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明代青花瓷器特征

耍酷的花瓣
犹豫的高山
2023-05-04 10:55:42

明代青花瓷器特征

最佳答案
淡淡的百褶裙
高高的溪流
2025-08-12 10:34:39

1、整体形制“器型”方面基本保留了元代青花瓷的传统,碗、盘、罐等日用器与元青花基本一致,但民窑工艺水平与官窑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只是形似,比如“碗、盘”多是向外撇口,中间圆弧收腹,圈足较小但足墙较厚;“罐”多是口沿很短,宽部很宽、很圆润,而且向下急收,与“鬼谷子”下山罐基本一样,这些就是明初民窑青花瓷的整体形制。2、青花料特点明初民窑青花瓷基本上用的都是国产青料,因此青花发色普遍偏灰,从洪武至天顺虽有近百年的时间跨度,但延续到景泰、天顺朝,青花发色仍不十分鲜艳、明丽,当然也有少数用的外来青料,在民窑器里可是凤毛麟角,只有一点是与官窑器一致的,那就是青料浓重处会形成“铁锈斑”。3、纹饰图案首先讲画法,基本上只有“一笔点画”、“拓染”和“勾勒点染”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也是逐步发展的。洪武至永乐朝多用一笔点画法,即所有的图案都是用笔一次性画出来的,这就要求画师手法纯熟,类似于水墨画中的写意,重意不重形,不懂画的人看来,可能类似于小学生作品,懂的人才能看出其飘逸、洒脱的美,不过说实话,有些据说很厉害的图案,小编是看不出美,宣德朝用拓染法的很多,所谓拓染就是用一个大笔多次涂染出花瓣、缠枝莲等图案,和今天的油画是一个道理,重点是上色,手工上色往往造成浓淡不均匀,但高手画师正是利用这种方法,才能画出浓淡搭配的图案,幻化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发展到正统、景泰、天顺朝多用勾勒点染法,所谓的勾勒点染简单来说就类似于工笔画,只不过画线的工具改成了毛笔。明初以上三种画法决定了明初民窑青花瓷的纹饰图案特点,或为简笔大写意的抽象画、或为层次感丰富的缠枝花卉、或为颇具特色淡青小工笔。4、圈足特点圈足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洪武到天顺比较一致的特征是“火石红”,不一致的特征发展过程如下:洪武时期圈足内墙外斜,砂底无釉,底心有乳点。永乐以后圈足内墙基本直立,但仍然较厚,而且无釉。宣德以后圈足开始变薄,底心开始有釉,而且变平,没有乳点,很多专家都说,从宣德开始,明代青花才摆脱元青花,有了自己的特点。5、胎、釉“胎”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以碗为例:洪武至永乐朝青花瓷口沿较薄,但越靠近圈足胎体越厚重,厚度差很大,胎质普遍一般,并不很白,而且瓷化程度不高;发展至宣德至天顺朝时,胎体厚度趋近于一致,胎的瓷化程度也更高,更具备现代瓷器的特征。“釉”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普遍偏青,有些人管这叫卵青色,这可能与明代青花瓷釉面普遍肥润有关,以至于都影响到了清康熙朝的青花瓷。除了颜色发青、比较肥润之外,那就是开片了,很多都会通体开片,或者说不开片的基本没有,毕竟都是500多年的老物件。

最新回答
背后的小猫咪
欢喜的金针菇
2025-08-12 10:34:39

清朝民窑青花特征包括:胎釉、青料、造型和纹饰

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

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造型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纹饰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

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扩展资料:

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的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

而且由于当时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形中也刺激了民窑青花瓷器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产以民窑居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奋斗的棒球
野性的咖啡豆
2025-08-12 10:34:39
提起青花瓷,人们都知道它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静的“人间瑰宝”。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在陶瓷艺术作品中,青花山水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山水画取材于自然,
但比大自然的山水更凝练。现代青花山水画,是在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上继承发展的。古代青花山水画的主要题材有:渔樵耕读图,山居图,行旅图,梧桐山水等。青花艺人运用熟练的装饰技巧,把丰富的景物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青花山水画是在花瓶、碗、盘、瓷板的坯胎上作画,泥坯有较强的吸水性能,用青花料在坯上绘画,经高温烧成后,有水墨画酣畅淋漓的料韵,与国画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青花山水在绘制风格上,吸取国画技法。把民间青花的笔墨技巧与官窑青花的高档材质相结合。在表现手法上,根据器型特点,结合当代审美情趣,采用多种绘制形式,形成青花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在料色运用上,青花山水画比人物,花鸟画的皴擦勾勒,点染渲染的变化更多。用毛笔蘸料,在能吸收料色的胚胎上作画,表现山石云树流泉等各种物象的形态,需要用笔巧妙。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能准确地表现出山水、树石的质感肌理。画面清爽自然,有水墨画的渲染、渗化效果,又有陶瓷装饰的特色。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笔者在青花山水画创作中,注重构图、效法、技法、意境、情景、层次的安排,作品清新别致。
构图:作品中的疏密、虚实、动静、藏露,都要在构图中体现出来。画面的疏密,是块面和点线之间的区别。大面积的料色,会形成紧密的画面。料色的厚重处密集,料色的浅淡就是疏阔的景物。房屋汇聚是密,树林、坡岸为疏。疏密结合,有鲜明的对比效果。作品中的虚实,是在画面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虚实安排得当,画面就会吸引人。国画中虚实,有“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之说,显示了明显的虚实关系。密中有疏,疏中有密,虚实结合,才有协调的装饰构图。青花瓷画讲究“水路均匀”,所谓“水路,”就是画面的空白“虚”处。“均匀”并不是平均,画面景物平均,就会有平板的弊病。“均匀”是均衡,才能表现出构图美,虚实之间,既可以有衔接,也可以构成呼应对比。“虚”有材质美,“实”是画面美。一件艺术作品的吸引人之处,首先就是动态景物。在山水画中,动物特别容易引人注目。动态既可以用人物、动物显示,也能从流水、云雾中产生,自然界的山水,即使看一个局部,也会感到很丰富。把自然界的丰富景象表现出来,除了笔墨技巧以外,隐现藏露也是重要的表现方法:“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而以云雾显其高。建筑景物、树林、山峰,都必须有隐现,有藏露。隐约之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效法:在青花山水画中,采用不同的效法表现山石的质感。瓷画中的皱法,吸收了国画的皱法。我国地大物博,塞北、江南的风景有不同的特点。西北高原石骨凌峥;江南地区,山川浑厚,草木茂盛,不少名山大川都以其独特的地貌而姿态各异。因此就必须用不同的皱法来显示江南塞北山川的不同地貌,效法虽多,但是,按其特点,大致可分成三种类型。(1)表现线条的皱法,多以中锋用笔,笔法松散灵巧,表现草木繁茂的土质山峦时常用。(2)表现大块面的皱法,如斧劈皱,刮铁皱,多用侧锋阔笔画出,展现陡峭坚硬的山石,质感刚劲有力。(3)表现点的皱法,有雨点皱、米点皱等,适合表现山峦的形状。
技法:在表现技法,把国画技法与西画素描、速写画法相结合。用线造型是绘画造型中的重要表现手段,不论描绘任何物象,都要用不同的线描形式,以体现不同物象的质感。线条是形象的骨架,山水画作品中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以点、线、面结合,有水耀画的湿润和飞白笔触,也有晕染的虚实效果。人的思想感情的陶冶,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情景:艺术作品必须表达感情,这种感情还必须是真挚深沉的。只有表达了深厚感情的艺术作品,才能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层次:山水瓷画层次分明,才有空灵的感觉。没有层次就不能表现出自然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层次在山水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件青花山水作品,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如果近部以树丛为主,上面中间的山峰涌泉即为次,也可以画出隐约的山峰,与繁密的山峦相对比,显示出远近高低的不同层次。有主次开合,画面才会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山水画的虚实关系,通过笔墨来体现。笔墨繁聚处为实,用笔疏散简略处是虚。从透视角度上看,近景为实,树木楼阁,用料较浓。远景为虚,山水苍茫,用笔疏淡。在构图上,画面的平衡、疏密、开合,山石、树木、云水的结构,从整体气势到局部表现,需严谨细密,不能顾此失彼。整个画面要给人远看气势生动,近看精细耐看的效果。
以祖国大好河山为表现题材的青花山水画,是陶瓷艺术工作者以名胜风景和乡村田野的自然景观为主题创作的,表现出大自然中的美妙景色。想创作出精美的青花山水画,必须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对自然山水的精心观察,深入理解。要“善师造化而夺造化之神”,“览宇宙之宝藏,穷天地之常理,窥自然之和谐,悟万物之生机。穷年累月,胸中自有生机,造物自为我有”。青花山水画是陶瓷艺术工作者的创造。风景入画,应该给观者以自然天成的印象,不能有人为拼凑的痕迹,画中景物要比山水实景更精练,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觉。

瘦瘦的发带
过时的百褶裙
2025-08-12 10:34:39
文接上期,继续聊聊明代青花的那些事儿。

明朝中期, 正统、景泰、天顺 这三个朝代瓷器的发展史料记录模糊、空白,故称“空白期”或“黑暗期”。 成化之后 ,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生产又得以全面恢复。因此,明中后期成为了我国陶瓷烧造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瓷器质量很高,被称为“青花瓷的振兴期”。

空白期

明宣德之后的近30年间,国势倾颓,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形势下,制瓷业出现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空白期”。景德镇瓷业生产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制瓷水平与瓷器品质较前朝有明显下滑。这一时期的陶瓷,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状况。

正统时期 的青花色料以国产青料为主,偶见掺用苏麻离青。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深沉幽暗,色料厚处少见黑色斑点,呈黑褐色,抚摸有凹凸不平感;色料淡薄处呈青灰色,个别处泛蓝色,少有晕散现象,流釉处呈蓝黑色。该时期青花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宣德风格,青花发色较浓艳,布局较为繁密。
景泰是"空白期"中最低落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花基本延续正统朝风格。胎质比正统粗糙,为白砂底;釉层较厚,有细小气泡。釉色白中泛青,呈玉质感。器物有酱釉口器和青花酱釉弦纹装饰,里外釉基本一致。色料以国产料为主,含钴量低,所以发色清晰,十分适合描绘人物活动场面。

天顺时期 青花瓷以国产料为主,青花发色以靛青为主,有浓淡两种呈色,颜色深沉者似宣德青花,淡雅柔和的似成化青花。青花胎体厚重,多白净,瓷化程度好,修胎较粗。釉质细平滋润,釉色白度高,器物表、里、底三面釉质和釉色一致。纹饰风格趋向淡雅,布局疏朗;装饰花纹表现手法宽广,写实或变形的纹样皆有。

成化——正德年间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平稳发展的阶段。成化、弘治青花用料采用国产的平等青料,青花色泽蓝中带灰,呈色淡雅柔和。正德时期青花因使用石子青及回青料,青花色泽也呈现多种面貌。造型丰富,器物纹饰也常见阿拉伯文,为这一段时期青花的时代特点。

成化青花瓷 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施釉洁白肥腴,呈半透明状,迎光透视隐约可见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成化青花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制作精巧,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有" 成化无大器 "的说法。

弘治朝时, 青花色料与前朝基本相同,仍采用国产平等青钴料,发色浅淡,多蓝中闪灰,不如成化朝典雅。民窑器多数为一笔涂抹的画法;官窑器以小件的碗、盘、洗、炉、瓶、罐和高足碗等为主。该朝罐比较矮,肩由溜肩变为丰肩。 诸葛碗是弘治朝创新的器形。

正德青花瓷 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过渡时期,逐渐改变了前朝器物的精致纤细的风格,出现了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青花色料采用产自江西上高县的石子青,色泽青中偏灰,发色稳定。纹饰构图趋向繁密,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纹饰叶、花的脉线十分明显。 用波斯文和吉祥图案作为主体纹饰是当时盛行的一种风气。

明代中期青花就聊到这里,欢迎关注下篇的明代晚期青花瓷特征赏析。