金,是金街,比邻的东单寸土寸银,因此称为银街。银街位于东城区中心地带,是纵贯老城区的一条主要交通干道。从明清至今,东单一直是北京城内重要的商业区之一。其独有的低层小型商铺的经营特色和商业街模式,成为京城白领喜爱的购物场所。而其周边区域大多沿袭着老城的传统合院式布局,北至朝阳门内大街,沿线遗存有部分历史保护建筑和传统铺面。银街此前曾历经两次改造,分别于1997年和2003年。在今天的东四大街,道路两旁满眼的时髦小店,是都市少女们经常光顾的地方,然而仅仅在五十多年前,依然林立的店铺中高挂着的可全是些猪肉,所以直到今天很多老北京仍然用过去的名字称呼这条街——猪市大街,因为这里曾经是北京著名的生猪交易集散地。明朝年间,在北京内城东部以东四为中心,以东四牌楼为基点,朝西叫作猪市大街,简称猪市。这条街上,历史上曾经分散着数十家猪店和猪肉铺,它们每天连夜将当天收购来的生猪宰杀,以便第二天摆上案台供大家购买。这种程序年复一年,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种景象才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猪市的兴盛带动了东四地区的商业繁荣,当年在东四周边方圆几里地之内,还出现了一些动物集市,如大鹁鸽市、小鹁鸽市等。牌楼西北有马市大街,即今天的美术馆东街。从今天的东四十字路口往南不远,有一条礼士胡同。在这张清末年间出版的帝京舆图上,它的名字是驴市胡同。从驴市胡同再往南,就到了灯市口和米市大街,这是沿用至今的两个地名。在这些昔日的市场当中,灯市的繁华最盛也名声最响。据史料记载,灯市生意兴隆时长约一公里多,每到夜晚,街的两边灯似繁星花似海,车如流水马如龙,其热闹景象,已非一般笔墨可以形容。
据《东华图志》等文史记载,接待处所在建筑为清朝封疆大吏、户部尚书及武英殿大学士松筠故居。
松筠
〔清〕(一七五二至一八三五)姓玛拉特氏,字湘圃,蒙古正蓝旗人。官大学士,谥文清。喜为擘窠书,尤好作大虎字。濮栩生偶於北京小市败纸堆中得倪元璐手笔联一幅,句云:“竹声爽到天。”以双幅不完,求松补其出联。松大书“酒浪酿於雨”五字,并识其收拾之因缘。约五十余字。飞洒奇古,舆倪书相伯仲。在琉璃厂装裱,观者如堵。高丽贡使郑元容愿以二百千购之,濮吝勿许。卒年八十二。 《桐阴论话》、《先正事略》、《清朝书画家笔录》
著有《品节录》、《绥服记略》、《伊梨总统事略》等书。
今东四二条三号院始建于乾隆年间,原为三进四合院,几经更迭变迁,三进院被一分为三,其最核心的部分中院,为一爱国华侨居用,解放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莅此院看望爱国华侨,故而该院一直得到很好的保护。
2004年雅临轩(北京)旅游文化艺术中心获得该院的产权,并按原有风貌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修缮装饰和书画、古玩的装点,使之更具古朴典雅、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官府气派。院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楼台亭阁,雕梁画栋,更有七步石阶入堂,彰显主任权高位重、家藏殷实。
雅临轩(北京)旅游文化艺术中心是一家集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书画艺术切磋交流、艺术品鉴藏交易为一体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公司。这里主要从事中国当代名家书画、文房四宝、古玩、玉器、明清式硬木家具的收藏及交易,老北京四合院、特色山庄、名胜古迹观光旅游等业务。
接待处主要用于接待来访的中外书画交易、古玩鉴赏、文化交流、观光旅游的朋友和商业伙伴。占地面积约一亩,建筑面积360多平方米,有两套精装标准间和一套豪华客房,餐饮、卫浴、空调、彩电、宽带、电话等设施齐全;室内陈设有大量当代知名书法绘画大师的作品、精美的文房四宝、巧夺天功的工艺制品和珍贵的明清式硬木家具,所有物品均明码标价,来宾可尽情欣赏或购买;若有需要接待处还可以帮助您邀请书法名家来此现场书法绘画,近距离地与当代书法绘画大师切磋技艺,满足您欣赏和收藏的愿望。
雅临轩(北京)旅游文化艺术中心接待处位于有数百年历史清朝重臣的豪宅四合院。地处北京东四商业、文化、旅游中心,东临二环企业总部聚集地,西临北京隆福寺商业街及故宫、北海、景山等名胜古迹,南临商务氛围浓郁的长安街旅游参观、购物顶级繁华地段,北临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雍和宫;北京三大娱乐餐饮场所三里屯酒吧街、后海酒吧街和簋街美食城近在咫尺。地理位置交通得天独厚,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5公里,火车站2公里,地铁1公里,地上公交线路四通八达,112路等数十条公交线路均可到达,出行十分便利。
地址:东四二条三号院 电话:010-
) =">
东四三至八条 历史 文化街区,是京城最老的街区之一,胡同走向基本横平竖直、整齐有序,是典型的传统四合院为主的居住型街区。
东四三至八条 历史 文化街区,位于朝阳门内大街以北,东四十条以南,东四北大街以东,朝阳门北小街以西。这里是京城最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00多年 历史 ,基本保持了元代“寅宾坊”的肌理,胡同走向基本横平竖直、整齐有序,是典型的传统四合院为主的居住型街区。
这些胡同里,从“一进”到“多重”,从“一路”到“多跨路”,保留了太多的“有故事”的院子。 历史 遗存、人文内涵、文化风韵和建筑空间在这里交相辉映。核心范围虽然不足50公顷,但是有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处; 历史 街巷有20条;古树名木55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下面就随我们一起,看看东四三至八条都有哪些“宝藏”打卡地。
◆ 东四二条10号
据说,福康安就曾经住在这条胡同。几百年来,民间围绕福康安的故事不胜枚举,《延禧攻略》的热播,让人们记住了福康安这个 历史 人物,而且据说《还珠格格》里尔康就是以福康安为原型的。乾隆所赐之名:福、康、安三个字,不仅为其本人带来了福运,更给乾隆盛世奠定了安平。他一生戎马,立下军功无数,据老辈儿人讲,东四二条几乎一半院子都是福康安的宅子,配王公贵族专用的筒子瓦。不久前,住在这里的居民在大扫除的时候,居然还收拾出了当年的金丝楠木。
◆ 东四三条
东四三条的中段往南走,可以通到东四二条,往北可通东四四条。东四三条曾经聚集了很多达官贵人,据说曾经想嫁给溥仪的“最美格格”——完颜立童记就曾经住在这里。但具体的门牌号码已经无从考证。
◆ 东四四条86号
东四四条是最值得好好逛的。从西口进入,东四四条86号、1928年开业的“恒昌瑞记”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经过修缮,“恒昌瑞记”基本重现了当时的风貌,“镜里人是一是二,笛中意至妙至神”的对联妙趣横生,加上横批“光起万物”,犹如谜语一般耐人寻味。虽然比不上同在东四的“四大恒”钱庄那般财大气粗,但也堪称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浓缩版古典Shopping Mall了。
◆ 东四四条83号
位于东四四条83号的“宝泉局东作厂”,是目前北京唯一现存的清代铸币厂,距今已有370多年的 历史 。在清代,“宝泉局”负责铸币,在北京设有4个铸币厂,其中西作厂在北锣鼓巷千佛寺胡同,南作厂在钱粮胡同,北作厂在北新桥三条。五一假期来这里走走,感觉“恭喜发财”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
“宝泉局东作厂”的修复经过了一年的调查,多次邀请古建专家马炳坚、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总工程师朱旭、东城区历保办、东城区文委等专家到现场查验。
根据清末的文献记载,当年因为要靠马车来拉钱币,所以大门也修得特别宽,可以供马车进出。现在大门两侧的违建已经被拆除,露出了宽敞的王府式门楼,是几十年来胡同修复还原度最高的一次。
◆ 东四四条1、3、5号
东四四条1、3、5号,原是清宗室绵宜的宅第。绵宜号达斋,是道光皇帝的本家,曾于同治年间任礼部侍郎,其后代姓金。因其宗室辈分较尊,故当地百姓称这房子为“皇帝的叔叔家”。
其中的东四四条5号,现在是东城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层院落,里面还有很精致的垂花门。与东西屏门相通的游廊,将整个院子连接起来。正房内部装修据说还保留着清代旧物,硬木落地隔扇和碧纱窗非常完整。
◆ 东四八条71号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在东四地区居住时间最长的名人。叶圣陶早年当过教员、教过小学、中学、大学、还教过幼稚班。但他当编辑的时间比当教员要长得多,从1923年进商务印书馆,到后来编《小说月报》,再入开明书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任出版社社长,可以说是编了一辈子书。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叶圣陶就住进东四八条71号院。这是个典型的三进四合院,院内遍植花草,环境宜人,尤其是几株海棠花,春季繁花似锦,格外诱人。
1987年,87岁的冰心前来探望93岁高龄的叶圣陶,在海棠花下,冰心靠近他的耳朵,叮嘱他要多保重身体,很多人都记得这难得的动人场面。第二年,叶圣陶病逝。在东四八条71号,叶圣陶先生住了将近40年,可算是在名人四合院里,居住时间最长的。
编辑 李扬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