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红釉留白龙纹梅瓶惊现广州问古!
在前段时间广州问古有幸征集到一件精品瓷器:霁红釉留白龙纹梅瓶!众所周知, 在历史上,梅瓶各大窑系都有,其造型的优美程度可以说天下第一,所以梅瓶的造型可以算是中国瓷器的第一造型。“梅瓶”这种器形得名比较晚,它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叫“经瓶”。这跟宋代皇家的讲筵制度有关。当时“讲经”也叫“讲筵”。讲完之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经瓶“——马未都《醉文明》。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藏品上施的釉为极其难得、少见的霁红釉,霁红釉又称鲜红釉、宝石红釉、霁红釉、积红釉、醉红釉,是一种极为名贵的颜色釉。霁红创烧于明早期,因作为皇帝御用,并用于礼敬天地日月的名贵红釉瓷,故名“祭红”。霁红釉色深沉,釉面光润,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无黑点、无色斑、无色斑,非常珍贵。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霁红达到艺术高峰,但在明末失传。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在皇帝的支持和参与下曾倾尽良工复烧霁红。遗憾的是在清乾隆后霁红釉的烧制再度失传。 《历代名瓷图谱》中云:“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然而好物难求,至宝更是得来不易。当初古代窑工们为了配制出祭红釉料,曾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这样极珍贵之物尝试着掺入釉料中,可即便如此不惜成本,也往往因为温度控制不好,或是气氛、时间等因素稍有差异,同样使得烧制失败。正是由于祭红器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他名贵色釉瓷更为珍罕,也是各类釉色的瓷器中最难烧造的品种之一。 霁红釉烧制难度多大? 关于霁红还流传着的一个凄美的传说! 明宣德年间某天,皇帝着红袍偶从一件白瓷器旁走过,发现白瓷被映成了红色,独具魅力。于是,令景德镇御窑厂马上烧造。可窑工们几经试验,都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红色祭器。眼看时限将到,再烧不出来就要大祸临头。此时,一位老窑工女儿得到仙人托梦,要她投入窑火中以血染瓷。于是,她趁人不备投身窑中,只见一团炽热的白烟腾空而起,满窑瓷器皆成红色。为了纪念这位烈女,人们就把这种红色瓷器叫做"祭红"(霁红)。 也有人说,窑工们多次试验无果,督窑的太监就把一批窑工关进监狱。扬言再烧不出红釉瓷,时限一到,就要通通问斩。一位老窑工的女儿闻讯赶来,发现父亲已身陷囹圄。为救父亲,女儿纵身跳入窑火之中……窑工们开窑时惊奇地发现,里面的陶坯竟呈现血一般的红色,红色祭器终于烧成了。为了纪念她,人们将这种红瓷称为"祭红",并在每次封窑时,都会用砖砌成少女的形象,该习俗一直延续到至今。可见霁红的烧制难度有多大。 宣德朝时,霁红质量达到了顶峰,其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宝光内蕴,釉色之美绝世无双! 俪先生的藏品霁红釉留白龙纹梅瓶是典型的梅瓶样式。小口,短颈,溜肩,圆腹,圈足微外撇。胎体厚重坚硬,造型挺拔高大,粗犷豪放的风格。此瓶将丰肩修腹的弧线斜收至胫部时,又以弧线外撇至底边,使梅瓶肩部显得更加丰满,而且整体感觉修长美丽,具有极强的艺术美感。梅瓶最大腹径与高度的比值近似于黄金比,工匠们在长年累月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发现并创造着美,这种比例并不是他们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一种“技进乎道”的境界,单单欣赏如此比例的器型便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梅瓶瓶身之上描绘有神龙壮美景象,线条流畅,色泽艳丽,诗意盎然,带给人们以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器身通体施釉,釉色纯净明亮,晶莹通透,釉质肥厚莹润,匀净幽雅,闪耀着如红宝石般的色泽,光可鉴人,精美异常。腹部刻划一条白色蛟龙飞舞其上,四肢奋力舞动, 十分地生动形象,这件梅瓶上所刻划的龙纹,具有龙纹的典型特征:龙首小并微微上仰,张口吐舌,露出利齿。鼻似如意头,下颚飘扬一缕长髯,双角微微后翘。龙眼,怒目穹张,炯炯有神,在白釉的衬托下,更显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龙颈曲折细长,一绺长鬃翻飞舞动。梅瓶釉色红白相映,对比鲜明,装饰效果极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划时代的瓷艺珍品,具有非常高的市场价值以及收藏价值! 通过近几年瓷器市场的数据分析发现,瓷器板块平均年复收益率高,长期持有收益稳定,整体的瓷器市场趋势保持稳定持续攀升,行情稳定,市场走向“调整中的稳定期”,逆势上瓷器类艺术品持续坚挺,再加上孤品现市,频频现天价,从而弥补整个拍卖市场上藏品种类的空白,瓷器市场备受关注,从而快速提升。再加上在世界范围内,瓷器被誉为“国之瑰宝,世之瑰宝,物之瑰宝,文之瑰宝”,相信在未来,瓷器的市场的升值空间必将大大提高,从而成为国内外收藏市场最受藏家青睐的品类之一。
元代铜红釉留白龙纹梅瓶是元代高温铜红釉瓷的成功烧制,在颜色釉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明代鲜红釉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基础,通体一色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在明永乐、宣德已基本到达顶峰,传世不少且非常精美。但是,到永乐、宣德之后,明代中、后期的红釉制作就不是很景气了。后来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又得到了长足发展,创烧出了为后世所称赞的郎窑红和豇豆红以及烧造出了梅红、珊瑚红、胭脂红等等品种。
直至今日,一件真正的好的元代铜红釉的藏品,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它的惊艳面世更是直接反应了元代当时瓷器烧造技术的成熟,让世人见证其不朽的艺术传奇。元代红釉瓷器是比元青花更为稀少珍贵的元瓷品种,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该品种藏品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元代铜红釉留白龙纹梅瓶”。梅瓶造型优美,折沿细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圈足,铜红釉颜色纯正鲜明。此器以铜红釉为地,瓶身刻划出白龙纹,与四周的铜红釉形成强烈对比,铜红釉发色浓艳,光泽明亮。尤其此瓶是八角瓶,有十园顶一方只说,而且瓶盖亦保存完好,还是一对非常非常的较为难得。
红色在瓷器中,是一种极度难得的颜色。铜红釉瓷器被誉为“千窑一宝”。“真正意义的红色,只有百分之一的空间条件,稍有倦怠,形成条件转瞬即逝”。所以,历代的红釉瓷器,都是上层社会方能享用的珍品。
千窑一宝”说得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技术实在难以把控,红色瓷器出现得很晚。红色作为陶器上的点缀之物,展示了古人对于生命、对于鲜血的敬畏,这也和远古的祭祀文化有关。西汉是红色陶器落幕前的最后一个小高潮,那个时代的陶器,红得热烈奔放,多展现在陶俑的衣裳、靴子、丝带等生活细节,也看出先民早已把红色当成吉祥的国民用色。然后,随着魏晋南北朝乃至隋朝青瓷的崛起,陶器被迫退出历史舞台。这时的瓷器,以烟雨天青色为最高追求,红色随着陶器的湮灭而沉寂下来。市井有“钧窑挂红,价值连城”一说,可见红色在钧窑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